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志资料的优化(段祥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147&run=13

一、认真考订资料,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曾经说过:“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
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
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
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编写一部志书,需要大量的历史和
现实的资料。资料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三种类别;
从内容功用来看,可分为主题资料、背景资料和考证资料三大类别。资料由于来源广
泛,数量庞大,其真实性不会都很可靠,可能有许多错误的、虚假的资料。比如:捏
造的伪史、穿凿的假象、讹误的传说、误考的实物、错记的回忆等等。一般说来,我
们所收集的资料,全真全假的比较少,真假掺杂的则比较多。因此,对于资料,无论
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的认真考订。
考订资料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考
订资料的基本证据有:书证、物证和人证。考订资料的基本方法有内考法、外考法、
勘查法、理证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这里根据各地修志人员的实践经验,介
绍几种考订资料的常用方法。
(一)排比分析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排比分析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的
方法,也就是将同一问题的各种资料进行相互对照和比较,发现矛盾,深入研究,本
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多方面求取证据进行考订。这种方法是核实、考订资料的重要方
法之一。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档案资料和图书资料有矛盾,应
以档案资料为准,内部资料和外部宣传资料有矛盾,应以内部资料为准;亲身经历者
的资料和旁知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当事主管人的资料和参
与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为准;距离事件时间、地点近者资料与远
者资料有矛盾,应以近者为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有矛盾,应以第一手资料为
准。青岛《邮电志》的同志在考订资料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他们在考订青岛电报房
建立年代时,遇到了四种不同的说法,最早的是1882年,最晚的是1893年。他们根据
上述原则,最后确定以山东巡抚张曜给清政府奏折和批复的时间为准。
但是,使用排比分析方法,要注意问题的复杂性,不能机械地搬用上述原则,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淄博《煤炭志》的同志在考订资料的时候就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态度。他们在考订刘子久同志领导淄川碳矿失业团斗争的年代时,刘子久同志自己回
忆是1927年,按照一般原则应以刘子久同志自己的回忆为准,但他们没有机械地按上
述原则确定时间。他们考虑刘子久同志年事已高,实事求是地多方核证,最终确认刘
子久同志是在1926年领导了这次斗争。
寿光县志办的同志对考订资料有深刻的体会,他们提出了五个不要:一不要认为
报刊上载的就全是对的;二不要认为权威说的就是绝对正确的;三不要认为有鼻子有
眼的就是真的;四不要先入为主;五不要从个人好恶出发。这是颇有见地的。
(二)推理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个人的学识
判断是非的方法。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只有在缺乏佐证的情况下才宜使用。这种方法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历史规律上鉴别,看资料是否合乎情况;一种是用日常生
活常识鉴别,看资料是否合乎情理。吴晗教授曾提供过这样有说服力的例子。他在研
究元末农民起义时,注意到一个农民领袖彭莹玉(又叫彭和尚)起义前夕曾到处串联,
为发动起义做了许多工作,受到群众的爱戴。但是大起义爆发后,他却不见了。吴晗
先生起初认为,大概因为他是和尚,出家人看破红尘,“功成身退”,又隐居修行去
了。1948年吴晗在平山时曾和毛泽东同志谈到这个看法。毛泽东同志当时就说:“这
不可能,没有这样的革命领袖。他的结局只有两种:要不他是在斗争中牺牲了;要不
他就是犯了错误,被群众抛弃了。”后来,吴晗先生为搞清这件事,查阅了大量资料。
果然在江西省的一本县志上发现,彭莹玉是在进军江西,攻打这个县城时牺牲了。毛
泽东同志当时并不熟悉彭莹玉的事迹和有关材料,但他却能根据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
