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集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37&run=13

概况
沿革 明代由积善社改名伯乐社,中华民国废社设伯乐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初, 成武县划分8个区,伯乐集隶属第一区。1958年2月撤区置伯乐集乡,是年9月改
名为中苏友好人民公社, 年底改为伯乐集人民公社。1979年2月社改为乡,巩庄、林
路口、秦田庄等8个村划出,归宝峰集乡。1997年5月8日撤乡设镇为伯乐集镇。
“伯乐”原是天星名,主典天马。春秋秦穆公时期,有位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
被誉为“伯乐”。孙阳死后,葬于王子村,后孙、李、王、胡诸氏陆续来傍墓居住,
出于对孙阳崇敬,王子村改名为伯乐村,因又形成集市,伯乐集由此而名。
地理位置 伯乐集位于成武县城西北部, 镇人民政府驻伯乐集,距县城8公里,北
靠汶上集镇,东与党集乡相连,南隔东鱼河与成武镇,九女集乡相望,西与定陶县姑
庵乡毗邻。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土地平坦,总面积5971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4246公顷,土质南沙北淤。冬春两季的雨水稀少,夏季降水丰沛,年降
水量650毫米左右,常年平均气温13.4℃,无霜期平均200天左右。主要河流有东鱼河,
安济河,南坡河。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棉花、地瓜、
花生、各类蔬菜等。农桐间作面积2100公顷。活木材蓄积总量达4.65万立方米,材木
覆盖率19.8%。
成汶公路贯穿伯乐集镇与聊商公路、定丰公路、枣曹公路相通。
全镇有44个行政村,总人口4.8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全镇有苗、布依、
满、 壮等4个少数民族共6人,其余皆为汉族。有张、王、李、刘、陈、邵、祝等6 0
多个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38万元,1978年为882万元,200
0年为2.38亿元。 第一、 二、 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2∶31.5∶
26.3。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6万元。年末社会存款余额4360万元。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列全县第一名,菏泽地区经济强镇之一。全镇获得
的荣誉称号有:山东省平原绿化先进乡镇、山东省卫生防疫工作先进乡镇、菏泽地区
农田水利建设先进乡镇、菏泽地区经济强镇、菏泽地区文明单位、菏泽地区计划生育
工作先进乡镇、菏泽地区土地管理先进单位、菏泽地区科技先进乡镇、菏泽地区信访
工作先进乡镇、菏泽地区畜牧生产先进乡镇、菏泽地区农村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菏泽
地区党建先进单位、菏泽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菏泽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
位等。

大事记
1943年3月19日,张怀德率成武县伪保安三团攻打小郭楼,大肆烧杀抢掠,打死、
烧死群众85人,烧毁房屋540间,毁坏家具、粮食无法计算。
1944年8月21日, 反动武装智永德部1000余人,企图向巨南地区进犯,八路军某
部九团从苟村奔袭庞楼,在巨野大队的有力配合下,将智永德部击溃。
是年,伯乐集区委成立,由成武划入巨南县。
1946年6月,全区开展土改运动,没收地主土地2.7万亩,房屋3459间,分给贫雇
农。
1950年,在大郭庄办师范学校一处,招生两个班,100名学生。
1957年,伯乐境内先后有百天大雨和百日大旱,庄稼几乎绝收,农民生活极度贫
困。
1958年,撤伯乐集区设伯乐人民公社,是年建中学一处,称成武九中。
1959年6月15日~28日,连降三次暴雨,降水量达350毫米,洼地秋季作物绝产,
草荒严重,被雨水包围村庄80余个,倒塌房屋180余间,砸死1人,伤3人,淹死2人。
疾病流行,患病者达350人。
1962年8月14日~17日,全公社平均降雨275.5毫米,并伴有大风冰雹,成灾面积
2万亩,绝产2000亩。
1963年7月17~9月3日,全公社开展“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
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
是年7月20~8月10日,降水达633.65毫米,境内堤段漫溢,积水面积28万亩,有
31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726间,砸死、砸伤3人,雷击死亡1人。
1969年,恢复中学,称为成武县第十中学。
1970年2月~12月,伯乐公社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
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 运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这次运动又造
成了一批冤假错案。
1973年3月23日~5月8日,伯乐公社出民工800名,参加南四湖湖腰扩大工程。
1974年2月6日, 县召开棉花生产总结表彰会。1973年伯乐公社植棉1.1万亩,亩
产皮棉39.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被评为植棉先进公社。
1977年12月,恢复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伯乐公社有7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1980年伯乐集公社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
1981年10月,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工、医疗卫生人员工作报酬由工分制转变为工
资制。
是年,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投资22.8万元,完成成武--汶上集沥青公路铺筑,其
中伯乐出资17.6万元。
1983年,东明、菏泽发生5.9级地震,伯乐集公社境内震感强烈。受灾村庄44个、
1.9万户, 倒塌房屋106间,损坏1109间,出现裂缝17014间,伤亡12人,死亡大牲畜
41头,猪羊310只,农民纷搭防震棚居住。
1984年2月,撤伯乐集公社设伯乐集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
