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镇苟王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2&run=13

概况
苟王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该村最初只有苟、王两姓,村名由此而得;二
是从前济阳西门发大水冲刷成一沟,沟东有一王家村,为区别村名,沟西为沟王,后
因苟氏族人迁来定居,逐渐演变为“苟王村”。
苟王村位于济阳县城区北部,东与北八里村为邻,西与官坊村相接,南与县城区
相连, 北与东八里村接壤,隶属济阳镇管区管辖。全村辖区面积120公顷,其中耕地
面积100公顷。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
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棉花、蔬菜及苹果、梨、桃等。
该村交通便利,国道220线穿境而过,济德(济阳到德州) 省级公路与该村相依。
县城经一路、经二路与村内街道相连。该村靠近济阳县城,是投资办厂、兴建企业的
理想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204户,总人口8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现有刘、高、张、
王、牛、石、李、姚8个姓氏,均为汉族。
建国初, 全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2000年农村
经济总收入达到3800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之比为30∶30∶40。 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达2700万元,全村纯收入350万
元。
该村是全县经济强村之一。所生产的木制家具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1996年,
被山东省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模范单位” 称号。1997年至2000年连续4年被中
共济南市委、市政府、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村”“经济工作先
进单位”“优秀村党支部”等称号。

大事记
1947年7月,苟王村农会成立,刘玉运任农会主任,随即开展土地改革。
1948年3月,土改中对4户富农进行批斗。
1949年,刘祥、高东贵、刘德福、张民征等13人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参加淮
海战役。
1950年11月,由高培仁等27户村民成立第一个“互助小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农村初级社。
1955年,成立苟王村高级社,隶属驻八里村红星一社管辖。
1956年,开展打井运动。至1957年,打井运动进入高潮,全村共打井80余眼。
1961年,苟王村向沂水移民,共移走300余人。翌年,移民重返家园。
1972年,成立苟王村运输队,开始搞集体副业。
1974年,建立苟王村条编组,从事条编生产。
1977年,全村购买第一辆25型农用拖拉机。
1978年,全村投资1.8万元安装照明电。村里副业蓬勃发展。
1982年,全村投资18万元,建起苟王村砖窑厂。
2000年,苟王富华面粉厂项目上马,日产面粉20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49年,粮食亩产7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粮食单产600公斤, 比1978年增加250公斤,全村粮食总产达到120万公斤。随
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良种的推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0年粮食单产突
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达到200万公斤。
1986年以来,苟王村先后建起冬暖式优质蔬菜大棚70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
菜椒、 芸豆、西葫芦等,每年向市场供给新鲜蔬菜2700吨,亩产值2万元。2000年,
实现农业总产值87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希富的带领下,建起砖窑厂1处,从业人员
20人, 当年盈利2万元。1989年是砖窑厂发展的黄金时期,年盈利均保持在20万元左
右。1998年,对砖窑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村里投资40万元购置了真空砖机设备及推土
机、挖掘机各1部,从业人员达到153人,年产砖2600万块。
1994年, 苟王村投资5万元成立了苟王针织厂,设备为县针织厂替换产品,当年
有所盈利。 此后,受纺织行业总体不景气的影响,市场持续疲软,效益每况愈下,
1998年改制后实行了租赁经营。
2000年,该村充分发挥地处交通干道、位置优越的地理优势,投资40万元购进了
面粉加工设备,建起“富华面粉厂”,日产面粉20吨,从业人员17人。生产的面粉以
其质量好、服务好,迅速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跟。不仅满足了附近群众的需要,还远销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产品供不应求。2000年完成税收60余万元。
2000年,全村完成第二产业总产值2100万元,创利税210万元。
1995~2000年,特别是2000年,苟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干部
群众,充分发扬敢闯、敢干、敢争上游精神,紧紧抓住济阳被济南市列为经济改革试
点县的良好机遇,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里,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外引内联,建
设经济私营园区,现已有3家企业在区内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 1972年,成立第一个运输队后,又陆续办起制铁业、磨坊、豆腐坊、
条编等副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苟王村紧靠国道
220线,又处济阳县城区的有利条件,把沿路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97年,
投资270万元,在国道220线两侧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商品楼房,建成后租赁给43
户经营,创收30余万元。在开发的拉动下,全村又先后开办了装卸、草苫制作、预制
构件、 木器加工等行业。2000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57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
的70%,实现第三产业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400万元。
特色产业 苟王家具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该村的木
器加工业始于1985年, 当时只有1家。90年代末期,苟王从事木器加工的人员逐渐增
多。1997年,村党支部为进一步扩大家具生产规模,打破作坊式经营的圈子,投入资
金300余万元, 建起苟王家具市场。在国道220线两侧形成了长500米的家具制作销售
长廊。2000年,苟王家具市场与济阳方正个体私营园融为一体。
