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29&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等 总编 段祥泰 高庆才 副总编 张承珠 主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1300册 175千字 280页 46.00元
ISBN7-5000-5761-X

《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1996年公开出版。全书以
篇、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9篇、27章。首篇为管理机构,依次为:企业登记管理、
私营工商业改造、市场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经济监督检查、
市场交易管理。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德国侵占青岛后, 于1898年3月建立了胶澳总督府,工商行政管理由其专办中华
事宜的“辅政司”管辖。同年10月,德国殖民当局开始出售胶澳地区的土地,5日内,
就以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 卖给德国人105390平方米,拟开设工厂、商店。1914年11
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工商行政管理由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民政署总务课掌理。其间,
日本向青岛大搞资本输出,开办工厂14家,总投资达2.55亿元,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
严重影响。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商行政管理由其警
察厅掌管。翌年10月,先后制定了《取缔旧货营业规则》《取缔临时游览场所小卖摊
商》《取缔杂贩商等有关工商管理规则》。1926年,警察厅、财政科、工程事务所呈
文胶澳商埠局,将市场三路劝商场棚厦改建为96间平房市场,投资1.06万元。1928年,
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经胶澳商埠局登记注册,发给营业执照。
1929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后,由青岛特别市社会局主管工商行政
管理,辖度量衡鉴定所、国货陈列馆,并将日本人初设于市场三路的市场移到常州路、
龙口路交界处。 1930年7月10日,国民政府开征印花税。1933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实
业部商标局先后在广州、青岛、天津、汉口4埠设立商标注册专员办公处。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设立“治安维持会”,由警察部掌管工商行
政管理。 1939年1月,“治安维持会”改称青岛特别市公署,社会局主管工商行政管
理。11月2日,青岛有工商业4000家。至1940年,先后制定6项营业登记和取缔营业执
照的规则、办法。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由青岛特别市社会局主管工
商行政管理。1946年1月,发布了“开放年集以资救济”的公告,值旧历年开放1次年
集。继之,国民政府还训令公布了《取缔黄金投机买卖办法》。1948年10月至1949年
5月,青岛市政府与社会局先后公布了药商登记、拍卖行业及限制工商业歇业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对集市贸易进行清理登记,平抑市场物价,取缔
囤积粮商,遏制了通货膨涨。其后,市工商局于1950年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
工商业总登记工作,参加这次登记的有12634户,并颁发了营业执照。
1957年秋, 市工商局恢复和建立了3个直属市场交易管理所。1959年1月2日,市
工商局与商业局合并, 对外暂保留市工商局的名义。1962年1月15日,又成立青岛市
物价管理局, 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办公,对外挂两个牌子。1963年5月,成立了青
岛市物价委员会(对外挂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度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
1967年,陆续恢复工作,但仅限于检查市场、取缔个体商贩和禁止农民进城出售自己
生产的农副产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工商行政管理迎来新的生机。1979年5月以后,市工商
局增设两科一所,市辖县、区均单独设工商局,局下设工商行政管理所,进一步健全
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1983年至1984年,设立了“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从此
开始了经济合同案件的仲裁工作。随后,青岛市工商局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在市北
区莱州路开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即墨县工商局也相继在县城鹤山路设立了服装批发
市场。在恢复和发展城乡个体经济中,市工商局组织开展了工业普查和登记发照,建
立经济户口,为国民经济调整提供依据。
1985年秋, 对全市2339户公司、中心进行了调查摸底,制订出8条整顿措施。所
辖县(区)工商局按照市人民政府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步伐的指示,结合实际,提出
规划,加快了建设进程。
1986年12月, 市工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成立。1988年6月,市工商局制定了
管理法规公开,办照手续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举报电话公开,办事人员姓名、职务
和主要职责公开的“五公开”制度。
1989年2月25日,青岛市商品交易 (管理) 所成立。1990年6月,市工商局制定了
《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企业法
人制度也逐步健全。至1990年底,累计全市已登记企业33223户 (含企业法人登记126
33户,营业单位20590户,从业人员1763497人) ,与1986年相比,企业总数与从业人
员分别增加7537户和452621人, 分别增长29.34%和34.53%。外资企业注册登记164
户, 比1985年的7户增长22倍多。外资注册登记企业大都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芬
兰、联邦德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国家和中
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资主要是投向工业、建筑业、邮电通讯、商业、房地产
开发、文教、科研等行业。城乡个体和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至此,全市个体工商
业已突破10万户大关。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46户,其生产型企业,约占总数的73.49%,
而80%以上的户,分布在农村经营。广告经营单位登记59家,比1985年增加21家。
1990年底, 全市共有各类市场510处,全年成交额1749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5.22%。 集市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85年12.09%,提高到17.12%,
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至1990年,用于集贸市场建设投资达4374万元,建设和改造
市场243处,面积126万平方米。城乡集贸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收到明
显的社会效果。

(赵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