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街道办事处罗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72&run=13

概况
明朝德州有罗姓富绅在城外建私家园林称“罗家花园”,后又仗势强占大片土地
建立罗氏墓地,雇一刘姓贫民为其守墓。另有郭、李、高等几户人家同居此地。后外
地逃荒来人不断增多,此地渐成村落。
罗庄位于德州城外东北方,东与肖何庄相接,北与卢家大院交界,西与张庄接壤,
南与大东关相连。 现隶属于德州市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307.5公
顷。自1993年起全村无农业用地。
全村地处漳卫新河以西、卫运河以东之间的微斜平地,土地为粉砂壤质,水源丰
富,历史上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地瓜等。
罗庄地处城市近郊,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使该村城市化,村中地块被纵横交错的城
市马路所分割,村庄街巷被城市楼群所替代,原自然村貌不复存在,城区主要干道--
湖滨北路把全村分成东西两片,境内驻有北园、广川等居民小区,德州市国税局、德
州市保险公司等机关企业,及儿童乐园、植物园等游乐场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是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56户,总人口12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有姓氏112个,
其中人数在百人以上的有李、刘、王、张、高等5个。除满族2人外,其余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收入甚少。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
总收入4600万元,人均纯收入398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8%和72%。当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100万元,全村纯收入560万元。

