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27&run=13

概况
沿革 鄄城镇在1926年以前称崇兴里, 1927年改属崇兴区,1931年划为一区,194
9年划为九区, 1957年改为城关乡,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城关镇,
1985年9月改为鄄城镇至今。
地理位置 鄄城镇位于北纬35°34′,东经115°31′。北临黄河,西近中原油田,
总面积70.6平方公里,是鄄城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自然状况 鄄城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4200公顷,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是地热资源集中区。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经济作
物主要有蔬菜、棉花、大豆、花生、药材等。全镇植被面积3570公顷,覆盖率85%。
全镇辖4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
主要经济状况 200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0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00万
元。近年来,鄄城镇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先后兴建了鄄城永兴仪器厂、美征原纸厂、
优美发制品厂、鄄城县自行车配件工业公司、鄄城县王震木材工艺制品厂、鄄城县兴
达综合加工厂、 泉河水泥厂等。镇直属企业1个,即菏泽广厦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
这些大中型工业企业促进了鄄城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
的发展。
强镇由来 鄄城镇是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获得
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首届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菏泽地区经济强镇、菏泽地区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菏泽地区文明单位、菏泽地区发
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菏泽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菏泽地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菏泽地区土地管理先进单位、菏泽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鄄城县六好乡镇
党委、鄄城县农村综合工作先进单位、鄄城县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鄄
城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鄄城县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鄄城县矿管工作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1946年10月29~31日, 刘、邓大军在县城南3公里苏屯一带与国民党军激战48小
时,获得全胜,史称鄄南战役。
1964年,鄄城镇建筑公司成立,后改为菏泽广厦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至今。
1984年,社改乡,鄄城镇区域重新划分,辖32个村(居)。
1996年,鄄城镇成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园区,简称鄄城镇企业园,占地40公顷。
1997年4月,鄄城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一推双考”。
1998年,推行镇务公开。
1997~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菏泽地区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1999年,鄄城镇建筑装饰材料城动工建设。
2000年,鄄城镇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人员分流。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科
学种田, 对境内333.3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获得较好收益。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 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连年大幅度增长。至2
000年,粮食亩产突破353公斤,总产达2234万公斤。
近年来,该镇大力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努力向农业产业化进军。蔬菜种植面积
1333.4公顷,大小拱棚1000个,主要种植菠菜、黄瓜、西红柿、芹菜、萝卜、辣椒、
茄子等10余种蔬菜。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蔬菜品种已逐步向稀、特、名、优转变。
建立大型肉割冷藏厂一处,带动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该镇的又一大支柱产
业。 目前,全镇发展畜牧业小区2个,生猪存栏量近3.4万头,鸡46.7万余只,兔539
0只,牛1837头。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杨柳树700余万株,既绿
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其中种植业1.25亿元,畜牧业8000万
元,林业1000万元。
第二产业 解放前,仅有零星手工作坊,以酒坊、砖瓦窑、铁器制造为主。1958年,
先后建起管子厂、拖拉机站等小型企业。1964年,成立鄄城镇建筑公司 (后为菏泽广
厦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 。1970年后,又办起木器厂、被服厂、窑厂、林厂、化工厂
等企业。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等多种
形式办企业。90年代后,该镇工业开始由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了
以建筑安装为龙头,以人发加工、造纸、仪表制造、食品加工为骨干,多业并进、协
调发展的工业格局。1996年,该镇开发建设鄄城镇工业园,为菏泽市10个重点开发区
之一。目前,园内企业已发展到24家,其中,美征原纸厂生产的“美征”牌油毡纸荣
获晋、冀、鲁、豫金奖;永兴仪器厂生产的“永兴”牌系列仪器先后荣获“第五届亚
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银奖、国家科技金奖。
第三产业 建国前,境内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初,区
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发展更快。90年代,个体私
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从事商
业、饮食业、服务业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先后建起兴达
农贸市场、孙膑商业城、罗庄服装市场、建筑装饰材料城、蔬菜与干鲜果品批发市场
及占地40公顷的企业园一处。同时,积极配合县政府搞城市开发,对鄄二路、鄄五路、
人民路、建设路进行了改造,吸引更多的商户来此经商。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
户达到1159户,私营企业224家,个体运输户354家。
特色产业 鄄城镇每年种植蔬菜1667公顷, 其中菠菜近666.7公顷,成为鄄城镇农
业生产的特色。该镇生产的菠菜,叶大肥厚,质优价廉,远销济南、临沂、日照、青
岛、连云港、上海、浙江等地。鄄城镇的又一特色产业是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饲养。
其生产的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全国闻名。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7年,创办鄄城镇一完小,当年招收预科生30名。建国后,教育事业
迅猛发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50年,各村相继成立扫盲夜校及识字班,
文化知识开始在人民群众中迅速普及。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1986年,经省、地验收,全镇完成了扫盲任务。90年代以来,全镇范围内共建起
定点完小18处,中学6处,在校学生2.5万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先后向国家
输送大、中专毕业生2350名。1999年,经国家验收顺利达到“普九”目标。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600名,获高、中级以上职称的210人。永兴仪表厂研
制的“永兴”牌系列仪器,曾荣获国家科技金奖。
鄄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诸如琴棋书画、戏曲弹唱、民间歌舞、斗鸡、
抵羊等艺术精品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繁荣,图书
阅览室、有线电视等已相当普及,城区各村居相继建立了电教中心。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建国后,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60年代末,各村
成立了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80年代以后,南街居委会、东街居
委会相继成立卫生院。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2个村办卫生院都发展成为大型综
合性医院,日益赢得城乡居民的信赖。60年代后成立的城关公社卫生院 (后为鄄城县
第二人民医院) ,1999年经省卫生厅审批为“一级甲等医院”,先后荣获“消费者信
得过单位”“爱婴医院”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项。
境内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有电影院、剧院、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等。
鄄城镇传统武术远源流长,武坛群英辈出,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
绩。
人民生活 建国前, 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经济
收入几十块钱。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农
村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向营养型发展,面食加鸡、
鱼、肉、蛋。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黑、蓝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
颖。80年代以后,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农村住户以砖石、水泥结构为主,南街
村为全县的标准新村。全镇涌现出一批二层高档小洋楼住户,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全
镇人均住房面积17.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7100余部,移动电话1500余部,闭路电视
普及率6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公交车逐步成为代步工
具。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娱乐。
全镇有敬老院2处。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镇村建设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镇村建设的力度,把城镇建设纳入了社会
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
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先后修建了鄄六路、
肖宁街等道路, 并配合县政府完成了人民路、鄄三路改造,新建楼房100余幢。同时
加强了城建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规范装卸市场,加大城区卫生治理力度,优
化了城镇投资环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58年, 全镇有共产党员446名;至2000年底,中共党员总数
达到1186人。 1997年4月,全镇推行了“一推双考”,把一批文化素质高、政治能力
强的中青干部充实到了村“两委”,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1999年,鄄
城镇党委被评为全县“六好党委”,并连续3年被评为鄄城县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31年,成立一区。1949年划为九区。1957年成为城关乡。1958年,
成立城关人民公社。 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成立城关镇。1985年9月成为鄄
城镇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先后建起了鄄城镇妇女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鄄城
镇委员会、鄄城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鄄城镇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董庆立
现任镇长:姜培建

