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口街道办事处汉河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60&run=13

概况
明朝初年,张氏从即墨泊子村迁南九水河以东立村。因河水流经该村入地下,故
称旱河,后演化为现名。
汉河村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北部,北与西九水村接壤,南与松山后村相
连, 东依山峦,西与南龙口村为邻。全村辖区总面积402公顷,其中耕地10公顷,河
滩5公顷, 企业占地21公顷。村东部为崂山余脉,山峦339公顷。山林绿化覆盖率达9
5%以上。周围山峰连绵,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境内交通便利,李沙路从村西经过,无论是到市区,还是到崂山风景区都很便利。
村南是该村工业区,青岛汉缆集团驻此。
2000年,全村共有708户,总人口224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现有张、王、宋、
赵、于、曲、毕等十余姓,以张姓居多,约占全村总人数的95%以上。
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7.2亿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
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3∶6,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亿元,全村集
体纯收入1100万元。
该村是青岛市百强村之一。1984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
称号。1989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授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7年,
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9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授
予“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称号。

大事记
1952年,共产党员张福先从部队退伍回村,成为汉河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58年,成立中共汉河村第一届党支部,张廷竹任书记。
1963年,在当地驻军的帮助下,全村通电。
1973年,投资1000多元办起了汉河村第一个村办厂--汉河手套厂。
1982年,投资3000元创办了青岛电力电线电缆厂。
1984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1986年,投资30万元为汉河小学盖起了一座现代化教学楼,配置了一整套先进的
教学仪器。
1987年,与镇政府联合建立汉河中学。
1990年,投资60万元,建起了储量为100立方米的液化气站。
是年,投资50万元,建起了年产蛋能力10万公斤,并配有孵化条件的养殖场。
是年,全村拆迁改造计划开始实施。
1991年,在村西建起了汉河商业街。
1992年8月,投资400万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
是年,全村通上闭路电视。
1993年6月,电力电线电缆厂申请的4个产品一次性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证验收。
1994年6月,青岛电缆研究所开始在该村动工建设。
是年,与香港华盛昌线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青岛汉河电缆有限公司。
1996年,投资30多万元,在村西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山景公园”。
1997年,投资318万元建起了福利厂,保障了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
是年,组建汉缆集团,村支部书记张思夏兼任董事长、总经理。
是年,与大连电业局下属的大连电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大连汉河电
缆有限公司。
1998年5月,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市长
王家瑞视察汉缆集团,并召开座谈会。
是年,青岛市首家电气化村揭牌仪式在汉河村举行。
1999年5月,汉缆集团与青岛大学共建青岛大学汉河机电工程学院。
是年,以46%控股在新疆成立新疆疏勒汉河电缆有限公司。
是年,投资1018万元,收购青岛华臻制药有限公司,成立青岛汉河药业有限公司。
2000年,投资300万元改迁汉河河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汉河村原有耕地50多公顷,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
195 6年成立高级社后, 全村修拦河坝,挖井蓄水,购进抽水机进行灌溉,粮食亩产
达到180公斤。 1970年到1977年,该村响应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先后对村中
零散粮田、丘陵、沙地、薄地进行整改,修成畦平埂直的“样板田”;打机井,修水
渠, 改善水利条件,部分山地得到灌溉;购进优质粮种,粮食亩产400公斤。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科学种田, 粮食亩产600公斤。1990年以后,随着该村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土地
用于企业,山地进行退耕换林,全村经济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过渡发展。
第二产业 1978年以前,村工业只有铜板厂、空气锤厂、石场几个小型工业企业,
年收入不足1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先后建起了电力电线电缆厂、防
腐厂、冲压厂、压铸厂、塑料厂、石材加工厂等十几个工业企业。特别是1982年村投
资3000元创建起来的电力电线电缆厂,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发展迅猛。1992年,
工业产值达2亿元,固定资产5000万元,年创利税2000万元,纯收入700万元。近几年,
该村始终以电力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先后投资1500余万美元,分别从德国、瑞士、芬
兰等国引进了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缆生产线和检测装置。在建成创“世界之最”
塔式生产线的基础上,又引进并组建了可填补国内超高压领域空白的50千伏超高压交
联电缆研究所。该所拥有较高水平的检测中心和电力电缆中试基地,是青岛市惟一一
家乡镇企业拥有的市级科研机构。 之后,又以60%的股份取得国有大连电缆厂的控股
权,并在新疆控股成立了新疆疏勒汉河电缆有限公司。同时,收购青岛华臻制药有限
公司,成立青岛汉河药业有限公司。1997年,经上级批准,组建青岛汉缆集团,党支
部书记张思夏兼任董事长、总经理。集团公司拥有汉河液压件有限公司、青岛汉缆线
材厂、 青岛电缆研究所、汉河建筑有限公司等9个全资公司以及大连汉河电缆有限公
司、新疆疏勒汉河电缆有限公司、青岛酶工程中心等4个控股公司的跨地区、跨行业、
跨所有制、 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汉缆集团在同一车间上拥有2条超高压交联生产
线属国内首创;拥有4条连硫生产线的能力和3层共挤生产35KV橡缆产品,属国内第一;
公司电缆研究所对橡缆加工工艺流程的自动控制及其专用设备, 也属国内领先。 在
“九五”期间,每年的科技开发投入都在3000万元以上。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
1300多人,工业总资产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6亿元,利税9000万元。
汉缆集团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十强企业、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国最佳经济
效益企业、全国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
创名牌重点企业,其利税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一位;综合效益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二位。
“汉河”牌电线电缆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其产品在电力、冶金、煤炭、石化等行
业深受用户的青睐。
第三产业 1978年以前,该村只有磨房、修车铺、马车组、林业组等小型副业项
目,经济收入微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先后投资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和
液化气站,年创收80多万元。1991年,在村西公路旁,建成了汉河商业街。建成后,
大部分房子被村民购买经商,开办饭店、美容美发店、建筑五金店,经营食品、粮油、
日用百货零售、维修加工等业务。随着该村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运输量增大的新情
况,又成立了运输车队,现有各种载重车辆50多辆。1990年,投资3000多万元,在崂
山高科园建起了一座占地2.3公顷的汉河大酒店,年创收100多万元。2000年底,第三
产业从业人员达420多人, 实现总产值40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00万元,创利
