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城镇陈营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83&run=13

概况
陈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始名小吴庄。燕王朱棣扫北时在此扎营,有一陈姓
军官,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从不骚扰百姓,百姓都很感激,故从此更名为陈营。
该村位于平原县恩城镇政府驻地正南方5公里,105国道与马减竖河西侧,东与十
里铺村隔河相望,南与吕井村、小董村相连,西与东屯村、展庄村接壤,北与孙石匠
村为邻。
陈营村地处鲁西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
公里。全村占地面积420公顷,其中耕地154公顷,企业占地100公顷。紧靠马减竖河,
水利条件优越。境内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蔬菜
等。
105国道在该村东侧穿境而过。近年来,投资修建了由村通往105国道的公路1条,
长2公里, 与原十里铺乡驻地相连。该村距德州35公里,距高唐37公里,交通区位优
越明显,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70户,总人口14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6‰。有李、于、张、
侯、王、陈、邢、刘、严等9个姓氏,李、张姓较多,均为汉族。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
重分别为25∶32∶43。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20万元,村集体固定
资产1550万元,全村纯收入610万元。
该村是德州市十强村之一。 集体企业纳税连续5年位居平原县第一名。1996年被
评为市县“奔小康先进单位”;1997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
示范点”;1998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
称号, 12月被评为“市模范纳税户”;1999年5月被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
“市精神文明单位” ;9月被德州市老年协会授予“市模范老年协会”;10月被德州
市计生委授予“市模范计生协会” ;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强村”。200
0年被市委评为“四有”“四先”“四化”先进村。

大事记
1938年5月,村民李金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冬,成立中共陈营村第一个党小组,组长于建水。
1946年春,成立村农会,第一任会长为于北。
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会撤销。
1953年4月,建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于建水。
是年6月,成立中共陈营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于建水任书记。
1954年,成立第一个初级社,采取土地入股按劳取酬。
1956年3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于建水任社长。
1958年6月, 于建水调至恩城人民公社工业办公室工作,张子利接任村党支部书
记。
1968年7月,建立村卫生室。
1970年10月,张子利调徐庄公社工交办工作,王洪升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1973年6~7月,组织开挖村南支渠,将马减竖河水引入农田。
1976年9月,买50马力和24马力拖拉机2台,建起农机大院。
1976~1979年,村民参加“马西会战”。
1980年12月,建变压室1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使全村100%的农户通电。
1981年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建18窑室砖窑1处,年产1000万块。
1983年,在马减竖河建100千瓦扬水站1座。
1984年,建起标准完全小学。
1989年,组建机械工程公司。
是年,德州地委行署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1993年,在105国道两侧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小区。
1994年,建起高标准卫生室。
1995年,修筑村通往105国道的柏油路。
1996年,拆迁房屋,调直拓宽大街。
1997年,扩建村小学。
1998年7月,建成面粉厂1座。
是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是年为193名老年人投入社会养老保险。
1999年,对面粉厂技术改造,建成大型面粉厂。
2000年,组建陈营企业集团。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陈营村土地平坦,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农耕。建国前
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其贫困。1953年村里成立了10多个农民互助组,每个互助组
几户、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互通有无,互相帮助。1954年,全村办起初级社,农民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收入分配按“地三劳七”或“地四劳六”。1956年成立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 组织群众打敞口砖井和深水机井共计10眼,安装10余台水车,购进3
架双铧犁, 当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1973年该村组织开挖村南支渠,将马减竖河
水引入农田,从此用上了黄河水。1975年,开展了以平整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
建设,将历史遗留的沟岗整平还耕。1976年到1979年陈营村民工参加了德州地区行署
组织的“马西会战”。全村开挖排灌沟8条,计长1.2万米;修生产道8条,计长1.5万
米;修生产桥30余座,完成排灌水系建设。1976年村里购置了50马力和24马力拖拉机
两台,实现机耕机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
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在马减竖河西岸修建100千瓦扬水站一座,
修筑地上灌溉渠2500米,耕地实现统一灌溉,从此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1996年村里
购置悬耕犁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无偿为村民服务。近几年,该村又先后投资40
万元, 打深水井80眼,实现2公顷地一眼井,走“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路子。该