对彭莹玉的结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这就是用历史规律鉴别资料的一个好例子。
用日常生活常识也可以考订资料的真伪。今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隆中一样,
都有卧龙岗和诸葛亮故居。究竟哪里才真正是诸葛亮的故居呢?用推理分析的方法进
行分析就会发现诸葛亮故居在南阳市是不可能的。因为,今南阳市一带当时属宛县,
又称宛城,归曹操管辖。诸葛亮当时已颇有名气,若隐居于此,曹操怎能放过他?刘
备又怎敢到那里“三顾茅庐”?所以南阳之说是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诸葛亮在《前
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当时隆中属邓县,邓县属
南阳郡。因此,关于诸葛亮故居的两种说法应以湖北隆中之说为对。
(三)联系比较的方法。一个材料孤立的看,确实难说它是真是假,但通过联系比
较则可以发现问题。这种方法有局部和全部的联系比较、这一局部与另一局部的联系
比较、先前情况和后续情况的联系比较、个别事物与该类事物一般规律的联系比较等
等。下面举一个这一局部与那一局部的联系比较的例子:某县林业部门的资料反映,
该县解放前夕森林面积数十万亩,现已增加到一百数十万亩,增加了1.25倍。可是,
该县的气象部门的材料却反映,现在水灾增加了,同样的降水量过去不成灾,现在却
成了灾。他们认为这是森林遭到破坏、蓄水节流能力大为降低所致。这样,森林面积
增加1.25倍的资料就需要进一步核实,需要查清它是实地测量的结果还是造林面积的
累计,计算成活率没有,减去遭破坏的面积没有。只有这样做了,资料才能真实。
(四)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手段考订资料。旧社
会,科学技术落后,许多资料记载欠准确,谬误相当多,因之,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
的成果和手段来检验、考订旧资料。编写青岛《崂山志》的同志就自觉运用了这一方
法。比如,崂山会仙山顶上有一铁锚,山周围悬崖峭壁,行人难以涉足,有人故弄玄
虚搬运山顶的可能性不大。一些旧资料均记载,此锚乃古时行舟所遗,后崂山从海底
隆起所显露。《崂山志》的同志利用现代科学成果,考察崂山形成于白垩纪,白垩纪
在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至七千万年之间,那时哺乳动物刚刚出现,而铁器的出现才
仅仅2000余年。因此他们认为会仙山之铁锚系古代行舟所遗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五)质疑分析的方法。对于到手的资料,要善于发现疑点,对资料的真实程度进
行质疑分析,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考订。淄博市的修志同志自觉运用了这个方法。
淄博《交通志》的同志在编写“廉士桥”的时候,有一位张星五老人提供了一份建桥
资料,称“廉士桥是为纪念陈仲子而因名”,经考无误。但他还说:“陈仲子一生行
医为生,因医术高明,名声扬外,楚庄王闻知,便聘以为相,而仲子出自爱国为民的
抱负,辞三公徙于陵,辟履灌园。”他们对这个资料的疑点是:楚庄王与陈仲子是否
同代人,他们的生卒年代又是否为同一时期?抓住这两个疑点,他们查对了《中国历
史人物生卒年表》 和《中国历史纪年表》,得知这两个人相距近300年时间。楚庄王
死了之后,绝不会再来齐国请陈仲子去做官。因此,张星五提供的资料显然是讹传。
(六)实地考察的方法。有些人和事,口碑资料说不清,文献资料查不到,弄清史
实只有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很容易发现文字记载和口碑资料的错误之处。因此实地考
察是考订资料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成为千古美谈。
1962年, 郭沫若先生为校注《崖州志》,在海南岛爬上了200多米高的崖城南山岭的
悬崖,实地考察了“海山奇观”“天崖”等几处名刻,纠正了《崖州志》中一些多年
没有解决的讹误。
(七)调查访问的方法。文字资料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的资料本身就是作者有意
虚构的;有的是作者利用了别人虚构的资料,以讹传讹;有的是作者仅凭道听途说,
造成张冠李戴;有的资料仅是粗略的记载。这些不足,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加以考订。
例如,淄博市煤炭志办的同志从《山东地方党史大事记》中看到关于1922年王尽美等
在淄川马家庄“旧机器备算学校”内召开矿业工会淄博部发起会的记载。对这个历史
事件他们以前是知道的,但召开会议的地点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淄川碳矿矿工曾成立
过“旧机器备算学校”。为了弄清此事,他们到马家庄和矿区附近进行了四天的调查,
走访了近千名了解情况的老工人。证实1920年前后,以淄川碳矿机器工人许鸿宾等为
首, 自发在淄川马家庄成立了淄川碳矿工人机器备算学校, 1922年上半年停办。
1922年6月王尽美、 王用章等组织矿工多次在这里集会,并于6月25日在这里召开了
矿业工会淄博部发起会。原来“旧机器备算学校”的“备”字是“图”字的误写,又
因为在这里召开会议时该校已经停办,所以在“机器图算学校”前加了一个“旧”字。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这些方法很好,但我们的资料是“孤证”怎么办?怎样对待
“孤证”呢?我们认为孤证并非绝对不能使用,特别是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有一条
