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津铁门关的兴衰与恢复利用(明玉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27&run=13

一、铁门关的由来与兴衰
铁门关遗址,位于利津城北35公里处的汀罗镇前关村。金初,此地濒临大海,有
一自然海沟,船能在此靠岸。当时这里盐业比较发达,外地客商把日用杂货、布匹等
运到这里卸船销售,又把这里的盐运往四面八方买卖,江浙、湖广一带商船和胶东一
带的渔船不时在此停泊。
金代统治者为扼海滨之要, 在此设立关防,修筑了方圆约5华里的土城,城墙由
土坯垒成。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大城门,密密麻麻的铁环、铁钉布满了每个城门,
故人称铁门,这里又处海关,铁门关一名由此而来。《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铁
门关在山东利津县北……形势雄伟”。
当时,土城里有一座龙王庙,庙门高悬“庆献龙宫”金字牌匾 (现存利津县文物
管理所),庙内有一尊龙王爷塑像。城内住有百余户人家,主要是商家和盐户(以晒盐
为生的人家)。
当时铁门关与外界的海陆交通并不发达。传说有一年南方一队商船,在海上遭遇
风暴迷失了方向。风越刮越猛,夜漆黑一片,浪涌数丈高,眼看着船就要被海水吞没,
忽然有人发现西方半空中有一盏红灯,船队竭力向红灯驶去。逐渐风平静了,船队驶
进避风港靠了岸,但是上悬的红灯却不见了。天亮后,他们发现,这里竟是铁门关。
船上的人以为是铁门关龙王庙的龙王爷给他们送“神灯”引路,救了他们。几个船长
赶忙到龙王庙烧香、磕头、许愿,并于事后捐资捐物重修了龙王庙。重修的龙王庙全
部由长方体石块砌成,房顶由黑色鱼鳞瓦铺成,内壁上满是千姿百态的画龙。“铁门
关是神关”的传说由此传开了。从此后,前来停泊的船只日益增多,陆地交通也有了
官路,铁门关逐渐成了繁华的水旱码头。明朝中期,每天有数百艘船只来往于此。日
本、朝鲜、英国等一些国家的商船也开始到铁门关做贸易,明朝统治者在此设立军事
机构“千户所”。清光绪九年(1883年)编撰的《利津县志·古迹》记载:“铁门关在
县北七十里丰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 (千户所为元、明两代地方军队建制,全称为
‘御守千户所’,统兵1120人,最高官职为千户),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
这时候,铁门关土城早已残破,居民由原来的百余户猛增至1100多户,开始向土
城外扩散。形成了两条大街,一条通向码头,一条通向龙王庙。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大
商号,饭馆、酒店、商铺星罗棋布。外地商家也争相来铁门关购买地盘,做起生意。
铁门关经济日益繁荣,堪称繁华闹市。邑人张铨有诗曰:“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
深解客颜。一夜洋船大欢喜,惊风收入太平湾”。当时繁荣兴旺、太平盛世景象由此
可见一斑。
明代末期,铁门关商人朱庄提议修建戏台,并率先捐银元一箱,各商号、船商、
渔家纷纷响应捐款。他们从胶东一带运来了石料、木料,请来了木匠、石匠、画匠和
几百名壮工。一年后,建成了一座戏楼和两座寺庙。戏楼建在龙王庙前,又兼作大门,
大门朝南,门上悬挂“海不扬波”的金字大匾。分上下两层。地基全由石块铺成。戏
楼高约13米, 南北长约20余米,东西宽约9米。下层砌一圆门,戏台在上层,台口正
朝着龙王庙。上层舞台由木板铺成,楼顶由40多根松木圆柱支撑。整个楼顶建筑涂以
金粉,每个角上都挂着风铃;台口上方挂有一排纱灯,戏台后幕上画有群龙图,这便
是历史上有名的铁门关戏楼。在戏楼的两侧各有一排禅房,里边既有和尚又有道士。
禅房门前平常都有很多买卖案子,多是食品、针头线脑、玩具等小生意。院子便是露
天剧场。戏楼建成后,方圆近千里的戏班子都纷纷前来铁门关演出。据说,当时每年
至少得唱200天的戏。 两座寺庙名为关帝庙和财神庙,关帝庙在龙王庙东侧,财神庙
在龙王庙西侧。整个院落在四周设有6个角门,“三庙一戏楼”为主体,配两厢禅房、
钟鼓楼等组成了一个宽绰的院落建筑群。此时,铁门关已经没有了“关防”的含义。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第三次大修铁门关。在这次维修中,一些外商纷纷捐款。
捐款者的名字刻在了一尊2米多高的石碑(现存于利津县文物管理所) 上,这次大修的
组织者是久住铁门关的商人陈红军和从事海上运输的张乐民。他们聘请名画家李燕和
王挺萃勾画戏楼的木柱,雕刻了戏台前檐的花格木棂,重画了庙内的壁画。特别是壁
画上的龙画得栩栩如生。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兰阳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
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耳河盖、牡蛎嘴入海,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 ,铁门关前后8次
遭黄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渐被淤没,海上交通断绝,丰国、永阜盐场也逐渐被黄河
淤造为农田,不再产盐,兴旺很久的铁门关从此便衰落下来。居民有的陆续迁走,未
走居民易商为农,围绕铁门关旧址逐渐形成村落。1942年,地上建筑物只露戏楼的上
层和庙宇的房脊。1955年1月30日黄河凌汛再次决口,铁门关全部淤埋地下。
1957年,铁门关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文物普查时,因地上已无
建筑物,故又改为“铁门关遗址”。1979年,利津县有关部门对铁门关遗址再次深入
考察,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门关究竟始建于金代的何年何月,现在很
难考证。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县。据此推断,铁门关至少已有
800多年的历史。铁门关由盛而衰以至于无,令人扼腕叹息,留下的是遗憾、是传说、
是回忆,恢复铁门关昔日之风采,成为利津人民期盼已久的夙愿。

