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园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7&run=13

概况
沿革 “北园”一名初见于《二十四泉草堂集·北园晓行》一诗。1955年济南市
郊二区更名为北园区, 1956年建立北园乡, 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北园人民公社。
196 0年6月, 由历城县划归天桥,称天桥人民公社北园分社。1961年7月划归历城县
西郊区领导, 将北园人民公社分为北园、无影山、泺口、鹊山4个管区。同年11月建
历城县北园区公所。 1968年7月撤销北园区公所,恢复北园人民公社建制。1978年,
辖区内的菜市、 东关、毕家洼、黄屯、官扎营、堤口、北坦等7个生产大队分别划归
历下、天桥两区。1980年3月,划归郊区。1983年5月撤销北园人民公社建制,组建北
园、 泺口两镇。 1984年组建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辖北园、泺口两镇和药山乡。
1985年9月,撤销北园办事处和两镇一乡,组建北园镇。1987年5月撤销郊区建制,北
园镇划归天桥区。 1997年6月,北园镇析出14个村,组建了天桥区药山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驻北园大街中段493号。2001年6月北园镇撤销,组建天桥区北园和泺口两个街
道办事处。
地理位置 该镇位于济南市北郊,东至黄台山东麓与历城区华山镇接壤,西与天
桥区药山街道办事处毗邻,南与天桥区、历下区两市区连接,北跨黄河,于鹊山北麓
与大桥镇交界。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泰山余脉北麓,西部地区是呈缓慢上升的岗坡地,整个地形
南、西两面高,北、东两面低。沿黄河、小清河一带形成背河槽形洼地、河滩高地,
东部形成众多浅平洼地。 境内分布着大小高低不等的12座山丘, 海拔高度在21~
120.8米之间。 其中鹊山、药山、粟山、北马鞍山、标山、凤凰山、金牛山等组成了
济南的一大景观--“齐烟九点”。境内有河流11条,黄河在北园镇境内流长13.4公里,
小清河境内流长12.15公里,柳行河、东泺河、西泺河、工商河、兴济河、北太平河、
南太平河、后引河、迎济河等皆为小清河上游的支流。至2000年底,全镇土地总面积
4 2.92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矿产资源主
要有砂、石,其中黑砂石又名济南青。植物资源有149科,1175种。其中野生植物300
种,栽培植物800种。蔬菜有18个种类,50个品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有200种,饲养
的有30种;两栖类10种,鱼类50种。
2000年,镇辖35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总人口208128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3.66‰。镇辖村居人口72339人,占北园地区总人口的34.75%,其中
农业人口39075人, 占村居总人口的54.02%,非农业人口33264人,占村居总人口的
45.98%。全镇有回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总数46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2%。全镇有张、赵、马、米、朱、郑、腾等354个姓
氏,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经济为单一农业型,粮食亩产仅50公斤。1978年,
完成了沿黄万亩涝洼地改稻田和鹊山地区旱田改稻田工程。 粮食亩产量上升到468公
斤,蔬菜亩产量稳定在5000公斤左右。1979年,开始了向农工商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至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300万元。该镇以镇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著名。经济
的繁荣,促进了北园镇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强镇由来 199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北园镇“明星乡镇”称号。在《乡镇企
业》 杂志社组织的年度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排名中, 北园镇名列全国产值最高的
100个乡镇第10名。1991年各业总收入达14.1亿元,其经济实力成为“山东第一镇”。
1 992年,经济总收入达30亿元,有8个村(居)经济总收入过亿元,被评为济南市第一
个“小康镇”。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司组织的全国乡镇企业年产值超20亿“十强乡镇”
评比中,北园镇列第二位。1995年,经济收入过亿元的村居增至21个,全镇经济总收
入达109亿元,在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乡镇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省统计局授
予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山东第一镇”称号。全镇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还有:山东省先
进集体、济南市首批党建先进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济南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山东省乡镇企业先进镇、济南市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济南市救灾先进乡镇、济南市民
族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工作中国乡镇之星、山东省文明镇、济南市先进
基层党委、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村镇先进
