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里长镇王兵马集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32&run=13

概况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元璋之子鲁王为选妃派兵马司领兵驻此,为筹
集军饷,在此设集市,又因兵马司姓王,故名王兵马集,简称王集。当年的卢、宋两
姓己不复存在。此后,张、王、李、赵、刘、孙、侯、郁、施、何、丁、任、周、陈、
吴、高16个姓氏族人陆续迁此居住,均为汉族。
王集村位于郓城县的东南, 距县城9公里。东与张营乡的黄垓、黄堆集乡的刁庄
为邻,西与丁长镇的前、后营接壤,北与周垓隔河相望,南与苑厂、垓相连。建国
后,隶属郓城县第四区(丁长区)管辖,成立公社后,王集村划归刘官屯公社。1960年
后,重归丁长公社管辖至今。全村占地总面积3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0.5公顷,工
业占地5.2公顷,学校占地0.2公顷,村庄占地73.3公顷。
2000年,全村共有755户,31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然环境优越。赵王河环绕村庄一周,西接
宋金河, 东傍郓巨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200
0年,小麦、玉米亩产均达500公斤,皮棉75公斤。王集村的工副业以个体私营企业为
主, 以纺纱、织布为主导产业。2000年,王集人在县工业开发区投资200多万元,建
成当年投资并投产的瑞丰搪瓷制品有限公司,工人287名,管理人员7名。王集村从事
工副业与农业的人数比为6∶4。2000年,人均纯收入3018元。
自1995年以来,该村一直是县和地区一级明星村。1999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
署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被中共菏泽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大事记
1940年,村民李义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李义仿任支部书记、枪班班长、农会会长,并为
部队选送了第一批子弟兵。
1947年,汉奸刘怀信抓住本村农会干部李义申、李文进、张进德、张传典、闫振
魁、任广堂等7人,险遭杀害。
1948年,王集村成立山东梆子剧团,演出《刘胡兰》《保家卫国》《马素云之死》
等剧目,王广海、任继成任正、副团长。
1952年春, 张进荣、任殿卿、赵邦坤、王春熙等7家组织第一个互助组。共有70
多个互助组相继成立。
1955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兰云带领下,互助组转变为合作社(初级社)。
是年,王集村几家大的商铺如“振东铺”“源茂泳铺”“天元铺”“永盛和药行”
等由个人私营转为公私合营。
1956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王集村成立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李义之、李庆
忍任正、副社长。
1957年,郓城第四中学在王集村建校并当年招生。
1958年,撤四区(丁长),王集归属东风人民公社,驻地刘官屯。
1960年,王集划归丁长人民公社,至今归属不变。
1970年,王集村人均集资10元建变压器一个,配电室一处。王集大队首批安装高
压电,利用水、电资源浇地、排涝。
1979年,山东省副省长李振到王集村视察。
1982年春, 何西新创建新华皮鞋厂,雇用工人23名,行管销售5人,固定资产17
万元,流动资产50余万元。
1983年,任继稳投资30万元,创建新华冷库。
1984年,王瑞红投资130万元建宏利皮革公司。
1985年春,王集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投资150万元创建毛纺厂。
是年,张习平、李文立投资20万元,创建1000纱锭的利民纱厂。
1987年春,丁里长信用社王集分社在王集建成营业。
1991年,村民赵永兰带领十几家个体营业户集资接通了程控电话。
1993年, 王集村人均集资10元,募捐集资6万元,把王集的村前路拓宽到18米,
中心街10米,后街10米,硬化宽度5米,总投资21万元。
1995年,王集村首次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一级明星村。
1998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命名为明星村。
1999年,投资13万元改造低压线路;投资44万元硬化路面2000余平方米;安装电
话536部,占全村户数的71%。
是年,省委组织部部长姜大明、中共菏泽地委书记李明先、郓城县委书记侯成君
来王集村检查个体私营企业。
是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
2000年7月,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表彰为“政治思想工作先进村”称号。
是年,被菏泽市委评为五好党支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 以家庭为种植单位,户种户收,人均土地0.1公顷,小麦亩产
55公斤,棉40公斤(籽棉),高粱75公斤;油料以大豆、芝麻为主,产量较低。
