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城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05&run=13

概况
沿革 因镇驻地在冠县城,故名冠城镇。该镇境域明、清时属崇文乡、清渊乡,民
国和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1958年以后,先后为城关乡、城关区、城关公社。1982年
改为城关镇。1984年,改称冠城镇。
地理位置 冠城镇位于冠县中部稍偏西南,为县城所在地,镇人民政府驻县城滨河
西路。东与烟庄乡相接,北与店子、万善乡交界,西与孙履乡接壤,南、西南分别与
梁堂乡毗邻。309国道、聊馆高速公路、邯济铁路从境内穿过。
自然情况 该镇地处黄泛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
距离17.5公里,全镇土地面积5346.3公顷,其中耕地4133公顷。一干渠、二干渠流经
该镇。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棉花、
油菜等。
全镇辖5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7.5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全镇少数民
族主要有回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6517人,全镇有张、王、李、郭等50个姓氏,其中
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50年代初期,全镇年国民生产总值150万元左右。1978年为618万元。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之比为4.3∶1.3∶1,完成地
方财政收入457万元。 因该镇系县城所在地,镇办企业发展的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原
有基础,近年来镇办、村办、个体办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工业厂家有:镇东予制
件厂、四海纺织厂、美华铁业厂、冠达塑料厂、回族机械厂、诗郁化工厂、宏昌机械
厂、冠州彩印厂、正大印刷厂等。这些工业企业促进了冠城镇经济的发展。
强镇由来 该镇居县城周围,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县一直
名列前茅,在县内乃至地区均属强镇。全镇获得的荣誉主要有:1995年,为全区粮食
总产量前20名乡镇、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前30名乡镇、高标准绿化乡镇;1997年,获农
业普查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地级文明单位、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先进乡镇;2000年,获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文明乡镇等称号。

大事记
1951年,在冠城镇东关村建起烈士祠。
1962年,先旱后涝,降雨成灾面积达20万亩,倒塌房屋300间以上。
1970年,遭受雹灾,棉花大部分被砸成光杆。
1971年,原城关区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管理区,随后建立公社革委会和中共公
社革委核心领导小组。
1977年, 遭受10~11级特大风袭击,持续9个小时,小麦普遍倒伏,90%以上的
果树落果。
1984年,城关镇改称冠城镇。
是年,大力发展棉花生产,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2.9%。
1985年,冠县城关供销社主任刘斌蕃,被国家商业部和全国财贸工会授予“全国
商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89年,镇政府制定《冠城镇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守则》,普遍实行两公开 (办事
制度、办事效果公开)一监督(民主监督)制度。
1990年,全镇建立三位一体的“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
开展精神文明活动。
是年,“中棉所17号”优质棉在境内示范种植成功并进行推广。
1991年,全镇农村普遍签定《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
是年,筹资120余万元,在西街村建起了可容纳1000余名学生的“冠县民族中学”。
1994,中国清真食品协会与冠城镇合资兴建冠州清真扒鸡公司。
1995年,全镇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是年,胡均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金文化学校校长李树军考察冠城镇张尹庄回族小学,
决定每年资助该校1万元办学经费。
是年,全镇开展科技教育年活动。
1997年,冠城镇耿儿庄村投资500万元建成造纸厂。
是年,镇农村财物实行镇经管站代记账、代管资金的管理体制。但村集体资金所
有权、使用权、使用方向、会计核算内容不变。
是年,镇开通村村通电话工程。
1998年,全镇精简分流机关人员21人。
是年,镇政府成立物价监督管理站,各村设物价监督管理员。
1999年,全镇各村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取得成功。
是年,冠城镇被评为聊城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乡镇”。
2000年,镇政府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中台合资词豫化学品有限公司”。
是年,被评为聊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80公斤,总产36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
102万元;1978年,平均亩产307公斤,总产146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2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借助先进技术和农机具进行耕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进入90年代后,全镇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田占可
耕地的90%以上。 1990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聊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766公斤,总产达267.7万公斤。
1991年以来, 大力发展高值田,实行粮林间作,果树面积达到560公顷,2000年
果品产量5000吨。全镇共建蔬菜大棚1700个,主要种植黄瓜和其它时鲜蔬菜,成立了
2个蔬菜批发中心,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7万吨以上,亩产值2.2万元。
2000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9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