2000年, 全村从事木器加工制作业户37家,从业人员376人,年销售额在百万元
以上的有5家, 50万元以上的有10家,10万元以上的有22家。所生产的实木组合橱、
联邦椅、高档皮艺沙发远销济南、东营、河北、北京、天津等,在济阳市场的占有份
额达8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家具制作专业村。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水平极其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建
国后, 办学条件逐渐改善,村里设立了1处小学。1970年,按要求实现了校舍、课桌
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6年建成了标准化的苟王小学,儿童入学率
达100%。 近年来,文化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全村为国家
输送大中专学生47名,其中本科生14人,大专生17人,中专生16人。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
发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8年,全村人均粮食达200公斤,纯收入170元。
198 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
3800元, 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年末存款余额4000元。全村有电话196部,彩色
电视机217台, 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 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270部,其中个人有
256部。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结构为主,人
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初期,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长,达到5.1平方米。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住房
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10平方米。1995年,苟王村实行村庄规划,至
1 998年完成。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增加,达到18.6平方米。村里先后开通了4条大街,
投入资金50余万元进行了路面硬化、 美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村里安装了路灯,
有专人负责街道卫生,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
2000年,因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村里实施了“小康楼区”的规
划建设。 小康楼区位于村庄以南,国道220线北侧,经二路北端。一期工程占地面积
2.7公顷,由山东省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按每户1亩建设,全部为二层别墅样式,采
取统一规格、统一建设。2000年7月,工程已全面启动。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
年后全村适龄儿童免费上学,免费开展了扫盲教育,对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村集
体给予500~1000元不等的奖励。 鼓励群众拆旧房建新房,对新建房的村民,村里无
偿供给砖瓦1万块;对小康楼区住户无偿提供3万块,并由集体出资安装自来水、生产
生活用电等。对村里的烈军属、五保户及60岁以上老人,免除一切义务工,每年给予
5 00斤面粉。对村里每年的“三提五统”任务,采取集体与村民各半的办法予以解决。
全村实行养老补助和医疗补助制度。村内设有卫生室。
1997年,修建了大队办公室,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娱乐室、阅览室、党员
活动室等,常年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村有90%的住户达到“十星级
文明户”标准。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高培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同年下半年, 苟王村党支部成立,有党员3人,高培仁任负责人。年底,刘希丰任党
支部书记,苟王村第二任党支部开始工作。1955年,刘方江任苟王村第三任党支部书
记,有党员7人。1970年第四届党支部成立,刘希富任支部书记,当年发展党员3人。
1 986年、 1990年、1992年苟王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优秀党支部”称号。1994年,
刘同祥任苟王村党支部书记,全村有党员23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自1995年以后,苟王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县委授
予“优秀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55年苟王村委会成立,刘德友任主任。1973年,高吉功成
为苟王村第二任负责人, 下设5个生产小队。1994年,以高培根为主任的第三任村委
会开始工作,村级妇联、计划生育、普法等组织相继成立。1997年,该村成立民主理
财小组, 实行民主监督、 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每季度公布一次村级账目。1995~
200 0年,连续5年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1997年被授予“先进调解单位”
称号。

人物简介
刘希纯(1920~1988) 1947年6月参加治黄工作,任济阳县黄河河务局葛店河务
段工程班班长。参加工作几十年,一直战斗在治理黄河的第一线,常年吃住在河务段,
以黄河为家。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有险情,总是首先出现在险工坝头,及时处理各种
险情。在职其间,积极协助领导搞好工程管理工作,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黄河修防
技术骨干,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80年,被黄河管理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8年病故。
刘同祥 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6月任济阳县针织厂厂长,1994年7月回
村任党支部书记。在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锐意进取,
使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被中共济南市委、中共山东省委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当选为济阳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苏文君 赵明法 平志海)

责任编辑:蒋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