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41&run=13

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刘文贵 苗存哲 主编 王嘉兴 秦显耀 龙青
副主编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年 3000册 1400千字 971页 彩图 16码 98.00

ISBN7-5017-0705-7

邹城修志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历代共编修志书22种,未刻印和已佚不详的
有9种,尚存13种,即:明嘉靖年间《邹县地理志》、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邹县
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邹县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邹县志》、道光十四
年(1834)《邹县志稿》、光绪十八年(1892)《邹县续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乡
土志》,民国6年(1917) 《山东邹县地理志》、民国23年(1934)《邹县志稿》、民国
24年(1935)《续修邹县志稿》、民国31年(1942)《山东邹县地理志》。新中国成立后,
有1962年《邹县新志》、1987年《邹县简志》。
新编《邹城市志》 1982年3月始修,1995年出版。上限起自1840年,有关卷章适
当上溯;下限断至1992年,有关卷章适当下延。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中设32个专
志;尾设人物和附录。卷下共设156章、549节。主要卷目为:行政区域、自然环境、
人口、农业、林果业、水利、养殖业、工业、煤炭·电力、商业、粮油业、交通·邮
电、城乡建设、财政·税务、金融业、经济综合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军
事、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文物名胜、
峄山、孟氏家族、宗教·民俗、方言等。
邹城位于山东省南部,南襟徐淮要冲,以滕薛故地为屏;北枕泰岱南脉,与鲁国
故城曲阜毗邻;东依沂蒙山区,和平邑、泗水相连;西临鲁西平原,与兖州、济宁、
微山接壤。 西周初期于此地建立邾国。公元前615年在峄山之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
城。邾穆公时改邾为驺。秦始设驺县,唐改驺为邹。县的设置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境域东西最大横距6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5千
米, 总面积1613平方千米。下辖20个乡镇,889个行政村。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
少数民族20余个。 1992年,全市人口为10698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206人。邹城
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步。地质属华北地台型,
沉积层厚度2450米, 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最高海拔648.7米。地型分为低山、丘陵、
平原、洼地、水面五种类型。境内山脉系泰山、蒙山分支,自东向西展布,分峄山、
连青山、凤凰山、尼山、昌平山、凫山六个山系。水系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泗河、
白马河等40余条,绝大部分属季节性间歇河,汛期有水,冬春干涸,源短流急,含沙
量大。邹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的兖州煤田藏煤总储量33亿吨。煤种以低硫、低磷、
低灰和高热量著称,是全国八大煤矿基地之一。1992年产原煤1152万吨。大理石、花
岗石、石灰石、石英石、黄沙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是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和旅游
胜地。 有文物保护单位14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8
处,库藏文物1万多件。著名文物古迹有:史前野店文化遗址,春秋时期的邾国故城,
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孟府、孟庙和占地近千亩的孟林,北周时期的铁山摩崖石刻,山东
省最大的地下宫殿--明朝鲁荒王朱檀墓,中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的峄山。
邹城人民富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宋继鹏领导的
文贤教(亦称白莲教) 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1932年7月,建立了邹城共产党
组织,并在艰苦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1937年底,中共邹县县委领导的南亢抗日武装
起义,揭开了邹城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页。继而开辟了邹东抗日根据地,并逐步
发展抗日武装,打击日伪顽军,扩建根据地,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解放
战争中,特别是解放军北撤的艰苦岁月里,中共邹县县委组建敌后武工队,坚持同国
民党反动派、还乡团、敌特分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邹城人民继承
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赵广来、李庆双等英雄模范人物。
邹城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生物品种多,逐步形成农、林、牧、副、
渔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格局。 全市可利用面积12.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80%, 其中耕地8.18万公顷。1949年,全县粮食每公顷产量为1367.25千克。新中国
成立后,中共邹城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
耕作制度改革, 在境内兴建水库110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 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5.3万吨。实有林地
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2%,农业生产总产值32.7亿元。大枣、山楂、青山羊、
香椿芽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
邹城工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工业在曲折中逐
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邹城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和鲁南地区新兴工业城
市,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建材、化工、轻纺等行业为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
导,工贸、商贸、农贸相结合的综合经济技术开发格局。1992年,邹城拥有乡镇以上
工业262家,中央、省、地属企业6家,产品质量稳定,有14种产品获国家和部、省优
质产品称号, 10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境内有国家特大型企业兖州矿务局,山东
省最大的坑口发电厂邹县电厂, 设计年发电能力360万千瓦。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
值35.9亿元,实现利税2.4亿元。
邹城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内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共有铁路线44千米,
京沪铁路复线纵贯境内南北; 兖石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并有厂矿铁路专用线6条。共
有公路21条, 其中104国道等干线7条,总长500千米。有水运航道19千米。邮电事业
发展迅速。程控电话投入使用,实现了国际国内直接拨号。电报传递实现了转报自动
化,村村通电话、通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的城乡教育网络。市乡村三级建立起医疗保障防疫网络,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
康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鲁西南第一个省级卫生城。各类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增加。城区
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剧团、电影院、剧院、工人文化宫、儿童乐园、体育
场、公园、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1992年,全市拥有各类文化机构186处。
新编《邹城市志》依据邹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市情整体出发,突出地方特
点。将文物名胜、峄山、孟氏家族设为专卷,以突出邹城是文化历史名城,礼仪之邦。

(周广志 胡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