1638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998万元。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比为3∶2。农用机械总动力
4.4万千瓦,灌溉总面积380公顷。
第二产业 1949年前,全镇没有象样的工业,仅有少数砖瓦窑场和铁器加工作坊。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有些发展。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砖
窑厂、酒厂、被服厂、水泵厂、磷肥厂等小型工业。1961年以后,贯彻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镇内工业在经营体制上逐渐形成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
有制和少量个体所有制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局面,其主要形式有:手工业合作
工厂、 手工业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手工业合作小组4种。1978年,从事第二
产业人员2950人, 产值9500万元,为1949年的49倍,实现利税800万元,工业门类和
工业产品均有所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内工业贯彻“改革、开放、搞活”
的方针,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全镇不仅工业企业单位、工业门类、工业产品不断
增加,而且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979~198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
例在25.15~38.2%之间。 1987年,该镇的镇办工业企业主要有:农修厂、造纸厂、
西窑厂、 露酒厂、畜产品加工厂、食品厂、纺织配件厂等,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总
产值230.9万元。 该镇村办工业企业主要有耿儿庄纸厂、前张义堡纸厂、南街窑厂、
西谷子头窑厂、刘东窑厂、徐三里猪毛厂等企业,从业人员140人,年总产值147.6万
元。其中冠县纺织机械配件厂是镇骨干企业之一,是在原冠县电扇厂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能生产纺织机械配件35个机型,近3000个品种,有的被评为优质产品,销往邯
郸、 保定、天津、石家庄等地,该厂生产的SCB-3电脑计量控制仪填补了地区空白。
该厂连续4年被评为一级信用企业, 并被聊城地区评为先进企业。90年代以后,随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业企业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
型经济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逐渐形成了造纸、食品、机械配件、化工、建材协调
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65个,从业人员1.1万人,产值5.4亿元,
实现利税4800万元。主要企业有:车龙机械厂、国强塑料厂、劳武纸厂、桐木拼板厂、
轧钢厂、东环彩印厂等。
第三产业 1949年前,镇内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靠集市贸易。50年代初期,第三
产业从业人员仅700多人。 1953年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全
镇改造私营商业完成率达到95.2%。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
趋发展。 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00人,总产值8700万元,完成利税520万
元。1984年,全镇国营商业对内部经营体制进行改革,逐步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及租赁承包制,商品购销均呈上升趋势。90年代,个体私营商
业发展迅速,国有、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为适应市场经
济的发展,近年来,镇政府作出一系列发展商业的优惠政策,重视招商引资,吸引外
地商户来境内发展。由于镇政府驻地在县城内,使全镇商业发展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
理位置,尤其是餐饮业、服务业、食品业等商业门类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8500人,总产值4.28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
特色产业 镇内的特色产业主要有大棚水果、木材加工、陶工艺品、轴承加工、特
钢铸造等。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清代,一些村内设有私塾、经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境内始设
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全镇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村村设学、庄庄办班,适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同时,成人教育普遍兴办。1952年,各村
开始创办农民夜校。80年代,全镇校舍、教学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教师素质有了较
大提高。 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在冠城镇一中建起1栋高标准教学楼和3栋教师宿舍
楼, 在冠城镇西街村建起了1处“民族中学”。中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
到95%以上。近几年来,加大了教育发展的力度,坚持“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
苦教育”的原则,投入大量资金作好学校“六配套”改貌工作,教学条件得以改善。
2000年底,全镇有小学20所,在校生6301人;初中3所,在校生3560人。至2000年底,
全镇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800名,其中本科生1600名,大专生2000名。适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100%,为该镇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000年, 全镇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4名,农业技术人员160余名。
由冠城镇配件厂研制成功的“单杠曲轴磨床”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冠城镇文化较为先进。长期以来,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
