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固集镇朱老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47&run=13

概况
明洪武中期朱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朱庄,后因族人多从此村分出,遂尊称
今名。
朱老家村位于曹县最东端,距县城27公里。聊(聊城)商(商丘)公路穿村而过。东
与单县高老家乡为邻,西与车庄村接壤,南与朱小楼相连,北与苏集镇相接。隶属青
固集镇管辖。
朱老家村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公里,
全村占地面积14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1.6公顷,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发展农业
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及各种蔬菜。经济作物主要有
芦笋、银杏等。
2000年,全村共有340户,总人口为12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全村姓氏主
要有袁、张、韩、刘、王等,均为汉族,其中袁氏最多,占70%。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不足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5万元,2000年,
全村经济总收入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715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20∶7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600万元。
1998~2000年,该村连年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
明星村”。1987~1988年,朱老家村妇代会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妇代会”,
1987年被评为“中华全国先进妇代会”。1987年朱老家村党支部被中共菏泽地委授予
“先进党支部” 称号,1997年,被菏泽行署授予“菏泽地区经济自强村”称号,199
8年6月被中共菏泽地委授予“五好党支部”称号。

大事记
1933年村民袁占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6月15日,日军无辜杀害了袁金箱等3人。
1940年春,成立中共朱老家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袁恭稳任书记。
1944年,建立朱老家村抗日联合村。
1951年4月,袁伯海等8户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1969年7月,村购进20马力柴油机2台,建粮食、棉花加工组各1处,占地9亩,为
该村最早的副业项目。
1974年10月,投资兴建砂轮厂。
是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秀云被选举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1975年,粮食单产突破千斤大关。
是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秀云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6年,购进大型发电机组,使全村农户通电。
是年, 兴建面粉厂1处,日产15吨面粉,并购进载重8吨汽车2部。成立了电影放
映队和建筑队。同时,经多方研究,制定出了朱老家新村规划建设方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老家村办起了电影院、百货商店、饭店、
机动车维修部等。 1980年,建大型砖瓦窑1座,占地22亩。同时投资10万元建大型粮
仓2处。
1986年,建立集贸市场1处。同时投资120万元建成6配套标准化学校1处。
1989年,成立鲁青芦笋开发总公司,由党支部书记袁恭引任总经理。
1996年,全村街道路面全部硬化,完善了路灯、下水道、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1997年6月18日,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朱老家村的芦笋生产情况。
8月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地委书记董昭合视察朱老家村芦笋生产和村
容村貌,对该村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是年,投资500万元建成芦笋罐头厂。
1998年, 投资70万元建水塔1座,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同时还投资60万元建成了
全区第一个秸杆气化站并安装了秸秆气输送管道,实现了1人烧火,全村吃饭的愿望。
2月,该村82户村民住进了别墅楼。
3月,该村被中共菏泽地委授予“小康村”称号。
5月, 总投资1450万元的合资企业曹县中粮大宝食品公司成立,支部书记袁恭引
任董事长。
1999年,村自筹资金1500万元,兴建食品工业园区,园区内水电路三通,十几家
外商聚集在该村磋商兴办企业事宜。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1年3月,袁伯海响应党的号
召,带领8户农民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2年,全村先后办起了5个初级社,1956年,
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挖井12眼,修水渠3条,挖排水沟5条,平整土地、
改良土壤580亩,当年粮食亩产达到262公斤,受到中共曹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70年, 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利用5年时间,把320亩盐碱滩改造成亩产7
00多公斤的良田。与此同时,村架设低压线路5000米,打机井28眼,对传统的耕作方
式进行改革,选用优质良种,使有名的蛤蟆洼变成丰粮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
积极性,1984年粮食单产平均762公斤,比1978年增长255公斤。1985年粮食单产突破
1000公斤大关。其后,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统一购进优质麦种、玉
米种,从外地聘请了农技员,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在管理方面实行统一耕播、灌溉,
统一收打。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0万公斤。
1986年,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党支部书记袁恭引通过多方考察,决定大力发
展芦笋种植。到2000年,年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 全村工业基本为零。1974~1978年先后投资100万元建起了
砂轮厂、面粉加工厂,从业人员230人,实现产值120万元,上交利税20万元;同时建
成了占地22亩的砖瓦厂, 从业人员130人。1989年,建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袁恭引任
总经理的曹县鲁青芦笋开发总公司, 1997年投资500万元建成芦笋罐头厂,次年又与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深圳大宝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450万元,成立了曹县
中粮大宝食品有限公司,使芦笋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产品全部出口西欧和东南亚。
2000年,该公司从业人员2500人,实现产值5800万元,利税450万元。
第三产业 50年代初期,村里第一个合作社办起后,又陆续办起了粉坊、豆腐坊、
烧饼店等,有了较微薄的经济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
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86年,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有
利条件,在紧靠聊商公路两侧,建成了大型集贸市场,并把沿公路开发作为发展第三
产业的重点。1998年,村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以日用百货、食品粮油、机电维修、
农副产品加工、宾馆、饭店、种子、化肥等为主的“金地商城”。到2000年,从事第
三产业的人员达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完成利税100余万元。
特色产业 1985年以来,朱老家村形成了芦笋、银杏两大龙头产业链。1998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集体积累5500万元。该村年均种植芦笋1500亩,常年亩效益
4000元左右。 1999年全村芦笋总收入850万元,实现农业特产税30万元。目前,该村
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芦笋市场,年加工芦笋1万吨。从1997~2000年累计纳税700万元,
是全国各地芦笋加工企业和销售商公认的“中国芦笋第一村”。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5%。建国后逐步改善
了办学条件, 1966年建起了朱老家村小学。1970年,村投资3万元对小学进行改、扩
