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93&run=13

概况
沿革 茌平镇,金天会八年(1130年)始为茌平县治所至今。清宣统二年(1910年)始
为第一区, 民国时期至50年代初为第一区,1952年11月改为城关乡,1956年3月改为
城关区,1958年9月建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恢复城关区,1971年2月改为城关人
民公社,1981年11月改为城关镇,1984年8月改为茌平镇至今。
地理位置 茌平镇位于茌平县境东中部,为县城所在地,镇政府驻南关村。东距省
城济南80公里,西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聊城30公里。北与冯官屯镇、胡屯乡交界,西与
温陈乡接壤,东与杜郎口镇相邻,南与乐平铺镇、广平乡相连。
自然状况 茌平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东西最大距离10.2公
里,南北最大距离14.85公里,总面积1.1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947公顷。茌中河、
管氏河、冯氏河、茌新河和城关分干渠自西南流向东北,流域总面积87.9平方公里。
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
蔬菜等。全镇植被面积9186公顷,覆盖率81.5%。
全镇辖84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
族、满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总人数51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全镇有张、王、
李、刘、杨等141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1952年,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73万元,1978年2868万元,2000年
为8.2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20.7∶63.4∶15.9。2000年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49.1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3.82亿元。
强镇由来 茌平镇地方财政收入多次名列全市乡镇第二名,系全市十强乡镇、全省
百强乡镇之一。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
山东省村镇名称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乡镇企业发展明星乡镇、聊城市先进
基层党组织、聊城市文明乡镇、聊城市财源建设先进乡镇、聊城市城市建设先进镇、
聊城市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乡镇、聊城市党
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科普示范乡镇、聊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等。

