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医药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20&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等 总编 段祥泰 高庆才 副总编 韩冠裕 主
编 尚军 副主编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1300册 170千字 266页 45.00元
ISBN7-5000-5755-5

《青岛市志·医药志》1986年着手编写,1996年公开出版。全书以篇、章、节层
次划分, 共分为9篇、10章。首为中药,依次为: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
《青岛市志·医药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为彰明个别事物的
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
青岛地区中药经营事业源远流长。至清末,药物分类、鉴别、采集、方剂等均趋
规范。中药经营已有专业、医药结合、制售结合等形式,药商行、栈、庄、店、堂、
铺等民间经营相继出现。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办医院,西药房逐渐增多。189
9年, 青岛市区“万年春药房”开业。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井上诚昌堂”“山
东大药房”等先后在青岛设点开业。1924年,青岛民族西药业开始兴起,开设了“汉
美药房”。
1929年,青岛更名特别市。是年,市区新开业中药店有“长春堂”等25家,“华
壹氏” “神州”等西药房6家。翌年,新开业中药房多达77家,又有“新民”等西药
房开业。中西药进出口贸易亦有增长。1930年,中药出口达508000海关两,西药进口
达218000海关两,仅次于上海、天津。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中西药同业会自行解散。1941年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日本占据西药进口市场。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美国药品随美军登陆迅速涌入,市场销售西
药八成为美国货。
1946年, 西药商达到108家、掮客40余人。解放前夕物价暴涨、交通封锁、药源
短缺,青岛市区倒闭歇业的中药店达40家,西药房减少了38家。
青岛解放后,中西药市场日趋活跃。市区有私营中药商188家,私营西药商70家。
1956年,市中、西药行业实现公私合营,除部分商户转为成药加工和诊所外,中药商
56家、西药商20家实行了合营。根据青岛市区零售布点需要,中药店设35家,西药店
设13家。1963年对医药商业进行了整顿。“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了计划管理,造
成报废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药材的价格实行了进价加差率控制,医药市场空前活
跃。 至1987年,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商业纯销售额达到22433万元,比1952年的
999万元增长了21倍多, 比1957年增长了12倍,比1980年增长了79%。其中,国内纯
销售额达12599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24倍,比1957年增长近12倍,比1980年增长1倍
多,实现利润总额1196万元,居山东省第一位。
同样,青岛制药厂的原料药品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原料药品产量达1823吨,同
时,扩大了磺胺类药品生产,成为山东省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基地。青岛第二制药厂成
为抗菌素药品原料及制剂的专业厂。青岛第三制药厂成为一个从原料到针片剂兼有的
综合生产企业。 青岛中药厂加速机械化生产,增加品种、提高产量,1987年产值达8
67万元。
1987年,青岛市共有中西药品、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12家、兼产厂36家,共生产
293个品种(中成药48种,西药168种、医疗器械77种),创优质产品16种。其中,国优
银奖2种, 省、部优14种。出口产品16种,销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出口交货
值为人民币1986.87万元。省厅(局) 级科技奖8项(次),获省优秀新产品奖3项;获青
岛市科技奖6项(次)。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7年青岛地区共有中西药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家,经营企业和单位116家,专业医药科研机构1家。其中,属青
岛医药公司系统的中药厂2个,西药厂5家,电子医疗仪器厂1家,采购供应站3家,县
公司6家,批发部23个,经营组27个,零售店57个和科研所1个。共有职工5930人;固
定资产净值2829万元,工业总产值9977万元,比1952年增长99倍;商业总销售224 33
万元,也比1952年增长21倍多;工商利润总额达2121万元;生产中西药品、医疗器械
293种; 经营品种4636个。青岛市的医药业已是一个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工商一体
的医药经济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
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