镇等。

大事记
1951年2月, 郊一区、郊二区、泺口镇同时建立土改委员会,第二次土改全面展
开。3月底土改结束,征收、没收土地937.6公顷,分给少地无地的贫苦农民。
1957年9月,市人委公布张养浩墓、扁鹊墓为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沃广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赴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
表会议。
1958年7月23日, 黄河大汛,北园万人上阵,战胜了119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
(泺口流量)。当日最高水位达32.09米。
8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是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水屯村,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是月20日,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成立。
10月9日,蒙古人民共和国《真理报》副总编辑图门扎日格列夫妇来北园访问。
是月,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来北园视察。
195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视察北园水屯村。
1960年3月,苏中友协代表团访问北园。
1962年7月13日,北园遭暴雨袭击,3个小时降水298.4毫米,粮、菜田全部被淹。
1964年10月,沿黄涝洼地改种水稻成功。当年全社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4.5%,
总产值增长18.05%。
1967年5月3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王士栋,在狂风暴雨中排除了泺口黄
河铁路大桥上的障碍物,不幸牺牲。为表彰他的英雄行为,后在黄河铁路大桥北端建
立了王士栋烈士纪念地,并被列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4月, 在无影山出土一组珍贵的西汉彩绘乐舞技陶俑,后被列入国家一级
文物。
1972年8月,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访问济南,参观了泺口引黄工
程。
1974年3月, 黄台山发现西汉古墓。该墓是一座汉画石墓,出土的汉画石中有汉
代著名的《七盘舞》图像。
1977年12月,北泺口被黄河水淹没,居民迁至黄河以南各村庄定居。
1978年10月, 堤口庄、毕家洼、北坦、官扎营、黄家屯5个农业生产大队,由北
园公社分别划归堤口路、工人新村、北坦、官扎营、宝华街街道办事处,居民由农业
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东关、菜市2个生产大队划归历下区。
1980年3月, 济南市恢复郊区建制。天桥区与郊区划定区界,北园公社由历城县
划归郊区。
1982年,柳行、白鹤、清河3个农业生产大队实行社员退休制度。
1984年9月27日, 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联欢会,著名京剧表演艺
术家方荣翔到会表演。
1988年8月1日,洋涓村农民秦秀珍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拥
军优属模范”光荣称号。
是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由山东省副省长谭庆琏陪
同到清河村视察。
1989年3月17日,天桥区政府在济南乡师故址(今明湖中学) 兴建“济南乡师展览
陈列室”。1991年11月,共青团济南市委将其确定为济南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9月15日, 清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春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
范”称号。
是日,黄台村党总支书记姚升平被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农业劳动模范”和“全
国乡镇企业家”称号。
1990年2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在姜春云、梁步
庭、贺国强等省市领导陪同下来清河村视察。
1991年11月5日, 全镇向临沂灾区捐救灾款55.89万元, 捐物品5万余件, 折款
47.19万元。
1992年2月27日,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副省长李春亭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
责人在济南明湖大酒店召开乡镇企业现场办公会,并考察了清河电梯厂。
5月,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体制司、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
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对1991年全国2093个亿元乡镇主要经济指
标统计排序的结果显示,北园镇销售总收入居第2位。
1993年4月, 济南国贸大厦被国家内贸部和国家统计局命名为“全国百家最大规
模零售商店”。
5月,凤凰山小学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毽球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1994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姜春云、济南市委书记谢玉堂等陪同,来清河村视察。
1995年12月,山东建材市场被农业部评选为全国100家最大规模商业企业第6名。