大事记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茌平县集资7500串,在县城购买山西盐商刘辉7.6亩宅
基,建茌山书院。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月,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来五里村设场教拳,联络民众。
是年(农历)九月十七日,义和团首领李三义率团火烧了张庄、闫庄教堂,打了外
国神甫,后唱戏贺功。
是年(农历)十一月,义和团在温陈华严寺内争,朱红灯被同伙砍伤,在五里村疗
养,后被清军包围,化装出走途中被捕,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济南被巡抚毓贤杀害。
1929年,国民党茌平县党部组建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后改组为县农会,慈连祉、
刘金耀为正副干事长,会址在东关天齐庙。
1934年5月, 茌平县在南关法祥寺成立国术馆,县长兼馆长,设副馆长、教习、
事务主任和书记各1人。
1937年11月,山东省第六区政训处驻茌平办事处张丙元等到南十里铺发动群众抗
日,以杨钦、徐效参为主成立茌平县第一区抗日青年救国会。
1938年9月, 日军侵占茌平县城,一夜即去。常备大队在城南截击,日军死伤10
余人。
是年11月,中共茌平县工委委员徐新斋在茌平城东组建茌山武装工作团。
1945年9月18日, 冀鲁豫泰运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指挥军分区主力部队5000余
人, 围攻茌平县城。22日发起总攻,激战2小时,攻克县城。伪县长李岐山被击毙,
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枪炮弹药和电台、汽车等。五团一营营长徐宝壁等19名指战
员壮烈牺牲。
1953年1月, 三里村李孟春将1951年秋建立起来的常年互助组,转为全县第一个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劳群合作社。
1960年4月23日,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刘季平在城关公社大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
大会上作报告,强调搞好生产,搞好群众生活,转变干部作风,解决存在的问题。
1965年3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地委书记朱
永顺、县长席广师的陪同下,到吴官屯大洼视察台田工程施工现场。
1994年7月, 茌平镇实行农村财物“双代管”制度。即在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
权不变的情况下,由镇代村管理财务、代村管理帐目,并定期到村张榜公布其收支情
况。
1995年2月29日,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带领北大、故宫博物院、文物局
等单位专家、学者到茌平镇尚庄龙山文化城址现场查看。
1996年5月17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新亭到茌平镇检查指导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是年6月21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原政法委书记张惠来到茌平镇调查研究严厉
打击刑事犯罪情况。
是年9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主任薛驹、副主任蔡诚到茌平镇视察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到丁庄村进行座谈、走访。
2000年4~5月,省政协副主席李殿奎、中央原农村政研室主任吴象、省人大常委
会原副主任马仲才、原全国人大常委、轻工业部部长徐运北、原省政协主席陆懋增、
省政协主席韩喜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克玉、副省长陈延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志浩等先后到茌平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视察。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6.7公斤, 总产318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
285.5公斤,总产1673万公斤。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760公斤,总产4160万公斤。
194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为602万元,1978年为2211万元,2000年为1.2亿元。种植业总
产值98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6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200万元,渔业总产值400万元。
镇政府于1999年7月投资590万元兴建了占地30公顷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拉动了全镇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947公顷,农作物种植面积6267公顷,其中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47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20公顷。粮食、经济作物产值比为
5.5∶4.5。
第二产业 1949年,全镇仅有少数砖瓦窑和零星私营手工业;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156人,实现产值690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360人,
实现产值5.2亿元, 利税6400万元。2000年,全镇民营经济工业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总
投入过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29.23万元,列全市乡镇第二位,被授予“聊城市发展民
营经济明星乡镇”荣誉称号。建筑业从业人员3600人,实现总产值5800万元,实现利
税390万元。 镇建筑公司承建的县广播局办公楼、县地税局办公楼、中国银行茌平县
支行办公楼等被评为全市“十佳”优良工程,承建的中国农业银行茌平县支行办公楼、
县法院办公楼、县检察院住宅楼等被评为“省优”工程。
第三产业 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人,年创产值89万元,利税3.6万元。
1999年,茌平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至2000年底,全镇共有商业、
饮食业、 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2182户,从业人员4286人,年创产值1.3亿元,利税
2800万元。
特色产业 全镇开发荒洼建鱼池,发展淡水养殖水面达4500亩,引进中华毛蟹、白
鲳鱼、美国青蛙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创出了一条综合开发、立体养殖、变废为宝的发
展模式。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2年境内有私塾40处, 学生200余人。以后,农村私塾逐渐减少,初
级小学不断发展。1916年有小学4处,学生近500人。1949年有小学46处 (其中完全小
学2处),在校学生22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6%。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幼儿教育、普通教育全面展开。在“普九”建设中,全镇新建教学楼11座,达标校舍
100余间, 硬件建设及仪器配套等总投资1310万元。其中镇中学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总
投资500万元,占地5500平方米。2000年,全镇有小学29所,在校学生9900人;中学2
所,在校学生45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中学、小学
综合成绩连年位居全县第一名,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512名,其中本科6 12名、
专科407名。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08人。1985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9项,被
评为“聊城市科普示范乡镇。”
茌平镇旧有北京至南京的御路贯通,文化比较发达。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
民间艺术代代相继。1949年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60年建广播站,1974年
建文化站,1975年建电影队。1980年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档案室。
清咸丰元年(1851年),河北武安县李明到茌平开办“广盛聚”药行,到1945年,
境内共有私人中、西药铺67家。1953年,政府动员组织私人医药店(铺)人员走集体化
道路,境内共组建联合诊所28处,大部分村庄建立了卫生室。1958年,镇卫生院建成。
1999年, 茌平镇卫生院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CT、脑电图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被评
为“一级甲等医院”。2000年,镇有卫生院2处,医务工作者182人,病床82张。
人民生活 1949年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242公斤, 人均收入不足30元。1978年人
均纯收入55元, 年人均分配口粮260公斤。2000年人均纯收入2406元,人均年末存款
余额5800元。全镇电话装机总量6400部,移动电话1000余部,电视机9320台,机动车
辆8600辆,其中个人拥有7930辆。镇敬老院连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有50多位孤
寡老人在此欢度晚年。
乡镇建设 1949年前,境内街道均是土路,高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
泞,人均住房6.84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建步伐日益加快,
先后拓宽改造了中心街、振兴路、新政路等10余条街道,初步形成了“四街六路”的
道路格局。1978年人均住房增至12.3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18.5平方米。1996年,
郭高村、魏庄村、何潘村、李孝堂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2000年茌
平镇被聊城市政府命名为“城市建设先进镇”。
集体福利 茌平镇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优待政策,发放优待证,减免农业税,
从生产、生活等方面予以照顾。每年定期对烈军属、残疾人及生活贫困户进行救济。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4年,郝张村郝承忠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全镇第一个中共党
员。1938年11月,郝张村建立了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39年10月,在南关村组建
中共茌平县第一区委员会。 1949年底,有中共党员180人,党支部21个。1976年底,
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048人。1994年底,茌平镇党校被中共山东省委命名为“山东省先
进基层党校”。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2790人,连续两年被评为“聊城市先
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政权建设 1937年, 茌平县第一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6月,区抗日民
主政府改为区人民民主政府。 1948年改为区人民政府。1956年改为区人民委员会。1
958年9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 行政机构称城关公社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6
7年3月,公社人民委员会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1月,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
12月, 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镇人民政府。1984年8月,改城关镇为茌平镇,城关镇人
民政府改为茌平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0年1月,成立茌平县第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1946年,
各村相继成立农民会(简称农会) 。1965年1月,成立城关公社贫下中农协会。“文化
大革命”初期,该组织被“贫下中农代表会”取代,1973年9月恢复,1981年4月撤销。
1948年10月,建立第一区青年委员会。1958年组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城关人民公社
委员会。 1984年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茌平镇委员会。1948年8月,建立第一区妇
女联合会,1984年改为茌平镇妇女联合会。1980年7月成立镇计划生育协会。19 82年
10月,成立镇科学技术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王同元
现任镇长:秦生春

