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屯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71&run=13

概况
沿革 明初德州设卫,该地为德州卫左所第二屯,始有村庄。清末撤卫,二屯作为
地名相沿下来。 各历史时期均在该村设乡。1958年为曹村公社二屯管理区,1961年9
月建二屯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二屯乡,1994年9月撤乡设二屯镇至今。
地理位置 位于德州市德城区北郊, 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北与河北省吴桥
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河北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
接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
自然状况 地处鲁西北平原,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7公里,南
北最大距离8公里, 总面积5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运河、
宣惠河,境内流长20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棉
花、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小杂粮有绿豆、红小豆等。
全镇辖25个自然村,总人口208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全镇人均为汉族,姓
氏有张、王、李、赵、刘、杨、陈、郭等70多个,其中张、王、李、赵等姓较多,几
乎遍及各村。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
000年为10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2148万元, 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发达,位居
全区、全市前列。自1967年先后兴建镇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计60家,主要有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德州市碳素厂、德州银杉塑料有限公司、德州
天福集团公司、德州亿利达饮品有限公司等。上述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
服务、商贸等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强镇由来 1997年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市第5名,1998年为第3名,1999年为第2名,
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发展强乡镇”光荣称号。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
东省百强工程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土地管理先
进单位;山东省部门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省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竞赛明星乡镇;齐
鲁乡镇之星;山东省妇女“三·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
全文明镇;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德州市廉洁勤政先进单位;德州市民营经济
发展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1937年8月, 抗战名将宋哲元部在后赵庄、于庄一带驻兵,在村后修筑工事,抵
御日军达月余。
1937年9月25日, 日本侵略者侵入后赵庄,杀死无辜农民19人,烧毁房屋数间,
死难者血流成河,“赵庄桥惨案”震惊德州。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许官屯火车站修筑炮楼一个,并驻有日军守护,本地
惨遭日军蹂躏。
1944年,青年农民张华昌、赵志会、王德福等潜入运河以西,参加中共领导下的
抗日武装--景南六区队。许庄农民杨福元担任河西抗日武装的地下交通员,因身份暴
露被炮楼日军毒打,后经营救脱险。
1944年11月,德州武工队政委张龙率队攻打许官屯火车站日军炮楼。
1945年8月, 日军投降,二屯镇一带属曹村区管辖,各村纷纷成立农会,并成立
西北联防区。
1946年3月, 逃至德州的地主地痞成立暗杀团,潜回二屯境内报复农民协会和农
会干部,被暗杀团杀害的农会干部有:第三店李万祥、苏兰,许庄朱万顺夫妇,九
刘庄高文德、高文祥兄弟二人。
1946年6月,德州解放,二屯获得新生。
1947年,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一次入伍200多人。
1950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上百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作战,广大人民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1953年,许庄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二屯乡并入曹村人民公社为二屯管理区。
1961年7月1日,二屯人民公社成立,党委书记姜长瑞,社长蔡连忠,机关驻二屯
村。
1960~1962年,二屯公社遭受雨灾,每年遭雨水浸泡时间皆达半年之久,三年的
秋季几乎颗粒不收。
1963年,种植水稻成功,扭转了缺粮局面。
1964年秋, 为种植水稻,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渠50公里,闸、桥、涵100
0多座,扬水站6处。
1967年,建立二屯公社铁木加工厂,此为第一家镇办企业。
1970年,筹建二屯公社第一砖瓦厂,1971年5月建成投产。
1984年,二屯人民公社改设为二屯乡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筹建造纸厂,年底投产。
1994年8月,引进江苏银杉塑料有限公司,1995年8月投产。
1994年9月,撤二屯乡,设二屯镇。
1995年5月开始,三年时间完成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