日趋活跃和繁荣。 东谷子头村张元宾的评书,在民间颇有影响。1958年建剧院,197
5年建立民办公助文化站, 1980年建立电影放映小队。80年代,机关、学校建图书阅
览室,镇建立档案室。
1949年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少数中医,镇内有几家中药铺。1952年,建
立城镇卫生院。 1958年10月,改称“城关公社卫生院”。1957年2月,冠县卫生防疫
站成立,设在冠城镇北街村。1965年10月,县妇幼保健站在冠城镇东街村建立产院,
有床位8张。 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1~2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冠县人民医院和冠县中医院都建在镇中心, 两院均拥有B超、CT等先进医疗设备,成
为城镇居民首选的就诊医院。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50处。
镇内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一些镇属企业单位
有体育活动场所。境内农民在农闲、耕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其主要项目有:篮球、
台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游泳、射击等。冠城镇传统武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张
尹庄村的查拳,是流传全国及海外的一个影响较大的优秀拳种。1949年前,境内武术
活动的开展很广泛。 按民间传统,以地窑和场院为场地,冬春农闲季节习拳练武。1
933年,该镇的西街村、张尹庄村、南街村建成了1个练武场。1985年,境内成立了全
国第一所查拳学校。 查拳新秀王秀芬1980年秋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金牌一枚,1
986年5月,在徐州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三献雄狮”金牌一枚,铜牌两枚。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
人均粮食250公斤。 70年代,农村主要粮食是粗粮,以玉米、地瓜为主。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群众
口粮逐渐以小麦为主食,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发生质的变化,鸡、鱼、肉、蛋成为
餐桌上的常有菜。穿着方面,70年代穿黑、蓝、白棉布衣服,色泽和款式单调。80年
代,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开始穿质量上乘、色彩丰富、款式新颖的衣服,各种各样的
服装店遍布大街小巷。截止目前,全部农户均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房屋,镇区不少农户
住上了楼房。 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较1978年增长1倍。同时,镇区内实
现“五通”(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75%的农
民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保险业务。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不
少农民精通农业管理,学会了发家致富的手艺,如编织、建筑、维修等,农闲季节有
的进城打工,有的在家经营。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930元,居全县首位。
镇村建设 1949年前,境内村镇没有统一规划,各家各户自行建设。建房多沿旧制,
独户建院,纵横交错,街道、胡同窄小弯曲。70年代,镇政府作出废旧路、开新路,
建设方形村的规划,开始建设新农村。1987年,全镇各村按照县制定的《关于城乡建
设的总体规划》,设计了建设规划,大大促进了乡村建设。镇政府机关前临滨河路,
西靠西环路,向东不远是县城中心大街的红旗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冠城镇
一中、县图书馆、县第一实验小学、电影院位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滨河路两侧,县一
中、武训高级中学、县人民医院、县文化活动中心也临近镇政府机关,为全镇经济、
文化、交通中心。2000年,镇机关附近的元庄村被聊城市委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冠城镇政府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乡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2年,镇内戴屯村人张永珍在济南第一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
共产党,为聊城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后,南街村任长山、朱霍三,里庄郭英相继加
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全市为数不多的早期党员。1936年秋,成立中共东三里庄支部、
南街村支部和北街村支部, 为全镇最早的3个党支部。1938年上半年,建立中共冠县
第一区委员会, 活动于县城周围一带。1956年3月,成立中共城关区委,贾怀德任区
委书记,驻冠县城内。1958年9月,成立中共城关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7月重新成
立城关区, 建立中共城关区委员会。1970年1月,中共城关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
组建立。1976年10月,成立中共城关公社委员会。1982年3月,城关公社改称城关镇,
随之设立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1984年8月,进行机构改革,城关镇改称冠城镇,又设
立中共冠城镇委员会至今。 1990年1月,冠城镇被评为聊城地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镇党委对全镇各个党支部进行了逐项系统地考查,调整充实了32个党支部,
评选出了20个优秀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总数为1952名。
基层政权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 成立冠县第一区,区公所驻冠县城内,1956年3月
改为冠县城关区。1958年9月,成立冠县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7月重新成立城关区。
1970年1月,成立城关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10月成立城关公社管委会。1982年3月,
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设立城关镇政府,1984年8月,城关镇改称冠城镇,设立城关
镇政府至今。
现任镇党委书记:郭保敬
现任镇长:赵平

人物简介
