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土地志/地震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40&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冷仪生 许
国新等 主编李启深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年 1000册 260千字 420页 55.00元
ISBN7-5011-4509-1

《青岛市志·土地志/地震志》 是《青岛市志》 的两部分志, 合为一册出版。
《青岛市志·土地志》的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青岛市志·地
震志》的上限从青岛最早一次有感地震(公元70年)起,下限至1992年。为彰明个别事
物的因果,适当下延。
《青岛市志·土地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93年,1999年公开出版。《青岛市志·
土地志》以篇、章、节层次划分,全书共分为7篇、19章。首篇为土地资源,依次为:
用地、地籍、土地赋税、土地规划、勘察测绘、管理。
青岛建置前,归即墨县辖治。清朝政府即墨县衙设粮户署,按土地簿册征收田赋。
德国侵占青岛后, 于1898年9月设胶澳地亩局,实施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其主要
内容分为地制和税制两大部分。在地制方面,规定青岛地区土地一律由德国殖民当局
控制,只能由殖民当局征购,禁止民间土地交易;地价原则上以侵占前的官价为最高
限价, 实行专卖政策。在税制方面,规定土地所有者每年按地价的6%,向当局交纳
土地税。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取消了土地增值税,并在四方、沧口一带大量强购
民地,除官厅留用,大多出租于民。1922年北洋政府接收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土地管理归财政局房地科。1925年后,开放沧口工场地,招垦市外农地,清丈市内外
各处土地,减收地租,其他仍沿袭德国在青岛时的制度。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
岛,成立市地政局,清理土地租税,对公地租地实行竞租,改订土地清册,统计全市
土地,整理公有土地等。1932年春,正式进行土地测量、地价评估和土地移转登记处
理等。土地课税方面,改德国侵占时的地价税为按等级分别交纳税金,对公有地实行
领租。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设青岛市地政局筹划土地测量、清理敌伪产业
等事宜。
青岛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建立起土地公有制。1956年,青岛市组建城市建设
局,负责市区的征地、测量、定界和发放土地证件工作。1958年后,青岛市的土地行
政管理工作全部移交市城建局办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土地管理机构被撤销,人
员被疏散,土地管理工作废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管理工作得以恢复、发展。20世纪80年代,青岛市
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土地一体化统管的新体制;有偿、
有期限使用国有土地的新制度逐步确立;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等措施相继推出。土地
使用权已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推向市场。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地规
范了土地市场行为,减少了违法占地、滥用土地的现象,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耕地只
减不增的势头,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1988年,青岛市土地管理局成立,成为青
岛建置以来的第一个城乡土地统管一体化的土地专管机构。1989年开始,青岛市人民
政府相继颁布了《青岛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试行办法》、《青岛市外商投资
企业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等,市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土地法规的宣传,全面推进了土地
管理工作。
《青岛市志·地震志》编写工作始于1987年,1999年公开出版。《青岛市志·地
震志》以篇、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4篇、9章。首篇为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依次
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对策·科研、地震事业管理。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连
接, 西南与日照、临沂地区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0654.1平方千米,市区以半岛状直
接嵌入胶州湾和崂山湾,即墨、胶州、胶南濒海,平度、莱西虽处内地,但都有河流
入渤海与黄海。
青岛地区及其附近陆地和海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夏隆起带次
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 胶南凹陷区中南部和胶北隆起的南部。自公元前7
0年起,青岛及其邻近地区,有史籍和现代仪器记录的地震近90次。其中,5级以上的
地震2次、 4级以上地震14次。1992年1月23日,距青岛市117千米的南黄海发生5.3级
地震,青岛市区和胶南市强烈有感,影响烈度为5度。
青岛的地震观测比较早,19世纪末即开始筹备和组建工作。1909年正式在观象山
建立地震台,这是中国记录时间比较长的一个台。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至南京国民政
府第二次统治初期,地震观测时断时续,观测质量不高,观测资料严重散失,观测仪
器时常损坏。1946年8月修复地震仪和地磁仪,重新开始观测。
青岛解放,观象台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56年,地震仪、地磁仪及其部分
地震观测资料,由海军北海舰队气象站移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5年2月, 青岛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开始统一管理青岛地区的地震工作,并在
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和部队建立了一批群众测报点和宏观哨。唐山地震后,青岛
市群测群防网点发展达到高潮,仅微观观测点就有330多个,观测人员达3560多人。
自1985年起,青岛市的地震工作逐步建立了以测震、地下水位、地应力、地电阻
率、电磁波、水温为主体,动物观测为辅助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截至1992年
底,青岛地区各县(市)、区普遍建立地震工作机构,有省属地震科技活动中心地震台
1个,地方地震台1个,前兆微观观测点3个,宏观观测点31个,固定地震宣传点13个。
同时,还建立区域性地震应急无线网络通讯和微机数据处理系统。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