1999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二屯镇地处黄河淤积平原,有一定数量盐碱地、涝洼地,易旱易涝,粮
食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粮食亩产仅59公斤左右。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
产量有所提高。1978年亩产上升到222公斤,总产达到632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通过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普及良种、地膜、间作套种,防病治虫等措施,大大提
高了粮食单产。特别是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泡成网、地成方、
条条道路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的农田配套格局,开挖环镇总干渠30余公里,达
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结合旱情严重的局面,区、镇、村、户四级联合投资打机井
1000余眼,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的布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
标准。 到2001年6月,全镇2666.67公顷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粮食亩产连续5年实现
“吨粮”。
1994年以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
比例逐年发展成为4∶6, 全境共有果树面积200公顷,蔬菜面积600公顷,棉花面积6
00公顷。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沟渠路旁及村庄植树50万株,完成了省绿化
达标。 全镇大力发展饲养业,建起养鸡小区40余处,饲养量达到400万只,还建起了
奶牛饲养场、 种鸽场、种兔场、种猪场。到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亿元,
其中种植业1.5亿元,畜牧业1亿元,林业及其它0.5亿元。
第二产业 工业:1949年以前,仅有少数白铁、零散木工、手工针织、食品加工等
手工业,形不成规模。建国后,仅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壮大。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高
级社建起部分砖瓦窑,如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光明窑厂等,但由于条件所限,
后大部停办。1967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二屯公社铁木加工厂、糖厂、林场,
以繁育树苗为主,后发展为三站(兽医站、农科站、林业站)。1968年成立二屯运输队,
1970年底筹建二屯公社第一砖瓦厂,此后,先后发展起被服厂、面粉厂、木器厂、第
二砖瓦厂、纸箱厂、纸袋厂、水泥预制厂、铸造厂、亚铵厂等。各村也先后建起了碳
素厂、砖瓦厂、印刷厂、染织厂、恒温库等。1992年以来,大搞招商引资,先后引进
了玻璃钢、塑料、饮品、化工、染织、针织、石油、木器、绿色建材、奶制品、印刷
等数十家企业。 至2000年底,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创利税
5000多万元。德州碳素厂的产品远销俄罗斯、伊朗等国;第三砖瓦厂试制的粉煤灰烧
砖得到省、市建委的认可。
建筑业:1949年前,全镇仅有瓦工1100余人,主要从事民间修建。新中国建立后,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各村从事建筑业的人越来越多。1957年,北京建筑公司来招收
建筑工人,主要是架子工、瓦工、抹灰工,为农民从事建筑业提供了机会。当时去北
京300多人,后陆续返回家乡从事建筑业,也有长期定居外地的,如头百户村杜华堂、
前小屯村王振芳,当时享誉京津和东北三省。翟时在村翟文彬跟北京建筑公司青年突
击队张百发完成许多建筑任务,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包含了二屯建筑工
人的汗水。197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筑业需要,成立建筑队,后逐渐发展成为具
有四级资质的工程公司,把各村从事建筑业务的人员全部纳入公司管理,完成了镇内
全部建筑任务和市区一些工程。 现在全镇从事建筑业人员达500多人,每年建筑安装
量在1000万元以上。
第三产业 二屯镇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自明以后,始终有一条连接南北二京的京
省大道纵贯全境。沿路村庄居民为方便过往客商,办起了饭店、旅店、马车店等,纪
家店、第三店等村均以开店得名,形成了早期的第三产业--饮食服务业。后因流通需
要,集市贸易应运而生,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集市,农历一、六为小屯集,四、九
为丰乐屯集,逢五排十为赵庄集。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发动群众办起供销合作社,当
时有赵庄、丰乐屯、二屯、纪店等供销社。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正式成立二屯供销合作社,下设1
0个网点, 后各村分别成立代购代销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商贸、
饮食、 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日趋繁荣。各村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到125处,
各类商贩300多个。 特别是镇政府驻地发展更快,原供销社实行个人承包,两条商业
街上吸纳30家各村农民进镇经商。 经过多年运作,镇驻地四、九大集每集客流量达2
万多人, 日成交额达20多万元,还恢复了一、六集市。投资300多万元建起长虹大市
场, 丰乐屯建起二、七大集。另外,各村约有500多人到城区经商,建起了颇有名气
的“居欣的宾馆”,投资达1000多万元。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实现营
业额3亿多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
