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中心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302&run=13

概况
沿革 相传明初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云兴寺,村后有座古城,故
取名古云。该镇曾属平原省濮县管辖。1956年归范县马陵区管辖。1958年建古云人民
公社。 1960年建古云区。1964年划归莘县。1971年撤区复社。1984年改为古云乡。1
987年撤乡建镇。2000年被省批为中心镇。
地理位置 古云镇位于莘县县城西南65公里,西、南分别与河南省清丰县、濮阳县
接界;北与大张家镇为邻;南、东南分别与范县的王楼乡、白衣阁乡隔金堤河相望。
地处金塔河之北,聊(城)古(云)公路的终点,徒骇河之源头。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鲁西平原最西南角,地势平坦,地质系黄河冲积平原,南屏金
堤,西障徒骇(河),中有新建的国家工程彭楼引黄工程的沉沙池,另有东池干渠南北
纵贯。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座落在该镇西部同智营、阎庄、潘庄三村中央,占地213.3
3公顷。镇东西最大距离1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公里,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2574.4公顷。 三条水流长均在5公里之上,流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等,
果林、桑林也有发展前途。全镇植被面积2497.2公顷,覆盖率97%。
全镇辖44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
人口16人。全镇有李、张、王、刘等100多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1978年为205.6万元,
2000年为6534.2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5∶13∶l。200 0
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3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该镇以中原采油
三厂为依托,工业发展很快。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上)已达46家,
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内企业38家,固定资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6
家。主要行业为石油化工、保温材料、玻璃制品、电器仪表、纸制餐具、建筑建材、
粮油加工等。2000年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完成税收553.23万元。个体经
济在全县年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
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9家:华阳实业有限公司、傅氏塑料制品有限
公司、四强化工有限公司、蓝盾化工有限公司、汇丰绿色纸制品有限公司、海峡实业
有限公司、华夏超细玻璃棉厂、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华祥石化有限公司。以上工业
企业刺激促进了古云镇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经济的全面发展。
强镇由来 全镇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第一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基
层农经服务先进单位、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土地管理
先进单位、山东省农村财物管理示范镇、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市安全文明乡镇、县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市发展私营企业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水利
工作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民营经济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县个
体私营经济明星乡镇、县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重点目标综合考核
第一名、市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市城市建设先进镇、市2000年度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
镇、市1999年度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市发展私营企业先进乡镇、市十佳乡镇
团委、市文明乡镇等。

大事记
公元前16世纪,大禹曾疏通“九河”之一的徒骇河源于境内,今尚存“徒骇河”
三字碑。
春秋末期, 镇北1公里处曾构筑一座古城--铁庙古城,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
约0.5公里。 五代十国时,后周郭威曾屯积粮草于此。1972年至1975年出土文物有宋
代或宋代以前的陶器、铜钱、青砖等。
春秋时期,滋水南建有一古寺,叫薪台寺,《诗经》“薪台有古滋”即此,古寺
位于境内大李楼村东北。
东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齐军师孙膑用减灶之计在黑迷寨(今境内文明
寨村)迷惑魏军庞涓,后在马陵、道口设伏大败魏军,庞涓自刎。
东周时,卫懿公曾在该镇境内,修“饲鹤池”东西各一,在东者为“东池”,在
西者为“西池”。现为东池村和西池村。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曾“南修金堤挡洪水”于该镇境内。金
堤自高堤口村入境,向东北蜿蜒10公里,于王堤口村出境。
1932年,张诚一在范朝濮乡师入党,成为古云镇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1934年秋,张诚一在张庄建立该镇第一个中共村支部。
1935年春夏,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古云村人,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厅长)和在徐庄
入党的徐洪扬建立了中共古云集第三完小支部。
是年,古云地区已有张庄、徐庄、孙堤口等几个党支部,几十名党员。是年冬,
在黎玉帮助下,正式建立了古云地区区委。区委书记由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兼任。
是年冬,中共直南特委书记黎玉在徐庄指导建立穷人救国会,并建立秘密武装,
先后搞了三次分粮吃大户斗争,一时震动鲁西。
是年冬,中共山东省工委代理书记赵健民在徐庄见到河北省委代表、边区特委书
记黎玉,他表示将山东情况报告北方局。从此山东党组织终于和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
系。
1939年,杨勇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进入鲁西,指挥部曾设在该镇同智营村。
