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77&run=13

概况
沿革 古称祝阿、督杨,属九州之兖地,以大禹在此治水闻名。742年(唐天宝元年),
取城西南禹息故城之禹, 省其息,改称祝阿为禹城。1958年8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建禹城镇, 2000年5月8日,因区划调整原禹城镇和廿里堡乡合并成立市中
街道办事处。
地理位置 市中街道办事处位于禹城东部,南距省会济南40公里,北临德州60公里,
为禹城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东、南与齐河县接壤,西与十里望回族乡毗邻,北与十里
望回族乡、 梁家镇交界。 交通便利, 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邯济铁路穿境而过;1
001省道、1009省道纵跨南北。
自然状况 该处地处鲁西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
南高北洼, 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5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5466.66公顷。主要河流有:邓金河、赵牛河、徒骇河。境内流长35.6公里,
流域面积138平方公里。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
要有西瓜、蔬菜、棉花等。
全处辖14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6.1‰。少数民族1个:回族,集中居住在韩庄,有495人,占全处总人口的0.03%。
全处有王、李、张、孟、孙等100多个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处农村经济总收入784.68万元, 2000年为19.81亿元。第
一、 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56∶23。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253
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2万元。
强镇由来 该处是禹城市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是近年来在鲁西北平原腹地迅速
崛起的一座新兴现代化城镇。1995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排名德州市各乡镇之首,
被称为“德州第一镇”。获得的市以上荣誉称号有: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
齐鲁乡镇之星、山东省乡镇乡企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财政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妇
女工作先进单位、德州市奔小康先进镇、德州市农业科技示范镇、德州市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先进镇、德州市“1123”工程先进镇、德州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土地贫脊,种植单一,多数农田掌握在地主手中,生产水平很
低, 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总产38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仅为160万元。建
国后,随着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加之各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作物品种不断优化,粮食产量更是突飞猛进,
大幅增长。 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1600万公斤。90年代以来,该处
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先后建成千亩以上瓜菜基地5个,千只以上畜禽基地10处,
万米以上林带10个。发展了六和饲料集团、朝日食品公司、禹王植物油厂等各类农副
产品深加工企业30余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基
本实现基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管理技术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合同化,基地变成
了企业车间,农户变成了车间工人。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区;
1999年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投资1000多万元,广
泛开展了方田、机井、节水、改良、机械、良种和绿化六大工程建设。经过广大干部
群众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目前, 全处的耕地有效灌溉率、良种普及率和农田耕播收机械化率达100%。发展订
单农业, 涉及粮食、畜禽、瓜菜、林果等4大类30多个品种,总金额上亿元,昔日闻
名的禹城东大洼,如今变成了聚宝盆。2000年粮食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
3660.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6790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0884.2万元,林果业总
