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日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刘志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5&run=13

一、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任务,农民增
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
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坚持城镇化、
工业化、市场化“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
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统筹城乡投入,以城带乡,以工促
农,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挖掘增收潜力、开辟增
收渠道入手,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定
农村土地承包、粮食种植与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
该给的给足,该放的放开,该减的减够。进一步稳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善农
村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继续改革征
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创新征地费用的分配使用方式,逐步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基本
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尽早取消农业税,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
收费项目,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是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
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很大成绩,2003年全市畜牧
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6%,农副产品出口总值达到2.6亿美元,占
全市出口总值的33.3%。 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
现在,特色农业不强,重量轻质、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实,农业并不意
味着低效,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在绿色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反季节栽培、工
厂化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日照,一亩绿茶收入可
达3000元,而大棚蔬菜或大棚绿茶可达6000元,工厂化养殖海珍品可超过万元。因此,
必须进一步破除重量轻质、重生产轻加工流通的观念,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面向国内
外市场,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发展茶、菜、果、桑、畜牧、
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并把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过去重量的调整、面积的增减,转到注
重优良品种与质量效益上来,努力把种植业调优、把渔业与畜牧业调强,加快发展现
代农业,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
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也是实现农业外延增
值,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
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全市产业化经营
组织已达到1341个,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到91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8家,
带动了40多万户, 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收入5.76亿元,人均占有240元。今后我们将
继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提高。市里重点抓好7家省级、
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和调度,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促其尽快扩规
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吸引国内外著名的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借助他们的品牌、技术和资金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
快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变。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推行完善“龙
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 和“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兴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
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
(四)以发展劳务经济为重点,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减少
农业人口;要实现农民富裕,必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
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近年来,随着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加快由
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去年全市从事二、
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45.02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34.6%;农民现金收入构成中来自
非农产业的比重达到40.4%,工资性收入比达到24.3%,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现金收入增
长的贡献率达32.6%。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突出做好“减”和“加”的文章,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城镇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的流动,加
快构筑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 根据市场需求, 深入扎实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
“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农村远程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拓展劳务输
出市场,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海外劳务市场,引导鼓励更多的农
村劳动力跨出家门国门外出务工经商,实现异地就业; 建立完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
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与空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优化劳务
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着眼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接轨青岛、东靠西联、发展县域经济上做文章
市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只有立足区
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同
繁荣和发展。日照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既是半岛城市群的南翼,又是鲁南
经济带的潜在发展极,以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东靠西联”
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文章,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主动接轨青岛,加快融入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圈是经济发展的龙
头和辐射源。去年,省委、省政府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发展山东半岛
城市群的重大战略决策。日照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员,只有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人
文等优势,主动接轨青岛,更好地参与和推进半岛区域分工合作,才能在与强手的融
合中加快观念更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为此,去年10月市
委、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意见》;今年4月又制定了接轨
青岛实施方案, 并与青岛市政府签订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目前正按照《意见》和
《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加快观念接轨、突出产业联动、抓好交通联网、建立统一市
场、推进信息共享为重点,深入扎实地开展各项接轨工作,争取尽快形成两市交通联
网、旅游联手、信息连通、生态联保、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争当青岛与半岛制
造业基地的最佳配角。
(二)积极拓展腹地,当好沿桥地带对外开放的窗口。港口是腹地通向外界的门户,
腹地是港口的货物、市场依托。港口与腹地同舟共进,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日照作为东方桥头堡,必须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沿桥省市的
交流与合作,把“港口搬到内陆腹地去”,架起腹地城市与港口之间的“绿色通道”,
把物流、客流链加宽拉长,不断完善经济网络、扩大经济腹地。同时, 坚决拆除在市
场准入方面的“围墙”,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的腹地城市、企业来日照投资兴业,
使日照成为陆桥地带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之地。
(三)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我市所辖两县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和
