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海港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42&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 高国耀 张书荣 周志公 郑真何 总编 段祥
泰 高庆才 副总编 寿杨宾 主编 张宗申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4年 1000册 200千字 291页 37.00元
ISBN7-5011-2601-1

本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于1988年印刷成册。1990年,根据《青岛市志》总纂
要求,《青岛市志·海港志》编审委员会对志稿进行再加工。经反复修改、充实资料,
于1992年4月完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和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审定,青岛市人
民政府批准出版。本志上限至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海港分布、
海港建设、港口生产、港口管理、港口服务5篇,共16章、47节。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自春秋到金元,今青岛所属县(市、区)的沿海
线上,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动的记载。明清之际,董家口、女姑口、青岛口等港口相继
兴起,并成为青岛近代海港的基础。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即青岛前海栈
桥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也是青岛港航活动的转折。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
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德国侵占青岛后,优先发展港
口。1901年至1908年,青岛港数个码头相继竣工,从此贸易得以长足发展。1904年青
岛港的贸易额在华北五港中居第五位,至1913年已达第三位。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
青岛后,利用攫取的特权大量倾销日货,使青岛港输出入货物急剧增加,贸易额暴涨。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青岛港虽“不复为一、二国家所独占”,但“十之八九
均系外轮”,主权得不到保证,尤以日本势力根深蒂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
岛后,又新建码头。1934年贸易额已超过广州港而居全国第四位。1938年日本第二次
侵占青岛后,青岛港处在法西斯殖民统治之下。日本为了扩大战争,疯狂掠运山东物
资,青岛港的吞吐量和贸易额呈现病态增长。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美军在
青岛港登陆,青岛商港几成军港,军事运输繁忙,正常贸易难以开展。
青岛解放后,青岛港回到人民手中。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个五
年计划时期对青岛港的疏浚、修复,使之由战争年代破败残缺、港口淤滞、不堪使用
的状态中复苏为国家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 年吞吐量从1950年的126万吨增
至1959年的556万吨。 1968年,青岛港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专用码
头,港口装卸能力、机械化作业水平较解放初期有了一定提高。1973年港口吞吐量达
到1000万吨。1976年,建成原油输出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黄岛一期油码头。1978年
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港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时期。1985年建成国
内最大的件杂货码头。1988年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原油码头。1990年建成前湾新港
区一期工程的2个杂货泊位,使青岛港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能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综
合性杂货码头和全国最大的、能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进出口码头。1990年,青岛
港的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6座码头36个泊位增加到12
座码头66个泊位。码头的兴建,生产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其成为中国沿海以能源
输出为主体、散什货并重,集水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大港。
青岛港与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个港口通航贸易,1990年吞吐量完成3034万吨,列
上海、大连、秦皇岛之后居全国海港第四位。
《青岛市志·海港志》是青岛有史以来专门记述海港建设、港口生产、港口管理
和港口服务的第一部志书,该志资料翔实,内容充实,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实事求
是地记述了青岛海港及其生产的发展与变化,客观地展示了这种发展变化的时代脉络,
反映了应有的时代特点,同时鲜明地反映了青岛海港的地方特色。
《青岛市志·海港志》1997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段祥泰 邢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