人物简介
马周(601~648) 字宾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镇马庄) 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
《诗》、《书》,善《春秋》。唐贞观五年(631年) 代中郎将常何上疏20余事,会文
切理,深得太宗赏识。翌年被授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少兴徭赋,
提倡节俭,反对世封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太宗远征辽东,马周等大臣辅佐皇
太子执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马周病故,太宗御笔:“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
肱之奇,诚在忠良。”以表其功德。
王曰高(?~?) 字登儒,号北山,茌平镇北八里村人。自幼聪敏,7岁能文。清
顺治七年(1650年)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工科右给事
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兵科右给事中,后任礼科掌印,主持武场考试。曾上书
《建河工议》,强调治河的急要,建议黄淮会流,派人专管。多次呈请安抚功臣、免
除浮粮、揭发贪婪、修正历法诸事。著有《槐轩集》10册。
孙钦若(?~?) 字敬之,号兰斋,茌平镇葛庄人。幼年家贫,勤奋好学。清道光
八年(1828年) 中举人,任馆陶书院主讲。十四年(1834年) 升历城县教谕。二十四年
(1844年)中进士,历任浙江省新昌、萧山县知县,后升海宁州知州、杭州府东塘海防
同知、严州府同知。著有《兰斋诗集》。
姜殿鳌(?~?) 字辉銮,茌平镇北关村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 中武举,三年
(1823年)中进士,由蓝翎侍卫授古北口守备。五年(1825年)补督标中军副将。不久,
署大名镇总兵。军令严明,不扰百姓。后升宣化镇挂印总兵,莅任年余,辞归,卒于
家。
李玉(1915~1939) 原名李玉金,化名李玉三、杨玉三,字容轩,茌平镇东关人。
1933年到北京读高中,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去陕北,在西北军中从事抗日宣
传工作。“西安事变”后去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春,受组织派遣,回茌平组建
和领导抗日武装。 1939年6月,任一一五师华山工作团团长兼政治主任。同年10月,
在第七区姜庄(现属高唐县)遭匪首李连祥杀害,时年24岁。
吴亚屋(1919~1943) 原名吴文祥,茌平镇北关村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平原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1月当选为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
第一任县长,兼第四独立营营长。1943年初任第六专署民教科长。同年11月奉命赴聊
城、阳谷、东阿视察工作,行抵东阿小赵庄时,遭遇日军扫荡,遂开枪阻击,连毙日
军5人,敌人逼近时,用最后一粒子弹自戕,壮烈牺牲。
杨钦(1905~1980) 原名杨继忠,茌平镇前吴村人。1937年10月参加抗日工作,1
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任中共茌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9年9月任中
共茌平县委书记,1941年10月调任中共阳谷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农业部工
作,1960年任北京机械化学院党委副书记,1980年7月病故。
于德礼(1903~1985) 茌平镇西关小刘庄人,历任村柴粮委员、生产委员、技术股
长。1949年后,他积极响应政府“要发家,种棉花”的号召,带领群众扩大棉花面积,
摸索植棉经验,1950年单产籽棉达到100多公斤,受到县、专区的表彰和奖励。19 51
年被平原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张文福 1942年11月生,茌平镇郝张村人,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茌平镇联合
校校长。1986年获省“园丁”奖,1989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
章,1998年被评为聊城市“十佳”优秀校长。
路振芳 1945年4月生, 茌平镇米庄人,中共党员。历任镇建材厂业务员、厂长、
党支部书记, 1987年12月被聘为镇党委副书记。1986~1992年连续7年被中共聊城地
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86年7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
称号。
孙绍堂 1945年9月生, 茌平镇尚庄村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茌平镇中学
副校长。 1985年被省教委授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86年获省“园丁”奖,198
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李恒忠 1951年10月生,阳谷县安乐镇人,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茌平镇南关
小学校长。1989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德育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杨润香 1951年10月生,茌平镇五里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茌平镇农技站
站长。 先后推广农业新技术60余项,连续三年获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是1996年1
0月全国第四次“如心农业”奖励基金山东省唯一获得者。

(侯文芳 于洪)

责任编辑:薛允锋 王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