孤证总比没有好。但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与其他有关的可靠资料没有矛
盾,二是内容合乎情理,三是使用时在提法上要留有余地。
资料考订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又极其严肃的工作,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做好。只
有披沙拣金,存真求实,确保资料的真实性,才能为志书的成书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精确选用资料,确保资料的“实用性”
所谓资料的实用性,指的是资料自身的实用价值及其在编写志书中的利用率。按
照一般的说法, 资料在志书中的利用率为3~5%。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规
定。比如武汉市公安志收集资料达1000余万字,而最后成志仅为20万字,其资料的利用
率仅为5‰。 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中,不乏那些事件完整、情节动人、故事性很强的
资料。我们是编写志书,就必须考虑到志书本身的需要。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续修市志
方案。从大的范围来讲,就必须遵循方案对各部分的要求来选用资料。胡乔木同志在
全国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讲到提高志书质量时说,要做到“一句话不多,一句话
不少”。我个人的认识是,对于编志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必须做到竭泽而渔,要把资
料尽可能的利用起来;而那些对编志无大实用价值的资料,则必须忍痛割爱,不要枉
费精力。
(一)选用具体确凿的资料。明代的刘鲁生曾经提出,一部好的志书,应该是“其
载欲悉,其事欲核,其书欲直”。他十分看重材料的详悉性,把它作为衡量志书优劣
的三条标准之一,并置于首位,这是颇有见地的。材料要记载得详悉,对事件的基本
要素应交代齐全,尽可能地具体确凿,切忌笼统、空泛。如某县志稿记述其圩场的产
生,说是“土司时代就已经存在”。从唐代中叶到清代中叶都可以说是土司时代,这
个时间概念就太模糊了。记述该县解放前的邮政状况则用“简陋”“投递很少”六个
字来交代。这种以议论来代替情况的写法,谈不上什么科学性,更无法保证志书的实
用性。材料要记载得具体确凿,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数字具
有高度的严密性,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切科学
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字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当今世界上许多学科都日益
走向数学化,新编志书也应当向这个方向迈进。广西修志同志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就看出了这个问题。如广西贵县旧志记载道光十七年的水灾时是这样写的:“丁酉阴
雨连绵, 河水泛滥成灾, 损伤禾稼。”该县民国三十一年的水灾则是这样记载的:
“夏季水灾是30年来所未有,灾区达30个乡镇,受灾农田23.9万亩,农作损失八成以
上, 浸崩民房666间,灾民11万。”后一记载由于运用了统计数据,灾情记述就相当
具体,科学性比前者那种笼统空泛的记载强多了。我们编修志书,如能充分利用有关
部门各种数据和统计,情况反映得就能更准确、更科学。
(二)选用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
联系。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是关键性的资料,没有它,就不足以说明事物的性质、本
质。比如,《玉山县志》《农业卷》第一章第一节《私有制》,为了说明“土地买卖
的结果,县内土地大部分集中到大地主手中,……而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失去土地,
成了佃农”,编纂者根据民国二十五年的农户数字,绘制了一幅“各类农户比例图”。
本来,图文结合更能生动地揭示玉山县土地高度集中的程度。可是正文和图中均只有
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户的户数,而没有地主、富农的户数,也没有各阶层、各阶级
的土地占有数。这份资料仅仅表现了三者之间的户数比例,虽然也能看到佃农数量约
占一半的形势,但无法了解他们在全县总人口中的份量,更不能反映土地占有状况。
这份资料在这里可以说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只有把三者
和地主、富农的户口数、土地占有数相比较,才能揭露封建剥削关系的本质,揭露封
建土地所有制的极不合理性。
这里也有成功的例子,萍乡市志《大事记》对大办钢铁是这样记述的:“1958年
10月27日,中共南昌地委在萍乡召开钢铁生产‘战地会议’,组织全区协作,动员和
组织萍乡、高安、新余、清江、分宜、进贤、安义、奉新、靖安等九个县20多万民工
集中在萍乡打钢铁‘淮海战役’,炼出的生铁,百分之九十是烧结铁和炉渣。”后一
句话揭露了全民大办钢铁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这种画龙点睛的写法,用一句话
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这条资料运用得很好。