1985年9月10日, 伯乐集乡庆祝第一个教师节,表彰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80余
人。
1986年4月, 进行“三位一体”集中活动,即清理农村超占宅基地,推行殡葬改
革,实行尸体火化,集中落实计划生育措施。
1991年8月,投资13.98万元,建设总面积6270平方米的敬老院一处。
1993年4月, 菏泽地区棉花生产现场会在伯乐乡召开,地委书记林廷生到会并做
了重要讲话。
1994年5月, 省司法厅领导在行署专员李明先、地委副书记杨成训陪同下,到伯
乐集乡视察社会治安和司法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是年6月,副省长王玉玺到伯乐集乡姜庄视察麦场防火情况。
1995年5月,副省长邵桂芳到伯乐视察棉花生产工作,同时对小麦品种“多、乱、
杂”现象,提出整改意见。
1996年,实现程控电话村村通。
1997年5月8日,伯乐集乡撤乡设镇。
是年7月~10月,省计生委主任张传林到伯乐视察工作。
是年7月11日, 全区政法工作现场会在镇内举行,地委副书记杨成训,政法委书
记张瑞生到会。
1999年初, 伯乐集镇拆迁平房280间,建设高标准楼房190幢,形成伯乐集长达2
公里的商贸一条街。
是年7月,伯乐集镇筹集180万元,修复拓宽了成汶路伯乐段7公里。
是年9月,投资210万元,建成24个教学班的中学教学楼和10个教学班的小学教学
楼一处。
2000年,组建冷储集团、电线杆厂、织品厂、拼板加工厂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6月, 实行土地改革,粮食总产仅450万公斤,1949年粮食总产5
1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1公斤,总产2225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 提倡科学种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86年棉花、皮棉亩产突破了1
00公斤, 总产480万公斤,粮食亩产超过8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850公斤,总产75
26.4万公斤。
1992年以来,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种
植结构。1993年发展蔬菜高温大棚520个,小拱棚280个,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辣
椒等蔬菜, 亩产值高达1.2万元。发展大蒜面积2万多亩,每年向市场提供大蒜2.8万
吨。
该乡重视平原绿化、四旁植树。1975年始在小郭庄推行粮桐间作,1977年大面积
普及,面积达1665公顷,总数达30万株。坚持采伐更新并重,林木覆盖率逐年增长,
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7亿元。其中种植业9000万元,林业4000万元,畜
牧业43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油坊、砖瓦窑、烟店等零星私营手工业作坊。
建国初期,除红炉、砖瓦窑外其他作坊大都停办。1958年始发展社队企业,主要有农
具厂、 木业厂、面粉厂、小窑厂、榨油厂等小型企业,到1963年从业人员有500人,
固定资产原值15万元。自1964年,伯乐公社先后建起农机厂、拖拉机站、面粉厂、食
品厂、水泥预制品厂等,并成立运输队。1970年至1977年先后建立了两座大型砖瓦厂
以及木器厂、 化工厂、丝绸厂等企业。1978年乡村企业总产值680万元,实现利税71
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向外向型经济
转化。1997年始大力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食品加工、棉纺
织品加工为骨干, 其他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0年,全镇企业发展到200家,其
中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12家。 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300人,实
现产值8000万元,利税790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境内有伯乐集、崇福集、秦铺集、十里庙集、临河集等五个集
市。商业、饮食、服务、粮庄、钱庄、烟店较多,以伯乐集为盛,各类店铺20多家,
每月有9次集会日,交易比较红火。
1950年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了伯乐集供销合作社,并在农村设代销店20多处,
形成了集体商业组织。1952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底,私营
商业大都纳入合作化轨道。文革中,集市仅存有伯乐集一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个体私营商业再度兴起,崇福集、秦铺集、玉皇庙集恢复,有集体商业网
点46处, 个体网点发展到400多户。1993年,集体商业实行分组承包,个体工商户迅
猛发展壮大。1995年以来,乡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伯乐集建起了建材
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各一处,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又建立了黄楼、姜庄、尚庄、玉皇
庙等4处私营经济园区。 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16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3800人,经济收入920万元。
特色产业 2340公顷桐粮间作保持计划性地采伐更新,成材林木稳定在35%,活杨
木成材稳定在1.2万立方米, 林木资源丰富。4万亩优质棉花保持了农业经济优势。2
万亩蔬菜拓宽了高效农业之路。黄楼、尚庄、姜庄3处木材加工企业园区及150多家木
材加工个体户构成了伯乐集镇的经济特色。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4年境内均为私塾,共18处,只有少数富家子弟读书。1915年,建国
民学校,发展教育,建有国民小学6处。1950年境内有大郭庄师范1处,招收师一、师
二两个班, 各50名。1952年全镇有小学14处,其中初小学13处,高小1处,在校学生
74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30%,没有女孩上学。1956年,出现半工半读、全日制、夜
校扫盲、速成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全日制公、民办小学有53处,公办小学教师127名,
