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集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82&run=13

概况
沿革 水集街道办事处驻地水集三村。水集原名“水沟头”,因地处大水沟之端
而得名,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村,随后设集市。至清代,因地处交通要冲,发
展成为胶东四大集市之一。 1928年, 设水沟头镇。 1949年8月21日,改称水集镇。
1958年9月, 改称水集人民公社。1982年1月改称水集镇人民政府。1999年2月撤销水
集镇人民政府,设水集街道办事处至今。
地理位置 水集街道办事处位于莱西市中部偏东,东北部临潴河与周格庄街道办
事处隔水相望,北以潍莱高速公路为界与韶存庄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与牛溪埠镇隔大
沽河相望,南与望城街道办事处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办事处驻地居城区青岛路
南段西侧,是中共莱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自然状况 境域地处丘陵、平原地带,地势自北向西南倾斜,北部区域以缓坡丘
陵为主, 南部属平原地带。 南北最大距离8.5公里,东西最大跨度9.5公里,总面积
493 0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1696公顷。至高点九顶梅花山海拔92米。主要河流大沽河
和潴河,境内流长22.7公里,流域面积4930公顷。整个境域呈三面环水、一面依岭之
势,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3。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花生、
大豆、果菜。
办事处辖24个居民委员会、10个村居合一的村庄、21个行政村,总人口88062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11.17‰。 少数民族有回族、 朝鲜族、 满族等7个民族,人口总数2
95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3.35%。辖区内有李、崔、孙、仇、解、赵、史、左等姓氏,
其中李姓人口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国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业总产值86.4万元。
197 8年农业总产值425.5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4.6%。改革开放以后,第二、三
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处经济总收入7.0213亿元,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56.7
万元, 年末社会储蓄各项存款余额8.6亿元。境内有市属企业37家,处属企业11家,
私营企业352家, 外资企业57家。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机械铸造
业、塑料制品业、玩具服装业、旅游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强镇由来 近几年来,该办事处确立了“莱西当龙头,青岛创一流,全省、全国
争名次”的工作目标。工农业经济各项指标连年名列全市前茅,被誉为莱西市龙头乡
镇、全国村级建设示范镇、青岛市级企业发展标兵乡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国家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以及省人大主任赵志浩等,先后多次到办事处辖
域各地视察。1990年,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现场会议在域内召开,并以该办事处李家疃
村为样板,总结经验,推广全国。办事处辖村岗河头村,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名计生
协会服务示范村。
1990~2000年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首届百乡百
镇双文明建设达标明星镇、山东省乡镇企业系统先进集体、首次全国第三产业省级先
进单位、 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名乡镇、山东省农民科技致富工程实用技术培训
先进乡镇、山东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农田水利建设先进乡镇、青岛市先进
基层党委、青岛市文明乡镇、青岛市廉洁勤政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
市十佳文明镇等120余项。2000年,办事处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等4项指标列青
岛市10强。

大事记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水沟头村作为胶东第一大集,被载入《山东通志》。
1931年,今莱阳市吕格庄镇小野头村财主赵明辉在水沟头镇域中心 (今昌隆市场
北部)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取名“福顺德钱庄”,是当时水沟头集的第一个钱庄。
1938年,莱西县民先武装宣传队在任家疃村建立,由庄国瑞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
议。
1939年秋,日军占领水沟头,在福顺德钱庄设据点。
1945年8月, 北海独立团一个营在2000余名民兵的配合下包围水沟头据点,21日
向日伪军发起攻击,于22日收复水沟头。至此,水集得以解放。
1949年5月,中共莱西县委、人民政府迁驻水集二村。
1951年3月, 莱西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水集镇召开,与会代表给毛泽东主席
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致电,表示了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
1953年8月, 连降暴雨,大沽河、潴河水漫溢,沿河两岸庄稼被毁,个别村庄颗
粒无收。
1977年,全县调民工20000余人,治理潴河水集段。
1990年8月, 全国村级组织建设会议在该办事处李家疃村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宋平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
国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领导一同视察了李家疃村的村容村貌,并考察了解
了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1993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视察水集镇果品加工出口
