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东街道办事处东王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10&run=13

概况
东王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由河北枣强县王氏兄弟偕北京南门外齐氏迁此定居,
以姓命村,因村西已有王家,本村遂称东王。
东王村位于滨城区政府以北6公里处,隶属市东街道办事处。西邻205国道与西王
相望,北靠滨海公路与北孟家相邻,东接侯家,村南有北杨村。东王村南北长1000米,
东西宽800米,沿205国道和滨海公路呈三角型分布,村庄占地10万平方米,全村现有
耕地25公顷。
东王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具有得
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境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少量蔬菜,植被覆
盖率30%以上。 205国道、滨海公路交叉贯境,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建厂、发展
商业市场的首选黄金宝地。
解放初期,全村共有68户,281人。至2000年,全村共有116户,432人。现有王、
齐两姓,均为汉族。
194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197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64.2万元, 人均纯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为10∶30∶26
2.4。
该村属滨城区经济发展强村之一, 1997年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1998年被中共滨州市委、 市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村” ;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
命名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发展个
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

大事记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6年,进行地改革。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进行土改复查,为各农户划定成份。
1956年,成立党支部。
1962年,建立小学。
1970年,全村通电。
1971年,全村接通有线广播。
1985年,投资5万元沿205国道和滨海路交会处建起鲁东大酒店。
1991年,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1992年,东王村小学实现了“六配套”,即:校舍、操场、校门、院墙、课桌凳、
厕所相配套。
1994年,沿205国道规划建设饮食服务业26户。
1995年, 根据市东办事处教育调整方案, 东王村小学并入市东办事处第二小学
(毕家以西)。
1996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铺设柏油路1000米,并进行绿化。
1998年,投资25万元,沿205国道建钢材市场1处。
2000年,沿滨海公路规划二层商贸楼29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全村共有土地38.7公顷,其中40%左右是盐碱地,再加
上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粮食亩产不足40公斤,皮棉亩产不足5公斤,
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建国后,东王村在党的领导下于1951年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4年开始创办初级社,入社农户14户,至1955年村里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所
有村民已全部入社。由于农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
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100公斤,皮棉亩产20公斤,全村农业总产值2
万元左右, 每个劳动日价值0.5元,人均纯收入50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
产陷入低谷, 各项生产指标明显下降。据统计,196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2万元,每
个劳动日价值0.3元,人均纯收入30元。1962年后,中共中央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
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生产指标开始回升。1970年以后,滨县八大排灌工程相继完
工使用,东王村进行了沟、路、渠综合规划建设,从而优化了水利灌溉条件,确保了
20公顷土地的顺利灌溉,为稳产、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
生产积极性。 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80公斤,比1978年增长480
公斤。
1995年以来,畜牧养殖和渔业也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万余元,
创利润5万元。
第二产业 东王村建筑业历史悠久,清末时期即负盛名。当时有一名叫王德温的人,
技艺超群, 参与完成过许多技术难度大、做工复杂的建筑,在当地很有名气。196 4
年, 村领导为发挥村民的一技之长,组建了2个建筑队,因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优
而闻名周围各乡村。 现在东王村有4个建筑队,施工范围拓展到东营、沾化等地,仅
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收入15万元左右。
第三产业 1978年村里投资1万元在205国道东侧兴建了1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东
王饭店, 开业当年就取得良好效益,年纯收入4000元。是年村里又投资5000元,临2
05国道建农机维修部1个, 由于维修水平高、服务热情周到而深受客户好评,当年创
利2000元。 之后,还投资5000元在国道东侧创办了1个缝纫机组,从上海购进缝纫机
等设备,聘请4名技术工人,投产后年出厂服装3000件,创利5000元。
通过几年的摸索,村领导班子认识到要想使村民的生活尽快跨入小康水平,必须
充分利用东王村紧靠205国道和滨海路的优势,大搞沿路开发,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
展。 1985年村里投资5万元,在205国道及滨海路交叉处建起了1处集停车、食宿于一
体的鲁东大酒店, 开业当年盈利2万余元。此外,党支部、村委会审时度势,积极鼓
励村民兴办个体企业,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沿205国道集饮食、服务
于一体的个体户共有26家。1998年又沿205国道东侧新建钢材市场1处,现有业主14户,
年成交额1400万元,已发展成为滨城区规模较大的钢材市场。钢材市场的兴起带动了
运输业的发展,东王村现有大小运输机动车48辆。在滨海路北侧又新建29户商品楼房,
形成了一个集饮食、贸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市场。至2000年底,全村从事个体经营
的有94户, 其中钢材市场业主14户、饮食服务26户、汽车修理2户、运输业48户、铝
合金销售1户、加油站1户、食品批发1户、建筑器材租赁1户,从业人员共有350余人。
短短几年内,东王村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社会进步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王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村民对旧房屋进行了
全面的修缮和改造。 1970年以后将土坯平顶房全面更新为土坯结构的起脊瓦房。至2
000年,全村100%的住户,按规划建起了砖石结构的小康新居室,户均建筑面积136平
方米, 人均占有34平方米,80%以上的住户进行了高档次的装修。彩电、冰箱、空调
等家用电器进入平常百姓家。
1992年, 村委会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饮用苦咸水的历
史,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1996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铺设6000平方米柏油公路,
并进行了绿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晴天黄土扑面,雨天道路泥泞的行路难问题。
随着村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兴起, 至2000年底,全村户均1部程控电
话,运用电脑因特网谈生意、交流信息已成新的时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小摩托车
等平均每户1辆。
东王村“两委”在大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现村中建有图书阅览室1处, 年订报刊杂志35种,存有政治、历史、文艺、经济、致
富信息等各类图书1000余册。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计划生育人口学校、老年
活动室配备了多种学习材料和文体活动器材,供村民阅读使用。
1995年,根据市东街道办事处对中小学调整布局、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将村办
小学合并到办事处第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中还有
卫生室1处,实现了小病和防疫不出村。另外应由村民负担的“三提五统”(管理费、
公积金、公益金;优抚款、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管理费、修筑道路费、乡村办学费)
及水费、电费、治安费、教育集资等各项费用都由村集体承担,成为名副其实的“无
负担”村。现在东王村民风良好,环境优雅,老有所养, 少有所教,生活富裕,村民
安居乐业。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7年王德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王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50年党组织公开后全村有党员2名。1955年成立党支部,共有党员5名。2000年全村
有党员11名,现任党支部书记王星文。1998年被滨州市委命名为争创五好党支部“先
进单位” ,自1993年以来,连续8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自1998
年以来, 连续3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方位目标
管理“先进单位”。1997年被滨州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53年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全村农民自愿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在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经过整顿提高之后,至1956
年全村农民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任大队
长王德欣。1967年,东王村成立革命委员会,王德峰任主任。1986年,东王村建立村
民委员会,下辖两个村民小组。第一任村委会主任王星文,现任村委会主任王之国,
妇女联合会主任赵艳青,团支部书记赵艳青,计划生育协会主任王星文(兼),民兵连
长、治保、调解主任王志国(兼),村民理事会主任王星文(兼)。自1996年以来,行政
及经济工作连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单位。

