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庄镇五股道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90&run=13

概况
明朝初年,康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至五条大道交汇处立村。五股道因此而得名,
后有张氏、姜氏自山西迁此定居。
五股道村位于临清市东部,刁金河北岸,南靠庞庄村,东与李庄村相连,北与沈
庄村接壤,西邻姚里庄村,隶属临清市老赵庄镇人民政府管辖,全村总面积240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180公顷。
全村地处鲁西北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境内盛产小
麦、玉米、棉花。
境内交通便利,北靠新、老两条临高路,南依临博路,五一路穿境而过,与斗松
路相交,该村粉末冶金厂达20余家,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
2000年,全村共有520户,总人口18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现有康、张、王、
姜、耿、宋、李、吴、陈、林、方、秦等12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7.5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 人均纯收入2210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320万元,全
村纯收入350万元。
该村是全市闻名的强村之一,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位居全市前列,1997年,被
山东省评为农业普查先进单位, 该村民兵连被聊城军分区授予先进民兵连称号;199
8年, 被聊城市委、市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该村还多次荣获临清市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文明村庄、安全文明村等称号;2000年,被临清市委授予先进
党支部称号。

大事记
1943年春,该村村民陈和玉被侵华日军无辜刺伤,险些丧命。
1945年3月,村民王长兴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春,成立中共五股道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康保德任书记。
1952年3月,康保德等8户村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7年3月,建木业组造纸厂,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58年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来该村视察民兵建设。
是年4月,建配电室一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1台,部分民宅通电。
是年8月,苏联专家来该村参观“五一大铃棉”,其棉株到国家农业部展出。
1964年,该村粮食单产突破千斤大关。
1978年秋,朝鲜农业部部长来该村参观“鲁棉一号”。
是年,宋清河等首批从事装修行业。
1986年3月, 村民陈树彬投资3万元建起第一个农机件加工厂。同年5月,张广贞
办起第一个粉末冶金厂。
1994年10月,省委副书记李文全来该村视察综合治理工作。
1996年5月,该村投资22万元,在村主要街道铺上柏油路,并于次年安装上路灯。
是年6月,康召青等6户村民率先按上程控电话。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2年3月,康保德等8户村民成
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5年,全村先后办起了3个初级社,1957年,成立了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打井20眼,挖沟4条,蓄水5000立方米,粮食亩产达到250公
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
极性,1983年,粮食亩产8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0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统一购进优质小麦良种(济南17号),进行
更新换代,并实行了统一灌溉。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35万公斤。2000年,粮食
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达到110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300万元。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高级社时期, 当时建起砖瓦厂、石灰窑各1处,从业人员
30余人,收入不足万元,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
住发展机遇,根据本村特色,积极从占地、资金、技术、供电、供水等方面扶持粉末
冶金加工业, 截止2000年底,全村粉末冶金厂达到17家,从业人员318人,实现产值
300万元,创利税80万元。
第三产业 1956年,由王朝瑞办起第一个商店。之后,又陆续办起磨坊、挂面坊、
豆腐坊,取得较微薄的经济收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大力引导群众
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成为日用百货、餐饮、运输、维修、医疗等服务行业齐全的社
会主义新村。
特色产业 该村村民从吊顶、刷涂料起步,发展装修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新的
产业, 从业人员达到400余人,装修业务遍及聊城市、德州市及河北省等地,年创产
值24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49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40%。新中国成立后,
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66年投资1万元建起五股道小学。1970年投资3万元,对小学进
行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
门、厕所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
全村人均粮食260公斤,人均纯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206元。1982年实行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人均年
末存款余额5000元。多数村民已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全村拥有各种客货、农用机
动车辆320辆,各种摩托车80辆,程控电话260部,彩色电视机350台。
村庄建设 1949年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结构为主,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80年代后,大多
利用钢筋、 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近年来,部分村民已建起楼房,现人均居住面积2
6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5年3月, 王长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
员。1946年,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康保德任第一任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
部的领导下, 全村有3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100多名民工参加了济南、淮海、平津等
战役的支前队伍。 2000年,全村支部成员共有3名,全村共有党员41名,被临清市委
授予“优秀党支部”称号。
基层组织建设 1947年3月, 成立五股道村农民协会,康保德任会长。解放战争时
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5年,成立民主、大众、红
心3个初级社, 社长分别是张立庆、王长兴、张达祥。1957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 孙树旺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五股道村生产大队,耿禄田
任大队长,下设6个生产小队。1967年9月,成立五股道大队革命委员会,耿树松任主
任。1984年12月,建立五股道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耿树成任主任,下设6个村民
小组。1999年4月,经全体村民直选产生了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有7人组成,主任
张立信,副主任耿树成,委员康召青、耿树太、张广福、耿树松、张雪英。民兵连长
张广福,治保主任康召瑞,妇女主任张雪英。

(李星火 高海深)

责任编辑:薛允锋 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