是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政委肖华,曾在该镇弓庄住半年之久。
1940年,国民党顽军孟昭进暂编第一师,突袭被誉为“八路村”的徐庄,中共党
员徐洪俊、徐开先落入敌手,宁死不屈,均被活埋。
是年12月8日, 八路军“一战古云”战斗打响,至11日结束,共歼敌2000人,俘
敌800余人。
1941年4月中旬, 国民党顽军高树勋、石友三主力一八一师再次进攻古云集,八
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南进支队、新三旅、新四旅进行反击,将敌击退,
歼敌400余人。
1942年春,国民党顽军向古云集合击,被主力部队击退。八路军二十一团进驻古
云集。
1946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全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1950年, 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活动, 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入朝参战,全区捐款
3.6万元。
1958年,孙堤口砖瓦厂、古云农机厂建立。
1960年,东池干渠完工,从根本上改变了守着水用不上水的落后局面。
1973年,闫庄砖瓦厂建立。
1979年, 山东省莘县炼油厂在该镇建立。2000年8月改名为山东省莘县华洋石化
有限公司。
是年,华阳实业有限公司建厂。
1992年2月, 莘县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在该镇兴建,固定资产1300万元。有高、
中碱玻璃棉生产炉26台, 其中白金锅17台,AGM蓄电池隔板生产线一套。2000年产值
900万元,利税135万元。
1999年,莘县华夏超细玻璃棉厂在该镇建立。
是年8月,莘县蓝盾化工有限公司在该镇成立,固定资产400万元。当年完成销售
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
2000年9月, 莘县四强化工有限公司在该镇成立,固定资产投入3700万元,设计
年生产量1万吨,主导产品为癸二酸,年出口创汇600~700万美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粮食总产仅188万公斤。 1949年夏实行土地改革后,粮食总产达
到28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24公斤,总产达到1456.8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提倡科学种田, 对境内3.8万亩耕地进行合理改造,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
稳产田。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472公斤大关,总产已达1.82万吨。
1990年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8460亩,植棉1.99万亩,总产1102吨,总收
入达1162万元。 全镇大兴“白色工程”,共建冬暖式大棚1100个,种植各种蔬菜350
0亩,总收入1050万元。植桑2600亩。养鸡60万只,总收入120.6万元;养羊1.44万只,
牛2400头, 牧业总收入达263.8万元。林业收入41.6万元。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
总产值6534.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675.6万元,养殖业240万元。
第二产业 1949年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编织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58年,先
后建起砖瓦厂、 农机厂、草辫厂,从业人员200余人。1974年建橡胶厂,从业人员10
0余人。
80年代后,以中原油田为依托,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公司(厂) 9家。
进入90年代后,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已达到46家(不含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
达到1.5亿元。其中工业园内企业38家,固定资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6家。主要行
业为石油化工、保温材料、玻璃制品、电器仪表、纸制餐具、建筑建材、粮油加工等,
产品达100多种。2000年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完成税收553.2万元,个体
私营经济在全县年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 被市委、 市政府命名为“明星乡镇”。
2001年已竣工投产和正在动工兴建的新上工业企业16家 (不含扩建项目和50万元以下
的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总投入近1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9000万元。己竣工投产的
11家,固定资产投入4571.38万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3806.6万元;正在破土动工的5
家,预计固定资产投入4900万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4400万元。
第三产业 1949年前, 镇内有几个商号和6个有集市的大村,商业比较活跃。新中
国成立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区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强大。1953年,对
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
体私营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6处,集体网点发展到
41户, 农村小商贩2.6万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
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建起农贸市场2个,镇驻地商业街1条,蔬菜与
干鲜果品批发市场网点5处, 5个专业村。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710户,
私营企业79家,个体运输户200余家,其中客运户100余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40人。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6亿元,实现总产值2.35亿元,创利税1413万元。
特色产业 古云镇境内有国家企业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镇
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是围绕油田而兴起,以服务于油田为特点。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8年境内有私塾15处, 学生320余人,次年开始兴办学堂,创建初等