1952年,王集村成立互助组,组织结构虽有变化,但是亩产量变化不大。1953年,
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挖砌水井12眼, 购进水车12部, 凡浇水地块亩产量均有增加。
1958年,土地收归公有集体耕种、集体收获,亩产量稍有增加。1962年,赵王河清淤,
接通了宋金河、 黄河水来到王集村,人们利用水车、水桶浇地,小麦亩产接近250公
斤。1972~1975年,王集的葫芦沟、马鞍地得到彻底治理,王集村陆续打深机井 (33
~45米)28眼,建扬水站3处。种地打畦,更换良种,用柴油机浇地,粮食亩产首次突
破千斤大关; 聘请浙江启东县棉花技术员种棉花示范田,皮棉亩产过60公斤。198 0
年,王集实行责任田承包制度,农机、良种、水电、农药、化肥普遍应用,科学种田
深入农家, 粮食亩产750公斤,皮棉75公斤。1998年,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王集建起
高温蔬菜大棚17个, 草莓棚10个, 并试点推广。2000年,大棚蔬菜收入可观,棚均
(0.5亩)纯收入起点7000元。粮食亩产吨粮,农民经济意识提高,王集引种牡丹2公顷,
以备试验推广。
第二产业 王集的工业始于1958年,当时大队专门成立副业组,大队干部专人负责
全大队副业。 主要副业有粉坊、油坊、肉业、木业等,服务于本村,从业人员不足1
00人。1964~1965年,大队购进磨面机一部,解放了大批劳动力。1965年,在郓城四
中东建砖瓦厂一处,年产青砖30万块,从业人员11人,为村建厂房、居民盖房提供了
方便。 1968年,村建面粉厂一处,群众可直接换面。1969~1970年,王集购进195柴
油机8部, 专门为各生产队浇地、脱粒。1980~1990年,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形
成规模的有何西新、张靖华的新华皮鞋厂、王瑞红的宏利制革厂、任继稳的兴华冷库。
1985年,王集村多方筹集资金150万元建起毛纺厂,从业人员120人。1985年,张习平、
李文立组建1000纱锭的利民纺纱厂, 到2000年已拥有12000纱锭和浆纱机一套。1997
年, 张习平组建烟郓金属彩印有限公司,2000年,又投资150万元扩大了规模。2000
年,王集村已拥有织布机340台,注塑机18台,铝制瓶盖生产线4条,大型板材生产线
1条。王集退休干部赵承芳于2000年投资200多万元在郓城工业开发区创建瑞丰搪瓷厂,
当年投资运营。王集从事工商业服务人员1800人。
第三产业 王集村商业之多,在解放前后就闻名于郓城东南。有名望、有字号的就
有6、7家,如振东号、源茂泳、天元号、永盛和等。1953年,以入股的形式组建了一
个供销合作社。1955年,几家大铺经过工商业改造,私有商店变成公私合营,所有商
人都成为过渡商人,原来的店铺分别成为百货商店、生活门市部、铁货店、药铺等。
1958年,经公社、丁长供销合作社批准,办起了一个大集体性质的百货商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王集村各种百货点、理发店、饭店、缝纫、浴池、维
修部等也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各种门市部服务摊位共226家,饭店7家,浴池3处,
从业人员500余人。

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 1938年,张兰藻、侯东亮等人提倡新学,经过社会名人酝酿,八方集资
捐款,于1938年建起教室12间,取名王集新学堂,到1946年已拥有12个教学班,学生
500人,教师20人,住校生100余人。1947年,王集开设文具店一处,兼营图书。王集
儿童入学率占30%, 女生占1/6。1947年,王集村创建山东梆子剧团,王广海、任继
成任正、副团长,演出新戏《刘胡兰》《马素云之死》《保家卫国》等,活动于济宁、
嘉祥、巨野、菏泽、鄄城、梁山、成武等地。1968年,王集小学增设初中班,更名为
王集联中,设一至八年级16个班。同时郓城四中撤初中增开高中课。1966~1970年,
王集村成立文艺宣传队, 利用农闲演练歌舞、 戏曲等,宣传党的政策。著名曲目有
《东风解冻》《智取威虎山》等。1977年,王集村购进24寸彩电,人们第一次认识了
电视机。 1985年,王集联中划分为王集初级中学与王集小学,中学6个班,小学10个
班。1990年王集招收2个学前班,儿童入学率100%。
1986~1990年, 郓城四中在全区同类中学中连续5年夺冠。1999年高校招生,升
学率为全县之首。2000年毕业368人,考取本科33人、专科130人,在全县再次夺魁。
王集初级中学2000年毕业93人,高中录取86人,其中赵桂丽夺得全县考生第一名。
王集村为社会输送了教授、 副教授8人,博士生、硕士生3人,大本、专科生300
余人。1995年王集村投资10万元,为王集小学配齐了全部标准的教学仪器、体育设施、
图书,并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1996年通过省级验收合格。
2000年,王集村有图书馆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订有多种刊物,以供村民查阅。
2000年,王集村电视入户率达99%。
人民生活 建国前,王集人生活为半糠半菜半年粮的状况,一遇旱涝等自然灾害,
只能逃荒要饭。解放后,由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增强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之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药化肥的使用, 亩产量由建国初的50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