企业--青岛万福食品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经验交流暨城乡基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
彰会议在镇驻地召开。
2000年,岗河头村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模范村”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2年粮食亩产50公斤,总产13.8万公斤。1949年粮食亩产90公斤,
总产24.8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520公斤,总产达到1434.6万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办事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组织大搞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了对涝洼地的改造。在对大沽河、潴河及其支流有效治理的基
础上,狠抓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到1985年,新建塘坝2座、机井208眼,新上喷灌机
械122套,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2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002公顷。1996年,被评为青
岛市农田水利建设先进乡镇。2000年全处农作物播种面积218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
植面积1457公顷,总产量逐年提高。
1980年以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着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共发展果
园219公顷,品种以苹果、葡萄、大梨、山楂及小杂果为主,年产水果241万公斤,被
定为莱西市重点葡萄饮料生产基地。 植树421公顷,树种有毛白杨、榆树、刺槐、国
槐等,年采伐量500立方米。副业有草编、绣花等项目,年总产值109万元。淡水养鱼
面积158公顷, 年产值4万元。1987年,花生亩产达到475公斤,成为全国花生科研种
植示范镇之一。2000年花生种植面积315公顷,总产达121.9万公斤。
1990年以后,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实行种植结构再次调整,2000年全处果园发
展到223公顷, 果品产量301万公斤。大力发展城郊创汇农业,新建冬暖式大棚120余
个, 小拱棚230余个,主要种植无公害蔬菜瓜果,有韭菜、西红柿、黄瓜、芹菜、葡
萄、冬桃等。此外还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暖棚式花卉园艺场。境内各高效生产基地,每
年向市场供应蔬菜瓜果达1236.7万公斤, 产值1484.04万元。形成了以万福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蔬菜生产产业链,发展蔬菜基地专业村9个,种植面积达240公顷,
产、供、销一条龙,每年亩收入2737元。
该处重视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粮田、道路林网配套,兴修农田路150
多公里,植树160万株。城区道路两旁绿化面积456公顷,绿化覆盖率38%。
2000年, 全处实现农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054亿元,畜牧业收
入2761万元,林业收入139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其他收入3030万元。
第二产业 解放前仅有少数红炉、成衣加工、榨油、酿酒等手工作坊。1958年对
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发展公社集体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修造
厂、砖瓦厂等小型企业。到1978年,建有农机修造、建筑材料、化工、汽车修配、冷
藏、锡纸、针织、砖瓦、塑料、食品加工、预制件等13个工业企业。1979年镇办企业
从业人员663人, 总产值263.69万元。1985年开始实行镇、村、联户或个体户等多种
形式办企业, 共有镇办企业11处,从业人员1647人,总产值1333.18万元;村办企业
10 8处,从业人员1680人,总产值823.8万元;联营企业12处,从业人员295人,总产
值164.4万元。 1990年以后,镇政府提出“农村制度化,水集城市化,农业产业化,
工业集约化”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机械铸造业、塑料
制品业、玩具服装业、旅游开发业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至2000年,全处拥有合资企
业57个,利用外资1.3亿美元,处属企业11个,个体私营企业352个,个体企业7100户,
产品近1000个品种,就业人员2957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7.23亿元,利润总额2.03亿
元。
办事处规划建设了龙水、 沽河、万福三个工业园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到200
0年,龙水、沽河两个工业园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达到“六通一平”标准(即路通、
水通、电通、暖通、电讯线路通、污水管道通、场地平)。
龙水工业园, 是青岛市沿三线工业园区之一。位于莱西市区龙水路西侧,北至3
09国道,东至烟青一级公路,占地面积360公顷。截至2000年,共引进合资企业30家,
安置劳动力8000余人,合同利用内外资919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外资5138万美元。客
商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涉及机械、电子、
轻纺、化工、建材、食品、塑料、娱乐、畜牧等10余个行业。
沽河工业园位于莱西市西环路西,龙口西路两侧,连接同三高速公路,占地面积
260公顷, 重点引进机械、皮革、印染项目。现有内资项目12个,总投资2600万元,
外资项目8个,合同利用外资228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4万美元。
万福工业园位于莱西市青岛路西, 北环路两侧,占地面积160公顷,重点引进以
食品加工出口为主的外资项目,以充分发挥莱西市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促进全市农
副产品的结构调整、转化增值。目前该园正在规划建设中。
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烟青一级公路莱西入口处,占地20公顷,园内土地肥沃,
