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寺乡段李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11&run=13

概况
段李家村曾用名李家。永乐扫北时李敖幸存,生八子,曰八虎,家大势凶。明末,
李太自河北枣强县迁入,因惧李敖远居建宅,后李敖又于宅西隔地建房,该村成为数
段,故称段李家村。
段李家村位于滨城区东北10公里, 单寺乡驻地南2.8公里处,东与南贾村相邻,
西依朝阳河, 南界北籍家村,北同杀虎刘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60公顷,耕地面积55
公顷。
该村地处黄河下游的鲁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南有韩
墩干渠二分干,西有朝阳河,能浇易排,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农作物
有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境内交通便利,村内街道“一纵两横”。南通省道滨海路,北接省道永莘路。该
村属胜利油田重点开采区之一,境内井架林立,并驻有热采站,为发展该村经济起到
了一定作用。
2000年,全村共有89户,总人口28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现有李、王、孙三
姓,以李姓居多,均为汉族。
建国初期,农村经济总收入1.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21.3万元,人均纯收入2550元。
该村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政通人和,村民安居乐业,全村计划生育、安全文明
等方面达到要求标准,农村经济收入名列前茅。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
村”。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奔小康红旗党支部”“文明达标示范村”“先
进基层党组织” 等称号。是年8月被滨州市治保领导小组评为“八五期间治保先进集
体”。该村连续多年获地区行署、滨州市政府授予的“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称号。
1997年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8年被滨州市
委授予“安全文明村” 称号,村图书室被评为“地级先进图书室”。村党支部在200
0年被滨城区委授予“五好村(居)党支部”称号。