大事记
1917年,南运河在耿李杨庄决口,罗庄全村被水围困,房屋倒塌,庄稼绝产。后
水势猛涨冲开长庄堤坝泄人吴桥,罗庄才免遭被淹没之危。
1925年4月,军阀张宗昌令奉军在德州罗庄村东修军用机场。
1942年秋,蝗灾严重,村民生活无着,高尚德一家6口被迫逃往东北谋生。
1943年,德县二区队副队长刘吉祥率部组织罗庄民工火烧日军机场木材库,解救
出大批民工。
1946年6月7日夜,罗庄村民李福荣、李福江等冒生命危险为我渤海军区部队当向
导, 我军奋战3小时,消灭了把守罗庄据点的敌团长李洪汉的1个营和1个连,为解放
德州铺平道路。
1946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苗广升、张天俊、宋朝阳等到罗庄开辟工作。
1946年12月,第一个中共罗庄支部委员会成立,李福香任支部书记,杨登云、刘
福亭为委员。
1950年10月,李世华、李世勤、刘书奎等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
是年,罗庄小学建立。
1953年,成立4个长年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5年,建立由15户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李福泉,副社长郝如
奎。
1957年, 罗庄与张庄、芦家大院、肖河庄4个村联合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民主社,社长李士文。
1958年9月,市郊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罗庄村为辖下生产大队。
1961年,春大旱夏大涝,粮食严重减产。
是年,罗庄开始隶属长庄人民公社。
1966年,开始通电并安装电磨。
1976年1月30日,王松林之妻王尚氏去世后火化,为罗庄殡葬改革第一例。
1978年9月,建立以郝俊岐为书记、高庆元为副书记的新的党支部。
1981年7月,第一个村办企业环城路汽车修理厂成立。
1982年,罗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年,全村开始安装使用自来水。
1983年,城区湖滨北路向北延伸,罗庄开始第一次大搬迁,动迁村民70户。
1984年,罗庄生产大队改为罗庄村民委员会。
1986年5月,罗庄兴建的德州地区第一家民办商厦--德州市兴华商场开业。
1987年4月,第一家村厂合资企业--德州市织袜总厂一分厂正式签订协议兴建。
是年,铺筑村内第一条柏油路。
1989年,投资500万元建成德州市棉织品厂。
1993年,全村50周岁以下990人集体出资200多万元,办理农转非。12月,建立集
体经济组织--德州市天成实业总公司,郝俊岐任总经理。
1996年6月,兴华商场租赁给德州市百货大楼经营。
1997年2~6月, 在原环城路预制厂建3处车间,安置安装队、长城塑料厂、格瑞
服装厂。同年5-11月建设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1640平方米。
1998年8月, 为安置拆迁户,开始在学院北路以南、罗长路以西建罗庄新村,计
划建设8幢住宅楼,4万平方米;又在罗长路以东开始建村级工业园,首期建设轻钢结
构车间3300平方米。 8月28日,原德州市棉织品厂被山东世界贸易中心租赁,改建为
德州银座保龄发展有限公司;9月,原汽修厂被德百集团租赁,改建为装饰材料市场。
2000年5月,投资300万元开始建设占地5700平方米的永盛家具广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后,生产条件大为
改善, 至50年代末,粮食亩产达80-100公斤。70年代初,在参加全市河道治理的同
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挖沟渠12条,长达9200米,建成能灌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
24方,面积80公顷;广泛普及科学种田措施,至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庄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80年代末开始,罗庄村加快工业化步伐,农村经济结
构发生重大变化。 1978年,全年总收入中农业占23.1%,工业占18%。十年后的198
8年,农业下降为1.8%,工业则上升为41.2%。至1995年,全村由农业主体型结构过
渡为第三产业为主体型结构。
第二产业 70年代初, 全村4个生产队只是在农闲时抽出部分剩余劳动力搞副业。
1978年开始搞起车床加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庄村根据人多地少、靠近城市
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村办企业。1981年投资15万元,建起第一个村办企业--德州市
环城路汽车修理厂。自1982年开始,先后累计投资86.5万元,建起环城路建筑施工队、
环城路预制厂、联合运输队等企业,全村50%剩余劳力得到安置。1984年工业收入达
到142万元,比1978年增加137.3万元。1985年后总结发展村办企业经验,提出由发展
劳力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延伸,由传统副业型向正规工厂型转变,改单纯集体上
为联合体、个体一起上。1987年投资70万元与德州市织袜厂合资建起德州市织袜总厂
一分厂。 1989年投资500万元建起德州市棉织品厂,后又相继建立水电暖安装、建材
经销等企业。1990年工业总收入达420万元,比1984年增长近3倍。1994年开始和新西
兰高科技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环天棉织品有限公司,为长庄乡第一家民办中外合资企
业。1996年以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造、租赁等措施,全村第二产业收入有了
新的增长。2000年底,全村有集体企业4个、联合企业1个、租赁企业8个、私营企业8
个,从业人员21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100万元,创利税190
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全村仅有几家粉坊、豆腐坊等,经营收入甚微。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手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迅速发展。1985年,村委会投资220万元
在共青团路与新湖北路交汇处建起德州地区第一家民办商厦--兴华商场。1991年,又
投资12万元兴建饭店1处, 招标租赁给个体户经营,带动群众发展个体商户和摊点。
2000年底,全村登记注册的第三产业有230户,从业人员340人,主要从事工业加工、
服装食品加工、日用百货和土产建材批发零售、装饰运输、饮食服务、房屋租赁等行
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00万元,实现总产值3300万元,创利税37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50年建罗庄小学,有男女学生五六十名。1956年后,入学人数不断增
加,教师队伍扩大,1995年发展到1至4年级6个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业余文
化教育自1952年到1982年通过三次扫盲运动, 扫盲率100%。1978年后农民学习文化
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累计参加学习班234人次。2000年底,全村有初中生630人,
高中生15人,大专生11人。获初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1989年,村投资10万元建
起村文化活动室, 配备多种文化娱乐器材,有图书5000余册。1992年至1995年连续4
年出资上万元制作花灯参加全市春节灯展, 1995年2月获德州市九届新春灯展大型灯
一等奖。依靠集体力量,建起药械齐全的村卫生室,有群众信得过的合格的乡村医生,
担负全村80%以上的小伤、小病治疗和老年查体、儿童防疫。
人民生活 新中国建立前,占总户数63.6%的贫雇农,只占有总面积13.5%的土地,
还有6户赤贫农民地无一垅,房无半间。大多数村民生活牛马不如。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后,生产不断发展,村民生活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纯收