被列为“青岛市十大农业精品工业工程”之一。投资850万元,建起了种苗组培基地,
为推广名、优、新、特果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形成名
优新果品示范区、 种苗工场、花卉展厅和绿化苗圃、观光畜牧业、观光旅游业5个项
目。
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国家级“大一型”乡镇企业集团,山东农业产业化
前50名龙头企业,下设内外资企业20个,驻青岛办事处1个。主要从事蔬菜、肉食品、
水产品、水果、调理食品、花生制品、有机肥料、优质饲料等8大系列近300个品种的
加工、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建有瘦肉型优良种猪的繁育、饲养、推广、改良、育肥、
加工一条龙生产线, 兼营房地产业等。 2000年,公司年产值4.33亿元,年出口创汇
3800万美元,年创利税3417万元。
青岛琴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青岛琴畅大厦、青岛琴畅制罐有限公司、青岛琴
畅阀门厂、 青岛标准件三厂、青岛琴畅机械厂、莱西市琴畅实业有限公司6个企业,
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刹车盘、精砂机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公司年产值2.86亿
元,年创利税2705万元。
青岛华西塑料有限公司主要为青岛海尔公司、青岛澳柯玛公司、韩国马拉松打字
机有限公司等生产配套注塑产品。1989年公司生产的“莱峰”牌PP编织袋列部优,被
青岛市商检局定为免检产品, 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8个国家和地区。公
司年产值2650万元,年创利税172万元。
青岛中和玩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长毛绒玩具,年生产加工能力5000万个,出口
创汇300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地。
青岛成进塑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防水篷布系列产品,其产品弹性好,耐磨损,
色彩鲜艳,在欧洲和美国、日本具有良好的声誉。1998年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公
司仍增资100万美元新上拉丝编织设备, 形成拉丝、编织、加工成品一条龙生产线,
年产篷布1720万平方米,1999年创汇超3000万美元大关。
青岛一泳电子有限公司,系韩国一泳高新技术产业株式会社兴办的独资企业。公
司主要加工生产各类电子开关,年产量1亿个,全部销往国外。
青岛富士万福食品有限公司,由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富士食品产业
株式会社合资兴建。投资2170万美元,中方占总投资的20%,外方占80%。公司主要
生产豆沙制品、 水果制品等,年产值1.4亿元,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年实现利税20
00万元。
建国前的建筑业,主要是户群联体,采取帮工形式承建平房,且大部分为土木结
构,设计式样及建筑质量都较差。建国后,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管理与技术技能的指
导。1974年11月,组成水集公社建筑队,建筑人员40余人。1980年职工发展至380人。
1985年, 实现产值283万元,创利税7万元,职工增加到600人,下设3个施工队、1 5
个小队,有6人获青岛市颁发的技术员证书,7人获施工员证书。公司被列为建筑乙级
企业。1999年改制为水集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职工1784名,其中设计师17名,
各类技工457名,机械操作技工210名,其他各类工匠1100名。下设17个工程施工队,
工程机械设备可承建30层以上楼房, 年可承揽5万平方米的工程量,固定资产2000万
元, 设计人员资历达国家乙级标准。其承建的莱西市热电厂,1996年8月荣获“山东
省优秀工程”称号。公司现拥有AAA级施工B级资质。至2000年,有处属建筑公司1处,
村级施工队31个,从业人员2836人,实现产值526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水集即有胶东半岛第一集市之称,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钱庄等较兴盛。据统计,日伪统治时期,有一、二、三等户 (当时工商业按照资本分
为六等)32户。1949年,全镇有工商户126户。建国初,政府发动群众合作入股,办起
了莱西县供销合作社。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部
分被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运输业日趋繁荣。1984年
底统计,辖区内有商品服务公司52个,镇村集体办商店29个,个体商店56个,商业、
饮食、服务业总户数63户,从业人员528人,商业联合体1个,从业人员7人。1987年,
有国营网点40余处, 集体网点30余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00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
经济发展迅猛,国营集体商业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体承包。镇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5年,由水集二村投资建起了占地10万平方米、可容
纳5000个摊位的水集二村农贸市场, 日均上市摊位2000个,上市人数2万人,成交额
20万元,每年可收取市场管理费50万元。1997年,水集二村又投资30多万元,对市场
的环境设施进行了重新改造,市场规模扩大,经营方式多样化,实现了批发与零售相
结合,专业与综合相结合。2000年,办事处与莱西市市场发展局联合建起了莱西市农
副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3.3公顷,日均上市摊位2000个,日均交易额18万元,集
日客流量最高达20多万人。为补充市场、网点的不足,又在居民聚居区设立了威东集
贸市场、荷塘小区集贸市场、水集二村蔬菜小市场等25处小型市场。至2000年底,全
处个体工商业户达到1200户,个体运输户546家,其中客运户278家。1998年政府投资
170万元, 建起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科技推广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并
投资120多万元在城区南部的潴河沿岸建起了滨河公园。 至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6037人,年末固定资产3.4亿元,实现总产值1.2亿元,创利税3551万元。
特色产业 水集街道办事处地处莱西市城区,域内有市属国家大型企业37家,落
户四大工业园的内外资企业及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数百家,共同带动了全市第一、
