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67&run=13

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齐保柱 周广馥 主编 李长忠 李安润 汪
庆峰 赵仕秋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 5000册 1680千字 981页 彩图 9码 168.00元
ISBN7-5333-0603-1

聊城地区历史上几次修志,《(万历)东昌府志》二十二卷,由知府王命爵等修,
王汝训等纂,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乾隆)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由知
府胡德琳等修,周永年等纂,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嘉庆)东昌府志》五十
卷首三卷,由知府嵩山修,谢香开、张熙先纂,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
新编《聊城地区志》 工作始于1982年3月,1997年出版。《聊城地区志》上限始
于1840年,个别内容适当上溯,下限一律断至1996年。编排顺序首置概述、大事记,
中为专业志,末设人物、附录。专业志部分共有19编∶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农业、
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
权·政协、司法、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宗教·民情。
聊城地区位于山东西部、京杭大运河畔,东倚岱岳与济南市相连,西以卫运河为
界与冀南、豫北接壤,北同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京九铁路纵
贯南北,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域南北长138千米、东西宽114千米,
总面积859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6%。
早在远古时期,聊城地区就是东夷人活动的地方,后被融入华夏部落。春秋战国
时期,境内大部属齐国,小部分属卫、晋、魏、赵等国。秦代,属东郡。汉代,分属
东郡、魏郡、平原郡。唐代,分属河北道博平郡、清河郡、魏郡和河南道济阳郡、东
平郡。宋代,境内大部属河北东路,小部属京东西路。元代,设东昌路总管府,境内
大部属之。明、清两代,设东昌府于聊城,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清属山东省。1912年,
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
县直属山东省。 1949年8月,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1952年11月,
平原省撤销, 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
委员会。1978年7月,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聊城地区辖聊城、临清2市
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县,下设98个乡、6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
7153个自然村、6480个村民委员会、8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6万人。
聊城地区人才辈出,文道武功,代有传人。三国华歆,唐初马周,北宋王旦,金
末侯挚、高霖,明代朱延禧,清代傅以渐等,均官至相位;战国孙膑,东汉程昱,为
一代兵家。唐初哲学家吕才,天文、地理无不通晓。宋代医学家成无己,著述颇丰,
首次完成“医方之祖”--《伤寒论》的注释。明代文学家谢榛、于慎行,在中国文坛
上享有盛名。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营建藏书楼海源阁,保护和发展了祖国的文化遗产。
“千古奇丐”武训,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近代和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书法家
汤士俊,国画大师呼斋、李苦禅,声乐钢琴家李杰,琵琶艺术家杨少彝,筝坛名师
金灼南,教育家杨万选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对全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
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振兴而慷慨献身者更是彪炳千秋。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
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
聊城地区名胜古迹荟萃,京杭大运河穿越境内,江北最大的人造湖泊聊城东昌湖,
环抱古城,湖城一色,构成了鲁西平原上特有的胜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
楼、山陕会馆,堪为古运河之滨的璀璨明珠。建于宋、金之际的聊城铁塔,为聊城古
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新编《聊城地区志》突出记述了全区农业、工业的发展变化。被称为“五百里沃
野”的聊城地区,向为全国重要粮棉产地,素享“粮仓棉库”之誉,为全国优质棉和
商品粮生产基地,尤以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高产优质而著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聊城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1980年,全区农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
1983年超过20亿元。1985~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7%。1996年,全区农
业总产值1555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
聊城地区的工业是由手工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发端久远,名产颇多。西汉
时期,东阿即有质地细薄的丝织品问世,世称“东阿之缣”。明初,纺线、织布、染
色成为最广泛的家庭手工业。明永乐至清末,朝廷于临清“岁征城砖百万”,运往京
城以建造故宫殿陵。清雍正年间,临清的羊羔裘皮作为贡品,“曾以恭进,嗣以为常”。
1915年,享有“贡胶”之称的阳谷阿城阿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等奖。但聊城的近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工业逐步发展,70年代,从省内沿海城市迁
入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工业生产有较大进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搞活国
有企业,改革工业经营管理体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后劲。高唐时风机械集团
总公司、聊城发电厂、阳谷电缆集团公司、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成为全区
国有企业的“龙头” ; 聊城嘉明实业公司、阳谷凤祥集团等,成为全区乡镇工业的
“领头雁”。至1996年,全区拥有11个工业行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生产格
局基本形成。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97亿元,工业总产值309.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
亿元。
聊城地区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有转战鲁
西北的捻军反清斗争,有使清军四处告警的长枪会的斗争,有莘县、阳谷等地为抗粮
而大闹衙署的抗税斗争, 有驰骋冀鲁、震惊朝野的5大旗农民起义。宋景诗领导数万
起义大军,连续攻占13座县城,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在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
一页。光绪年间,赵三多、朱红灯等率领数万拳民,焚烧教堂,杀死洋人教士,痛击
清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鲁西县委、
鲁北特委领导了著名的坡里暴动和谷官屯暴动,点燃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时期,
聊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者。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区人民一切为了前线,有17万余人加入人民解放军,为全国
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聊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历来比较发达。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地方戏曲活动历
史久远,是山东地方曲种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群众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清末各
种书院、私塾、义学即遍布全区。建国以后,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大幅提
高,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升学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聊城地区志》
对这些特点也给予了充分记述。

(郭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