产值90.4万元, 畜牧业总产值5746.6万元,渔业总产值68.8万元。耕地面积5466.66
公顷,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066.66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400公顷,粮经比例为56
∶44。
第二产业 建国前,即有红炉、盆窑、编织等多家手工作坊。大跃进时期,“五小”
工业遍地开花,社队工业开始发展,1978年建材、服装、木器、副食加工等企业相继
成立, 从业人员达到1800人,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万元;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
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198 8
年发展户办、联办、镇村企业100多家,工业产值超过6000万元,占全县(市) 乡镇工
业产值的1/4。 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大活力。1995年办事处综合经
济实力跃居德州第一,并保持至今。1999年,15家镇村集体骨干企业果断转换经营机
制,全部由法人代表一次性买断产权,改制为私营企业,激发了企业活力,效益明显
提高。其中,禹王集团当年实现利税1140万元,比上年增长43%。2000年,该处党委
进一步做出了经济工作重点向工业倾斜,全面建设工业强镇、民营大镇、三产重镇、
财政富镇的重大决策,办事处上下掀起了招商引资、壮大民营、大上工业的热潮,培
植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余个。禹王
集团日产900吨低温豆粕项目总投资2.1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低温豆粕生产线项目,
其工艺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办事处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食品、化工、纺织、
塑料、 羊绒、机械、造纸、制药等十大系列100多个产品类型的工业体系。禹王集团
的高科技产品--“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被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中心、中国学生
营养促进会向孕妇和学生推荐的惟一DHN类健脑产品, 获美国发明年会创造成就奖。
金利集团的大豆蛋白粉全部出口; 东方塑胶厂的ABS管材、管件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
荐产品; 有百年历史的禹城脱骨扒鸡,省内外闻名。2000年底,工业企业达233家,
其中, 限额以上企业16家,禹城百强私营企业36家,有3家已获自营进出口权利。从
业人员2.6万人,实现产值14.6亿元,利税9069万元。
第三产业 全处进入90年代后,城乡市场日益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沿街开发和旧城改造进展迅速。近年来,累计投资近10亿元,先后开发改造了老城街、
建设路、 通衢路等12条商贸街,新建扩建了禹王、建材等8大专业批发市场以及禹城
商城、 鸿福大厦等十几处大型商业网点, 其中1999年拓宽改造的老城商贸街全长1
500米,投资1.7亿元,新建沿街商用楼房1100余间。当年拆迁建设,当年发挥效益,
创禹城市城建开发建设速度的最快记录,德州市商贸流通现场会在此召开,向全市推
广了市中办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设中的禹城商城,规划面积38.4万平方米,
总投资3.6亿元,是目前德州市城镇旧城改造和市场建设一次性规划及拆迁面积最大、
建设工程最重、 投入资金最多的城建开发工程,计划5年内建成集家电、服装、小商
品批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的“鲁西北商贸第一城”。此外,
占地9.33公顷的瓜菜批发大市场已选址完毕,正在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商贸街道以
及商贸市场的建设规模和设施水平在德州市同等乡镇中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被确
定为德州市中心镇。 到2000年底, 全处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
1496户,从业人员4895入,年创产值4.57亿元,利税5957万元。

特色产业
禹城扒鸡 禹城扒鸡有300多年历史, 以制作独特、香味浓郁、肉烂脱骨、营养丰
富著称,早在1919年就载入《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当时,有“闻香下车,品尝
为快”之说。目前,扒鸡生产企业有20多家,年生产能力4000多吨。
禹城西瓜 以个大汁多、糖多味甜、清脆爽口、耐运输、耐贮藏闻名全国。该处种
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是鲁西北平原地区最大的西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5~9月份
上市,年产1亿多公斤,畅销全国各地。
橡塑产业 该类生产业户达到10余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园区2处,
年产ABS、 DPVC、 转光农膜、聚氯乙烯等系列产品数十种,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5000余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该办事处清朝以来,设有多处“私塾”读《四书》《五经》,1927年改
为“学堂”。1948年禹城解放后发展现代教育,设小学6处,有教师8人,学生280人,
