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00&run=13

枣庄市市中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徐和谦 主编 刘文耀 王光辉 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000册 1048千字 1014页 彩图 40码 128.00元
ISBN7-101-01933-l

枣庄市市中区为1976年成立的新划区,历史上没有编修过志书。新编《枣庄市市
中区志》 始修于1982年3月,搜集文字资料1500多万字。区志断限上至1840年,下迄
1985年。少数内容上溯下延至断限以外的相近年份,大事记下延至1996年。志书为中
编结构,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共设16卷,依次为:地理、城乡建
设、工业、农业、商业、物价·计量·工商管理、交通·邮电、财政·税务·金融、
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卫生、民俗·宗族·方言、人物。
枣庄市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为战略要地,扼山东
南大门。 1985年总面积375.27平方千米,下辖1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区境北、
东、南部低山起伏,地势较高;中、西部地势平缓,地形如簸箕西向张口。随煤矿经
年深入开采,城区地表下沉,演为陶枣盆地之盆底。市中区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南沿,
石灰岩低山丘陵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7.l%,山麓平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2.9%。
1985年全区人口32.84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8%。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98.8%,占枣庄市回族总人数的
50%;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白族、高山族、苗族、壮族等。矿
产资源以煤炭、铁矿石、石灰石、地下水为主,其他还有铝矾土、耐火粘土、石英石、
白云石、铜、硫化铁等。依靠煤炭、地下水资源优势,区境内建成了山东省第三火力
电厂--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市中区土特产主要有郭里集黄姜、莲汪樱桃、大刘庄圆铃
枣、良庄青皮槎及紫苏梨、周村牛心柿饼、道沟白莲藕。渴口乡积极开发、引进优质
樱桃品种,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樱桃之乡”。
1978年以来,该区利用城区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业。
紧紧抓住矿产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并且依靠近郊
农村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及副业、牧业等多种经营,城区经济步入了快速
发展的良性轨道。 枣庄城区是全市工业品、 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 1
985年,有省、市、区属国营、供销合作社商业公司、站、中心共62家,年销售额4.8
亿元;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2245个,城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25亿元。临枣铁路支
线与京沪干线连接, 台枣公路通达台儿庄运河港埠,省内外有4条干线公路在城区交
会, 以城区为中心开通省内、外长途客车营运线路41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6条,开
通省内、 外长途电话电路81条。工业总产值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农
民经济纯收入人均506.6元,比1976年增长6.8倍。市、矿属影剧院、体育馆、儿童乐
园等较大文化活动场所31所,高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39所,市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学术团体57个, 科研机构12个。基本控制和消灭血丝虫病和甲状腺肿地方病,198 4
年市中区获省、 市卫生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90年代,枣庄城区连续4次夺得全国卫
生城市光荣称号。
枣庄煤炭开采历史久远。枣庄煤炭素以质优色美称著,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
国松白煤相仿,1902年曾远销日本、小吕宋等地。1908年,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
限公司建立后,枣庄煤矿成为全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矿,常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最高
年产量达到247万吨, 为旧中国八大煤矿之一。抗日战争之前,境内煤田已经探知有
古井口997座, 其中一半以上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挖的。八年抗战时期,日本侵
占了中兴煤矿,疯狂掠夺枣庄矿区煤炭1295万吨。1956年,枣庄煤矿恢复生产,此后
常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枣庄因煤而兴,也因煤炭
开采涌现了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中有为枣庄早期煤炭开采做出非凡业绩的
清末官僚、资本家戴华藻、张莲芬、戴绪万、朱桂辛等;有为开展煤城工人运动前仆
后继、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中共枣庄地方组织领导人纪子瑞、田位东、郑乃序、
郭子化等;有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斗争的煤城优秀儿女张福林、邱焕文、
吴洪起、李微冬、鹿广连、洪振海、张鸿仪等;有云集煤城、为枣庄发展做出较大贡
献的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朱言吾、廖复亚、安保全、潘成书、李松亭、李化成等。
新编《枣庄市市中区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