村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引进推广了鲁麦21、23、济南17等小麦新品种和挟单系
列玉米良种,并推广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新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1万公斤。 2000年粮食亩产达1050公斤,总产达到1 600
吨。
1990年以来,陈营村发挥靠近禽蛋大市场的优势,发展蛋鸡饲养业,划出养殖区,
无偿提供建房用地,在用电、资金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立养鸡协会,实现了规模经营。
该村先后向养鸡户提供资金60多万元, 使养鸡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村有养鸡户180
户,总存栏近15万只,日供应鲜蛋5000公斤。2000年,实现总产值11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建国后至70年代末,陈营村集体和农户个体工副业几乎为零。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上工业。198
2年,全村党员干部集资21万元,仅用3个月时间,在村东南建起一座18门窑室及占地
20公顷的砖瓦厂,引进一套年产优质砖200万块的制砖机,当年盈利5万元。1989年扩
建厂房200间。 1992年,扩修18门窑室一座,1998年初投资20万元更新设备,扩大生
产。2000年产砖瓦1000万块(叶) ,产值450万元,利税180万元。1998年7月,投资25
0万元,在105国道两侧建起占地14000平方米的大型面粉厂。1999年投资550万元,用
以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 日处理小麦达120吨。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950万元,利税1
00万元。 1989年,投资100万元,建立水利工程公司,拥有泥浆泵6台,挖掘机4台,
推土机3台, 先后承揽大型水利工程12个,动土200多万立方。1999年3月,村民李春
朋与他人合资创建中普食品有限公司, 总投资1000万元,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过500
万元。 2000年末,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500多万元,创利
税800万元。
建筑业: 1993年投资200万元,成立建筑工程公司,承揽民房、居民楼建筑工程
及水电暖安装、室内外装饰。1996年修建的十里铺中学教学楼被评为县优质工程。全
村建筑从业人员110人,年实现产值500万元
近几年,该村利用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便利的交通
等优势招商引资。目前投资500万元的现代化加油站正在建设之中。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陈营村内仅有几家手工作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
村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开始起步。1993年,该村学习借鉴浙江温州、
河北清河等地先进经验, 发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在105国道两侧建立占地百亩
的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对入区经商办厂的农户实行免费提供场地,免费帮助平整土地,
免费架设电力线路,免费帮助设计厂房的“四免”政策,并帮助办理各类证件,代交
二年税费。 从此第三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当年就有5家商户入住。到目前,该区内
除建有面粉厂、饮料厂、预制厂等企业外,还有中西医门诊、宾馆、饭店、粮油、汽
拖维修、副食批发、五金交电、农药、化肥等50余家店铺在此安家,年经营额2 00万
元。 该村依托砖瓦厂、面粉厂和养鸡业,发展运输业,有载重汽车10部,拖拉机100
多辆, 三轮车30辆,常年从事砖瓦、面粉外运、禽蛋购销等,年创效益100多万元。
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00余人,实现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初,陈营村只有租借三间民房的小学,教师1人,全村700余人,仅
有几个学生, 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60年代筹资修建16间土坯房作校舍,设5个
年级,160名学生。1984年在村东划出0.7公顷土地,修建砖石结构房屋24间,建成符
合国家标准的完全小学,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配齐了桌凳、实验教具、体育器材、
图书等。 1997年, 又投资40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新建校舍45间。1998年被评为
“市级规范化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
校,其中大本12名,大专20名。村内建有6间教室的幼儿园,聘请2名专职教师任教,
3-6岁幼儿入园率达96%。1995年建起文化大院,1999年投资扩建,配备了乒乓球、
羽毛球、棋类、图书、锣鼓、电视、家庭影院等文体娱乐设施。每逢节假日在院内开
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该村1997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示范点”。
1968年该村建起村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人,仅有一间房。1994年投资5万元
建起有9间房的村卫生室, 实现诊断室、治疗室、医房三室分离,配置消毒锅、诊疗
床等医疗设备。业务发展到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不但满足了本村群众需要,还
吸引周围村庄群众来诊病。每年该村还请县人民医院专家、教授来为村民义诊。
该村自1964年起倡导计划生育, 干部、党团员带头实施节育措施。1998年投资1
0万余元建起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选配计生主任、信息员、宣传员、随访员。
为育龄妇女定期免费查体, 提供“三期”服务,并为独生子女每年发放120元的独生
子女费。 该村连续10年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及统计合格率均达100%,受到市县
表彰。该村计生协会1999年被评为市先进协会。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不足70公斤,
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 建国后,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
纯收入不足200元。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随农业机械化等生产条件的变
化,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纯收入4100元,是1