并于1950年招收了部分正式教师。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教育部门一度陷于瘫痪,多数
学校无法运行,教师纷纷改行、下放。1964年教育得到恢复,1985年以来,推行了九
年义务教育;1988年完成了校舍六配套。1995年扫盲工作通过省级验收。1999年推行
了教育“四制” 改革。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入学率实现100%,教学质量始终
名列全市第一,音体美、电教、图书等内部配套建设得到完善,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
标准。1995年9月,投资700万元,修建了占地3.7公顷的市中办中学,建筑面积74 00
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各1栋。到2000年,全处有学校21处(初中4处,小学17处),
学生9067人(初中在校生4473人,小学在校生4594人),教师695人(小学教师40 9人,
中学教师286人,其中,高中级职称404人) 。处教委被授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
红旗联中被全国书法教学研究委员会确定为写字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为国家输送
高中专生845名,其中高中478名,中专367名。
解放前,本镇没有专门的文化领导和管理机构,只有少数民间艺人活跃在集市上。
解放后, 文化工作由党委宣传委员负责,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70年建立广播站,
1978年成立文化站,1976年成立电影队,喜闻乐见的民娱活动趋于繁荣。群众经常以
自编自演的高跷、秧歌等多种文艺形式努力反映本地各行业取得的建设成就。2000年
底,90%的企业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娱乐室,80%的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建有简易的篮
球场、 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农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2000年9月,该处被授予“全
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无公共医疗单位。1954年组成联合诊所,此后又随
着形势发展, 成立多家联合诊所。1958年,投资1.3万元,建立了人民公社医院,占
地1.8公顷。 公社医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市卫生系统中名列
前茅, 先后申请成为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目前又被批准成为市立医院。200
0年全处广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原来的57处村卫生室(所)合并为19处中心诊所(不含
城区)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人,床位70余张。在消灭脊灰方面,0~4岁儿童强化服
苗率达100%。
人民生活 建国前,社会不治,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过着饥寒交迫、
流离失所的生活,正常的衣食住行难以保障,年人均收入只有40元,年人均粮食不足
150公斤。 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70年代以前,以高梁、
玉米、地瓜为主食,仍然住土房,走土路,穿粗衣,吃粗食。70年代尤其是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洋溢着“搬新居,娶新娘,大把的票子存
银行”的喜庆气氛。进入90年代,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农业户口达到
25平方米, 非农业户口达到13.5平方米。1999年建成“电话镇”,电话装机总量100
00余部, 全部实现光缆路,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200
多公里,开通了3条公交路线,连接办事处60余个村庄,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摩托、
汽车、拖拉机等各类交通运输车辆达9000余辆。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20元。

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发展情况 1924年,市中街道办寺后李村民李宗鲁在禹城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禹城最早的共产党员。1926年,由他统一组织下,在当时的禹城第一高小 (现市中
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址) 成立禹城市第一个党组织, 他同时担任了第一任支部书记。
2000年底,有党支部151个,其中农村支部138个,企业党支部13个,共有党员2020人。
近年来,该处积极开展“三个代表”“三讲”“双思”及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
活动, 党组织凝聚力、 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的队伍日益壮大,该处党委先后荣获
“德州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38年,日军侵入本地,在全县按编号为序划为八个区,
市中办当时为区。1958年9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8年9月建革命委员会,1970年实
