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镇潘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20&run=13

概况
明朝宣德年间(约公元1426~1435年),潘氏族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立村于黄
河堤内,名潘家。至清光绪时(1875~1908年),村址西移于黄河堤外的渡口,村名改
称潘家口,后又简称潘家。1985年建村委会时,称为潘家村。
潘家村位于惠民县李庄镇东南3公里处,黄河北岸堤外,东与高青县隔黄河相望,
南与张佩环村为邻,西与李安村相连,北与曲张村接壤,隶属李庄镇曲张办事处管辖。
全村总面积105公顷,其中耕地59公顷,河滩46公顷。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及各类蔬菜。植被面积15公顷,覆盖率14%。
境内交通便利,黄河运输历史悠久,环镇路穿村而过,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178户,总人口7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现有潘、曹、杨、
张等4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4∶1∶75,完
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万元,全村纯收入258万元。
该村是全市经济强村之一,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第20名。1992年9月
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村镇建设文明村” 称号。1998年5月被滨州地区、惠
民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分别授予“文明单位” 称号。1998年6月,被惠民县精神文
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居示范点” 称号。 1999年2月, 被惠民县人民政府授予
“小康村文明” 称号,1999年8月,被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
明村”称号,被中共滨州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称号。2000年被滨州市精神
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精神文明村”称号。

大事记
1948年,村民潘广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杨立群组织12户村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62年,成立中共潘家口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杨立群任书记。
1964年,响应县委号召在全村开展“四清”运动。
1966年,粮食亩产首次突破千斤关。
1977年,村内办起了车马挽具绳革厂,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办起了饭店、修车铺。
1980年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建立村委会,潘广林任主任。
1986年,成立村民联合体绳网专业队,统一组织收购、销售。
1989年春,投资40万元建立塑料编织厂。
1990年,投资10万元建成高标准小学教室。
1991年,塑料拉丝机发展到9台,绳网加工向专业化发展。
1994年,成立经济委员会,统一购销。
是年春, 投资10万元,全村拆迁房屋30间,扩通街道7条,全长3000米,路面硬
化,路边绿化。
是年,投资5万元,统一安装电话机20部,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
1995年,投资30万元,实现了户户通柏油路。
1996年,投资20万元,全村整平黄河滩地700亩。
1997年,投资2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重搞好四纵一横排水系统。
1998年,投资3万元,挖渔塘6个,承包到户。
1999年,投资5万元,修建排涝涵洞,可解决20公顷耕地灌溉问题。
是年2月,潘家村建成小康村。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4年3月,杨立群响应党中央
的号召,带领12户农民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秋,全村办起了初级社。1955年冬,成
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当年挖井15眼,购进1台抽水机和15部新式水车。粮食亩
产达到200公斤,受到中共惠民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70至1977年,投资3万余元,投工5万个,动土10万立方米,将20公顷纯沙地、
斜坡地改造成水平田,架设低压线路6公里,修变压室3处,打深井、修水渠。对耕作
方式进行了改革,由条播改为畦播,选用优良品种,使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总产量
达到13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粮食亩产7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5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统一购进优质麦种(215953、燕农13号),
对小麦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在管理方面,实行六统一(耕、播、收、打、灌、压)。每
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7.1万公斤。 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量
达到1500吨。
1990年以来,先后建起桑蚕食用菌两用大棚10个,主要是冬养香菇,夏养蚕,并
兼种黄瓜、 西红柿、芸豆、西葫芦、茄子和辣椒等蔬菜。每年向市场供给新鲜蔬菜5
000吨,亩产值2万元。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00万元。
第二产业 1977年,该村建立了村办车马挽具绳革厂,从业人员30人,收入不足万
元,因各种原因于1978年底停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
于1989年先后投资30万元,建立联合体塑料编织厂,年产各类塑料制品50吨。1991年,
各类塑料拉丝机达到9台,年产值150万元,利税15万元,上交村集体5万元。
第三产业 1971年,办起第一个商店--利民合作社。之后,又陆续办起粉坊、磨坊、
挂面坊、豆腐坊,经济收入微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潘家村紧靠黄河及220国道的有利条件,把沿公路开发作
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几年来,该村逐步形成了以车马挽具、绳网加工、交通运输、
密目网经营等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 现有绳车130台,年创税收20余万元,有各类运
输车辆11部,运输能力300万吨。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00余人,实现总产值
780万元,创利税7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35%。建国后,逐步改
善办学条件。1967年投资1万元建起潘家小学。1970年投资2.5万元,对小学进行扩建
改造,使学校做到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告别了土台子、
黑屋子的历史。 1990年投资1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小学教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
00%。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2名,大专8名。1990年依托村委
会大院,投资10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各项文体娱乐设施,成立了秧歌文艺表
演队,并多次参加全市、全县文艺表演。2000年被惠民县人民政府授予“新世纪民间
艺术表演优胜单位”等称号。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均粮食仅60公斤,
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 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
7年全村人均粮食270公斤, 人均纯收入41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200多元。1982年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3520元,人均年
末存款余额4000元。 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70辆,其中个人拥有69辆,各种摩托车1
10辆,程控电话163余部,彩色电视机150余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结构为主,人均
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筋、
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 1982~1987年间,村民在新规划区建起100户标准房。1992~
1994年, 村内先后开通了7条大街,长3000多米,并逐步实现了硬化、美化和绿化,
有9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1992年9月,被山
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文明村”称号。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
村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生免交书费、学费。对考入高中的学生一次性
奖励600元, 考入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元。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视具体情况一般
每户补助2000元左右。实行粮食代储制,凭粮本交粮领面粉免交一半加工费。对全村
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养老补助金制度。对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村民实行养老返本保险,
对原退职干部实行最低保障金制度。村卫生室设有高压消毒锅、诊断床等设施,做到
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医疗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8年,潘广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解放战争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100多名民工
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的支前队伍。1954年,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多年来,党
总支重视加强自身建设, 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6年被评为滨州市、惠
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潘家村连续10年被授予惠民县“文明村”“红旗村”称号,连
续4年被滨州市授予“文明村” “精神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被评为惠民县小康示
范村。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1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39年3月,二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潘家村农民协会。
之后,村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相继建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
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杨立群任社长。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潘家生产大队,杨立群任大队长。1966年9月成立潘
家大队革命委员会, 潘洪坤任主任。1985年12月建立潘家村民委员会,设委员6人,
潘广林任主任,下设4个村民小组。2000年潘家村民委员会由4人组成。主任潘广刚,
副主任潘洪宝、潘祖国、潘广岭,潘洪宝兼民兵连长,妇女主任潘芹。自1980年以来,
村民委员会连续10年被评为惠民县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简介
杨立群(1910~1964) 1954年,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号召,组织12户村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任组长。1955年秋,组织成立了初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被选举为社长。1955年冬,发展成为高级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64年
病故。
潘广元(1915~1975)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在部队服
役期间,历任班长、指导员、政治处主任,1975年病故。
潘广生(1921~1986)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1986年病
故。
曹玉亭(1935~1990)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退役后,在本村担任民兵连长。1990年病故。

(霍清林)

责任编辑:谭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