978年20倍,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500元。住房在建国初期为平顶草房,大多3间一院,
室内摆设仅为八仙桌、小板凳,做饭烧柴草。而今家家按村规划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
房, 室内组合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全村有电视机370余台,电冰箱80余台,各
类摩托车120余辆, 程控电话350余部,VCD影碟机及家庭影院90余台套,燃气灶具30
0余台套。 1990年建起了敬老院,备齐了图书、杂志、电视机、象棋等,定期组织医
务人员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被县民政局评为“模范敬老院”。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有两条街为道沟,平时行人,雨季排水。村民
住房为平顶草房, 土木结构住房仅10几座,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先
后填平了道沟,平整了街道。60年代中期以后,“硬包皮”(红砖瓦坯墙)房逐渐多起
来,白灰代替了黄土抹墙,玻璃窗取代了木棂小窗。80年代后,石基砖木结构大量增
加,砖混、预制件房逐年增多,布局为统一设计的偏房带角门,每户村民独门大院、
占地267平方米。 1994年,该村对村庄布局重新设计,投入资金12万元,调整扩建大
街6条, 总长3000多米,拆迁农户15户。将大街全部硬化改造,安装了路灯,完善了
排水系统。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到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社会福利 该村集体公共积累不断增加,除用于公共事业外,拨出专款用于各类福
利事业。自1990年起,村民免交“三提”(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资金,每年只向
国家交纳商品粮,费用由村企业经营收入中支出。1992年在本村小学实行奖学金制,
凡年终考试得全班第一名成绩的学生,免一年学杂费。1~6年级的独生子女免除学费,
对考入中专、大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和2000元的升学奖励。19 98
年一次性投资19.3万元, 为全村193名60岁以上老人投了社会养老保险,解除了老年
人后顾之忧。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5月, 李金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村里第一名中共党
员。日军入侵恩城后,全村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党组织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945年,
冬成立了陈营村第一个党小组, 于建水任党小组长,有党员5名。恩城解放后,中共
地方组织活动公开,党组织发动群众,广泛教育,号召青壮年参军入伍,当年有17名
青年参军作战。 1946年,建立全县第一个村农会。1953年4月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
于建水任书记,有党员9名。
多年来,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新党员的培养和对群众的教育,形成强
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连续5年被德州市委、平原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0
年被授予平原县“文明村庄” ,并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示范点”。1995年1
2月党员活动室被省委评为“先进党员活动室”。2000年,全村共有8个党小组,党员
4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3年9月, 一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陈营村村公所,
陈希华任村长。之后,青年救国联合会、青年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妇救会)等组
织相继建立。解放后(1945年10月解放)村政权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加入到参军参战、支
援前线的活动中。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文革”期间,建立陈营村大队
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建立陈营村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张子亮任主任,下设
7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任于文河、副主任李正茂、张玉华、
于文成,委员有于金学、刘忠岭、刘明清。村委会下属机构及人员:调委主任于文成,
治保主任刘忠岭,妇女主任王艳仙。该村委会连续10年被评为德州市、平原县“模范
村民委员会”。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简介
于建水(1910~1991)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建立村党小组任组长。1947年
任村农会会长。1953年4月,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8户村民
成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任组长,带领群众走互助合作之路。是年6月,成
立村第一届党支部, 任书记。1956年3月,村里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选为社
长。1958年6月被调至恩城人民公社工业办公室。1991年病故。
李春明 1946年生, 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
他带领干部党员集资21万元建成占地20公顷的砖瓦厂, 当年盈利5万元,2000年达到
年产1000万块(瓦) 的规模。1998年创建“钟泽利”面粉厂,又投资550万元,日加工
处理小麦120余吨, 年创利税100余万元。建成有110辆汽车、拖拉机的专业运输队。
带领群众铺设了环村公路,建起高标准幼儿国和村小学、党员活动室、敬老院和文化
大院等阵地。 到2000年,全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155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199
7年被聘为恩城镇科技副镇长, 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中共
平原县委委员,并被推选为德州市党代表和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德州市优秀乡镇企业
家等称号。

(王金伦 张国水 迟庆元)

责任编辑:高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