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67&run=13

概况
沿革 马头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由于地处沂河岸畔,清代以前水陆交
通方便,商船停泊,车马宿住,故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郯城县大东安乡,雍正二年(1724年)属郯城县西乡。
民国初年属郯城县二区,并曾称马头镇。1948年划为郯城县第十一区。1954年,改建
马头镇。1958年撤区并乡,改称马头乡,同年秋建立马头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马头
区,1971年夏称马头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因驻地马头,故名马头镇。
地理位置 马头位于郯城西十公里的沂河南岸,北、东与城关镇交界,西隔沂河与
胜利乡相邻,南与港上镇、归昌乡接壤。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平原, 地势北高南低,东临白马河,西濒沂河。总面积为890
0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为4400公顷,多为黄壤土质。由于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
建有引沂灌溉闸一座,电灌站三处,可灌溉耕地面积达80%。盛产小麦、玉米、花生、
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银杏、花生、稀有林果、大棚蔬菜等。
全镇辖89个行政村,总人口7.1万人,其中回民546户,2340人。全镇近百个姓氏,
其中以李、王、张、刘、陈、吴、马、文、黄、杨、徐、孙居多。
强镇由来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镇、首届
中国乡镇企业投资环境300佳、 淮海经济区“淮海名镇”、山东省乡镇企业示范区、
1994年起连续7年当选为临沂市乡镇企业、 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明星乡镇、临
沂市小康乡镇等。

大事记
明永乐四年(1406年),创建马头清真寺。
清顺治七年(1650年)7月,沂河决口,马头以东淹尽,时间长达两年之久。
顺治九年(1652年),沂、沭河并溢,郯城马头间平地乘船。
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波及马头,致房屋尽塌,死伤千余人。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攻占马头。
同治五年(1866年),郯城知县周士溥为马头六品军工监生文振恒赠送木匾“端正
可钦”(现有实物)。
光绪十年(1884年)8月,沂河决口,洪水由南城门向北城门倒灌。
光绪十八年(1892年),枣庄人张守伍(回族)由台儿庄来马头开办邮政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马头绅士于霭辰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于霭辰创办私立求是小学。
是年,方远照由同盟会山东主盟人丁惟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2年,马头富绅孙春在褚墩桥头开采小煤窑。
是年,于霭辰、方远照当选国民政府山东参议会议员。
1914年2月25日,方远照因反袁世凯在济南就义,时年32岁。
1919年,法国商人在马头开办鸡蛋厂。
1924年,刘之言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0月,刘之言在马头三小建立党支部(后称鲁南第一支部),刘之言任书
记。
是年,于霭辰倡导破除迷信,废庙宇、收庙田,发动“拉神运动”。
1931年,讨袁烈士方远照遗骨运回马头,为其举行公祭。
1933年7月,中共临郯县委组织“苍山暴动”,刘之言被捕,后遭杀害。
1937年5月5日,马头爆发“火神抢粮”事件。
是年8月,儿童抗敌后援会由方平、文渊、蓝会武等建立。
1938年4月22日,日军侵占马头。
是年,临郯青年救国团第七分团在马头成立。
1939年11月18日,八路军东进支队解放马头。
1940年3月,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马头成立。
1941年,日军再次侵占马头。
1942年,土匪张思俭率部投靠日军,并驻防马头。
1943年夏,日本兵岩奇弃暗投明,参加“日本反战大同盟”。
1945年7月12日,八路军再次解放马头。
是年8月,郯城战时邮局迁驻马头。
1946年4月,县公安局马头分局破获伪造“北海币”案件,主犯共5人,供认已印
“北海币”26万元,其中2名主犯在马头被处决。
1947年2月6日,国民党七十四师进占郯城、马头。
1948年11月8日,马头第四次解放。
是年12月,中共郯城县委第十一区(马头)分委成立,李恒昌任书记。
1949年,马头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山东省电影队在马头放映电影《攻克柏林》,这是马头人第一次看到有
声电影。
1951年,全区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志愿
军。
是年,马头镇人民京剧团成立,后改称郯城县京剧团。
是年10月2日, 在马头省立中学广场召开公审大会,控诉匪首张思俭、王其信罪
行,会后将二匪就地处决。
1953年,苏联水利专家来马头考察沂河。
1957年,沂河特大洪水。
1958年,开挖“幸福河”,引沂河水改造灌溉涝洼田,种植水稻成功。
是年冬,“三英一明上北京”,参加全国先进代表大会,她们是“万金(斤)”姑
娘刘中英、陶桂英、陶保英和于光明。
1959年春,山东电影制片厂来马头拍摄纪录片《幸福河》。
是年夏,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来马头视察小麦丰产田。
1960年,姚恒慈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
1961年,山东省省长赵健民来马头视察工作。
1978年,周甲梅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3年,马头批发商场建成,该商场占地33公顷。
1994年,郯汤公路马头沂河大桥建成通车。
2000年,京沪高速公路马头出入口建成。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粮食作物平均亩产92公斤,总产7712吨,粮经比为8∶2;
1978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210公斤, 总产1.24万吨,粮经比7∶3。2000年全镇粮食作
物平均亩产364公斤,总产13677吨;粮经比为5∶5。50年代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为
562万元;1978年为1871万元;2000年为1.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383万元,渔业总产
值148万元。
第二产业 50年代初期, 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69人,实现产值381万元;197
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08人,实现产值2051万元,实现利税205万元;2000年全镇第
