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资治存史育人(焦相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90&run=13

一、服务社会是地方志事业拓宽领域的有效途径
“史志产品”是史志部门所编纂出版的各类地方史志文献, 具有“资治、教化、
存史”功能。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由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史志文献是政府向社会和全
体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是社会各界开展地情学习、教育,公众搜索、知悉地情
的主要载体和形式。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史志部门应当利用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方式,
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这类地方史志文献,以便于“资源共享”。这既是实现公众知情权,
改善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基本信息条件,增强单位和个人参与各种活动的
预测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为此,根据《条
例》规定, 史志工作应朝着“为人所知,为人所用”的方向发展,发挥它应有的社会
效益。
(一)史志事业服务社会的切入点是做好宣传工作。地方史志文献具有综合性和系
统性的特征,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全景式地反映当地各方面情况的基础资料。没有全社
会的共同参与,修志必将成为无米之炊。为此,《条例》对公民或单位和提供史志资
料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规定。这种责任不是一种民事义务,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
公共利益在行政法上设定的一种义务。同时,《条例》还规定有关单位和公民“同时
享有合理使用地方史志文献的权利”。为此,要通过《条例》的颁布实施,大力组织开
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
举办国情、省情、市情、县(区)情有奖知识竞赛;也可以利用行政推动手段,经常举
办一些旨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学习活动;还可以编写一些适合各级各
类学校了解省情、市情、县(区)情的“乡土教材”。总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
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史志宣传活动,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史志工作、了解史志工
作、支持史志工作、参与史志工作。
(二)史志事业服务社会的立足点是做好“读志用志”。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
“一地之百科全书”,是高权威性、高可信度、大信息量的地方文献,蕴藏着巨大的
软实力。如何将其转化为硬实力,主动进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
参与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这是时代发展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果编修的志
书没有人读,没有人用,那志书也就失去了生命和价值,编修志书也就成了费时费财
费力的无效劳动。各级史志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料、人才和群体方面的优势,积
极主动地搞好地情研究,把案头工作转变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为决
策研究服务,为社会咨询服务。只有这样,史志工作才可以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某些重
大决策上为各级党委、政府起到参谋、顾问和助手的作用,才能发挥政府第二研究室
的作用。同时,为做好全社会“读志用志”工作,可以把志书资料转化为一定的精神文
化产品,这样就会成倍的增强它的社会效益,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比如对志书资料资
源重新加工整理,重新进行“包装”,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向大众,融入大众之
中。这种转化成果形式可体现为不同载体和媒体,包括利用志书资料编制地情纪录片、
电视剧,投资指南、旅游指南、民俗大全等,使史志工作走向社会、走向大众。
(三)史志事业服务社会的新亮点是“三个中心”建设。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
中心、区域研究和课题咨询中心的建设,是史志事业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必
然要求,也是服务社会、体现史志工作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硬件设施现代
化、资源管理数字化、传输信息网络化、志鉴成果电子化、服务利用在线化的目标要
求,坚持以方志信息化建设为主体,库、馆、服务开发整体推进;坚持以地情资料库
建设为龙头,实现方志成果信息化;坚持以地情研究为重点,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积
极主动为现实服务。

二、改革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数字信息化”、“影视
版地方志”、“读图时代”等新名词不断出现。以笔杆子为主要的修志工具,以纸介
质为载体传播信息的修志模式,以旧思维为传统模式的修志方式, 已落后于世界先进
潮流,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同时, 史志事业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也是我们
史志工作者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工作方法、
创新的工作条件来做好史志工作。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人们运用新思维,制定新规
则,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果的过程。我们不仅要通过创新思维来改善志书体例、完
善志书内容、改进记述方法,还要树立万物皆可志的大志观,以开阔的视野、发散的
思路进一步拓宽修志领域,编纂出既具地方特点,又具时代特点的资料性强、可读性
也强的各类地情书,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教化服务。
(一) 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史志产品”。中华
文化是由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合而成,因而其文化个性也很鲜明。“齐鲁
文化”历史悠久, 各地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特产”,这
些特产已成为该地象征和标志。人们提到儒家文化,自然想到曲阜“三孔”;提到风筝
文化,潍坊最为著名; 提到海山名山,青岛崂山最有名气。因此,策划好体现地方特色
的“史志产品”,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同时, 各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
了类似海尔模式、振超精神等不同的发展特征,抓住这个特点,充分挖掘这个特点,
开发特色“史志产品”,就等于体现了史志工作的生命力。
(二) 创新工作条件,走科技强志之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地情资料,存
储信息,编辑加工,提供检索,已是大势所趋。编修续志,志书的总体设计,包括志
书的内容、篇目、结构、体裁、版式等都应适应当今高科技、信息化、多媒体等方面
的需要,从文字到图表,从照片到影像,从目录到索引,从中文到外文,从书本到光
盘,以致进入因特网。与书本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具有声像兼容的多媒体功能,比
书本更形象、更生动,而且检索快速方便。因此, 史志部门应利用丰富的地情资料信
息资源,建立网上方志资料库或网上方志馆,还可建立网上方志学校和网上方志书店
等等,使地方志朝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三) 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史志编纂一般规则基础上的改革。比如在记述方法上有
所创新,使志书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如何在述而精论上有所创新,使志书寓论于述;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 在生可入志上有所创新;如何在志书内容纵横调整上
有所创新,使志书宜纵则纵,宜横则横;如何在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上有所创新,使
志书详略得当,框架合理, 脉络清晰;如何改变“事以类分”思维定式,在类以事聚
上有所创新,使志书特点鲜明,特色突出;如何在时空跨度上有所创新,改变“不越
境而书”思维定式,使志书由此及彼,内外兼顾等等。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积极总结
以往修志经验以及各地在修志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