张永珍(1906~1937) 戴屯村人。1922年在济南一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
入军界工作。曾任师长、河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1933年,作战失利后赴北平进某报
社工作,由于叛徒告密被逮捕。因长期遭受身心摧残病逝狱中。
沙晓鲁(1918~1969) 女,回族,南街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抗大
学习,结业后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回民协会党团书记、中央党校五部文科教员、中共聊
阳县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聊城地委妇委书记、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
兼纪委书记、国家劳动部劳动保护司和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国家经委化工局和冶金
局副局长等职。
张英振(1896~1977) 回族,张尹庄人,全能武术家,尤以祖传查拳独步武林。1
928年在南京全国武术会考中跻身前5名,获冯玉祥将军所赠“仁义道德”剑一柄。后
被中央国术馆聘为一级教授,多次参加与日本、蒙古等国武术比赛,均获冠军,一时
轰动武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晚年专心从事查拳技艺研究,自编和与人合编了《查
拳概况》、《五路查拳》等书。
梁文焕(1910~1980) 高三里庄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冠县农民互助会
游击队长、卫河支队中队长、第一区区长等职,率队在县城周围神出鬼没地同日伪斗
争, 使敌人闻风丧胆。1945年8月后,任中共永智县和冠县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
县六队副队长。1947年10月,任冠县县长。1948年后,任中共鸡泽县委书记、中共邯
郸地委委员、统战部长、行署顾问等职。
王玉贵(1926~1983) 耿儿庄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后,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水利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各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56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
号。1958年后,曾任聊城地区贫协委员、冠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李超群(1912~1984) 回族,张尹庄人,查拳名师。18岁任冠县武术馆馆长。195
7年5月, 参加山东省武术比赛,荣获全省第一名。同年7月,赴京参加全国武术统一
套路研究及太极拳简化整理工作。1964年被聘为国家体委裁判。“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到迫害,身体渐衰。1984年在淄博周村逝世。
丹彤(1918~1995) 回族,南街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
第六区政训处和冠县、莘县、鲁西北专区做抗日救亡工作。曾任《鲁西北日报》社长、
总编辑及中共临清市委书记、市长。1950年后任河北省财委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组
织部处长、秘书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并兼任中国伊斯
兰教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79年后任国家农机部副部长、机关
党委书记,并任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张明强(1953~1998) 西街村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冠县孙履乡卫生院
医师,冠县人民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89年10月被聘为冠县人民医院
副院长。他勤奋好学,成功开展了“甲状腺癌根治术”、“胆管癌根治术”、“门奇
静脉完全断流术”等18个新项目,并撰写了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及省学术会议
上发表和交流。完成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治疗”科研项目,达到省内先
进水平,获地区科技成果奖。1986年4月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沙元民 1948年11月生,回族,西街村人。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4年任本
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在村内架起高压线,安上自来水,修铺柏油路,
翻新清真寺,方便了群众生活。1991年,筹资120余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000余名学生
的“冠县民族中学”。1993年,被省民委、省教委、省人事厅评为全省民族教育先进
个人;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许洪江 1945年2月生, 东关村人。先后任宁夏钢铁厂中学、冠县一中教师。任教
20多年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授课的吸引力。所教班级高考、统考
成绩优秀率在全校都是第一,在全区同类班级评比中都是前两名。1991年被评为地区
优秀知识分子,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宋文英 1947年8月生,女,北街人。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本村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校长。她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孩子们身上,受到了社会和幼儿家
长的好评,《大众日报》专门报道了她的事迹。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托幼先进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高福林 1953年11月生,耿儿庄人。历任冠县县委统战部干事,东古城镇党委书记,
烟庄乡党委书记, 1991年起任县审计局局长。 任审计局局长以来,先后总结创造了
“三二一审计法” 。“基本建设一条龙审计法”、“下合上分审计法”等6项审计办
法,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分别被国家审计署、省、地审计机关推广应用。199
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崔海坡 么颖)

责任编辑:薛允锋 王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