二、恢复铁门关遗迹意义重大而深远
铁门关是金初渤海沿岸繁华的水旱码头和重要关防,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
古有“铁门锁浪”之盛誉,可谓东营市海关之发源。铁门关源源流长的海运史,在国
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铁门锁浪”一直被称为利津古八景之一,倍受世人崇仰。”
乘流鼓楫极沧溟,海涨春云如望青。晓月忽开千树眼,五山烟岛厂东扃”。这是对当
时铁门关雄伟气势及壮丽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铁门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运码头,
河海通道,历代为兵家所重,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元末明初,朱元
璋军队为控制北方,彻底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政权,曾与元军进行著名的“铁门
关”争夺战,1368年铁门关归于明朝。铁门关也以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载入青史,其传
奇般的故事和传说至今流传于利津民间。因此铁门关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在当前全市上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新形势
下,恢复当年铁门关的恢弘建筑,重现当年海滨之要的繁荣景象,重新打造铁门关这
张“历史文化名片”,塑造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海关
文化教育、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对于促进黄河三角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利
津乃至东营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恢复铁门关遗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县农村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发展受到很多制约,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少、文化活动
少、组织管理缺位,部分农民思想意识混乱,信仰缺失,成为农村社会不稳的重要因
素。恢复铁门关遗迹,大力发展以铁门关为龙头的旅游业,将极大带动利津县区域农
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快速发展。
恢复铁门关遗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年
接待万人次的农村文化旅游景点, 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
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同时,大力开发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和附加值高的旅游纪念品,
延长旅游产业链,还可起到以旅促农、以旅兴农的效果。

三、恢复铁门关遗迹的有利条件
1、铁门关淹没的时间不算很长。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
间, 铁门关8次遭黄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渐被淤没,海上交通断绝。1942年,地上
建筑物只露戏楼的上层和庙宇的房脊。 所以,铁门关走向衰落共有150余年时间,到
1954年, 地上尚有部分裸露遗迹,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1月黄河
凌讯决口后,铁门关被全部淤埋地下,至今50余年的时间。
2、 县内尚有部分健在的知情老人。这些老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特别是前关村
离休老干部崔树梓,亲眼见证了铁门关的衰落,并从上代老人中记取了很多有价值的
有关铁门关的历史资料,为重现铁门关胜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 恢复铁门关遗迹占天时得地利逢人和。一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二
次创业、实现二次跨越的战略构想,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非常浓厚。文化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受到高度重视,此时恢复铁门关遗迹,全面展示利
津县历史风貌,服务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正逢其时。二是经过改革开放,全县经济有了
较大发展,特别是借助全市“突破利津”和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多
元化的投资结构为恢复铁门关遗迹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三是汀罗镇党委政府和当
地群众非常重视和支持,热切盼望铁门关遗迹尽快恢复。

四、恢复铁门关遗迹,重现铁门关昔日雄姿
据史书记载、当地老人讲述及民间流传,铁门关主要建筑是:三庙一戏楼为主体
组成的古建筑群。铁门关戏楼,料石基础、房台,砖木结构,飞檐斗拱,上下两层,
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铁门关庙宇(龙王庙、财神庙、关帝庙) ,砖木结构、单层
古式平房, 龙王庙5间,150平方米,关帝庙、财神庙各3间均为90平方米;钟楼、鼓
楼, 料石楼台,砖木结构;东西禅房,砖木结构平房,东西共12间,约250平方米;
院落围墙, 乱石基础,青砖砌筑,东西宽50米,南北长60米。方圆约5华里的土城与
东西南北土城上布满铁钉、铁环的4个大城门。两条大街及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号、
店铺。
古式的建筑,恢弘的气势,令人神往。铁门关作为驰名中外的海关码头,见证了
黄河三角洲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是整个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利津县引
为骄傲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是一项极具开发价
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景观。我们期待着早日重现铁门关昔日雄姿。
(作者单位:利津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