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崛起,有利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8年在义谭店村建两等(初等和高等)小学堂。1912年后,限制私塾
发展,提倡新式教育。1916年改义谭店两等小学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是莱西境内建
校最早、历史最长的一所完全小学。至1936年,境内有小学24处,设教学班42个,在
校学生1064名。1950年共办小学26处,在校学生133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58%。此后,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创办的业余学校有成
人识字班、业余小学、业余中学等,不仅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而且使大部分学员达到
了初中文化程度。 到1985年,全处有中学4处,在校学生1400名;小学23处,在校学
生290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小学毕业后全部升入初中。1985年建起成人教育
中心,经过15年的发展,至2000年已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为培养科技人才,帮助农
民走科技致富道路发挥了作用。自1986年起,对全处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撤销
合并了部分小学,扩大了办学规模,先后投入550万元新建了中心中学,投资620万元
搬迁了义谭店中学,投资530万元新建了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及潴河5处小学。到
2000年,撤点合校工作顺利完成,中学由4处合为2处,在校学生2400人;小学由23处
合并为6处, 在校学生22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
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3000人,其中大本600名,大专400名。
2000年全处共有科技人员2200余名,自1982年以后,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0余项。
1991年办事处新闻中心与办事处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创办《水集工作通讯》 , 至
2000年共发行450期、180余万份。编印分发花生、果业、食用菌、农药、栽培、防病
治虫等各类科技专业技术指导“明白纸” 9.6万份,并组织举办了日语、韩语、企业
管理、 微机操作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11000人次。出动宣传车进行科
普宣传、 展览39次,制作各类宣传看板1300平方米,举办工农业新产品科技成果展9
次,观众达万余人次。1996年,办事处荣获山东省“农民科技致富工程”实用技术培
训先进单位。
群众文化:水集民间艺术如舞狮、舞龙、地方戏、书法、绘画、布玩具、皮老虎
等源远流长,代代相传。1956年办事处建有线广播站,1975年成立文化站,1977年成
立电影队。1984年有镇图书馆1处,村图书室3个。各中小学建有图书室、阅览室54处。
另建有老干部娱乐中心1处。 1999年建成崔子范艺术馆。同年在原档案室的基础上,
成立档案管理站,对办事处的机关文书、实物、声像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达到机关
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省三级标准。 2000年,办事处拥有电视接收系统1套,接收
转播山东卫视频道节目,并按时编播《水集新闻》《今日水集》等节目,通过莱西市
有线电视网络辐射全市千家万户。办事处拥有礼堂1座,座席1000个。有“文化大院”
30处, 藏书近30万册,文化娱乐设施220套。有各种文化宣传队28个,每年举办业余
秧歌大赛和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
医药卫生: 解放前境内仅有10处私营小药铺。1933年霍乱流行,仅水集村死亡8
00多人, 占全村总人口的32%以上。1962年建水集镇卫生所1处,医务人员5人。196
8年农村开始建立合作医疗室, 全处31个村很快普及,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各村根
据户数配赤脚医生1~3名。1978年以后,各村将合作医疗室改成卫生室。1982年新建
水集镇医院(1994年3月改称莱西市中医医院,直属莱西市卫生局) ,总面积2366平方
米,可容纳床位50张,设15个科室,医务工作者44人。有村卫生室31处,设有专职保
健员44人,接生员18人。1993年10月,建成水集中心卫生院,有床位20张,职工16人,
2000年发展到37人,增加了B超、放射、口腔、手术、供应和防保6个科室,固定资产
114.1万元。2000年,有处属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31处,病床60张。
群众体育:境内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都非常活跃,各中小学每年都要举行春季和
秋季运动会。1996年春天,办事处在莱西市体育场召开了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由
31个村组队参加。同年办事处荣获莱西市第五届运动会乒乓球赛乡镇组男子团体第三
名和篮球赛乡镇男子组第一名。全处有体育场地80余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文体
活动器材20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有踢毽子、跳绳、荡秋千等,建国后新发展的项目
有乒乓球、篮球、门球、台球、羽毛球、排球、单杠、双杠、足球、网球、保龄球、
溜冰等。境内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运动。东方武馆设有长短期武术培训班,吸引
了大批武术爱好者前往学习。
人民生活 建国前, 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
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经济收入130元。70年代,农
民以玉米、地瓜为主食。80年代,以白面为主食。80年代后期,所有农户告别了泥草
房,搬进了砖木结构的新式民居。到2000年,有11个村的5200多户村民搬进了高层公
寓楼,有21个村的1400多户村民拥有自己的二层小康楼,全处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
微波炉、冰箱、洗衣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家庭影院等家用电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庭。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3%,移动电话3700余部,是莱西市首批“电话镇(处)”。实