1996年7月1日,北园镇党委书记许强被授予山东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1997年11月24日,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李宏规在山东省、济南市计生委主任陪同下,
视察泺口服装市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是月25日,北园镇边庄村村民赵广峰在北京首届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上夺得冠
军。
1998年1月1日, 泺口服装商贸中心建成开业。 该商城是北园镇香磨李居投资
5000万元兴建的一处大型商贸中心,面积4.2万平方米,经营摊位3200个。
10月25日,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主席俞桂麟,在
团省委书记李群、副书记孙守刚、市委副书记段义和陪同下,视察北园镇的共青团工
作和部分企业。
1999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率领国家防汛抗旱总
指挥部部分成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春亭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视察了黄河泺口险工,并观看了机动抢险队的
抢险表演。
是年6月2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
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山东省省长、山东省黄河防汛指挥部总指挥李春亭和山东黄河河
务局局长廖义伟等陪同下,视察了黄河泺口险工,并观看了天桥区民兵抢险队伍的抢
险表演。
是年,引黄供水鹊山调蓄水库建成使用,占地62.97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实行农业合作化,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至1957年, 粮食亩产由75公斤增至129公斤,蔬菜亩产由2500公斤上升到4900公斤,
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后,粮食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
蔬菜亩产稳定在5000公斤左右,农业总收入增长了80%以上。林业、畜牧业、养殖业
有较大发展,新兴乡镇企业也已起步。1982年,实行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
责任制,北园地区开始由农工副向贸工农转变,由农村向新城区转变。农业生产发生
了以下变化:(1) 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至2000年底,耕地面积为135公顷。(2)
农业机械增加,粮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灌溉实现了电气化。(3) 奶牛、家禽等养殖
业及渔业有了较大发展。(4)粮食和蔬菜生产发展速度减慢。(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的比重越来越小,2000年农业收入占全镇各业经济总收入的0.08%;蔬菜种植以栽培
莲藕为主,1993年以后又试验和示范推广了从日本、美国等引进的几十个蔬菜品种,
总产1454吨,每亩纯收入达1.2万元。
1985年, 植树形成户、村、路、沟连片。农田林网化322公顷。每平方公里林带
长9531米, 植树10808株,全镇树木总株数为55.5万株。2000年,全镇造林绿化面积
已达223公顷, 林网改善面积65.6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6.3%。2000年底畜牧业
产值达1877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红炉、拆船、酿造、粮食加工、绳经、淋硝盐等零星私营
手工业。1958年建立乡铁木厂及彩石、采矿、化肥、农具制造、木器、玻璃等工业企
业, 从业人员2178人。1972年工副业收入达798.5万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收入。1975
年以后,相继建立了社办织袜厂、篷布厂、印刷厂、电器厂、锅炉厂、风机厂、耐火
材料厂、 益康食品厂等。 1978年社队两级工业已发展到23处,包括12个行业,产值
122 2.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时期。1982
年, 全镇工业发展到51处, 增长1.22倍; 职工人数从3348人增加到6620人, 增长
97.72%; 产值从1222.5万元增加到2600万元, 增长1.13倍;利润从142万元增加到
256.2万元, 增长80%; 交纳国家税金从24.07万元增加到64.5万元,增长1.68倍。
1990年底,工业共有20个门类,拥有固定资产3769.8万元,职工5744人,全年实现产
值10165.1万元。尔后,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出售改制、租赁兼并、拍卖出让产权、
破产等形式,对镇村企业进行改造,提高了企业效益,使集体资产得以保值增值,巩
固了集体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减少14个行政村居的情况下,至2000年底,
全镇共有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皮革毛皮羽绒制品、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
纸及纸制品、印刷、文体用品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产品制造、塑料制品、非金属矿
物制品、普通机械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19个门类,企
业192个,从业人员3389人,固定资产总值23738.2万元,总产值327613万元,实现利
税14 742万元。
第三产业 历史上,北园的商业、服务业集中于泺口,其繁荣盛况超出济南城关。
建国初,商业、服务业大都集中在泺口以及黄台板桥和车站北街一带。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镇办、村办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1987年,全镇共有私营商业、服务