(三)选用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内部联系的资料是
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是在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过程之中。各种资料都是运动中的事物瞬间静态的反
映。如果我们按照事物演变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排列,就可以对事物作动态的认识,掌
握事物发展的变化,从中反映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志书要反映规律,关键在于精确选
用能够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排比。《如东县志》对“家兔”一节的记述就
是这样一个好例子: “1938年,掘港镇一杜姓人家从沪购回4对美国大白兔,后又引
进英系和法系安哥拉兔共繁殖30多只,主要供玩赏。以后掘港镇地区渐有饲养,但终
因缺乏经验,饲养不当,几乎绝种。1949年,全县唯杜家养兔,计50多只。1953年,
县土产公司开始收购家兔皮毛,养兔引起了重视,逐年发展为家庭副业。1955年,全
县各地都有零星饲养, 尤以街镇居民较多。 到1957年末, 全县家兔圈存量发展到
20000余只, 品种有白兔、安哥拉兔、荷兰兔等。1977年,从崇明等地引进日本大耳
兔,全县掀起养兔热。次年,全县家兔圈存量越过10万只。此后因大耳兔繁殖率渐低,
兔毛收购价格又未调整, 全县家兔圈存量逐年减少。至1983年末仅有37278只。1984
年初,推广西德长毛兔,并随着兔毛收购价格的提高,全县又掀起养兔热,年末家兔
饲养量一下子回升到10万只以上。”这段记述是如东县近半个世纪的养兔始末。编纂
者没有逐年累月地记流水帐,而是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初态、发展阶段、高潮阶段、低
潮阶段、再高潮阶段几个重要环节,围绕着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选取了体现事物发
展规律的几个资料,从而显示了这一事物的始末、盛衰、得失,又体现了发展变化的
规律。
(四)选用反映时代特点的资料。这类资料,首届修志主要是能够反映1840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能体现当时的历史特点,记述生产关系、生产力
的变革及其相互关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届续志,主要
是能够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和巨大变化。续修市志的每一部分都应从自己的方位、角度
精选资料,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特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渲染的方法,而应用客
观的真实资料说话。因此,科学地选用资料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例如,吉林省《医药志》编辑室的同志在写“农村医药供应”这一节时,首先试
写仅仅选用了供应品种数量的资料,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吉林省药堂经营的医药品种
约600~8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农村供销社经营的药品不过几十种;
70年代也不过100种……。 初稿形成后,编者意识到这样记述没有真实地反映时代特
色。尽管从微观上看,所用数据均有据可查,但从客观上看,又是不准确的,没有从
本质上如实反映农村医药供应的历史和现状的原貌。因此,他们在改写时,增加了农
村各个历史时期医药销售量、人均用药水平等有关数据和药品价格的典型资料。修改
稿较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点: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人均供药量几乎等
于零。旧社会,尽管药堂经营医药品种不少,但除少数大地主和财主用药外,百分之
九十以上的贫苦农民没条件用药,也用不起药,只能“小病挺、大病抗、重病把命丧。”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买一支青霉素要用相当于三斗米的价格,一个普通农民若
用20支青霉素,就要拿出一年的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药品先后七次降价,
多次组织药品下乡,每个乡都有药品供应点,现在一支青霉素0.26元,农村人均用药
水平已达5.6元, 相当于21支青霉素。显然,广大农民患病有条件用药,用得起药。
这样,新旧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节在改写时选用了这些资料后,它就在自己
的方位上反映了时代特色,从微观上印证了新旧社会的天壤之别,说明了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
(五)选用反映地方特点的资料。地方志要反映地方特点,这是志界人士所共知的。
但在编纂实践中,却多有相悖之处。地方特点,有人认为就是你有我无,你多我少,
你大我小,你优我劣。其实,地方特点是个普遍性的概念,不能仅从某事物的有与无、
多与少、大与小、优与劣来判断,它主要表现出共性中的个性、一般中的特殊。按照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不全面地反映共性。反映地方特点