港口工业区范围,有着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市坚持“开放兴县、工
业强县”的方针,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化步
伐,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经济强县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制约了城
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市以接轨青岛为契机,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狠抓工业化、招商引
资和观念与制度创新三个关键,强力推进开放优势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力
争尽快实现县域经济的新突破。在工作措施上,一是加强以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县域城镇发展步伐,逐步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的城镇体系;二是引导县域经济主动向都市经济和大企业靠拢,甘当配角,接受辐射,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配套经济;三是围
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制造装配业和新兴产业,形
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科技型、外向型、农业
产业化三个重点,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生长型民营企业,给予重
点扶持,成为县域经济的“台柱子”。

三、着眼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与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上求实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作为地
处沿海欠发达地区的新兴港城日照,基础差、底子薄,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
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能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而且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
也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遵循“市场出效率、政府出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摆到更重要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全市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强化
各项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去年全市实现城市再就业3.16万人,比上年增长75%,
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今后要继续坚持以发展促就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
献率。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和陈旧过时的就业观念,树立自
主创业、市场就业的新观念,拓宽就业新门路,开辟就业新渠道。进一步完善就业服
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职工培训体系,增强其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坚持调控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失业预警机制,鼓励企业积极
吸纳下岗职工,规范企业规模裁员,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
(二)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
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既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又是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我市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实施了“民心工程”,认真解决下
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确保”、“一个低保”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并在全省率先
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我市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体制
转换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
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农村“困难救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
度,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企业与全市的发展创
造更好条件。
(三)建立完善城乡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既是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保障。近几年来,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了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
育的支持, 并创新思维,引进了七所大学,年内在校生达3.7万人,教育事业有了长
足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五莲县及16个乡镇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覆盖人口达48万。但总的来看,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相对
滞后的矛盾仍很突出,受乡镇财政薄弱的影响,许多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相对下降,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低。而农村医疗市场化又加重了农民医疗负担,致使
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在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城镇职工医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在全市农
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确保农民“小病看得起,大病不致贫”。继续把教育放在
优先发展的位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教育,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使跨越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四、着眼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进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演进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良好
的生态环境又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近年来,为了避免重蹈“先污
染后治理”的覆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日照”的总
体目标和“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加强了国家可
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加强生态
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从而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蓝天、碧海、金沙滩”
的环境优势,城市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近岸海域水质稳定在国家一类标准,
城市生活饮用水达标率保持在100%。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市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
态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我们仍然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因
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高度,积极变革传统发
展模式,特别是变革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赋予工业经济以生态内涵,促其向资源节约、
污染减少和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服务型、网络型生态产业方向发
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新兴港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
展。
(一)抓“小循环”,建设生态企业。把培育生态企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引
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
证,帮助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
程控制转变。积极推广山东海通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用水全部循环利用,实现了废水零
排放,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万元的经验,发展一批生态循环型企业。同时,科学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培育临港工业,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生态循环型项目,
并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把那些高消
耗、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微观基础。
(二)抓“中循环”,建设生态工业园。遵循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工业园
区进行建设和改造,以骨干项目为中心,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配套建设
产品食物链与废物食物链,将经济流程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开环式转变为
现代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式,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我们
以日照开发区生态园规划项目列入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为契机,密切与欧盟的合作,
着力把日照开发区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生态工业园。
