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85&run=13

胶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贾福明 主编 宋和修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年 8000册 1500千字 1038页 彩图 13码 55.00元
ISBN7-5011-1284-3

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州余帮辅主修的第一部《胶州志》,现已失传。清康熙十
二年(1673)由知州孙蕴韬主修第二部《胶州志》。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周于智和宋
文锦主修第三部《胶州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州张同声主修第四部《重修胶志》。
民国20年(1931)前任县长叶钟英、祁庆墀、谢锡文和当任县长袁励杰主修第五部《增
修胶志》。其间,还有志辩、别本、疏证等多次补缺拾遗。
新编《胶州市志》始修于1982年4月,志书搜集资料2000余万字,下限至1985年。
1987年4月撤县建市后, 补充征集下延两年的资料。数拟纲目,四易其搞,于1992年
出版。新编《胶州市志》主要记述1840年至1987年的事件,个别篇章上溯古代、下讫
1988年。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中设31个专业篇,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业、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邮电、农业、水利、商业、外贸、
粮油、财税、金融、经济管理、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劳动人事、
民政、民俗、方言、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育,末设人物、附录。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西北岸,以胶水命名。明洪武二年(1369)改
为胶州,民国2年(1913)改为胶县。1987年2月撤县改市。全市辖13个镇、4个乡、5个
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10平方千米。境域坐落于胶潍河谷盆地南部边缘,属滨海平原,
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境内有海拔百米以上山头(岭) 25个,艾山最高,海拔229.2
米。有大沽河、胶莱河、胶河、墨水河等27条河流,均汇入胶州湾。全市海岸线总长
25.49千米。 地处东亚季风区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1988年,人口69.6 2
万人,主要为汉族,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20个
少数民族。矿产资源以非金属为主,主要有膨润土、氟石、重晶石、萤石、珍珠岩、
石墨、石英砂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
蔬菜等。果品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杏等。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多种海洋鱼
类和其他海产品, 也盛产淡水鱼虾。里岔黑猪在全国120个良种猪中名列前茅,被誉
为国宝。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林木种类主要有泡桐、刺槐、杨、柳、椿、榆、柏、
黑松、国槐等。
改革开放以来,胶州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至1988年,全市社会总产
值达31.7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046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99348万元,实现利
润15815万元;粮食总产量35220.4万千克;财政总收入达6246.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48316万元; 外贸出口总额15017万元;城乡人民储蓄年末余额24649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809元, 城镇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614元。交通运输迅速发展,胶济铁路复
线通车,现代化的蓝西列车编组站设在市境东沿。境内有公路1234千米,有各种机动
运输车6613辆。年社会货物运输515.9万吨,客运387.9万人次。充分发挥了苏北、鲁
西一带通往山东半岛、进出青岛的枢纽作用。建筑业向城市规模发展,自20世纪80年
代以来,厂房、办公楼、住宅楼每年以10万平方米左右的数额增加。1984年至1987年
市政建设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29万平方米的城市道路。还建有供水1.5万立方米的
自来水设施,结束了千百年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胶州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定居。城南北三里河留有新石器原始氏族
社会文化遗址,兼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类型,出土的千余件兽型陶和薄壳
黑陶等器皿被列为国家文物珍品。 境内古文化遗址有19处,其中有5处被青岛市列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体育场地242个。全省第十三届运动
会、 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游泳比赛均在胶州举行。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19人。19
87年, 各类受奖励的先进成果有171项。胶州历代人才辈出,仅民国版《增修胶志》
就立传700余人。 汉朝庸潭,有胶东大儒之称;明代的高宏图,曾被授予太子太傅、
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清代的匡源为军机大臣,高凤翰为画史上“扬州八怪”之
一,张谦宜一生撰诗三千、文百卷,柯劭为《清史稿》总纂,著《新元史》257卷,
法伟堂为《山东通志》第一副总纂。
胶州历史悠久,长期发挥了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这是胶州的一
大特色。胶州人民创造了胶州茂腔、胶州秧歌和许多文学艺术的辉煌成果,这是胶州
的第二特色。胶州自唐宋以来,就与南方各口岸、高丽、日本等国贸易往来,直至清
末, 塔埠头码头年贸易额仍达300多万银元。长期发达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农副业、
手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富庶,赢得“金胶州”的美称。经济发达,是胶州的第三个
特色。胶州地理位置优越,干线公路交织,胶济铁路横贯境内,是山东半岛连接内地
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海上运输和胶莱河漕运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交通方便,是胶州
的第四个特色。
新编《胶州市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