入55元, 1978年人均纯收入129元。实行“大包干”后,村民收入迅速增长,1983年
人均纯收入达889元, 比1957年增长16倍。1983年后,大力发展村办工副业生产,集
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人均纯收入达900元,1995年人
均纯收入达2000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6.9倍和15倍。2000年人均收入达3980元,累
计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8000元。户均拥有自行车4辆、彩色电视机1台、移动电话0.2部、
家用空调0.3台。
村庄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居住多以家族聚居为主,宅院胡同凌乱不齐。新中
国建立后至70年代仍是自然形成的面貌,几乎全部为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1平
方米。7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条件的好转,开始打破原来的格局,有计划
地向村东安排住宅,与此同时,农户住房面积也有所增加,至1978年达到人均20平方
米。1983年结合城市规划,集体出资30万元动迁70户村民,撤平高台,彻底改变了原
来的村庄面貌。1987年铺修第一条贯穿全村东西的柏油路,总长1500米;1990年修建
盖板式下水道2000米, 铺混凝土路面200米;1995年全村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
化”;1987年自来水全部接通到户;1995年村内用电扩大到3台变压器250千伏安,主
要干道全部安装路灯;1997年投资150万元,修建1640平方米高标准村委会办公大楼;
1999年建成1幢5层居民楼4500平方米,50户村民迁往新居。同年集体投资22万元进行
农村电网改造,重新安装供电线路;投资70万元更换全村供水管网。村民居住条件不
断改善,居住面积也大大增加,至2000年,全村占总户数90%以上的村民住进楼房,
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
集体福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经济力量不断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
1978年打深机井1眼, 结束了全村多年来吃浅井苦水的历史。1982年集体铺设自来水
管道, 自来水免费使用到1999年。1985年到1987年免费供电3年。1985年到1986年配
合城市发展改造旧村, 拆迁户每间房由集体补助200元。从1984年开始村民免交“三
提五统”,各项费用由集体负担。1985年开始,对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
生活补助,补助费逐年提高,2000年凡5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6年10月,中共德州市委派地下党员苗光升、张天俊、宋朝
阳到罗庄开展工作。1946年12月23日吸收李福香、杨登云、刘福亭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该村第一批党员,并建立了罗庄第一届村党支部--中共德州市第四区罗庄支部委员
会,李福香任支部书记,杨登云、刘福亭任委员。党支部和工作队一起秘密活动,领
导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12月市委决定全面公开党的组织活
动, 全村共有党员11名。自1946年12月至1995年,党支部先后进行了318次调整和换
届。 1978年9月以郝俊岐为书记的党支部建立后,党支部一班人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保证了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1990年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党员活动室”
称号, 1993年中共德州地委授予“奔小康红旗党支部” 称号,1999年德城区委授予
“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6年6月德州解放后, 罗庄建立农会,李福香为农会会长。
农会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与此同时在行政制
度上还设有村长, 首任村长王松林。1955年建15户组成的初级社,社长李福泉。195
7年建成高级社, 社长李土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罗庄生产大队,高庆元任
大队长, 下设4个生产队。1967年8月成立向阳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8月25日建立
第一届罗庄村民委员会,设委员7人,李士明任主任,下设4个村民小组。2000年罗庄
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 主任刘书军,委员王洪春、王忠厚、李士波、何凤梅。民兵
连长刘书军(兼),治保主任李士波,调解主任王忠厚,妇女主任何凤梅。1989年1月,
德州地委、行署授予“发展企业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山东省敬老爱老老有所为先
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授予“敬老爱老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到1999年连续
3年获德城区委区政府“贡献杯”奖。2000年德城区委区政府授予“十强村居”称号。

人物介绍
郝俊岐 1947年6月生,196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担任罗庄村党支部书
记以来,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当地优势,以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为着眼点,带领
支部一班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先后办起10余处集体企业,至2000年全村经济总
收入4600万元, 集体固定资产2100万元。1978年至1983年连续5年被评为“德州市先
进生产(工作)者”。1988年到1990年分别被评为德州市“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和
“先进党务工作者”。1991年获山东省“敬老爱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授予
“德州地区农民企业家”称号。1996年中共德州市委授予“德州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
记”称号,德城区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7年德城区委区政府授予“德
城区奔小康模范党支部书记”称号,德城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99年德城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王忠厚 1950年8月生,196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月入伍,1975年3月复
员。自1981年担任村电工以来,工作一贯积极认真,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他不仅负
责全村600多户人家照明、 10多个村办企业的线路安装与设备维修,而且还担任党小
组长、村民小组长等职务。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市乡电业部门评为模范电工。
1988年被山东省电力局授予“优秀农村电工”称号。现任村民委员会委员、调解委员
会主任。

(张洪波 赵永和 刘新平)

责任编辑: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