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环保志/环卫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34&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等 总编 段祥泰 高庆才 副总编 王焕兴 毕
建军 主编 赵以程 胡延福 副主编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000册 220千字 48.00元
ISBN7-5000-5760-1

《青岛市志·环保志》和《青岛市志·环卫志》是《青岛市志》的两部分志,合
成一册出版,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青岛市志·环保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1996年公开出版。全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 共分为4篇。首为环境污染和治理,依次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科
研、环保宣传和教育。
青岛自建置到1949年的50多年间,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废水、废气、废渣 (简称
“三废”)排放量少,环境污染不甚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总体规划在确定建设项目时,注意到选址、风向、水源等环
境因素。从1958年起,随着化工、钢铁、电力、机械、造船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
在“大办钢铁”期间,烟尘便在居民密集的街巷低空排放,房前路边乱堆废渣、污水
横流的现象也随之出现。1960年,市工业生产委员会成立综合利用科,主要抓了纺织、
造纸等行业, 对利用野生纤维以及从造纸废水中提取本质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963年, 由市经委、城建局、化工局、卫生局、商业局等单位组成了“三废”综合利
用办公室,负责全市水、电、煤、木材等方面的节约和综合利用。1964年市经委又组
织了全市工业“三废”排放状况的普查,并颁发了《青岛市工业“三废”综合利用规
划》。继之,各企业还开展了“三废”综合利用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护环
境管理失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环保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8年12月,各区、县,
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环保机构。 1979年7月,市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总
结表彰了青岛微电机厂等环保先进单位、青岛染料厂四车间等环保先进集体和先进个
人。同时,对污染严重的单位,分别做出了限期治理和限期搬迁的决定。
“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期间,市人民政府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1981年制定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4年2月,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六五”防
治工业污染规划和“七五”环境保护计划,并纳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对污染源治理列入年度计划管理。1988年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工
作目标管理。
1981年至1990年, 市区各工厂、企事业单位治理环境污染项目1967个,投资224
16.45万元。其中,“七五”计划期间投资约为“六五”计划期间的6倍。“六五”计
划期间,青岛钢厂的“黄龙”(炼钢转炉烟尘)、青岛蓄电池厂的“白龙”(铅烟)和青
岛石棉总厂的石棉粉尘等重点污染源得到了治理。“七五”计划期间,青岛染料厂染
料废水综合处理项目、青岛红星化工厂硫化氢尾气和青岛造纸厂造纸废水等重要污染
源,都配备了处理设施。1990年青岛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42%,分别比1981年 (12.9
%) 和1986年(16.1%)提高29.1个和25.9个百分点。1983年各工厂生产过程中废气排
放经过净化处理的为21.9%,1990年已升到49.7%。1981年至1990年,市各企业通过
开展化害为利、 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活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96
29万元,创利6480.6万元。
市区1990年与1980年相比,大气中含各种有害物质,除二氧化硫为马鞍形 (1980
年为0.235毫克/立方米,1988年逐渐升到0.274毫克/立方米,1990年降至0.229毫克/
立方米)外,其他均有所下降,污染初步得到控制。氮氧化物由0.60毫克/立方米降至
0.049毫克/立方米;总悬浮微粒由0.686毫克/立方米降至0.406毫克/立方米。降尘量
由34.1吨/平方公里·月降至19.6吨/平方公里·月。酸雨频率较1983年下降约30%,
而PH均值仍为1983年水平。主要水源区地下水也符合饮用水质标准,崂山水库水质属
清洁级。胶州湾95%以上水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1981年3月16日, “青岛市环境科学学会”成立。1984年成立青岛市环保局排污
费征收所和青岛市环境保护设备服务公司(集体企业)。1984年,青岛市区及所属县均
将环境保护办公室升格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也全部建齐。
《青岛市志·环卫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几度易稿,1996年公开出版。全
书以篇、 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5篇。首为环境卫生实施,依次为粪便治理、垃圾
治理、清扫保洁、环境卫生管理。
青岛建置初期,城区仍处于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次年
4月,德国宣布以胶澳为其“保护地”,并设置胶澳总督,环境卫生统由巡捕局(警察
总署) 管理。自1898年10月起,在接近前海岸的欧洲人居住区铺设地下管道疏导雨水
和排泄污水。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本警务部管理环境卫生。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
岛,环境卫生统由巡捕局办公署警察厅管理。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后,市区
人口增长加快,到1931年青岛人口已突破40万人。其中,许多是来自农村的谋生者,
他们无处居住,不得不在台西镇到处搭盖席棚窝铺,生活垃圾、粪便、污水一时无人
管理。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这期间,青岛伪政权的警察和卫生部门曾
轮番管理环境卫生。 自1939年冬,清洁队开始廉价招收大批新工人。1945年9月,南
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组建清洁队。这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公共卫生设施。
青岛解放后, 市公安局清洁队肩负日常清洁任务。1949年6月22日,清洁队接收
各区贫穷市民,从事清洁工作。1953年至1958年间,青岛市各界群众开展了除“四害”
讲卫生,争创“五洁四无” (室内洁、室外洁、街道洁、厨房洁、厕所洁,无鼠、无
臭虫、无蚊、无蝇) 城市的运动。1959年至1962年,青岛市区环卫工作大量依靠农民
进城清运粪便、垃圾。1963年至1965年,环境卫生队改编为环境卫生管理处。首次提
出对垃圾清运“日产日清”口号,市南、市北两区的垃圾由隔日清除改为当日清除,
其他区由每周清运两次变为隔1天至2天清除1次。1965年日产城肥835吨,创有史以来
的最高纪录。当年修建公用厕所375座,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环卫工作也同样受到冲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
青岛市委成立了“三整顿” 办公室。共清理420条街道,清除各种积存垃圾1800多处
(19万吨),疏通堵塞的下水道点480多个、污水沟渠路6.5万多米,拆除各种违章建筑
4000多间。迁移占用道路存放的物资10万余吨,腾出被占道路23万多平方米,使全市
101条堵塞的道路开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环卫管理体制由单一的市级管理向市区街三级管
理过渡。 至1990年, 每日清扫街道488万多平方米,是1949年的9.5倍,是1978年的
2.5倍。投入环卫专用机动车242部,年清运垃圾47.3万吨、粪便11.9万吨,其中机械
作业占80%,实行日产日清。运除的粪便、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市区有公共厕
所246座(全部为水冲式),是青岛解放初期的8.4倍。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