行党政合一,1980年12月改称公社管委会,1984年4月建立禹城镇人民政府,2000年5
月8日因区划调整, 原廿里堡乡、禹城镇组成市中街道办事处至今。解放初期成立妇
救会,1958年公社化后成立妇女联合会。解放初期随着农村政权的建立,各村组成了
青年农民武装组织--青年班,建国后,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称共产
主义青年团。 1975年以前,团的工作均有公社青年干事负责,全社团员700余人。19
46年成立农民协会,当时的口号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下中农,打击地主富农,一切
权利归农会。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曾建立贫下中农协会。1970年成立供销社,198
2年成立科协,近年又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办事处党委书记:王健
现任办事处主任:刘少水

人物简介
张清莲(?~?) 字少白,西街人清朝廪生,热衷教育。张清莲学识渊博,善著书
写作。 1905年,始编《禹城县乡土志》,后著《源阳笔记》共10册,约200余篇。文
章叙事真实,秉笔直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名篇还附有评论断语,发人深省,
为资政谕民佳作。《源阳笔记》第一、二两册由侯延爽选登在山东省道德杂志上。其
余八册手抄本失传。
李宗鲁(1901~1940) 原名李洪儒,别名徐相善、李洪业、徐轩、张旭东,中共禹
城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寺后李庄人。出生在富裕农民家庭中。1917年考入山东省立
第一师范,1922年毕业后,回禹城城内高小任教期间,秘密组织“理发工会”寻求救
国之路。1924年初,由孙兆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成立了县内第一个党支
部,李宗鲁任书记。1926年,以他为首组织了鲁北特委。1927年,他发动学生参加反
对“讨赤捐” 运动,迫使当局暂缓征收。同年由李宗鲁、王兆鹏等4人组成“鲁北暴
动行动委员会”,并创办党的指导刊物《露白》,先后建党支部12个,发展党员87名。
1928年发动高唐谷官屯农民暴动受挫后去济南, 留任省委交通员。1929年3月,李宗
鲁被捕入狱。 狱中,在前省委书记邓恩铭的领导下,组织越狱斗争,于7月21日李宗
鲁等6人越狱脱险。1935年潜回禹城,被特务发现,遂去哈尔滨。1938年秋迁往沈阳,
以养鸡业为掩护进行党的活动。李宗鲁多年为革命颠沛流离,积劳成疾,1940年病故
于沈阳,后来被追认为山东省著名烈士。
李达(1910~1943) 原名李荫楠,抗日英雄,三里桥人。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
党。 同年8月,李达任一二九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政委,在长清一带进行抗日活动。
1940年,李达调鲁西四分区基干二团,先后任三营、五营营长,所在营为二团主力营,
在茌平、禹城、平原、长清一带和日伪军作战打出威风,震摄敌人。1941年又调任齐
河县大队大队长。 1943年1月,李达率县大队护送刘贤权司令员,在齐河县大黄附近
大李庄被日伪军包围,为掩护首长突围,他顽强战斗,牵制敌人,在激战中英勇牺牲。
王明奎(1874~1944) 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创始人。月牙湾村人。18岁时,王明奎学
煮扒鸡出售,后求一老中医选配五种药料调味,制出扒鸡,五味溢香,肉烂脱骨,名
为“五香脱骨扒鸡”。以后王明奎与儿子继三不断切磋技艺,多次调配料方,终使扒
鸡以独具色鲜味美、五香透骨、肥而不腻等特点,名声远扬,因食后开胃健脾,温中
益气,通络提神之功效,受顾客青睐。1919年,禹城五香脱骨扒鸡载入《山东各县乡
土调查录》。至今,禹城市专营厂家、个体户及全县各地所设“禹城扒鸡店”仍基本
沿用王明奎的制作方法。
刘维一(1915~1946) 西街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调泰西地区八路
军六支队参谋处工作,后调任鲁南军区任五十五四二营指导员,以作战骁勇闻名全团。
1946年7月,在巨野县章缝集战斗中光荣牺牲。
王玉美(1929~1948) 爆破英雄。月牙湾村人,家贫寒。1946年参加了晋冀鲁豫野
战军。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奋勇爆破敌机场碉堡,英勇牺牲,为部队攻克机
场做出重要贡献。
侯开言(1918~1950) 一等功臣,魏家寨人。1947年参加晋鲁豫野战军,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先后5次立功。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在同美军激战
中牺牲,部队追记一等功。
石洪贞(1929~1952) 特等功臣,石庄村人。1945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在齐
河县晏城战斗中荣立一等功。不久任班长、排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任营
长。 1952年9月,石洪贞任团参谋长。他率一个加强营驻守福建前线莆田县南日岛期
间, 遭国民党军6个团兵力的进攻,石洪贞指挥全营战士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
全营战士光荣牺牲,阵地上只剩下石洪贞一人。他将最后一粒子弹,射进自己胸膛,
为国捐躯。
刘炳峰(1895~1974) 花园村人。17岁时在禹城城内天德堂药铺学医为徒,后转为
天德堂药铺店员。在拜师学医和为店员的30年间,他刻苦学习中药炮制理论,虚心接
受师长指教,对中药膏、丹、散的加工制做,有熟练的操作技巧。1963年,他被山东
省和德州地区卫生部门批准为惟一的名制药工。

(聂立波 王波 周兴禹)

责任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