900~1000公斤, 由原来的单一靠种地吃饭,发展到多种经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1949年, 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1970年,人均占有粮食30
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2000年,人均占有粮食1000公斤,人均收入3018元。住房:
1949年土墙泥顶。 1970年土墙瓦房。2000年砖房、瓦房或楼房。肉蛋等消费方面:1
949年人均不超过2.5公斤。1970年10公斤。2000年20公斤。
2000年, 王集拥有机动运输车300多台,摩托车230辆,联合收割机3台。多家民
营企业购进微机,改进业务管理。王集村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放初期,本村有
药铺1处, 医生4人;2000年,私营医疗所有6处,床位11个,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
病能输液,儿童及时打预防针,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各种疑难病症基本绝迹。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0年,李义仿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清匪、反霸和发展
党员的工作。 1946年,党组织公开后,李义仿任支部书记,有党员7名,为清匪、反
霸、 除奸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入冬,王集出动民工200
余人、大小车辆100余辆,支援淮海战役,共送米2.5万公斤、鞋500双。
1952~1960年,张兰云接任第二届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发动群众,成立互
助组、合作社,完成自高级社至人民公社的过渡。
1960~1973年,任殿芳接任第三届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奋战4个冬春,出动男、
女劳力5万人次,把王集200余公顷土地,逐方进行削高、填洼,使董厂、前营葫芦沟、
丁长路葫芦沟、垓路葫芦沟变为平地,搬动土方17万立方米。疏导环村赵王河3000
米,打33~45米深水井28眼。1966年,聘请浙江棉花技术员到村指导示范,改换良种,
为王集农业“跨纲要”“过长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973~1976年,任继高接任党支部书记。1976~1996年,张习平接任党支部书记。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人私营业户开始启动。1986~1987年,王集个
体私营企业固定资产50万以上的有4户,5万元以上的有36户,荣获“个体私营企业模
范村”。村党支部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1996年,党支部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对村庄街道进行了规划整理。1996~2000年,
侯东申接任党支部书记,支委有任殿立、李祥林等。1998年,再次对村庄进行规划,
并改造了低压线路,被菏泽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行政建设 1946年,李义仿任农会会长,负责清匪、反霸、除奸、土地改革等事务。
1950~1952年,张传德任村长,合作社成立,李义芝、李庆忍分别为社长,李义芝后
为乡长。1960年,张忠民任大队长,至1994年退休。1996~1999年春,李兆祥任村长。
现任村长张丽军,文书张雪华,村委委员有张习慎、赵承魁、王瑞龙、孙从祥、侯现
堂、张进军、徐秀香、张忠钦、何兆彬、周玉霞,下设22个村民小组。多年来,均是
县、乡级先进单位。1995年,被县政府命名为一级明星村。1998年晋升为地区级明星
村。1999年被菏泽行署命名为小康村。

人物简介
张海村(1890~1951) 又名张兰宾,男,开明绅士。1931~1938年任保定县县长。
1939~1942年任郓城县商会会长。1938年,林牧黄河堤决口,洪水围村,张海村带领
村民抗洪抢险。 1942~1943年,王集村饥荒严重,疾病流行,张海村拿出500元现大
洋,放在永盛和药铺,赊药惠及周围村民。1944年,土匪围困韩垓,张海村施计退匪,
百姓铭其公德,立碑纪念。1946年,农会干部李义申、张传典等7人,被还乡团抓捕,
张海村急往救助,才使7人免遭杀害。1951年病故。
李义仿(1909~1957) 1940年入党,王集村第一届党支部书记。1943~1945年,在
二区政府工作,秘密配合党组织进行清匪、反霸,主要负责枪班工作。1946年党员身
份公开后,任农会会长、枪班班长,积极领导王集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拥军支前。
1957年病逝。
任殿芳(1921~1986) 1956年入党。196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配合农业