大事记
1943年,李长安、李学增、李洪峰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
建党小组。
1947年,成立中共段李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李学增任书记。
1949年,建私人“兴隆堂”药所,经营中药,出诊四村。
1953年,李泽普组织6户村民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7年,高级社组织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渠2500米,改善水浇条件。同
年盖粉条加工房5间,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58年,在该村建公社诊所1处,解决了周围村民看病、吃药难的问题。
1968年,村集体购置中型磨面机、磨米机、粉碎机、12马力柴油机,建磨坊1处,
方便了群众,增加了集体收入。
1978年,建变压室1处,安装50千伏变电器1台,架设照明线路1500米,至此全村
通电,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是年购置电机5台,用于磨坊、浇地。
1979年,率先实行了土地小段包工,推行“五定一奖”制,当年大见成效。
1980年,在全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具牲畜作价到户。
1986年,投资4.3万元,建成六配套学校(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
所配套)。
是年,修路600米,挖渠2000米,建闸桥各2座。
1987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关。
1992年,投资12.5万元,挖占地0.7公顷水库1处。安装自来水,户户用上黄河水。
1996年, 动土方3万立方米,挖沟渠21条,修桥、涵、闸16座,全村土地实现方
田化。
1997年,投资20万元,铺设村内柏油路1300米,改变了村容村貌。
是年,段李村被滨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1998年, 投资8万元,建成村民文化大院,内设篮球场、体育活动室、图书室及
村办公室。图书室藏书5000余册。文化大院文化体育用品齐全。
1999年,投资5万元修筑了横跨朝阳河50米渡槽1座,挖占地0.7公顷水库1个。
2000年,修路600米,整修街道、挖地下排水沟,修地上渠,建涵洞2座,村容村
貌进一步得到改善。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实现耕者有其田。但由于种植结构
单一,且土地盐碱,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资料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
食亩产不足50公斤。新中国建立后,自1953年起逐步办起了互助组、初级社而后又办
起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全村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状况,调动
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57年,挖沟渠2500米,改善了
水利条件。并建学校3间,粮食加工房5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左倾错误影响下,
集体经济和社员利益受到很大损害。1962年贯彻中央《六十条》指示精神,纠正“五
风”,实行了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小包工、自留地,
大力发展副业生产,采取以副养农的政策,使农业经济得以发展。日工值从过去的不
足0.1元提高到0.8元,农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1969年以来利用韩墩总干渠的开挖,
用上黄河水,组织劳力挖沟渠2000多米,搞了水利工程,并购备了柴油机、水泵等浇
地设备。同时还购置了脱粒机、铡草机。1977年架设了照明线路1500米,全村通电。
并挖渠1500米,购买电机5台。
1979年对土地实行了小段包工,推行“五定一奖”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
积极性。1980年全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全部承包到户,同时大力扶
持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更加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棉产
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978年粮食亩产18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23公斤。1983年粮食
亩产325公斤,籽棉亩产250公斤,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1985年后由于出现了
卖棉难,加之虫灾严重,棉种退化,棉花生产一度受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1996年,
结合本村的实际,推行了“三田制”(口粮田、承包田、拍卖田)改革,全面推行农村
土地开发使用政策,实行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并允许转让、继承、互换的基本原则,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为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村党支部和村
委会根据本村的土地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1996年以来,
组织劳力和机械, 挖渠21条,动用土方3万立方米,修桥、涵、闸16座,使全村土地
实现方田化, 沟林渠路配套,同时还投资5万余元修筑了横跨朝阳河的50米的渡槽,
挖成了占地0.8公顷的水库1个,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又投资5万元,修路600
米,修地下排水沟2500米,改善了村貌,同时还修涵洞2座,地上渠1条,使全村的水
浇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达到了旱能浇、 涝能排,使农业丰收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2000年粮食总产519400公斤,棉花总产皮棉12300公斤。
自1991年以来,针对本村的实际,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努力提高粮棉产量。同时
大力调整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兴办畜牧业,发展渔业,积极推广牛、羊品种的改良,
黄牛改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2000年牧业收入18万元。
第二产业 1978年前,工业发展缓慢,村内只有粉坊、小型粮食加工和木材加工,
为村民服务,收入十分微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加大
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至2000年,已有农机修理2家,香油作坊1家,豆
腐作坊2家,白铁加工1家,木材加工3家,面粉加工厂1家。全村工业从业人员30余人。
第三产业 建国初,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村内建有粮所。1976年建供销社分销店,
村设代销店1处,集体有磨坊、粉坊、豆腐坊,主要为村民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
力支持和鼓励富余劳动力从事个体产业,按规划沿街建起了酒店、餐馆、理发店、医
疗室、经销店等,年创收10余万元。这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农村经济,为村
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村内建筑业、个体运输业也有所发展。同时胜利油
田的开发, 也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3万元,村集体资
产总额28万元,第二、三产业年创收2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550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1938年成立段李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3
5%。 建国后,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龄儿童入学率逐年增高。1964年投资1000元
对小学进行修建扩建。1986年投资4.3万元,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学校1处,并达到
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使学校告别了“黑屋子、危房子、
土台子” 的历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5年,为实现“两基”的需要,根
据乡党委、乡政府的要求,与单寺管区联合创办了占地3996平方米的段李完全小学。
设8个教学班,教师13人,在校学生225人。为改善办学条件,段李村又投资2400元为
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安装了吊扇。段李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大
专10名。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1998年投资8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内设图
书室、 乒乓球室、篮球场,并配备了各种文体娱乐设施,仅图书室就投资4万余元,
藏书10000册, 包括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政治、哲学、文学等九大门类。1998年村
图书室被滨州地区授予“先进图书室”称号。村内还建有人口夜校、成人教育学校。
利用春冬两闲季节,结合实际需要,开展科技、计划生育、新婚教育等培训活动,提
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活跃了农村的文化体育生活。
为倡导农村新风尚,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做到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在全村形
成了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村党支部、村委会还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既方便了群众,
又增强了村民法律意识。1996年被滨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达标示范村”称号。
1998年被滨州地委、行署授予“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安全文明村”等称号。
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多以野菜充饥,年人均粮食
不足50公斤,不少人常年在外逃荒要饭或在外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建国后,土地改革
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村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村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1957年全村人均
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余元。1978年,人均粮食205公斤,人均纯收入75.4元。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70年代以玉米、高粱、
地瓜为主食,辅以瓜菜、咸菜,80年代逐步提高到吃细吃好,以面食为主,加鸡、鱼、
肉、蛋。穿着方面做到了六七十年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
方面是清一色的“蓝、灰、白”,80年代逐步向多色多彩、样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各
种金银饰品也屡见不鲜。如今多数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
米。 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55辆,各种摩托车40余辆,电视机拥有率达100%,程控
电话、手机近40部,大多数青年人家庭都拥有影碟机、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
电器。1997年被滨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土木结构为主,房屋
低矮, 泥抹平顶,习称土平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建国后逐渐以砖、土坯
结构代替。进入80年代,大多数新建房屋改为石砖加土坯结构。90年代后,建房用材
大多使用砖、石、钢筋水泥预制件。住宅装饰逐年向高档化发展。1992年,村党支部
按照村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排房,经济的发展使段李村的村容村
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1997年投资20万元,开通了村内3条1500米的“一纵两横”
街道。并逐步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安装了路灯,修建路两侧地下排水沟,修建
桥、 涵,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有5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的卫生。在规划村庄建
设的同时,对照明线路、自来水进行了统一规范整理。为加快个体经济的发展,规划
建设了沿街个体经营区,内有饭店、餐厅、医疗室、经销部、理发店等,村庄建设已
初具规模。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2年投
资12.5万元,为全村居民安装了自来水。村里对老人晚年生活做了妥善安置,凡年满
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春节村委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人、残
疾人、退伍军人、困难户、五保户免交一切费用,除政府补贴外,村委会还给予他们
一定的福利和补助。使他们老有所养,生活有保障。对57户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终生
只要一个孩子的家庭办理了独生子女“双全”保险、母子平安保险,并免除年内村级
义务工6个。 每年还为育龄妇女查体补贴20元,村民的三提五统费60%由集体负担,
村民浇地全部由集体统一组织,并负担一切费用,每户还补贴电费20元。在农忙季节,
特别是麦收期间,村委会集体组织专人为困难户抢收小麦。村中建有中西药俱全的卫
生室,配有仪器设备,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村民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3年,李学增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是年,李长安、李洪锋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党小组。当时,
日军侵占滨县,全村处于白色恐怖下,党组织的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947年,成立第
一届村党支部, 李学增任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有7名青年参军参战,李青
海、李仁堂参加了德州、济南、淮海等战斗、战役。中共地方组织公开后,全村共有
党员8名。1953年,建立了由6户组成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李泽普任组长,后又建立了
农业初级社、高级社。段李家村党支部先后有李学增、李仁堂、李之河、李学田、李
清泽任书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美枝。多年来,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建设,
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5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奔小康红旗党支部”
“文明达标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1996年被滨州市委命名为“五好党
支部”。1997年被滨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1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4年8月,滨县七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相继成立农救会、
妇救会、青救会等组织,带领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拥军支前活动,并组织群众剿匪反
特,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当时李学增任村长。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李仁
堂任社长。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村设段李家生产大队,李学增任大队长,下设
2个生产小队。 之后李仁堂、李清泽先后任主任、大队长。1985年12月建立段李家村
民委员会,设委员3人,李美林任主任。2000年段李家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王
祝先,委员李文泉、李文强、李宁波、藉国枝,民兵连长李收良。妇女主任藉国枝,
团支部书记李宁波。自1995年以来,村民委员会连续被滨州地委、行署,滨州市委、
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96年被滨州市授予“八五” 期间治保先进集体称号。
1997年4月被滨州地委、行署命名为“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