现了户户通电、 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并且还拥有自己的有线电视播出系统。200
0年,家庭轿车拥有量达476辆。伴随农业机械化,有三分之二的农村青壮年从田间劳
作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65%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1990年10月,办事处
敬老院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敬老院,有38位孤寡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0年,该处被评
为山东省首届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达标“明星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
镇村建设 1980年以后,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和总体规划的实施,办事处积极配
合莱西市委、市政府进行旧城改造,使旧街巷逐年得到改建拓宽。到2000年,处驻地
内共修建纵横主干道32条、83.4公里,街巷95条。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和水泥路,总长
度达95公里。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办事处提出了水集城市化的工作思路,将建筑和
环境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
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各村按照自己的远景规划合理安排农民建房,房
屋整齐划一, 街道平直美观,排水系统畅通,有5个村庄拥有自己的街心花园。1984
年,实施潴河改道工程,建成了占地26.6公顷、水面20公顷的月湖公园。1990年在原
水集第一砖瓦厂废墟上建起了具有现代化城市格局的水集新村,村内既有适合高收入
家庭居住的二层别墅,也有适合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公寓楼。自1998年开始,办事处
先后投资300余万元, 建起滨河公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并投巨资兴建龙水工业园、
沽河工业园和万福工业园,既优化了投资环境,又促进了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
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文明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8年,莱西籍中共党员李伯颜、孙耀臣在辖区内开展党的
活动。1932年,李家疃村庄学宽、任家疃村庄国瑞、李善芝、庄有才、李章其被发展
为中共党员, 他们是该处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38年4月李家疃村建起境内第一个
党小组,12月该村又建起第一个党支部,岗河头村也建立了党小组。至1949年底,建
立党支部23个,发展党员93人。至1961年1月又发展了4个村党支部。1967年3月以后,
各村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党支部停止工作。1970年12月恢复大队党支部。1984年4
月, 各大队党支部均改称村党支部。至2000年底,全处有农村党支部31个,党员175
0人。 1996年,水集镇被青岛市委宣传部评为“党员活动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
水集镇党委被青岛市委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委”。1999~2000年连续两年被青岛
市委、市政府评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1940~1941年2月由庄学宽任区委书记,成立第五分区区委,
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1958年9月成立水集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实行社
政合一。1961年设管理委员会。1967年3月成立水集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1月改称
水集镇人民政府。1999年2月称水集街道办事处。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8年,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抗日战争
时期,工人团体有职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农民团体有农民
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解放战争时期成立农民协会。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妇女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民先妇女宣传队、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建国后称妇
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有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新中国成立后,建
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水集镇委员会,1956年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水集镇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还成立了儿童团。1988年成立水集镇科学技术工作协会。1990年成立水
集镇工商联合会。1980年,成立了水集镇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水集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张中东
现任水集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信斋

人物简介
隋人鹏(1703~1738) 字扶九,号芸阁,隋家屯人。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进士。
雍正八年前往济宁、兖州、东昌一带赈灾有功,被提任国子监司业,不久,升为四川
学政。雍正十一年改任侍讲,次年升为侍读。两年后晋升为河南府按察使。乾隆三年
(1738年) 病逝于河南。 著有《四书讲义》《豫省前烈考》《治镜录》《社仓记详》