业630户,从业人员978人,资金103.63万元,全年营业收入140.66万元。截至1988年
底, 镇、村两级集体商业、服务业计有146处,职工524人,固定资产2210.85万元,
营业总收入16024.86万元,利润2163.12万元,税金821.888万元。90年代,根据北园
镇地处城市近郊、面向省会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餐饮和服务为中
心的第三产业。至2000年底,全镇已形成了17个大专业批发市场、6个大农贸市场、8
个商贸服务群体。
全镇以商贸、餐饮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总占地面积938631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541431平方米,总投资为15亿元,逐步形成了集商贸、住宿、餐饮、旅游、购物、
娱乐为一体的具有北园特色的商贸和服务新城区。 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企业
942处, 网点4.5万个,吸纳就业人员8万余人。第三产业总收入1291574万元,利税
30184万元。全镇第三产业收入占各业经济总收入的80.26%,已成为北园经济发展的
大动脉。
由于北园镇紧依市区,融入市区,城市化进程迅猛,形成了第一产业逐年弱化,
第二产业不断加强,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特点。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明洪武八年(1375年) ,历城知县周斯农成立白鹤书社,入学者达200
余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历城知县周居岐在境内创办白鹤书院。1906年前,私塾
盛行。清末民初,废私塾兴学堂。1928年,白鹤庄设有省立高中文科班。1929年,山
东省济南乡村师范在白鹤庄成立。1946年,傅立平等人在大杨庄创办私立芹香初级中
学。 解放前夕,境内有小学12处,教学班81个,在校学生2879人,教职工116人。建
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
教育全面展开。1957年,鹊华中学迁至北园,1958年更名为济南第二十一中学。1978
年,全镇有小学19处,分校7处,教学班149个,学生5129人,教职工337人。1987年,
成立北园镇人才培训中心,培育农村各类人才累计6493人。1992年,根据基本实现九
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要求,利用两年的时间,开展扫盲工
作。 1994年经省市验收,被命名为“两基”达标乡镇。1996年,全镇20处小学和3处
中学全部完成了校舍改造,16所小学建起了教学楼。至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70处,
在园儿童2700人;小学20处,1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867人;初中3处,37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1829人。 至2000年,建立科研所12处,成立了学会、研究会4个。先后投入
科技开发经费72万元,向国家、省、市申报科技发展项目136项,总投资18817.5万元,
新增产值118968.9万元, 新增利税28675.6万元。科技的发展使全镇产业产品结构得
到优化,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
北园镇的文化艺术事业具有传统性、群众性的特点,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花灯
在北园地区有较长的历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主要节目有:龙灯、麟
鹤同春、麒麟送子、五福同寿、蛾子灯、猫蝶富贵、跑花瓶、跑驴、旱船、四蟹灯、
活鳞龙灯、傀儡狮子灯、菜市小王庄狮子灯等。50年代初期,北园一带流行秧歌舞、
腰鼓舞。1958年后,文艺事业由公社文教部管理,1979年成立文化站,1986年改为文
体站,1987年设文体广播站。1989年,参加济南市第二届大型民间艺术表演赛,泺口
居“四蟹灯”荣获一等奖。1991年,在第三届全国南北10城区群众文化交流会声乐比
赛中,边庄村杨盛璋获民族唱法三等奖。1996年,举办了北园大街花灯会,挂展花灯
2000余盏, 选调78盏花灯参加了济南市首届民俗文化博览会。自1997年以来,连续3
年组织了全镇十大文化广场开展消夏晚会活动。
全镇有建档单位101个,专兼职档案员150人。39个村居达到市先进一级标准,镇
和6个村居晋升为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二级先进单位。1985年成立史志办公室,
1991年1月,《北园镇志》出版发行。全书71万余字,记述了北园悠久的历史、现状,
尤其是建镇后及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历史轨迹,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该书成为山东省第一部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新编镇志,荣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1998年9月, 《北园镇年鉴》出版发行,荣获山东省年鉴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美术
装帧特等奖、设计二等奖、条目编写二等奖、出版发行一等奖。
解放前, 北园地区仅有少数个体医生和私营药店。 1951年建立联合诊所3处。
1958年建立卫生院。1985年新建郊区北园医院,占地0.62公顷,建筑面积2090平方米,
有内科、中医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放射、检验、治疗、药房、供应、社会卫生等
医技科室和服务科室;医务工作者79人。1987年该院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区北园医院。