学大寨运动,带领群众对村西四条葫芦沟和村东村南葫芦沟进行平整,使昔日的葫芦
沟、 马鞍桥地成为良田。他注重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王集村粮棉产量在全县领先。1
986年病故。
侯亚修 1929年生。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天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
役。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荣立特等功3次。1952年赴朝鲜作战,荣立二等功2次。
回国后任团长、浙江军区政治处主任。现已退休。
张习坦 1939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流行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
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1968年,军事医院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2000年退
休。长期从事流行性病学,特别是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参与并主持过10余项重大研
究, 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军队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作为导师,
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16名,协助培养研究生10余名。1993年获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基金奖。
李加璞 1939年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先后任讲师、
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等职。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研究30年,尤对伤寒症的研究成
绩突出,主编了《伤寒症临床辩略》等10余部著作。1992年主持的《李克绍学术思想
整理与研究》获山东省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97年主编的《伤寒论临床辩略》获山
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是年,在全国第四届《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表
有关学术论文,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文立 1958年生,男,汉族,郓城县利民棉纺厂法人代表、同德化纤有限公司副
董事长、 郓城县工商联副主任、郓城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1985年8月,辞去丁长纺
织厂的职务,在王集村办起了全县最早的民营企业--郓城县利民纺纱厂。2000年,年
产值已增到2500万元, 向国家缴纳税费40余万元。建厂以来,向社会捐资4万余元。
1993~1995年, 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1996~2000年,年年都被
评为纳税先进单位。 1999年,被山东省工商局授予山东省百强私营企业。1996~200
0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郓城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
张洪冰 1962年2月生, 山东大学白癜风研究所所长、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
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就职于山东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在皮肤科先后任医师、主治
医师。 1992年发明了表皮细胞分离机,获国家2项专利。ZL92.2.19911.6和ZL92.3.0
3578.8先后获爱迪生发明协会金奖、 当代专利科技成果博览协会金奖。1994年9月,
调入山东大学,任白癜风研究所所长,相继发明了新型墨色素细胞促进剂及制备方法。
张淑霞 1966年生,女,全国优秀教师。1985年毕业于菏泽师专英语系,分配至郓
城县第四中学任教,1995年调入郓城一中,任英语组长。现技术职称为中学一级教师。
张淑霞执教10余年,摸索出一套启迪学生思维的“点拨式”教学法。其先进经验多次
在全县推广。所领导的英语组成绩突出,每次在全县、地区级考试中均获得第一名。
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人民教师、县骨干教师、地区“三八”红旗手、地区“巾帼建功”
模范、县首届教育明星。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

(侯宪起 张雪华 张习孚)

责任编辑:孙杰 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