建, 使学校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1987年,村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从幼儿
园到初中的高标准、 设施配套齐全的花园式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到20
00年,村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22名,大中专43名。1990年村
又投资100万元建起了科技文化大院, 配备了各类文体娱乐设施。多年来该村对文化
科技事业不断投入, 先后派100多人到泰安、济南等地院校、科研部门参加培训。19
97年村投资15万元建起了有线电视差转台,定期播放芦笋生产技术讲座。同时为办好
合资企业,村还不惜重金聘请法律顾问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30多名,参与企业管理。
2000年5月,省科委组织赴日本农业研修生班,该村又选派4人去日本学习蔬菜种植加
工技术,以此不断增强企业后劲,为经济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糠半菜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不足50公斤,人均
纯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
均纯收入200余元。 在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
纯收入5000余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4000元。多数农民住上了别墅楼,全村拥有各种
机动车辆240余辆,程控电话280余部,彩电320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破烂不堪,村民房屋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
足3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瓦结构代替。1974年,村里全部实行排房化改造,房
屋布局合理规范,道路横平竖直。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1996年,村党支部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并多方考察和学习,决定把标准房
改建成小康楼。是年又从地区建委设计院聘请专家设计了高标准住宅楼、别墅楼,建
筑面积分别在120平方米、150平方米左右;同时还高标准设计了学校和老年公寓以及
相应的配套设施。2000年,全村达到了“六通”,即: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电、
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秸秆气。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8年,
免费为村民安装自来水、 秸秆气,吃水、用气不收群众1分钱。幼儿免费入学,小学
生免交学杂费, 对考入高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300元, 考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
1000元。在新村改造过程中,村里补助每户2000元,同时派车免费为农户运送建房用
的材料。1995年,村投资20多万元,建造两座大粮仓,为群众免费代储粮食,群众凭
本到村面粉厂领取面粉,免交加工费。1996年对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养老补助
金制度。村建有高标准卫生院,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全村村民均享受合
作医疗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3年春,袁占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38年11月, 日军侵占曹县城, 全村处在白色恐怖下, 党员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
940年, 成立了第一届朱老家村党支部,袁恭稳任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部的
带领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参军,100多名民工参加了支前队伍。1951年4月,袁伯海
等8户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 1960年以后,尚长海、张宪德、韩秀云先后任朱老家
村党支部书记,1976年袁恭引担任朱老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多年来,党支部重视自
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20多年被菏泽地委、曹县县委评为先进
党支部, 连续多年被菏泽地区、曹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精神文明单位”称号,1
998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评为“小康村”。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4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3年3月, 曹县第五区抗日政府建立后,建立朱老家村农民
协会,王金山任会长。之后,村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相继建立。
1944年,建立朱老家村抗日联合村。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战,发展
生产,支援前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朱老家生产大队,袁俊言任大队长,
下设6个生产小队。1968年9月成立朱老家大队革委会,张宪德、吕新真先后任主任。
1983年12月建立朱老家村委会, 设委员7人,袁伯显任主任。1994年,朱老家村民委
员会由6人组成, 袁忠鲁任主任。自1983年以来,朱老家村民委员会连续10年被菏泽
地区、曹县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简介
袁照臣 1930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任鲁西南军分区十八团文艺宣传员,后编
入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1952年,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赴武汉军区学习。转
业后相继任宜昌市建工局党委书记、宜昌市市长、黄石市委副书记、书记,湖北省政
协副主席等职。
袁恭稳 1924年出生, 1937年参加青年读书会,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
年7月任中共曹县七区宣传委员,后任复程县公安局审讯股股长。1946年9月起,先后
任鲁西南军分区十三团五连指导员、一营教导员、兰考县基干大队副政委。建国后相
继任郑州铁路局公安处处长,铁道部监察处处长,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副检察长、检
察长等职。
韩秀云 1941年出生, 女,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村妇代会主任,197
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任职期间,她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开拓工、副业
项目,走企业强村富民之路。到1975年,就使该村由贫穷落后变成了方圆有名的富裕
村。 她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相继被选举为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1
975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其后又相继任苏集镇党委书记、
县委副书记等职。
袁恭引 1952年10月出生,197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1976年担任朱老家
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带领本村群众从治贫治穷到致富,闯出
了一条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子。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300万元,
人均纯收入5715元。几年来,朱老家村先后被评为省“村镇建设明星村”、菏泽地区
“地区经济百强村”,连续多年被菏泽地区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村党支部先后被
省、 地、 县评为“先进党支部”。袁本人也连续多年被地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党支部书记”等。1986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县十一届、十二届“五好人大代表”。
1998年被选举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2000年被选举为菏泽市人大代表。

(贾照军 姚少华 吕丽)

责任编辑:孙杰 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