此外有村居卫生室43个,乡村医生56名。1990年成立天桥区精神病防治院 (与北园医
院合署) 。1994年,《济南市精神疾病流行与抽样调查及防治对策》通过了市级科研
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6年精神病防治院更名为济南市天桥第二人民医院。是
年全面施行计划免疫合同制,入保儿童达7500人次,入保率达99%。2000年,境内有
省、市、区驻地医院3家、部队医院1家、厂企职工医院10家、其他医疗机构28家、社
会办医9家、村居卫生室43个、村办医院2个。镇属门诊部、卫生院6处,病床202张,
卫生技术人员201人。
北园镇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好, 项目多,有历史传统。清末至民国期间,境内
50多个自然村设有武场。 30~40年代,张家庙张兆沛、赵家庄霍枫林、柳行头谭树
森等在全国武术、摔跤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建国后,体育项目逐步增多,排球、羽毛
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举重、体操、自行车等项目开展较好。武术、摔跤仍然是
很有影响的传统项目(1984年成立了北园武术协会)。1987年在济南市“农家乐”杯篮
球比赛中,北园镇男女队均获冠军,代表济南市参加省农民运动会篮球比赛,获男篮
亚军,女篮第三名。北园男女游泳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农民游泳比赛,男子获团体
总分第三名,金牌数第二名,女子获团体总分第六名。90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
开展,推动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荣获“山东省先进体育乡镇”
“山东省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1999年,组队参加省农运会摔跤比赛,荣获
总分第一名、3项金奖,并获“精神文明队”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 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解放后,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1956年,菜区人年均收入121元,粮区
人年均收入56元。1978年后,村镇企业迅猛发展,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8年,人年均收入超过1000元,基本实现了细粮化,肉类、禽
蛋、鱼虾的消费大量增加。衣着开始向呢绒、绸缎发展。住宅开始向楼房转化,清河、
边庄等收入较高的村,已经楼房成群;黄河南北岸的贫困区,按照统一规划,建成了
民房成排、 绿树成荫的新农村。1996年,全镇共有敬老院5处,入院“五保”老人35
人,由村(居)集体统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25人。2000年,全镇年人均纯收入达
3396元, 年末银行个人存款56650万元。 依据农村住户调查主要实物拥有量,5个村
(居) 50户10项调查情况为:自行车109辆、洗衣机47台、电冰箱51台、摩托车21辆、
彩电56台、 录像机8架、 照相机23架、抽油烟机29台、吸尘器4台、空调机17台。村
(居)民家庭用具和设施日趋高档化,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镇村建设 80年代,北园镇按济南市总体建设规划对镇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测绘和
规划,大规模展开旧村改造和镇村建设。1992年,以加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旧村改
造为契机, 结合发展第三产业、 外向型经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投资环境。
199 3年, 拓宽改造北园路,全长5.24公里,拆除房屋10万平方米。1995年,北园路
全线贯通,新建30万平方米商业服务设施。是年,全国经贸会、轻展会分别在东亚商
城和山东电子大厦召开。年内开通了鹊山100门程控电话,泺口长途汽车站投入运营,
并修建了历山路北段、生产路、清河路、鹊山路、黄桥路、新黄路、遥堤路,全镇主
要道路实现了水泥化和沥青化。至1996年,共投资2541万元,新建市、区级公路7条,
总长度20.66公里, 总面积541140平方米, 桥涵2座; 新建镇级公路20条, 总长度
29.44公里,总面积227740平方米,桥涵7座,共投资811万元。开发住宅楼132.8万平
方米, 完成公共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完成建筑面积46.08万平方米,安
装路灯860盏,完成西北外环路拆迁安置715户,拆迁面积5.18万平方米。鹊山办事处
5个行政村, 利用黄河淤背,为村民提供地基,采取“统一规划,村民自建”的方式
安置村民536户。建设了金牛、黄台、稻香、柳云、边庄、水屯、标山、杨庄、联四、
荷香10个居民小区,使北园镇村(居)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形成了城市化的新型村(居)。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6年,共产党员鲁伯峻在鹊山一带开展工作。1928年,共
产党员丁君羊在药山芦庄开展活动。1929年,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建立中共党
组织,为济南市较早的党组织之一,赵健民、姚仲明等均为该组织成员。30年代,新
城兵工厂(今山东化工厂)、鲁丰纱厂(今国棉一厂)等都有党的组织。1948~1950年,
党的组织有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八区委员会、十区委员会、十一区委员会和泺口镇党小
组。1950~1956年,党组织隶属中共济南市郊区工委领导。1958年,北园、新城、黄
岗三乡合并为北园乡,建乡党委。同年,由中共北园乡党委、泺口镇党委组成中共北
园公社党委。1961年,建立中共北园区委,直属中共历城区委领导。1984年,组建中
共济南市郊区北园工作委员会。1985年,撤销中共北园工委,组建中共北园镇党委。
