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集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74&run=13

概况
沿革 1955年设朱集区,1958年1月撤区划乡,同年9月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
为朱集乡,辖48个村。1993年9月原大徐乡并入朱集乡,辖72个行政村。1997年4月撤
乡划镇。2000年6月原三间堂乡并入朱集镇,共108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 朱集镇位于乐陵市东北部, 距市政府7.5公里,东与庆云县东辛店乡相
接,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盐山县相望,西与胡家街道办事处、西段乡接壤,南与云
红街道办事处相连。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平原地带, 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
13.5公里,全镇占地面积900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
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
全镇辖10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全镇姓氏有
王、张、李、刘等近100个姓氏。其中王姓氏最多,有1.11万人。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00万元,1978年为2500万元,2000
年为6.2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0∶53∶17。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60万元。
强镇由来 2000年, 朱集镇国民生产总值6.2亿元,其中工业占总产值53%,创利
税4290万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350家,形成了以强力日化、强盛日化、雄森毛纺、
宏达建筑等企业为龙头,以纺织、化工、果品加工、建材、五金机械、酿造等行业为
骨干的工业体系。农业已形成了以金丝小枣为主的林果、蔬菜等商品基地。2000年农
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37.5%,林业占49.1%,牧、副、渔等各业占13.4%。2000年
人均纯收入3160元。朱集镇交通便利,镇内主要道路13条,总长60多公里,占地总面
积260多万平方米。 镇政府驻地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12420人,其中,
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12200人。 水电、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完备,
功能齐全,街道卫生,环境优美。
朱集镇是“乐陵金丝小枣”的主产区,是国家林业部重要的红枣出口基地,朱集
镇小枣购销市场是华北最大的小枣集散中心, 年交易量达6500多万公斤,交易额2.8
亿多元。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来枣乡视察;1990年,又为枣乡亲
笔题词: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
国政协副主席王文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山东省省长李春
亭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到枣林视察,并亲自栽种了枣树。近年来,朱集人民响应党的号
召, 大力实施枣树富民战略,目前全镇共有枣树300万株,其中结果树260万株,200
0年产干枣2750万公斤, 产值达到1.38亿元。万亩枣林中有李先念题词碑、百枣园、
母子树、结义园、枣林幽径、枣林观光塔、“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碑等十几处主要景
点。朱集镇作为乐陵市百万亩枣林示范区和三十万亩枣林主要游览区,已连续承接并
圆满完成了11届“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游览任务,已发展成为以“旅游观光农业”
为主导,集工业、交通、通讯、商贸、文教卫生为一体的现代化乡镇。1999年被山东
省批准为“省级中心镇”。2000年,被德州市命名为“经济强镇”。

大事记
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来枣乡视察;1990年,又为枣乡亲笔题
词: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0年6月15日, 根据上级区划调整的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原朱集镇与原三间
堂乡合并, 称朱集镇,驻地为原朱集镇政府所在地--朱集村。合并后的朱集镇辖108
个行政村,总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70公斤,总产50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
600公斤,总产4500万公斤。建国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30万元,1978年3700万元,
2000年为1.86亿元。种植业总产值70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91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
930万元。 耕地面积900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50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
00公顷,经济作物4000公顷。粮、经作物产值之比为1∶1.33。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 实现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3万
元; 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人,实现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2000年全
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000人,实现产值3.29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第三产业 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人,年创产值20万元,利税2万元。
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3800户,从业人员1.5万人,
年创产值1.05亿元、利税1000万元。
特色产业 1998年以来,朱集镇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镇情实际
出发,经多方考查论证,确立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路并付诸实施,实现了由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
(一)发展现状
为充分挖掘利用枣林这一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镇党
委、政府勇于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思路,锐意创新,确立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
路。在发展上,着力抓了以下几点: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加大了基
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了“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公交车、道路平)。
(2) 抓好旅游景点建设。目前,全镇已开辟旅游景点15处。在旅游景点开发上,
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如母子树、望娘子树、情思树等。
二是与古今名人轶事相结合。如李先念题词碑、结义园、铁将军树等。
三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如百枣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
另外,今年投资近150万元,抓了观光塔、“全国金丝小枣之乡纪念碑”的建设。
(3) 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果园面积,形成了枣粮、枣菜、粮
菜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
(二)主要成效
(1)提高了枣乡知名度,使朱集走向了世界,世界了解了朱集。
(2) 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小枣购销及游乐、摄影等行业
的发展。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全镇共有初级中学两处, 在校学生2482人,完全小学11处,在校学生5
258人。 全镇共有专任中学教师146人,小学教师239人。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168
名,其中专科生573名,大学生568名,研究生17名。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均收入30元,年人均粮食25公斤。1978年人均纯收入350元,
年人均粮食320公斤。 2000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400元。电视机
1.5万台,机动车辆1.4万辆。
乡镇建设 建国前人均住房5平方米。1978年人均7平方米,2000年人均35平方米。
集体福利 朱集镇现有福利企业6家, 职工260多人。养老院一处,收养孤寡老人4
6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每月可享受100元特殊津贴,退休老干部每月可享受60元医
疗补助,鳏寡孤独老人可根据情况享受特殊津贴20~60元。每年考入大学本科的考生
可享受500~1000元奖学金。

组织建设
朱集镇共有108个行政村, 村级党支部108个,企业党支部6个,党员2542人。党
员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良好,成效显著。党组织及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过程中,
真正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简介
常大娘(1891~1974) 本姓刘,名相会,出生于朱集镇(原三间堂乡)刘玉亭村,九
岁到大常村做童养媳,丈夫常培仁是个哑巴,他们先后育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肖华司令员率八路军挺进纵队来到了乐陵,开辟了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常大娘带领自己的儿女义无反顾的投身了革命,凡来她家养伤、
开会、住宿的八路军干部、战士,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
苦的一年,常大娘家便成了冀鲁边区地委和靖远县的机关驻地,常大娘带领一家人挖
地道、养伤员、察敌情、送情报,为乐陵的抗战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以后,常大娘连任乐陵县一至三届人大代表。1972年,年已81岁高龄
的常大娘卧病在床,地、县领导来看她,问她还有什么要求,她郑重地提出她惟一的
要求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县里的同志来到她的病床前,郑重地通知,她
已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高书岭 刘文峰)

责任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