小学4处,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创办高等小学3处。1931年文明寨办师范班1个,
学生4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境内有抗日小学26处,在校生21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50%左右。1948年小学达到35处,在校生28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7%。新中国
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普通教育达
到村村有小学。徐庄、张庄创办速成识字班,后改为农民文化夜校,发展到36处。其
学员多数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镇校舍设备均达到国家级标
准。特别是90年代,镇投资280万元,建起两处高标准中学,1处高标准的中心小学,
1处地市达标的中心幼儿园。 集体投资370万元,建成高标准完全小学8处。1998年建
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 培育农村技术人才累计1万余人。岗前培训工人近1000人。镇
每年筹集2万余元, 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全镇小学并点合校调整为30
处, 在校生6340人。中学3处,在校生2320人。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达到
国家级标准。中心初中设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7400余名。
2000年,全镇科技人员1684人,自1985年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共54项。“中
国地形三级模型”、“东西半球时差演示仪”及祥源电器厂的产品,均获国家专利权。
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中玻璃棉和蓄电池专用(ACM) 隔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
进的一种高科技产品。镇党委书记史新贺,在市科普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轰动整个会
场,引起很大反响。县、市电视台多次采访并重点报道,《聊城日报》、《大众日报》
多次载文详细报道。2000年被评为市“明星乡镇”。市委书记张敬涛视察时,对镇科
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古云镇历史悠久,因处两省四县交界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光辉灿烂。
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泥塑等艺术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群
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 特别是地方戏达5种之多。这些地方戏唱出了人民翻身解放
的喜悦,唱出了当家作主人的自豪。如闻庄豫剧团,一度唱红鲁西。1958年建立了广
播站,同年又建立了文化站,组成了电影放映队。1978年以来机关、学校、先进村庄
相继都建立了文艺宣传队、图书馆、阅览室,镇建立了档案室。
1949年前,由于地处偏远边区,境内医疗条件极差,只有几个中药铺。新中国成
立后,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协会,办起了卫生联营诊所,卫生人员增加到60人。1958年
由卫生保健站改为卫生院, 占地1公顷,1993年投资54万元,建门诊楼一幢。医务人
员64人,病床48张,辖姜庄、三厂、高堤口、潘庄、古云5处卫生所,辖卫生室40处。
乡村卫生员120人。 1986年四省八市在镇医院召开了医务管理现场会,被定为省医务
管理重点医院。1995年投资20万元购置大型X光机、B超机、脑电图机、心电图机等先
进医疗设备。被评为“市一级甲等医院”。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设有体育
场、文化活动室等。古云镇人民自古具有尚武精神,习练武术,平时强身健体,战时
内惩邪恶,外御敌寇。特别是抗日战争中,金堤两岸儿女,振旗呐喊,于血光剑影中,
演出了一幕幕威震敌胆的英雄剧。 80年代本镇铁庙建立了一所武校,在校学生200余
人,全镇出现了习武热。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广大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一遇灾年就逃荒的悲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 经济收入56元。70年代村民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
细米白面为主食,90年代副食鸡、鱼、肉、蛋餐桌上常见。如今99%的农户住进了砖
房,不少新村、重点村楼房林立,街道整齐。全镇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电话装机
总量6000余部,移动电话16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30%。80年代以来摩托车等机动
车辆迅猛发展。2000年摩托车1639辆,三轮车2180辆,拖拉机450台,运输汽车200余
辆, 客运车100余辆,小轿车49辆。90%的户加入保险。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
强度极轻,男女劳力大部分投入第二、第三产业。80年代建起了镇敬老院,30多位无
儿无女老人在此安度晚年。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38元。2000年建联通电信程控
塔两座,被上级命名为“电话镇”。
镇村建设 古云镇发展民营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五大优势条件:一是背靠中原油田,
电、气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二是南靠濮台、东临莘范两条超二级公路,贯穿境内南
北的朝葛路被省军区定为二级战备路,交通便利;三是水资源丰富;四是通讯便利;
五是境内有县级工业园区,电、气、水、路、通讯已具备“五通”标准。经过10年艰
苦奋斗,创业已初见成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心镇。1988年建成全县第一座
三层45间的镇办公楼,搞好镇村建设,己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2000年,该镇以争创中心镇为契机,实现了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该镇
城区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 镇政府驻地至同智营村、古西至三厂为两条中心街。2
000年底,共完成城镇开发建设项目6项:一是拓宽了城镇东西中心街,全长5575米、
宽34米,投资650万元;二是拓宽了城镇南北大街,全长1500米、宽26米,投资150万
元;三是在城区北街新建石桥一座,长26米、宽20米,投资50万元;四是三厂--古西
一街长4400米、 宽34米,修柏油路14公里,投资200多万元;五是城区通讯工程扩容
改造工程总投资700万元; 六是城镇电力配套工程,投资50万立元;七是按规划新建
商业、 居民楼25座,投资350万元。以上七项工程共拆迁房屋2000余间,动土石方50