1 992年,设立镇党员教育电教站,下设电教室44个,形成上下结合的党员电教网络,
1996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命名为“党员教育效益示范乡镇”。北园镇党校、
香磨李居党校、赵庄居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镇党委加强完善基层党
委、总支、支部、党员目标管理体系,先在过亿元村(居)建立基层党委,同时开展整
顿后进村,开创五好村党支部活动。1999年,命名黄台村等25个基层党组织为镇基层
党组织。
基层政权建设 1948年,北园地区为济南市政府直接领导的泺口镇全部八区、十
区、十一区的一部分及齐河县九区的一小部分。1950年,北园地区是济南市郊区办事
处领导下的济南市郊一区的大部分,郊三区、郊四区的一部分,郊二区、泺口镇的全
部。1956年北园地区行政区划有北园乡、新城乡、黄岗乡、药山乡、泺口镇,隶属济
南市郊区人民委员会领导。1958年属历城县人委领导。是年3月,北园、新城、黄岗3
个乡合并为北园乡。 8月20日,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
北园公社划分为北园、 无影山、泺口、鹊山4个公社,隶属西郊区政府领导。是年11
月成立北园区公所,属历城县人委领导。1962年,北园公社先后分出新城公社和菜市
公社, 恢复北园人民公社。1980年3月,济南市重建郊区人民政府,北园属郊区政府
领导。1983年5月,撤销北园人民公社,成立北园镇、泺口镇。1984年3月,成立济南
市郊区北园办事处。 1985年9月, 撤销北园办事处及两镇一乡, 成立北园镇政府。
2001年,北园镇撤销,组建北园和泺口两个街道办事处。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26年,鹊山、大杨庄一带一度组织起农民协会,1948年
后,各村先后建立了农民协会。1984年,镇办企业成立基层工会。1950年,建立中国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委员会。1956年撤区并乡,乡建团总支,1957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
青年团总支。1948年后,区、乡、村三级先后建立了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后改称
妇女联合会。1982年,成立北园公社科普协会。1990年成立了北园镇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许强
现任镇长:齐家宾

人物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自称齐东野人,历城人。元大臣,著名
散曲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幼习儒业,笃学不辍。19岁时登济南名胜白云楼,
写下《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被荐为东平学正。23岁时出仕,先后为
礼部令史、史书省掾属。元大德九年(1305年),循例选授为堂邑县尹,深得百姓爱戴,
去官10年,堂邑犹为其立碑颂德。1307年,被任为太子文学。他不顾个人安危,于元
至大三年(1310年)向元武宗上《时政书》,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并乞
罢尚书省,触怒了皇帝和权臣,被罢官。1321年,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回乡。在归卧
云庄(今北园柳云村)的8年间,朝廷7次遣使征聘他出仕,他看到无法实现“致君泽民”
的抱负,没有赴任。他优游于故乡山水泉林之间,陶醉于诗酒田园之中,大大激发了
他的创作热情,《云庄乐府》的曲作,约大部分写于这期间,并编有《归田类稿》。
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他虽年已六十,
却“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灾中,因积劳成疾,到官四月而逝。“秦民
闻信,疾首痛苦”,为其立祠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称赞
说:“执法牧民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历省台则号能臣。”
其墓位于北园镇张公坟庄东。
周居岐 字伯康,历城县白鹤庄人。自幼承家教,刻苦勤奋,嘉靖元年(1522年)
乡试中举,任叶县知县。不久归乡研究诗文,著有《文则》《书则》二书。他热心教
育,在城乡创建“白鹤书院”(济南四大书院之一),自任主讲。后人将“白鹤书院”
所在村庄改名为“白鹤庄”。
申士秀(?~?) 字书升,历城县人。少年时与母相依为命,孝闻全城。母卒后,
以教私塾为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曾任四川庆符、石泉等县知县。为官六
载,清廉自持,病卒于任上,葬于泺口东赵家庄。申士秀擅长书法,与曲阜颜修来、
淄川毕公权齐名,时称山东三家。还攻经学、善诗文。
鲁伯峻(1895~1927) 名广德,济南市人,后迁居北园沃家庄。1916年毕业于山
东师范讲习所,被聘为北园小学教员。五四运动时期,受父亲鲁佛民的革命思想影响,
向学生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1921年,参加了王尽美创办的“励新学会”。中国共产
党成立后,鲁伯峻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山东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23年春,他领导了
党的外围组织--“非基督大同盟”的工作,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1924年,
在济南鲁丰纱厂(今国棉一厂)建立工人夜校,组织工人俱乐部,建立党的支部,领导
工人斗争。 先后在津浦铁路大厂、 新城兵工厂、 丰年面粉厂等处组织工人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他领导了济南工人大罢工。1927年春,负责省委宣传工作,
在鹊山等地秘密组织农民协会,5月21日被捕,23日在千佛山下被害。
张芹香(1890~1941) 字泮藻,北园大杨庄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在省立一师就