(三)抓“大循环”,建设城市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体系。按照《日照市循环经济
发展规划》,在建设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基础上,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将
循环经济模式扩展到三次产业、社会消费等经济生活各领域,加快产业生态转型,大
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努力构筑城市和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循环型社会。争取到2010年,传统产业
全部实现生态转型,基本建立起循环经济和生态型主导产业框架。从建设生态城市的
需要出发,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战略调整,使城市功能区划分更加科学合理、发展目
标更加可行。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城市
生态经济。一方面,以建设绿色工业体系为目标,广泛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临港工业
的优化升级,并着力培育旅游、体育、房地产、会展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市产
业向轻重结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换。另一方面,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力度,以“大
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为城市特色,以“城中有园、城在林中、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为绿化格局,广泛开展“绿化美化家园,建设生态城市”活动,逐步使城
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39.70%提高到50%以上, 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由去
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以上,达到国际标准,在更高层次上打造循环经济与生
态环境建设于一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力争成为全国最适合人居与创业的城市之一。

五、着眼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发展外源性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
场,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日照作为新兴港城,既拥有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又
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劣势。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后来居上,单靠自我积累、内源
性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区位、港路、腹地等综合优势,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
源、两个市场,吸引和聚集各种要素资源,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大
力发展国际贸易、临海工业、出口加工业等外向性经济。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
放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力求在招引工业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在
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资上有进展,在引进专利、技术、品牌上有新作
为,尽快使港城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亿吨港群建设。做大做强日照港群,是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去年,我市以港口下放为契机,及时完成了两港重组,确立了五
年建设亿吨大港的目标, 实施岚山港北扩工程,开辟了虎山港区,形成了2亿吨的规
划吞吐能力,完成港口投资10.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近两倍;全年实现港口吞吐
量、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18.4%和53.5%。海上国际客运实现历史性突破,出入境旅客
达到1.95万人次,港口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但从国内港口发展现状看,形势不容乐
观。在港口建设上,国内大港纷纷借助外资加快港口建设步伐,相比之下,我市港口
发展还远不适应城市与腹地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必须抓住国家鼓励外资建港、国内
外航运集团加大港口投资力度的机遇,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有所作为,全力扩大港口
规模、完善港口功能,把日照口岸建设成为区域性集装箱转运中心、木材粮油与建材
进出口基地、矿石与煤炭进出口基地、液体化工品进出口基地。同时,加快沿海通道、
港际铁路、港区配套铁路等集疏运设施的建设,增强港群联动效应和整体优势。千方
百计增辟新的航线,促进杂货、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与客运的全面发展,力争日照
港早日重返沿海十大港口之列。
(二)大力发展港口工业。日照港群拥有的水深、陆域、腹地、能源、水资源等综
合优势,是发展临港工业的最佳区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起点构筑具有多
形式、多元化经济特征的临港工业区,是我市构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
去年,我们加大了临港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浆纸、粮油、钢铁、
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能源六大产业为支柱的临港工业框架初步形成。今后,要按
照“统一规划、带状布局、园区突破、组团开发”的原则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
-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围绕六大临港产业,在培育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上下功夫,
加快构筑临港工业走廊。同时,重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机械、食品、建材、
纺织服装等出口加工和制造装配业,加快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以临港大工业和一般加
工业相结合的新型工业体系。 争取5年内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临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 完成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过渡,
跻于半岛制造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物流是港口的基本功能。日照作为东方桥头堡,具备发
展现代物流业的优越条件,应顺应现代港口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完善规划,发挥优
势,积极发展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实现由从“运输中心”经“配送中心”向
“综合性物流中心”的转变。要加大对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船代和货代公司的招商
力度,加快物流园区与配送中心建设,整合社会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
资产利用效率,培育壮大港口物流企业。积极引导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拓展,建立健
全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以港口为端点、以内陆物流中心为
集散点、与国际接轨的综合物流网络,加快构建陆桥东部现代物流中心。同时,依托
大腹地,面向大市场,千方百计做好以港兴贸的文章。建设面向日照--平泽航线的购
物中心,围绕煤炭、矿石、液化品、粮油、木材、建材等大宗商品,规划建设大型专
业批发市场,加快发展深购远销的外向型商贸。把加工贸易作为发展外源性经济的突
破口,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加工潜力,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围绕培植壮大优势支
柱产业,积极兴办加工贸易,努力把日照建成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装配、
出口基地与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战略,引进先进技术、
设备和原材物料,搞好上下游产品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一批特色产品积聚区,
实现大进大出,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档次和水平。加快保税仓库建设,积极争取建立
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改进海关监管方式,改善货物通关环境,为发展加工贸易创造良
好条件。
(四)大力发展新型经济。优良的生态环境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相结合,为我市发展
旅游、会展和大学经济等新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生态环境优势向新型经济优势的转变。一是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以举办世帆赛为契机,以发展海滨度假旅游为中心,按照“海滩、山地、历史”旅游
区的要求,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步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
旅游”品牌,努力把日照培育成山东黄金海岸旅游带、大陆桥旅游带与环黄海旅游带
的交汇点,成为全国滨海生态旅游胜地。二是加快发展大学经济,坚持以“大学科技
园、生态观光园、文化旅游园”为目标,突出办学、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重点,
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的争引力
度,创造条件建立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之尽快成为我市乃至鲁
南的高等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将其作
为经济增长点来培植,从土地、规划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以规范引导,不断完善房地
产市场,培育房地产品牌,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会展经济,以筹办
全国和国际帆船锦标赛为契机,高标准搞好万平口泻湖开发,加快会展中心及配套设
施的规划建设,积极承办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交易会等活动,努力将日照
建成区域性展览中心。
(作者单位:日照市史志办公室,本文曾发表于《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