的资料能够体现本地特色,全面反映本地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制订发
展本地战略规划,扬长避短,提供依据。如果不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威海市志》有关甲午之战的记载,本来威海卫之战仅是战争中的一个局部,志
稿中却选用了“清代海军之建立”“出国买船”“天津阅兵”“山东半岛之驻军”等
资料。这些资料与威海之战没有关系,相反,倒把威海之战的特点淹没在并非威海的
资料之中。
《内江市志·糖业编》的编写同志对选用反映地方特色的资料作了成功的尝试。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因为制糖工艺,糖酒、纸的特征属性是共性,就略,而内江在全
国独创的“码头收购甘蔗方式”、誉满中外的蜜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是个性,当详;
食糖实行“统购包销”属共性,当略,而“蔗糖价格、蔗糖结算方式”属个性,当详。
总之,他们围绕志书的功用,详其个性、略其共性,突出了地方特点。
(六)选用典型资料。典型,就是要具有代表性,记述事件,应当有典型的人物、
活动、场面、结果。新编志书应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把那些呆板的、机械的资
料精选提炼,赋于生命。否则,有闻必录,记流水帐的志书,看似宏富详备,实则缺
乏生机。确实具有代表性的堪称典型性的资料选用得好,不仅可以说明一般情况,而
且还能增加志书的鲜明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东县志》中有成功的例子。在
“纯作改间作”这个条目下是这样记述的:“从1965年开始,全县部分地区曾几次出
现纯作粮棉田改粮棉夹种。 1971年,夹种3万亩;1977年,夹种22万亩。改制后,棉
花迟发,总棉桃虽多,但桃晚,桃小。同时由于粮棉夹种,地力消耗大,劳力紧张,
病虫害严重, 对粮棉生产都不利。 因此, 1978年以后,粮棉夹种面积逐步缩小。
1980年后基本上恢复原来的纯作棉花。 ”这段记述,选用了五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年
份的资料,仅用133个字,就把纯作改间作的兴衰、失败、因果记述得清清楚楚。
(七)选用恰当的背景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把握住主题资料与背景资料
的关系。背景资料是为主题资料服务的,背景资料不可没有,否则主题资料表述的事
物就不明确。但是,背景资料入志时,必须“删繁撷秀”,只要交待清楚就可以了。
例如,威海市志《自然编》“旱灾”一节是这样记载的:“连续三年大旱,造成粮食
严重减产,1980年减产1800万斤,1981年减产3700万斤;1982年减产2324万斤。”各
自比谁减产?这里显然缺乏必要的背景资料,从而使人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的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资料呢?当然有许多种方式,这里仅举一个小例子。
《内江市志·糖业编》在记述由于自然灾害和政策上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导致本市食糖
产量大幅度减产时是这样写的:“1962年仅产糖0.16万吨,为历史上最低水平,本市
每月人均供糖二两也不能满足, 还调进古巴糖329吨” 。 最后一句话意在告诉读者
0.16万吨这一数字的具体意义,以及蔗糖产量的减少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这个背景资
料用得好。
背景资料也有用得欠妥当的例子。如《胶州市志》《公安司法篇》的“治安”一
节,有一个条目是改造“四类”分子,记述了自1959年开始确定监改对象,1956年的
监改状况,1959年始定的“四类分子”,1963年重新审定,1977年对部分“四类分子”
摘帽,1979年再次评审摘帽,1984年全部摘帽。这段记述,有点象记流水帐,没有从
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上反映“四类分子”何以能从专政对象转变成劳动群众的内在因
素。《概述》中有这么一段记述:“1958年到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胶县经
济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人民公社运动刚刚结束,又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一背景
资料是欠正确的。全国总的形势是先有了“大跃进”,后有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通常
所说的“三面红旗”前后顺序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所以说,“人民公社运
动刚刚结束,又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的背景资料使用是不准确的。
选用资料贵在“精”字。为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我们即使在初稿形成
之后,也要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剪裁”。否则,如以个人之偏爱,认为资料来之不易
而不忍有所舍弃,那势必会造成浮材杂集、枝蔓丛生。
(作者单位:青岛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