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62&run=13

五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家奉 厉保律 主编 王康烈 副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5150册 980千字 702页 彩图 10码
45.00元
ISBN7-300-01471-2

《五莲县志》自1982年始修,共搜集多种资料600余万字,1988年6月完成初稿,
经修改后于1992年出版。 本志上限不限,尽量追溯事物发端;下限绝大部分止于198
8年, 个别事项要求其完整,略微下延。全书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后记外,
共设32编,依次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果业、蚕业、水利、工业、
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食、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政党、群团、
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风俗、
方言、人物。
五莲县位于鲁东南,崂山余脉与泰沂余脉交汇处,东近黄海,西望沂蒙,总面积
1442.7平方千米。1988年,辖6镇、16乡,634个行政村。总人口490627人,其中回族、
藏族、苗族、彝族、壮族、满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怒族、蒙古族、布依族、
朝鲜族、 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撒尼族、金山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14人,中国籍
日本人1人,余皆为汉族。五莲县建于1947年5月,因山得名。四千多年前,五莲山区
即有人类聚居,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迄今已发现的有新石器时代的丹土村、东城仙、
留村、李家庄子等文化遗址,有横穿县境北部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有汉代昆山故
城遗址及墓葬多处。历代文人名士,流连驻足五莲山区者颇多。
五莲县地处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的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缘,沂沭断裂带东侧。
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北部、西部有分割的小平原。低山、丘陵、平原分别占总
面积的50.1%、35.8%和14.1%。中部有横亘全境的马蹄铁形低山隆起带,沿隆起带
两侧, 分布着九组较大的山群,犬牙交错的山峰数以千计,其中500米以上的30座。
境内河流呈放射状分流四方,分别汇入潍河、沭河、傅疃河、潮白河四大水系,多系
季节性河,有灌溉之利,无舟楫之便。县内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周期性变化明
显,四季分明。中部隆起带对黄海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北来冷空气的入侵均有屏障作用,
故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形成“山前桃花山后雪”的不同气候区域。全境气候湿润,光
照充足,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自然灾害以旱为重,另有风、雹、洪水等。自然资源颇
丰。 有耕地4万公顷,宜林山滩6.67万公顷,可利用的水资源1.37亿立方米。矿藏广
泛出露,品种较多,已探明的矿藏有20余种、60余个矿点。树木品种繁多,其中,有
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树20余种。林间、河甸草地面积广阔,可利用面积达5.33万公
顷。 有野生动物几十种、野生药材460余种,可食用菌类植物十余种。五莲山多,山
秀石奇,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莲、九仙、卧象三山毗连,各具丰
采,仪态万千。苏轼曾有语赞三山:“奇秀不减雁荡。”1988年,三山被确定为省级
旅游开发区。
五莲人民富有光荣的斗争传统。五莲人民以农为本,种植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一直是县内国民经济构成的主体。1949年,农业总产值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7.6%。解放前,最好年景,粮食每公顷产量也不过1500千克。新
中国成立后,生产力获得解放。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县人民向穷山恶水开战,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机
械化及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4.28倍,每一农业
人口占有粮食是1949年的2.94倍。境内宜林山滩及柞岚面积广阔,当地人民群众亦有
植树栽果和放蚕的传统习惯,并以此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产板栗、柞茧及
柞茧丝,自清末民初即大宗运往外埠。抗日战争前夕,境内林木覆盖率为28%,后在
战乱中遭破坏。 1979年, 全县有果园5467公顷, 其他林木2.92万公顷。 柞茧总产
60.35万千克, 跨入年产万担县行列。林业生产持续发展,果业生产直线上升。1988
年,果园面积居全省首位,果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二。全县林木覆盖率36.3%,曾先后
两次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县”称号,成为闻名全省内外的林果之乡。
五莲的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仅有为数极少的手工作坊。1958年开始较大规模地
发展工业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有12个工业门类。1978年后,调整工业内部
结构,在继续发展国营和县属集体企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乡(镇)村企业,形成了以国
营和县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为重
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攻方向的工业格局。1988年有以机械、
食品、 建材、纺织、化工、采矿为主的24个工业门类,2929家企业,130余种主要产
品。 有26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有30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49年至1
988年,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 平均每年递增20.2%。到1986年,工业总产值
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1988年,上升到66.9%。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06
54万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61.3%、19.3%
和19.4%。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五莲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几十年努力,交通邮
电事业面貌一新。1988年,公路总长3400余千米,已形成国道、省道与县乡路、连村
路、进山营林路皆相连接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邮路总长1986千米,村村通邮、
通电话,电报收发和电话实现了程控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1978年以后,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振
兴景象。 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485所,小学484所,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及中等
专业、 职业学校60多所,电视大学及卫星电视师专教学班7个。各类学校教职工5000
人, 在校学生7万余人。另外,各乡镇、村还普遍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五莲县荣
获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
1988年,县及乡镇均设有文化馆(站) 、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共有电影院5座,
县书店及乡镇图书文具店14处,另有数以百计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图书室及电影俱
乐部遍及农村厂矿;有专业科技研究所及科技学会、研究会9个,农村厂矿科技协会、
研究会600多个,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7775人。有卫生专业机构6个,
县乡两级医院18所,农村厂矿卫生室及私人诊所668处,医务人员2048人,病床703张。
县乡村及厂矿三级文化、科技和医疗卫生网络均已形成。
新编《五莲县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张善德 徐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