多万立方,完成镇开发建设投资1950万元,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服务带动
功能明显增强。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2年张诚一在范朝濮乡师入党, 回村在张庄发展党员,193
4年秋建立了该镇第一个村党支部--中共张庄党支部, 支书张诚一。1934年冬建立徐
庄党支部,支书徐宾。1935年春,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和徐洪扬建立了古云集第三完
小党支部,支书王振生。1935年秋王鹏程建立了孙堤口党支部,支书王鹏程。1935年,
古云已有8个党支部, 几十名党员。在黎玉指导下,正式建立了莘县第一个区委--中
共古云区委,书记由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兼任。1942年10月,古云集区委改称中共濮
县第六区委,书记先后为李泽、李瑞琪、徐玉峰、李静民、金景然。1964年划归莘县,
书记先后为李先源、孙文炳、朱同乐、王新法、张云吉。1980年后书记依次为张志显、
常家荣、史新贺、宋景润、石汝强。2000年底,党支部共有56个,党员1567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40年2月, 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古云集建立了濮县第四区抗日区
公所。1942年10月改称濮县六区抗日区公所。1945年12月,濮县调整区划,区公所先
后驻徐庄、 古云一带农村,隶属濮县抗日民主政府。1958年归范县马陵区管辖。195
8年建人民公社。 1960年建古云区。1964年划归莘县。1971年撤区复社。1984年改为
古云乡。1987年撤乡划镇。2000年批为中心镇。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35年冬,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
及特委巡视员刘宴春,深入徐庄指导工作,帮助建立了莘县第一支党领导下的农民武
装--徐庄游击队,队长徐光泗。黎玉、刘宴春依靠徐庄游击队和其他武装,带领广大
党员和贫苦群众,开展了分粮吃大户和镇压“地头蛇”的斗争,一时震动了鲁西。党
的外围组织穷人救国会得以发展壮大。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古云农民协会,抗
日战争时期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古云贫下中农协会。妇女团体在抗日时期有
古云妇女抗日救国会,新中国成立后称古云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称古云妇女联
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古云青年救国会。1949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
团。 1957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古云区委员会。1952年成立古云工商联合会。1
982年成立古云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83年成立古云个体劳动者协会。90年代后
成立了古云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镇长:石汝强

人物简介
张永(?~?) 字复之,号乖崖,古云张台村人。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年间
进士。初任崇阳县令,历太子中允枢密直学士。两知益州,便宜从事,赐金紫光禄大
夫,工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再任陈州率赠左仆射,谥忠定公。
张功坦(?~?) 字瀛洲,号全登云,古云张台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
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殿试第二甲,钦点监翎御前侍卫,候补都司,敕加授昭武将
军。
徐开先(?~1939) 徐庄村人。193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徐庄支部委员。1
936年6月创建中共曹庄党支部。工作积极,对敌斗争坚决勇敢,多次顺利完成上级交
给的任务。 1939年6月15日,与党员徐洪俊一起被国民党顽军逮捕,为保护冀鲁豫军
区部队兵工厂的秘密, 二人受尽酷刑。6月22日,连同其他三人同时被活埋于古云镇
西北沙滩上。
张诚一(1911~1940) 原名张功纯,张庄人。1930年入濮县师范学习,1932年在范
朝濮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王士希帮助下建立了张庄党支部。1937年2月任
中共濮县县委书记。 1938年4月,随县委领导的一支游击队编入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
支队,任四中队指导员。不久随四中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历任四支队组
织科长, 三团组织科长, 一团一营教导员, 十九团一营教导员等职。1940年5月,
“百团大战”前夕,在拔除威县日伪盘踞的重镇贺剑桥据点时,不幸遇难。
张复振(1907~1968) 闫庄人,1924年始,先后在冯玉祥、杨虎成二将军的部队效
力,历任班、排、连、营、团长等职。参加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奔赴
华北前线, 与日军浴血奋战,身负重伤。1938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97团团长,并秘密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7月率国民革命军38军17师于河南洛宁起义,毛泽东、朱德
致电慰问,并任命他为西北民主联军17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垣曲战斗、上党战
役和平汉战役。1949年5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师长、汉中军分区司令员、
石油工程第一师师长、玉门矿务局副局长、玉门市长、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党委书记
兼经理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致死。
徐洪袍(1907~1981) 古云徐庄村人,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支委、农
会长、支部书记、古云公社党委委员等职。山东省劳动模范。1981年2月19日病逝。
徐广霄(1915~1989) 徐庄村人,濮朝范联立乡师毕业,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赴延安, 任中央党校文化教员。 抗战时,任八路军总部随军记者,后历任
《新华日报》社编辑和战地记者、副刊编辑、苏北文化协会秘书长、苏中新华社负责
人等职。1944年春回延安,主编了《劳动英雄竞赛报》。1946年任《新华日报》副刊
编辑部主任,同年6月调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工作。后改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情报总署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办公厅主任,出版总