《正学类编》《祥刑要语》《华萼堂论文集》《孝悌诗集》等。
庄国瑞(1903~1940) 原名有庆,又名扶吾,任家疃村人。1922年考入济南第一
师范,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受到县党部
右翼分子的迫害,他毅然退出了国民党,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
后,曾先后担任县委军事部长、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队长、二十四大
队队长。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于莱阳李格庄村壮烈牺牲。
解保勋(1872~1945) 字午亭,义谭店村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同盟会会员。归
国后,创办莱阳县第一初级小学,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解家凤(1918~1945) 女,义谭店村人。1931年读小学时,曾因作文获“十三岁
才女压诗众”的称号。小学毕业后,考入莱阳第二乡村师范,毕业时全省统考名列榜
首,被留校任教。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途中受家人阻挠被迫返回。后受聘于莱
阳二小。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爱国学生宣传抗日,公演各类抗日救国文艺节目,为教
育事业、抗日救国做出贡献。1945年8月,适逢莱西解放之际,她因病去世。
解文卿 (1929~1947) 女,义谭店村人。父母被日本侵略军迫害致死。1947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面对敌人的淫威,她宁死不屈。
气急败坏的敌人用火烧,用鞭打,对她进行百般折磨,年仅18岁的她,为人民的解放
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宋仁芝 (1955~1979) 水集一村人。1976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
年团。 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先后参加了攻占611、417高地等多
次战斗。3月6日,为抢救负伤战友,不慎踩中地雷,经抢救无效牺牲,被部队党委追
记一等功,并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庄晓田 1922年6月生。 1946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离休。1999年国际老人节
时, 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老人”称号。2000年5月,被国家授予“关心下
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并被青岛市授予“青岛市保护未成年人十佳市民”的光荣称
号。他的事迹由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在“家庭档案”栏目中播出。在反对邪教“法轮
功”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地规劝法轮功痴迷者迷途知返,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
联播节目中播出。
姜春云 1930年4月生, 岗河头村人。1946年7月参加工作,1947年2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6年至1949年先后在莱西县教师培训班学习,任县土改宣传工作队队员,
马仁区姜家泊小学教员、区委文书,莱西县委文书、秘书。1949年至1957年先后任中
共莱西县委秘书、县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莱阳地委生产合作部秘书科负责人。1957
年至1960年先后任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副科长,青岛市外贸局秘书科副科长。
1960年至1966年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员、 一级巡视员、办公室副主任。1
966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 中受冲击,先后下放农村和“五七”干校劳动。19
70年至1977年先后任山东省革委会办公室秘书组负责人、省革委会办公室党的核心小
组成员兼秘书组组长、省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组组长。1977年至1983年先后任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
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1987年至1988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省长。1988年至1992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1992年至1994年任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94年至1995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
书记处书记。1995年至1997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
理。1997年至1998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另外,他还是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四
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四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迟华东 生于1951年10月18日, 汪家疃村人。1960年8月上学读书,1972年于莱
西水集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水集镇
党委常委,南岚、日庄、孙受等乡镇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84年,始任莱西县政
府副县长,后调青岛市畜牧办任副主任、主任,青岛市畜牧局局长,青岛市政府副秘
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市农工委副书记。现任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
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书记。

(王敏庭 崔德智 孙秀芹)

责任编辑:公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