人物简介
王德温(1850~?) 人送外号“小神仙”。青年时期从师张某学习瓦工手艺。此人
性格内向,善于学习研究,不耻下问,乐于助人,是较为典型的工匠人才。一生中曾
参加原滨县大戏楼的修缮及其他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多种建筑物的施工。滨县大戏
楼是县城一景,建筑风格独特,据说戏楼内数根圆形柱子无一根挡着观众的视线。人
到中年后, 自己在东王村以西修建微型土地庙1座,占地不足4平方米,高不足3米,
庙内神像、贡品等物应有尽有,庙顶饰物用煤块雕刻而成。庙建成后,因其微小和造
型别具一格引得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前来观看,后来县“大老爷”也来观赏,并传唤王
德温以观其人,称道“真小神仙也”。
王星平 1935年10月生, 高中文化。1951年8月在郭集赵家供销社参加工作,1955
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已退休。
王星平自1951年8月先后在赵家和北镇供销社工作; 1955年1月至1960年3月先后
调任北镇人民公社和滨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任会计辅导员;1960年3月至1961年1月调淄
博专署任会计辅导员; 1961至1976年7月调任惠民专署农业局公社科任农经管理员;
1976年7月至1984年2月任惠民行署农业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至1986年9月任惠民地
委农工部体制政策科科长;1986年9月至1996年3月调任惠民地区林业局任党组成员、
副局长(副县级)。
王星平同志数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后在《东岳论丛》和《哲学社会科学动态》
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其中获奖论文有《谈农村小商品基地建设》和《谈谈惠民
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问题》。王星平在工作期间大公无私,公正廉洁,是一名优秀共
产党员。
王星和 1947年生, 1958年小学毕业,197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1
年、1985年至1988年两次出任东王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至1979年任东王村大队长。
王星和早年学习木工技术,擅长根雕。其作品有:孔雀开屏、嫦娥奔月、凤凰展
翅等。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王志云 1953年5月生, 女,1977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财政学校;1985年8月至1987
年8月就读于北京函授学院;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东北财政大学;1999年7月
至2001年8月就读于山东大学研究生班。
1977年7月,在滨州地区财政局参加工作,1977年至1984年5月历任滨州地区财政
局科长; 1984年5月至1994年8月任滨州地区税务局科长;1994年8月至今任滨州市地
税局副局长。
王志云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兢兢
业业,团结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在省级以上刊物多次发表有关财税论文。
王星文 1954年6月生, 1963至1968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70年毕业于毕家高小,
1973年毕业于郑王联中。 1997年毕业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大专文化。1987年7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任东王村委会主任兼鲁东大酒店经理,1989年至1990年任市东
街道办事处电线厂业务员。1991年1月任东王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王星文同志公正廉洁, 克己奉公,顾全大局,助人为乐,自1992年以来,连续1
0年被市东街道办事处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3次被原滨州市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
员。
王志花 1957年9月生,女,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5年3月在市东街道办事处郑
王管区参加工作。 1975年至1982年3月在郑王管区任计划生育工作员;1982年调任郭
集乡计划生育办公室,历任会计、统计员等职;1993年任市东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员。
王志花同志多年来辛勤工作,廉洁奉公,顾全大局,助人为乐,忠诚于党和人民
的事业,多次被区、办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个人。1992年因工作成绩突
出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表彰。
王志国1963年7月生, 1979年高中毕业,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至1988年
在郭集乡历任郑王管区工作员、乡政府统计员、团委副书记。1987年12月参加滨州市
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93年任东王村村委会主任至今。
王志国同志多年来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团结同志,公正廉洁,克己奉公,顾全
大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多次被市、办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工作先
进个人。

(宣良训 赵勇)

责任编辑:谭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