在校学生36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0%。
1958年在伯乐集创建成武县第九中学,招收高中学生。1959年恢复伯乐集中学为
成武县第十中学,1981年十中撤销高中部,改办初级中学。
“文化大革命” 中,学校秩序混乱,学生学业荒废,1978年后逐步恢复正常。1
985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村村小学建成砖木结构的新校舍,并在陈庄北新建一处占
地80亩的伯乐集乡初级中学。 至此境内拥有2处初级中学,初中入学率达90%以上,
全乡43处中小学教学设施达到省级标准。2000年,全镇有小学41处,在校学生5357人,
中学一处(由镇南北两中学合并而成),在校学生213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
教学设施等经验收均达到“普九”标准。
建国以来, 伯乐集镇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80名,其中大本170名,大专2
10名。
建国后非常重视新技术的推广。1963年境内有4个生产大队建立了科学技术队(组),
建有实验田、 种子田和样板田200余亩。1964年,部分科学技术小组在实验室内生产
出菌肥-5406, 各生产大队都建有实验田或林场。是年,塑料大棚地瓜秧育苗越冬实
验成功,节约地瓜种12万公斤。1983年,乡成立科委、科协组织,建立农技推广站,
各管理区配备1名技术推广指导员。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518人。自1974年以来,
共获得科学技术成果42项,1997年被菏泽地区评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
伯乐集镇历史悠久,地方戏、舞蹈、书法、绘画、泥塑、传统武术等民间艺术代
代相传。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繁荣、活跃,竹马、旱船、小车等节目多次外出演出,
首饰模俱制造走俏省内外,成了群众的致富项目。1958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文化站,
1977年建电影队。80年代建乡档案室,镇村和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2000年有线
电视通到了部分村。
建国前境内不足20名中医,中药铺10处。1949年成立医联会,是年改称卫生工作
者协会。1953年成立联营诊所。1956年成立卫生保健站。1957年改为伯乐集卫生院。
1978年由卫生院改称医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 (1985年后,称
乡村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6年加强医院设施建设,投资9万元购置了X光机、
心电图仪、B超机等医疗仪器。1996年7月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划片联办,
成立14处卫生所。2000年镇医院医务工作者33人,村级卫生所18处。乡镇医生60人。
建国前境内霍乱、 脑炎、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交替流行、人口死亡率较高。195
5年, 健全了乡村卫生防疫网。1957年,卫生院配专职防疫医生。1970年,成立防保
股,1984年改建为防保站,工作人员8人,农村医生兼防保员。1978年实行计划免疫,
有效预防了各类传染病发生。1988年被省评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90年代防疫工
作一直处于全区先进位置。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人均吃粮不足70公斤,经
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变革所有制,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组、合作社,生产能力有
了改善。 1951年至1953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粮
食亩产38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58公斤,农民纯收入260元。80年代农民吃饭以小麦面
粉为主。90年代农业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改善,吃食以白面粉加鸡、鱼、肉、蛋。穿
着方面,70年代穿自纺、自织的粗布衣服,80年代穿买来的细布衣服。90年代穿五颜
六色、样式新颖的成品衣服,并逐年向高档发展。住行方面,70年代95%的村民住的
是土草房,90年代95%的村民住的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实现了四通(通电、通程控电、
通有线电视、通柏油路) ,普及了自行车,建有农村公交汽车站10处,农民进城乘车
很方便。 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4500部,移动电话800余
部, 摩托车850辆,农用机动三轮车2750辆,拖拉机2340辆,各类汽车85辆。农业机
械化程度的提高,男子作为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了二、三产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85元。
镇村建设 1993年10月,15公里环乡公路竣工,总投资150万元。1997年投资180万
元, 拓宽重修成汶路伯乐段7公里。1999年委托菏泽地区设计院设计《伯乐集镇小城
镇建设规划》 及《农村建设规划》。1999年以来,投资1800万元拓宽改造2条小城镇
街道, 新建楼房190幢,统筹安排工业、商业、文化、居民区。修建了康楼、邵楼、
袁庄、 姜庄4条农村柏油路,总长13公里。2000年,伯乐集小城镇完善配套工程,修
建下水道500米,安装路灯42盏,绿化植树800余棵,组建了清洁队。小城镇初具现代
化格局。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从1939年起,苏、鲁、豫区党委和鲁西党委开
始开辟巨南区(巨菏公路以南、万福河两岸)的工作。1941年2月,中共巨南工委成立,
何千里在伯乐区开辟党的建设。1943年6月,高庄成立境内第一个农会。1944年9月,
中共伯乐区委成立。1946年,马海村有志青年马守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成为
正式党员,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48年,马海村建立伯乐区第一个党小组,马守文负
责工作。 至1949年底,全区共设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15人。1958年底,成立中共伯