特色产业(骨干企业) 二屯镇骨干企业为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年产纸5万吨,产
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安排1300多人就业,同时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亚铵厂、硫酸铝厂、煤炭服务公司、运输公司以及金融、餐饮、卫生等行业都围绕该
公司搞服务,形成了以造纸为核心的特色经济。

社会进步
教育 建国前,境内设有私塾30多处,学生300余人;后建成赵庄小学。至1949年,
全镇有赵庄高小和翟时在、 头百户、丰乐屯、二屯等初小。新中国建立后,建4处高
级小学,18处初级小学,各村还成立农民夜校,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1964年,
丰乐屯兴办民办中学,在校学生100余人。1971年,二屯公社办起五·七中学(高级中
学) ,其它四个教学片丰乐屯、二屯、罗家院、纪庄建起初中。到1993年,乡中学撤
销高中建制全部改为初中, 各片初中相继撤销, 统归乡中学, 共设18个初中班。1
994年, 成立前赵中心小学和二屯、丰乐屯、胡家营完小。镇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
元,建起中学及四处小学的教学楼,各村小学相继撤并,逐年实行教学并点,各村的
学前班也逐年合并。1996年,全镇实现“普九”达标。2000年,全镇有中学一所,完
小4所, 小学15所,在校学生4825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教学设施均达到省级标
准,每年有10余名学生升入高中。2001年,全镇有37人考入德州一中、二中和实验高
中,创历史之最。
科技 1965年,德州地委为了在全区推广水稻种植,在二屯成立德州地区水稻学校,
这是第一个科学技术推广学校,为全区培养水稻种植科技人员40多名。1968年开始,
相继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培养发展农业科技人员。1980年,中央
农业广播学校招生,二屯农民踊跃参加,有108人获得一、二、三级农业技术员称号。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驻二屯进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开发试验人员的帮
助下, 投资300多万元成立科技服务中心,下设科技学校、植物医院、农业技术推广
站、农技服务站等。至此,在全镇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科技服务网络。目前,
全镇共有科技人员200多人,获省级“新技术开发奖”一项。
文化 本境历史悠久,位置重要,素有“山东北大门、北京南大门”之称,又是鲁
冀两省和德城区、吴桥县、景县三区县交界处,汇集了各地民间文化和风土民俗。数
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民间艺术、戏剧、曲艺、书法、绘画等文
化艺术都在民间代代相继。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68年建广播
站,各村相继接通有线广播。1973年建立电影队。1974年建文化站。1999年设立卫星
电视接收台,实现了村村户户通有线电视。1978年编写社史、队志,1989年编写乡志,
着力记叙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二、三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并记述了二屯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
医疗卫生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10余名中医医生,赵庄一家药
铺。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61年,仍然只有赵庄一处药铺。1961年二屯公社成立,同时
成立二屯卫生所。1964年至1970年,德州地、市两级为各村培训一大批“赤脚医生”,
各村相继建立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5年二屯卫生所由二屯村内移往公社驻
地。 1991年二屯卫生所改为二屯卫生院,占地2.76多公顷,建门诊大楼一座。200 1
年卫生院扩大规模,将原镇政府基金会改建为卫生院住院处。现卫生院共有医务工作
者27人。此外,有村卫生室55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0人。卫生院还在华北纸业集团
总公司设分院,重点解决企业职工的就诊问题。第三店村乡村医生周春华经批准建起
了家庭医院,设病床10张。
体育活动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运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
村、 企业、部门有体育场、灯光球场,镇政府每年举行两次篮球比赛,参赛队伍达1
0余支。 境内还有前赵叶文全、赵书发,后赵韩志奇等三个业余武术学校,每天晚上
有上百名学生习武练功。老师除教授武术外,还把民间传统文化节目狮子舞也传授给
了后人,经常带这个节目到各村演出。
人民生活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赶上灾荒年,有的农民
讨饭为生,还有卖儿卖女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 1957年人均占有粮食167公斤,经济收入44元;70年代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
地瓜为主粮; 80年代吃饭实现细粮化,人均占有小麦超过400公斤;90年代农民生活
进入新阶段, 鸡、鱼、肉、蛋成了人们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2000年有1/5的农户
喝上牛奶。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灰、白单色衣服,如今穿着色彩艳丽,样式
新颖, 夏天T恤、冬季羊绒衫渐成时尚。农民住房由土坯房向砖混结构房发展,已有
80%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前小屯村自1999年开始发展二层楼房,2001年已发展到18户。
目前, 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电话装机总量达到3000多部, 移动电话1
000多部,有线电视普及率80%,摩托车4000余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进入农家。