署办公厅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文化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副部长、部党组副书
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同时兼任《新文化报》社长和总编辑。1978年后,担任文化
部顾问。 一生身居要职,生活朴素。自费抚养过3个孤儿。先后出版了诗集《草原牧
歌》、《将军的马》、长篇叙事诗《我们的共和国》、杂文论文集《散失集》等作品。
岳彩森(1922~1994) 古云镇西李楼村人,中共党员,曾任西李楼村支部书记、古
云区委委员、小公社社长、县人大代表,1956年被命名为华东局劳动模范。
董勤文(1924~1997) 又名书文,董店村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1942年参军,
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成都军区五十三师师长。
王士希 古云村人。1935年任中共濮县县委书记兼中共古云区委书记。曾指导成立
了镇第一个党支部张庄支部、中共古云第三完小党支部,1935年12月领导该校第二次
学生罢课斗争失败被校方开除。 1936年4月,该县党组织遭破坏,王士希被捕。在监
狱受尽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1938年出狱后从事部队工作。曾任八路军濮阳办事处
主任、濮县抗日民主政府工商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厅长。
徐宾 1912年生,徐庄人,原名徐鸿来,于1934年毕业濮朝范联立乡师,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回村建立了徐庄党支部,任书记,组建了徐庄穷人救国会。1936年春,
任山东省委秘密交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组建黄河支队,历任指导员、教导员
等职。后该部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历任八旅二十四团三营教导员、旅直党总支书记、
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等职。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先后任扶余县独立团政委、独五
师一团政委、四十九军一四七师四三九团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夏调
任师政治部主任。1953年任师副政委,同年率师直属机关到福建组建防空第一军,任
军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任防空四军政治部主任。1963年任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政治部
主任。1982年按正军职离休,居住北京。
王鹏程 1912年生,孙堤口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建立了孙堤口村党
支部,任书记。历任濮县县委宣传部长、八路军东纵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濮县县长等
职。1949年后历任平原省黄委会工会主席、国家黄委会工会副主席等职,1980年离休。
徐奉先 徐庄人,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去温庄发展党员,1937年5月建
立温庄党支部。1949年后到外地工作,曾任河南省供销厅厅长。
岳英 1915年生, 原名岳喜英,西李楼村人。1937年5月山东省立三师毕业。曾任
文明寨小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泽游击总队连指导员、陕北公学和抗大一分
校学员、教员、副队长、队长、副大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省集安县副县长、
辽东军区第十二兵团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队列科长。1949年后,历任海军司令部军
务科长、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海军第七研究院副院长、海军技术装备部副部长
等职。1983年按正军职离休。
金景然 1915年生,铁庙村人。师范毕业,1932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濮县区委书记、曹县县委书记。1948年南下,任师长,后任天
津市建筑局局长,1954年任国家建筑部副部长。
王明远 1916年生,原名王永棋,王堤口村人,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历任燕京大
学民先队队长、中共燕京大学支部书记、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党团书记、上海地下党
学委书记等职。 1939年9月,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
委员、市学委书记、市文委书记等职。1949年选为团中央委员。后历任南京市团工委
书记、青年团华东工委常委兼学生工作部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组织部
副部长、副秘书长等职。196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2年离休,
居住北京。
袁隆 1918年生,孙堤口村人,193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鲁西北抗日
游击队,同年编入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历任文书、司务长、排长、训练队长、连指导
员等职。1941年初任永肥县武装部长兼抗联主任。1945年后历任《冀鲁豫日报》社办
公室主任、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秘书长、党总支副书记,平
原省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黄委会机关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长,河南省黄
河河务局局长等职。1980年后,历任国家黄委会副主任、副书记、主任、党委书记。
1984年8月被选为中共河南省顾委常委。后被河南省政府聘为农业咨询顾问等。
陈耀 1920年生,陈堤口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1938年为党作
地下工作,1942年任南京市公安局长。1978年任中共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委。
李瑞旗 1922年生,葛楼村人。中共党员,师范毕业。历任濮县二区区委书记、县
委宣传部长、寿张县委组织部长。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长、北京市卫生局长兼
公安医院书记。
姬新才1923年生,古西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任桂林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董春生 1925年生,又名春报,董店村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1949年参加抗日
联合会,后随军历任区队长、营长、团长、北京军区某师政委。
张维和 1926年生,闫庄村人。西南联大毕业,中共党员。历任二野参谋部作战参