乐集乡委员会, 1984年1月,伯乐集公社改名伯乐集乡,至1997年5月8日伯乐集撤乡
建镇。
1984年6月开始整党, 1986年6月完成整党工作目标,党员总数达到1136名。198
7年建立了党校, 到2000年培训党员1500人次。1997年被评为菏泽地区党建工作先进
单位,菏泽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43年秋,伯乐集抗日区公所成立,1945年11月改称伯乐集区公所。
1958年2月建伯乐集乡政府, 是年9月改名伯乐集人民公社管委,1968年5月建革命委
员会。1984年称伯乐集乡人民政府,1997年5月8日建立伯乐集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工农抗日联合会,简称农会。妇女
团体在抗日战争时间有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建国后称妇女联合会。青年团
体在抗战期间称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1950年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
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伯乐集委员会。1952年成立伯乐集工商联合会,1965年成立
伯乐集公社贫下中农协会, 简称贫协。1982年成立伯乐集乡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
987年成立伯乐集乡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陈文法
现任镇长:霍太福

人物简介
伯乐(?~?) 姓孙,名阳,人称伯乐,春秋中期郜国(国都在今成武县城)人。孙
阳善相马,古代传说伯乐是主管天马的星名,故将其名委之于他。
祝惟岳(?~?) 字同甫,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人。宋威平年间中明法科进士,
出任陵州司理参军,后任秦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龙门县知县,为一代名吏。去世后
被皇帝赠封为银青荣禄大夫户部尚书。祝惟岳的四个儿子祝谏、祝诰、祝许、祝咨也
相继中了进士,分别官拜屯田员外郎、蔡州与令、并州军事观察推官、大常寺少卿。
世称“父子五进士”。
庞籍(988~1063) 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人。宋真宗
天禧初年(1017年)庞籍中进士,授黄州司理参军,1022年,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后任
大理寺丞、知襄邑县、中殿御史,1051年官拜宰相,晚年屡遭贬放。1055年被罢相,
出任郓州知州,后复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青州知州、定州知州。郁愤之下
告老还乡,致仕太子太保,封号颖国公。1063年,籍逝于家中,享年76岁,仁宗遣使
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遗世作品有《清风集》 (范镇为之作序) ,
《清风集略》(司马光为之作序)。在庞籍的教导下,他的五个儿子,元鲁、元英、元
常、元中、元直也都相继中进士。
田登(1463~1514) 字有年,成武县永固里(今成武县伯乐集镇田楼)人。1496年中
进士,任河北洛亭县知县,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南京河南道等职。1508年辞官归隐
田园。1514年9月5日逝世,被敕封为通议大夫。遗世作品有《吟呻一览诗集》一部。
邵擢(1623.6~1681.7) 字者超,号六优,成武振古庄(即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邵楼
村) 人。清顺治乙酉年考取举人,第二年考取清朝第一科进士,在成武轰动一时,史
称“成武五百年之文运”,第三年,庭试受江南江宁县知县、第四年授江南同考官,
敕封文林郎。因不满当时满族统治,为民请命中,得罪满清贵族,后辞官回乡。遗世
作品有七言诗《暮秋行寄象山刘子》《送燕》等。
杨志海 男, 1939年7月生,山东省成武县曹庄村人。1953年读伯乐集乡大郭庄完
小,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在成武县一中读初中、高中。期间,1955年加入共产主
义青年团,1958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响应组织号召回成武一中继续读书。
196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政治系,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政治系政治专业团支部
书记。1964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选拔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培养锻炼,1966年5月任中共正
定县委副书记,后兼任正定县直“四清”工作团团长。“文革”初期,因执行所谓反
动路线受冲击、 靠边站、受迫害。1970年5月“站出来”后调石家庄地区工作,曾任
石家庄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先后在河北省委党校、石家庄地委党校学习马列和
毛主席著作。1975年5月调回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曾任干事、调配局办公室副主任、
主任、副局长、局长,从事党的组织工作近十八年,1992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
省委委员, 省政法委副书记、省综合治理委副主任、东北地区人防办副主任。199 6
年1月任中国轻工会总会(即轻工业部) 副会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轻工总会精神文
明领导小组组长,曾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期间,曾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8年因中央国家机构改革,中国轻工总会被撤销
后,任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兼任国家轻工业局精神文明领导小组组长、
中国轻工业贸促会会长,还兼任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保护消
费者基金会会长、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院长、中国轻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和中华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社长。