人物简介
吴隐之(?~?) 字处默,东晋鄄城县人,官至度支尚书。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
398年),出任广州刺吏。任期内奉俭约,为一代廉吏。
张咏(?~?) 字复之,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转运使。卒年
71岁,赠左仆射,谥忠定,著有《乖崖集》十卷。
王元感(?~?) 唐,鄄城人,擢(zhuó)明经高第,年虽老,益好学,所撰书,
斗缪《春秋》,振滞礼绳,凡数十百篇。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也。”徐
坚、刘知几、张思敬惜其异闻每为助理疏荐之,遂下诏褒美,拜太子司仪郎兼崇贤馆
学士。
王凤来(1912~1942 ) 又名王仪卿,鄄城镇枣寨人,鄄城民族工商业四大先驱之
一,“四聚公”掌柜王自书之次子。仪卿少年勤奋好学,后入北京大学预科,时日军
侵华,仪卿愤然叹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亡,我身何存?”1935年春,自费东
渡,1937年夏学成日语回国,即到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抗日军政大学
学习。1939年分配到前方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到绥北大青山根据地,任敌工科长,
党组织命其潜入敌内,为我军搜集情报 (组织规定只能听,不能讲日语,不然会暴露
身份) 。两年余,他汇集很多情报送往我军。1942年,不知何因,暴露身份,突遭敌
人逮捕,后壮烈牺牲。
王克俭(1860~1925) 字美德,鄄城西街人。幼家贫,先攻读,继学医,擅用经方。
著有《难经析疑》《本草心悟》。
张方(1911~1981) 鄄城镇张殿庄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任范筑先十三支队青年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副司令员、冀鲁豫边区第
二专署副专员、冀鲁豫黄委会副主任。解放后历任平原黄河河务局局长、河南省黄河
河务局局长、河南省农委副主任等职。
陈存福(?~1985) 鄄城镇陈庄人。1984年12月入伍,1985年7月,在对越自卫反
击战中光荣牺牲,被评为一等功臣。
王宛平 1937年出生,女,中共党员,中师毕业,现任鄄城县一完小教师。1980年
以来,连续11年被评为地、县模范教师和模范共产党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
任, 1984年荣获省第一届“园丁奖”,1987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1
990年被评为省优秀教育世家,并当选为省六届政协委员。

(曹继平 侯新建 张冠东)

责任编辑:孙杰 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