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商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24&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纪家伟 吕颜亮 总编 臧勇军等 副总编 于振成 叶
树棕 牟华章 主编 綦福成 李国华 副主编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0年 1000册 220千字 352页 48.00元
ISBN7-80113-767-1

《青岛市志·商业志》1982年开始编纂,1989年12月完成初稿。后经补充调整和
修改,2000年正式出版。《青岛市志·商业志》以篇、章、节等层次划分,全书共分
6篇、 19章。首篇为经营主体机构,依次为:商贸市场与商业中心、商业管理、商品
经营、 饮食服务、商办工业,书后有10个附录。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
986年。 为了彰明个别事物的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青岛市志·商业志》集中反
映了青岛近百年来商业发展的历程。
青岛地处胶州湾畔,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青岛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91年青岛
建置以前,青岛已有集市商业活动和港口贸易。清政府派驻军队后,逐渐形成市镇,
商业进一步繁荣。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家庭手工品,仍具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粗具规
模。由于青岛在全国军阀混战中局势相对平稳,至青岛避难、经商、择业的人大量增
加。地方工业有所发展,工业产品如纺织品、火柴、面粉、啤酒、精盐、日用化学品
和机器工具等为市场提供了商品货源。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提倡国货等社会舆
论压力下,对内采取了一些保护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外实行贸易公开,向
世界各国开放,改变了德国、日本侵占时期由其独霸的局面。1933年,全市华商企业
增至5514个, 资本总额19090万元,年营业额404283.7万元。进口洋货7084.5万元,
进口土货3110万元,出口土货4160万元。青岛成为山东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地市场、
集散市场和消费市场。
日本投降后, 1945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官僚资产阶级依靠国家权力进
行商业垄断,通过对一些商品的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控制市场,操纵物价,对一般
工商企业大肆进行盘剥。蒋介石政权发动内战,对人民解放区实施经济封锁,陆路交
通中断,物资缺乏,工厂停产,通货膨胀,青岛经济濒临崩溃。1948年底物价较年初
上涨2340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纷纷歇业或倒闭。
194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青岛商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
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商业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央“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展开了对流通
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巨大成果。
1953年至1986年,青岛市商业系统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烟酒糖类地产工业
品收购总额达152.29亿元,推动了青岛地方工业的发展,增强了青岛商业在全国范围
内的辐射力,也提高了青岛的知名度。这一期间,商业部门自身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1986年青岛市区商业机构(不包括饮食、服务业) 9831个,从业人员54311人。平
均每百户居民拥有2.68个商业机构, 每百名居民有4.27个商业人员为其服务,较195
7年只有2.57个商业人员有了较大增加。 青岛市区商业系统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2784
7万元,较1956年增长231.3倍。企业营业面积17.52万平方米,普通仓库18.45万平方
米,冷藏库3.23万吨,各类载重汽车353辆。
从1949年至1986年,商业工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由分散、落后的手工操作,
发展为机械化生产,从生产规模到加工水平都有了显著进步。1986年,全市共有商办
工厂53个,固定资产原值1.18亿元,年产值3.3亿元。加工的产品计十多个门类700余
个品种。其中16种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市民所需肉食、禽蛋、糖果、
糕点、冷食、酱腌菜、调味品等,主要由商办工业企业生产加工。1978年至1986年,
青岛市商业系统商办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1.27亿元。其中,1986年产值13228万元,
较1978年增长69%。
《青岛市志·商业志》通过多方面的详细阐述,清楚地显示出青岛商业近百年的
发展成就及其在青岛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