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71&run=13

苍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富敏 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 5000册 1172千字 812页 彩图 25码 173.50元
ISBN7-101-01808-4

《苍山县志》是苍山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编修工作始于1982年,共征集资料
4000余万字。1997年定稿。断限为1840年至1996年,大事记适当上溯。志书首设概述、
大事记,中列30卷分志,后置附录。30卷分志顺序为: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
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协、民政、劳动人事、公安司法、军事、农业、苍山大蒜、
林牧渔业、水利、工业、兰陵美酒、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政·税收、
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方言、人物、
荀子。
苍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临沂市西南部。北部与费县相邻,东北与兰山、罗庄区
交界,东南和郯城县相连,南部与江苏省邳州市毗邻,西部与枣庄市接壤。战国时,
楚国在此设兰陵县。19世纪中叶,苍山境域为幅军活动中心之一。革命战争年代,是
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鲁南区党委、临沂县委曾在此设驻,在境内共
发生战役、 战斗380余次。其中在著名的鲁南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26师及快速第一
纵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有2331名苍山儿女、1289名外籍烈士在苍山英勇献身;苍山
人民出动支前民兵1.8万人次、 民工18.3万人次。1947年设苍山县,为纪念1933年中
共领导的苍山暴动而得名。1996年辖11镇、17乡。面积1800平方千米,人口111.55万
人。有少数民族22个,人口4350人。
苍山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 海拔在40米至580米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次
降低,依次为山丘、平原、洼地,各占总面积的24%、55%、21%。境内各山系尼山
山脉,共有山头611个。抱犊崮为最高点,海拔580米。有主要河流12条。属暖温带半
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02天、日照2473小时。
资源较丰富。有耕地8.3万公顷,林地2.4万公顷。地下水储量2.44亿立方米,地
表水可利用量2.33亿立方米。主要矿产资源有46种,其中铁储量2亿吨、大理石4.7亿
立方米、 石膏1.9亿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蒜等。名胜古迹
有“神峰积雪”的文峰山及文峰山革命烈士陵园、“鲁南第一峰”抱犊崮、摩崖石刻、
汉墓群等。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农业由传统的种植业
为主向多元化、商品化转变。1986年以来,先后被国家和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优质
小麦生产基地县、大蒜生产基地县、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
黄淮海平原开发县和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县。199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86
亿元。 工业迅速发展。村属以上工业企业达640家。县属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4亿
元。 有6家工业企业利税超千万元。山东兰陵股份有限公司列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第2
51位。县内鲁南、艾曲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集购销、运输、通信、信息、科技咨
询、 金融服务、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批发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8亿元,其中蔬菜
销售额5亿元。 外贸出口交货值达2.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9.27亿元,比1949年增长
74倍。 地方财政总收入8712万元,比1949年增长4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38元,是1
978年的10倍。职工人均工资收人4743元。
交通邮电事业快速发展。有1条国道、5条省道从境内通过,有县乡公路21条。全
县通车里程1100千米,28个乡镇全部通车。已建成程控电话本地网。1996年全县邮路
2308千米。
苍山大蒜种植历史已有1700余年,具有头大瓣小、皮薄质白、粘辣郁香、营养丰
富等特点,以及健胃补脑、防癌治病等功效。蒜薹粗长甘甜、清香鲜嫩,畅销国内外。
1996年,种植面积达1万余公顷,总产大蒜1.77亿千克、蒜薹1亿千克。以大蒜及蒜薹
为原料的系列产品有十余种。在苍山县城设有全国最大的大蒜批发市场。大规模的种
植、加工、销售,使大蒜产业成为苍山经济的重要支柱。
苍山兰陵美酒源远流长,其酿造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代。1995年在江苏省徐州市
汉墓中发掘出2坛封装完好的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
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的这首诗,更是给兰陵美酒留下了千古盛誉。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使兰陵酒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走向世界,
创造了世界名牌。 至1996年,兰陵酒共获国际金奖9个、国内金奖14个。荀子是战国
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
师。荀子两次任兰陵令,在任18年,死后葬于兰陵。其学说、主张、观点对苍山域内
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编《苍山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杨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