郭伯祥 男,汉族,出生于1938年,系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田楼村人。大学毕业,
核反应堆高级工程师。
1947年加入儿童团,1952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任大队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学阶段先后在成武县田楼小学、伯乐集小学、大郭庄小学就读,1954年秋季至
1960年秋季,先后在山东省成武县一中初中部和高中学习,均以优异学习成绩毕业。
在成武一中期间,除完成各科学业外,积极参加民兵训练,取得了较好成绩,1960年
春季,作为山东省民兵代表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
朱德委员长及各位元帅的接见,合影留念,并奖给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每年子弹
100发。这支枪现在保存在成武县人民武装部。
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毕业后在我国
第一个特大型原子能联合企业--四零四厂参加工作,并在此领域作出了卓越成就。
他先后任过科研课题组长、支部书记、科长、总工程师、处长等职务。大部分时
间和精力还是用在生产、科研上。现已退休。
杨成训 男, 汉族,1942年6月生,成武县伯乐镇杨楼村人。1959年1月入党,195
9年9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省委党校干训班毕业。现任政协菏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主席、党组书记,省八届政协委员。
郭德启 男, 汉族,生于1949年,系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前郭庄村人。1968年3
月应征入伍,1969年入党,历任排长、参谋、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等职。在旅
团职位上3次荣立三等功, 多次被山东省军区和济南军区评为 “模范共产党员” 。
《解放军报》曾以《本色人生--记模范共产党员郭德启》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现任
潍坊军分区司令员。
庞玉秀 女,1945年12月生,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村人。现任南京跃进汽车
集团泰克西铸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庞楼小学、刘庄小学、定陶二中、定陶
一中上学;1964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攻读机械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70年大学
毕业, 分配进入南京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工作至今。曾参加设计了NJ221、NJ131、NJ1
361、VECO、NJ1020等车型铸件项目,其中SOFIM缸体铸体荣获“1995年北京国际铸锻
件展览会” 质量金奖,同时“SOFIM发动机气缸体铸体国产化”项目获跃进集团公司
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开始主管南亚公司NJ1020车型中的21个铸件铸造工艺工作,得到了跃进集
团、南亚公司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泰克西公司嘉奖及意大利泰克西专家的赞扬。
杨玉礼 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于成武县伯乐镇杨楼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
1971年起先后在伯乐集、白浮图、宝峰集以及成武县委任职,现任菏泽地区劳动局党
组成员、局长兼地区安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怀堂 男, 1955年5月生,成武县伯乐集镇李楼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78年至1981年在莱阳农学院任教;1982年至1983年11月,在
成武县政府办公室任秘书;1983年12月任成武镇党委副书记。1984年12月任成武县计
划委员会副主任兼成武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1986年至1989年任康集乡党委书记。
1990年至1994年任成武县政府副县长;1995年至1996年任成武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
长,届时为成武县第五至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成武县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 1997年2月任东明县委副书记。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被省、地、县评为先进个
人,1994年受地委、行署嘉奖。1985年主编的《成武县农业区划》一书,荣获山东省
科研成果奖。 1998年组织首创的“148”法律服务专线受到司法部表彰,并在全国推
广。1999年组织生产的东明西瓜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刘长允 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伯乐集镇田楼村人,197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
系,分配在省委党校任教,后任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现任省政
府副秘书长。
张宗明 男,成武县伯乐集镇马楼行政村东张庄人,生于1963年12月12日,1987年
9月考取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 1991年9月~1994年7月,在同济
医科大学同济医院普通外科博士研究生班学习,1994年9月~2000年5月留学于美国耶
鲁大学医学院。现工作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一科,职称为教授,职务为主任,
专长于肝胆外科,现为硕士生导师,博士副导师。参与编写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
《外科学》教材。

(朱忠磊)

责任编辑:孙杰 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