谋、昆明冶金局书记、昆明市委书记,离休后住昆明市。
金久现 1927年生, 铁庙村人。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濮县工作。194
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管理员、局长,后任江苏省人事局局长。
岳彩江 1930年生,岳庄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毕业,1947年参
军,后从事医学教育工作,晋级为教授。
李则达 1933年生,秦庄村人。中共党员,曾任西藏驻成都办公室主任。
陈洪仁 1935年生,陈堤口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曾任河南省农业厅厅长。
刘树信 1940年生,西池村人。初中文化,1983年开始先后建起福利面粉厂、保温
材料厂、 陶瓷熔块厂、H酸厂、蓝盾化工厂、化工树脂厂并任总董事长。1998年捐资
20万元,为本村建起幼儿园1处,硬化街道路面2000米。资助大学贫困生8人,人民币
2.4万元,1999年资助素不相识因车祸造成重伤的学生人民币1万元。为市第九届人大
代表。
张保立 1941年生,张台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任吉林省公安厅处长。
陈洪潮 1941年生,陈堤口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3年入伍,历任侦听员、
分队长。1979年转业到聊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情报三等奖一次、
地区科技情报三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秦怀文 1942年生,秦庄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北京政法大学教授。
李登建 1943年生,葛楼村人。中共党员,北大毕业。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参赞达
10年,后任国家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
刘凤歧 1943年生,卢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年入伍,任师炮兵科科
长。1979年在国务院办公室工作。1981年后任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组织处副处长、处长、
北京市建委书记。
黄廷远 1943年生,古西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历任清丰县瓦屋头乡兽医站
站长、县农业局长、副县长、县委书记、濮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
表。
史心贺 1946年生,观城镇红庙村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1964年参加工作,历
任教师、联校校长、观城公社党委秘书、大张家镇镇长。1986至1998年任古云镇党委
书记。 1998年3月当选为莘县县委委员。1999年任县人大党组成员、县长助理。曾获
大办企业先进个人和棉花生产先进个人称号,各奖励工资一级。在全省党员系统教育
中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王恩献 1947年生,同智营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4年入伍,历任班长、
排长、营长、团政治处主任。1982年转业到山东省建设厅,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
厅纪检组长。
王存刚 1949年生,王庄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69年入伍,历任文书、排
长、副连长、营长、团政委、师政委等职。
孙炬 1952年生,东池村人,硕士。1973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任
中学民办教师。1977年考入曲阜师范学院政治系。1982年后,历任聊城地委组织部干
事、办公室秘书、农村政策研究室科长、副主任。1989年调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处任
处级秘书。90年代末调任烟台大学副校长。著有文集《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东昌--重振雄风》。
黄廷华 1953年生,古西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工程师,1971年以来历任古
云镇拖拉机站站长、榨油厂厂长、农机站站长、镇党委副书记、山东莘县华祥化工有
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3年被聊城地委、行署评为“优秀企业家”。先后被中原
企业信息协会授予“中原明星企业家”,聊城地区科委、乡镇企业局授予“科技先进
工作者”,国家计委、民政部授予“创业英雄”,被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优秀厂长
(经理)”等称号。2000年获“富民兴聊”五一劳动奖章,是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
宋景润 1956年生,柿子园乡尤坊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历任县人民医院团
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副科级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古云镇镇长、党委书记、
副县长、市九届人大代表。1999年被评为省“双基”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被评为市
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
陈希峰 1960年生,古云村人。1979~1985年在林业科学院工作。1992年任山东鲁
西轻质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公司为县明星私营企业,每年上交利税
50余万元,1993~1999年被聊城地区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聊城市
政府评为“先进私营企业”,被中国玻璃棉行业评为“先进单位”和“信得过企业”,
被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批准为“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定点企业” ,累计为教育捐款1 0
余万元。历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地区台胞联谊会常务理事、县工商联副会长、
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玻璃棉行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绝热隔音材料
协会理事、中国保温材料信息网常务理事、中国玻璃棉行业“优秀企业家”。
刘圣雨 1963年生,西池村人,博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逊秘书。
(张刻 张树礼 王百聚 乔明久 王志和)

责任编辑:薛允锋 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