人物简介
李泽民 1928年1月生, 主任科员。现居住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和平里九区一号四
门(11-13) 。195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21师直属警卫连工作期间曾立三等功。19
54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零二一零部队五六九团三分队重机枪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老干部局离休。
李美枝 1950年12月生, 大专文化程度。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毕业
于单寺卫校,是年任村赤脚医生。1972年任村团支部书记,曾出席地、县级团代会。
1993年12月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的路子,先后挖渠修
路, 规划建房,治理村容村貌,修硬化路2100米,安装了路灯。动土3万余立方米,
对农田进行综合配套治理,修横跨朝阳河渡槽,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方田化标准,
为全村的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建起了村民文化大
院, 内设图书室、 篮球场、 体育活动室等文化娱乐场所。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
21.3万元, 人均纯收入2550元。1998年1月当选为滨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他任党支
部书记期间, 村支部于1995年2月被滨州市委命名为“奔小康红旗党支部”。他本人
1996年被滨州市卫生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滨州市委评为全市奔小康
党员标兵,2000年被滨城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王祝先 1954年8月生,中专学历。1973年11月入伍,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8月退伍,三等甲级残疾军人。1994年1月任村委会主任,任职期间与村党支部、
村委会一起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的路子,先后挖渠修路规划建房治理村容村貌,修硬
化路2100米, 并安装路灯。动土3万余立方米,修横跨朝阳河渡槽,对农田进行综合
治理,使农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方田化标准。同时还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丰
富了村民文化业余生活,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

(程安乐 高延娥 苑立新)

责任编辑:谭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