1995年全镇实现“四通”(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柏油路),1999年通有线电视。
由于机械化、 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拥有12马力拖拉机5 000
余部,新疆-Z型等联合收割机20余部,还有播种机、还田机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农村妇女成了种田的主力,男劳力绝大部分进入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
持续增长,2000年达到3068元。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小康镇。
镇村建设 1994年9月,二屯镇撤乡建镇,1995年8月,委托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设
计“二屯镇小城镇规划” ,共18图52书,镇区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道路规划三纵
八横,基本建设划分五区,总称“五区八线”。五区即建材工业区、轻工业区、化学
工业区、集市贸易区、生活服务区;八线即横向8条路。几年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
亿多元,新建楼房20余幢,拓宽道路8条,安装路灯200余盏,建成绿化地3500平方米,
被列为山东省中心镇。1998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程
何庄村被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各村把村庄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普遍制定修改了村庄规划,全部按照规
划进行旧村改貌,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的原则
统筹安排,至2000年,25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庄改造。
1999年, 经德城区人民政府同意,二屯镇在京福高速公路与104国道的连接线北
侧新建占地400公顷的工业园,委托山东省设计院绘制详细规划。截止2001年6月底,
安排17个工业项目入园,规划建设了道路、路灯、草坪、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用于城
建投资达1000多万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于庄村农民安胜祥在八路军参加中国共产党,为本境
较早的党员。1945年,头百户村农民赵致歧在河防队入党,第三店、许庄、祝辛庄、
马厂一带已有地下党员到村活动,并在许庄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头百户村赵
致祥、 刘明等都在驸马营举行入党宣誓。到1949年底,全境党组织公开,有党员104
名, 建党支部20个。1978年,全镇基层党支部发展至44个,有党员664名。1994年建
镇后, 镇党委注意狠抓发展新党员,至2000年全镇有党员897名,党支部46个。镇党
委连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年被评为全市廉洁勤政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
全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45年8月, 本境村庄一部分受吴桥八区领导,一部分受曹村区领
导。 1948年,成立许庄乡、第二乡、小屯乡、赵庄乡、李庄乡、王家院乡6个小乡。
1957年, 合并为赵庄乡,下辖二屯、李庄、赵庄三个管理区。1958年9月,成立曹村
人民公社, 二屯为管理区。1961年7月1日,成立德州市二屯人民公社,1965年3月划
归陵县,称陵县二屯人民公社,同年5月又划回德州市。1968年8月建二屯人民公社革
命委员会, 1980年恢复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撤销公社,改建德州市二屯乡人民政
府,1994年9月撤乡建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有——
村民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景南六区、吴桥八区的地下党组织,悄悄深入该镇
北部和西部沿运河村庄活动,秘密成立抗日救国小组。1946年德州解放后,各村都建
起农民协会,简称农会,是基层政权的雏型。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改称村公所,具体负
责村内事务。1953年开始,许庄村成立全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委会负责具体
事务,是政社合一的开始。1957年全境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村开始划分小队。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各村实行军事化管理,村级称为“连”,下设“排”。1961年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连改为大队,排改为小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大队改
为行政村,始称村民委员会。
农民团体 土改时期成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
贫协。
妇代会 (妇联) 新中国建立前,妇女组织以扫盲为主,称为识字班,也有的称为
“姊妹连”,新中国建立后改称妇女联合会。
共青团 1961年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二屯公社委员会。
武装部 1961年设二屯公社人民武装部。
工会 1984年,德州市总工会部署各乡成立基层工会,到2000年,全镇各企业普
遍建立起工会组织。
其它组织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老龄委员
会、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
现任镇党委书记:石刚
现任镇长:吴金平

人物简介
王世海 二屯镇前小屯人,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边防局局长,现退休。

(张洪波 赵恩柱)

责任编辑: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