学时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及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师范毕业
后,四处奔走,倡导教育救国。他带头创办农民讲习班,开办北园、沃家庄、泺口、
杨庄、黄台山、张公坟等小学和聋哑学校。1938年夏,参加由爱国志士组织的“山东
抗日铁血锄奸救国团”,先后参与向伪省长唐仰杜主持的高官会投放炸弹,刺杀伪教
育厅长郝书萱、伪省法院院长,爆破日伪北关火车站货场等革命活动。1940年冬因叛
徒出卖被捕,次年被日军杀害。抗战胜利后,张芹香的学生和同事在其故宅创立“芹
香中学”,以示纪念。
王士栋 (?~1967) 1967年5月31日晚,因暴雨,黄河铁路大桥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大桥及列车的安全,王士栋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地排除铁轨上的障碍物,献
出了年轻的生命。后在黄河铁路大桥北端,鹊山东麓,建立了王士栋烈士纪念地,树
立王士栋烈士英勇抢险的石雕塑像。197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友声(1906~1970) 名际颐,北园镇泺口人。曾任济南市、区政协委员,山东
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副主任。192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学系。先后结识著名画家黄宾
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人。曾与王泊生共同编演《岳飞》。
1935年,出版《关友声画集》,老舍为之作序。解放后,先后参加过“全国城市人民
公社画展”“支持多米尼加抗美救国斗争画展”“学习雷锋画展”“山东风光画展”
等。吟诗填词有《歌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牛旺公社赞》《人民公园晚会》《雷锋赞》
等。
沃广兴(1900~1982) 北园镇张家村人,曾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北园乡太平蔬菜
生产合作社副主任。创造了韭菜育苗畦间种寒萝卜的方法,试验成功了多种蔬菜栽培
法,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培育成功青土豆,打破了北园地区不能种秋土豆的说法。
引进花椰菜、飘儿菜等十多个新品种,为北园蔬菜生产做出了贡献。1957年11月赴北
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余修(1911~1984) 原名鲁广益,北园镇沃家庄人。1928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地
下交通员。在济南组织进步文艺团体“晓风社”,任《济南日报》《晓风》副刊编辑。
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历任中央延安行政学院教育科长、教育主任、
延安大学预科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抗战胜利后, 任北平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
1946年任延安新华总社秘书。1949年任华东大学教务长。1952年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
党委书记。1956年以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部长、山东省副省长等职。曾率山
东教育代表团赴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参观访问。“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并
被开除党籍。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以后,经党中央批准,恢复了党籍,任山东省人民
政府顾问、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省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等
职。1979年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他一生著有许多散文、革命回忆录、诗词,出版有
《往事集》《鹊华诗草》等。
许强 1959年10月生, 长清县城关镇人。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83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1975年12月在历城区吴家堡公社任教师。1980年10月任济
南市郊区吴家堡公社团委书记。 1984年11月至1987年5月任济南市郊区团委副书记、
书记。1987年6月,任天桥区团委书记。1991年7月至1992年11月参加济南市委党校中
青班学习。 1992年12月,任中共天桥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1995年2月,任区委常
委、 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北园镇党委书记。1998年1月,任区委副书记,北园镇
党委书记。此外,还兼任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乡镇发展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乡镇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济南市青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1996年7月1日,被
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焦俊先 陈世荣)

责任编辑:蒋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