税3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占15%。建国后,逐步
改善了办学条件。1967年,建起了汉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步提高。1986年村投
资30多万元为汉河小学重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并配置了一整套先进的教学仪
器。1987年协助沙子口镇政府建设了汉河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70
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近几年,该村采取选拔优秀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的方法,
提高青年技术骨干的知识水平,并且与哈工大、郑州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达成委培
协议,与西安交大、青岛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对一般职工进
行文化补习和业务培训。 已有18人获得高级职称,96人获得中级职称,176人获得初
级职称。多年来,村先后成立了锣鼓队、篮球队、秧歌队、田径队、健美操表演队,
配备了多项文体娱乐设施,多次参加表演和比赛,取得较好成绩。
人民生活 自古以来,汉河人在50多公顷丘陵沙地上以耕地糊口,繁衍生息。建
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4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
足1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逐步改善。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
1 60公斤, 人均纯收入25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160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村办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
全村82%的村民喜迁新居, 住上了宽敞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30多平方米。大部分家
庭拥有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并安装了
程控电话。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76辆(其中个人拥有75辆) ,各种摩托车600多辆。
19 98年9月,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青岛市第一个电气化村,村民做饭、烧水、调
温全部用电,过上舒适、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草结构为主,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
筋、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1989年,村两委根据城镇建设标准要求,结合汉河村的实
际情况,聘请设计院的专业人员设计了整村拆迁改造规划方案,并于1990年开始实施。
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村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还每年从村公共积
累中拿出200万元用于居民楼的建设, 从而加快了居民楼的建设进度。到2000年,共
建成楼座34个,516户搬进了新居,占全村总户数的72.8%,人均居住面积30多平方米。
另外, 该村还重点抓好了新型村庄的配套建设, 硬化街道5000多平方米,环境绿化
3000多平方米,街道两侧安装了路灯,设专职环卫人员、绿化人员负责街道卫生和居
民区的绿化管理, 集体投资为群众安上自来水、 供电电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
2000年, 又投资300多万元,将原来的汉河河道改造,进行统筹规划,达到了环境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996年,该村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2
000年被青岛市政府授予“卫生模范村庄”称号。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汉河村根据全村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了多项福利待遇。1984年全村用上自来水,1989年建立养殖场,之后每逢
过年过节给村民分发肉、 蛋、鱼等物品。1997年,投资318万元建起了福利厂,保障
了全村残疾人的生活。从1996年开始,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补发60元生活补
助费, 每年发价值100元的鸡蛋。村民每年应负担的各项统筹费、独生子女保险金、
家庭财产保险金等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付。全村18~60岁的村民均实行和国有企业
工人一样的退休保险和医疗补贴。村里就读高中、中专的学生每年从企业支取1500元
助学金,上大学的每年支取3000元助学金,并且集体每年为本村中小学提供一定数额
的教育基金,对学校和任课教师每培养一名高中生或中专生分别奖励2500元。2000年,
集体为全村25岁以上的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52年,共产党员张福先从部队退伍回村,成为该村第一名
中共党员。 1958年,成立了该村第一届党支部,共有党员7名,张廷竹任书记。在党
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998年支部换届后,党支部书记张思夏,委员张
思竹、张作江、陈沛云、张思波。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73名。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加
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村民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村民
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支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发挥领
导核心作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汉河模式。旧貌换新颜,使昔日的穷山村一举发展成为青岛
市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1994年以来,多次被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
党组织”称号,1997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建国后至1956年前, 村行政组织以互助组、 初级社为主,
195 6年,与邻村南龙口村、北龙口村共同建立起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
人民公社,设立汉河生产队,下设11个生产小组,毕元仙任大队长。1968年,成立汉
河大队革命委员会,张思体、张思信等先后任主任。1984年10月,建立汉河村民委员
会,设委员5人,张思竹任主任,下设6个村民小组。1999年,村民委员会采取直接选
举的方法进行换届选举, 汉河村民委员会由4人组成,主任张思竹,委员张学宏、张
美兰、张思周,村民委员会的配套组织民兵连、治保、调解、妇代会、计划生育也有
专人负责。1989年被青岛市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人物简介
张思夏 1953年8月出生。 1972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毕
业于青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82年开始担任汉河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汉河村党支部
书记兼青岛汉缆集团董事长。高级经济师。是青岛市企业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劳动模
范、省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优秀经理。1997年组建起青岛汉缆集团。1989年
被评为“崂山区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1992年
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青岛市八届人
大代表,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贡献突出科技人才,1996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
奖章,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当选省九届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
“优秀共产党员”。

(张思波)

责任编辑:夏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