德州市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78&run=13

德州市德城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翟京德 张伟 张士祯 主编 李德人王
桂波 郭新中 李凤亮 李道山 王雅元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 4000册 1186千字 746页 彩图 23码 98.00元
ISBN7-5333-0619-8

德州修志始于明代。明景泰五年(1454)知州洪钊修《德州志略》,志稿早佚。嘉
靖七年(1528) 知州何洪修《德州志》约4万字,宁波天一阁存有残本。万历四年(157
6)知州唐文华修《德州志》共4册约9万字。天启五年(1625)知州安绍善修《德州续志》,
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清康熙十二年(1673) 知州金祖彭修《德州志》,共4册约20万
字。乾隆五十三年(1788) 知州王道亨修《德州志》,共8册35万字,德城区档案馆有
存。民国24年(1935)德县县长李树德修《德县志》,共16册。
新编《德州市志》 始修于1982年2月,搜集资料3000余万字,历时15年,于1997
年完成总纂。本志上限1840年,下限1990年底,某些内容适当向上追溯。除序、凡例、
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共设分志20卷,依次为:行政区域、地理环境、居
民、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综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财政·金融、经济
管理、政党·群团、政权·政务、军事、公安·司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
生、社会、人物。
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平原冀鲁交界处,京杭大运河由市区西部贯穿南北,京沪、石
德铁路在此交汇,公路四通八达,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誉称。德州建置
久远,沿革多变。夏、商、周三代为有鬲氏之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置鬲县。
后周显德元年(954)废长河县为镇,归并将陵县。元宪宗三年(1253)升将陵县为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降陵州为陵县。洪武七年(1374)废陵县移德州治此,遂名德州。民
国元年(1912)改称德县。1946年德县解放后,析置德州市。1990年,全市辖7个乡、5
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31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7平方千米。德州市属黄泛
平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在18米至24米之间。地貌分高、坡、洼三种
基本类型。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日照充足,年平均
无霜期201天。1990年,全市23个民族,总人口313724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28
%。
德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创造了繁盛的
封建城市经济。早在宋朝,德州已有了烧瓷手工业。明朝,德州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
要港和驿道的中继枢纽。 清乾隆年间,各行各业竞相发展,城内有手工业作坊200余
处,商号400多家,商品行销全国。
经济繁荣推动了德州文化的昌盛。西汉年间,儒学大师董仲舒在德州下帷读书,
三年不窥园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自明之后,德州籍名人
的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就达10种50余卷。新中国成立后,德州人民积极发展经济,
建设家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州紧紧依靠交通和地理位置优势,把发展工业
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心。1980年,随着津浦、石德铁路复线的建成通车,德州市作
为华东、华北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到1990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448家,
完成总产值161334万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82.7%;全市45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有89个品种打入国际市场。
德州市郊区仅有7个乡, 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在提高粮棉产量的
同时,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发展乡镇企业。1990年,全市有乡镇企业3628家,从业
人员32310人, 年总收入46374万元,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80.l%;多种经营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的58%。德州已成为鲁西北最大的蔬菜商品市场,德州西瓜名扬省内外。
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946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1978万元,出口商品
总值13970万元,分别为1978年的8倍、16.5倍和31倍。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
收入1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3倍和12.6倍。1990年,
德州火车站为一等站, 站内线路65条, 日办理客车40对, 货车119对,年客运量64
5.2万人次;城乡公路12条,总长35.2千米。
德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明代设正、左两卫的驻军;明建文帝为攻燕王朱棣,
先后在德州用兵80万;义和团运动在德州兴起,震惊清廷;抗日战争中,德州军民同
仇敌忾保卫家乡。志书将解放战争中的德州战役单独设章,详细介绍了战役的背景、
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战果等。
德州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本志在文化卷中详细记载了德州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址
和文学艺术等。书中为充分反映中菲人民的传统友谊,重点记述了古苏禄国东王巴都
葛叭答剌率眷属及随从来华访问病逝德州以及墓碑保留和墓葬保护等情况。
为反映德州的土特名产,志书在社会卷中单设德州特产一章,详细介绍了德州扒
鸡、德州西瓜、德州工艺美陶等地方特产的起源、现状、特色以及生产工艺等。

(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