二产业从业人员1.30万人,实现产值13.89亿元,利税9989万元,增加值1.47亿元。
第三产业 50年代初期,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11人,年创产值189万元;1978年,
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93人,年创产值1591万元,利税159万元;2000年全镇共有商
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种类服务网点2318户,从业人员9405人,年创产值6.71亿元,
利税511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马头镇于1902年开始兴办学堂, 建初等小学30处,招生500余人;到19
49年,境内有小学68处,初级中学2处,在校学生累计2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到2000年,全镇有小学26处,小学教师3 53
人, 在校学生9160人,初级中学2处,教师208人,在校学生3400人,高级中学1处,
教师101人, 在校学生8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
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328名,其中大本430人,大专178
名。
1949年前, 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中医医生10余名,中药铺2家。新中国成立
后,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1953年,建立郯城县人民医院马头分院,1993年
成立马头中心卫生院;1968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98年底, 投资170万元,建门诊、病房楼一栋,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2人,病
床60张, 年接待门诊病人近4.7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27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
1名。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7
8年,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吃粮主要以粗粮为主,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人均
纯收入11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0平方米。到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达3.4亿元,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百人11部,人均住房面
积2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镇村建设 1992年以来, 先后投资3800万元,建成占地16.7公顷,建筑面积7.2公
顷、可安置400个固定摊位、1500个临时摊点的批发市场,以及年销售额6亿多元的糖
果工业园、金马商业街和批发市场。1992年底,镇驻地主要街道完成硬化。1994年,
被命名为全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 。1994年镇政府委托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设
计“马头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
作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4年刘之言经庄龙甲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
月, 刘之言中断学业,回到家乡马头镇,于1928年3月受私立“求是”小学校长于霭
辰的聘请,到该校任教。1929年10月,马头“三小”(“求是”已更名第三小学)中共
党支部建立(后改称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兼宣传委员,刘谐和任副书记,
孙振国为组织委员。1930年夏,发展了党员刘念喜(刘之言之妹)、宋幼淮、马久功、
张慧一(女)、柏文达等十余人。1931年春,马头“三小”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农民入党,
如郭云舫、朱次彭、刘文漪、赵民三、田英、危益民等人,并建立了褚墩、芦汪子、
北哨党支部。1932年春,马头“三小”党支部改组为中共马头中心区委,下辖徐圈子、
房庄、樊埝、唐桥、马头镇党支部(书记徐林,字昆吾)。1933年7月,在苍山暴动中,
刘之言壮烈牺牲。 1938年7月,中共马头镇特别支部成立,朱继箴任书记。随着形势
的发展, 1940年3月,中共郯马工作委员会在马头镇成立,崔光润任书记。这时,村
党支部迅速发展,马头镇内分东西两个支部,镇外有桑庄、唐桥、黄金殿、高炉、小
圩沟、 乔村、高圩子、杨庄、杜港口、樊埝、房庄等15个党支部。1948年1 0月马头
解放,成立中共郯城县委第十一区(马头)分委,李恒昌任书记。1950年李恒昌调任县
公安局长、刘顺启继任书记。1954年区分委改组为中共马头镇特支委,书记杨兆森,
其后是鲁玉莹、童金明。1958年春中共马头乡委员会成立,同年秋,成立马头公社党
委,刘兴武任党委书记至1966年。
1967年~1971年1月成立核心组, 曹森任组长;1971年2月~1975年7月成立马头
镇革命委员会, 张志茂任党委书记;1976年~1984年汪效秋任马头公社党委书记;1
984年5月~1990年10月张永瑞、徐勤功先后任马头镇党委书记;1990年4月~1991年8
月侯顺吉任党委书记;1991年9月~1995年3月刘贵增任党委书记;1995年3月~199 8
年11月徐祗乐任党委书记;1998年11月~2001年5月史效宾任党委书记;2001年5月至
今,刘洪军任党委书记。
基层政权建设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头镇原“三小”的老同学和苍山暴动
失败后隐蔽下来的老党员齐克、徐昆吾、齐占云等成立“马头镇抗日民族解放促进会”,
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继之,“郯城县儿童抗敌后援会”在马头成立,成员有方平、
文渊、 蓝会武等。1938年1月在黄金殿村,将“抗日民族解放促进会”改组为“临郯
青年救国团马头镇第七分团” ,同年8月,马头镇抗日义勇队成立,朱继箴任队长。
1939年2月,临郯青年救国团团歌在马头诞生,作词梦孙(后曾任济南市副市长) ,沈
淇生谱曲。夏,国民党保安团进驻马头,镇压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1月,八路军一一
五师东进支队解放马头,后由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接防郯马。12月,郯城县民众抗日
总动员委员会在马头镇成立,主任高赞非 (胜利街人,后曾任曲阜师范学院院长) 。
1940年1月, 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马头镇成立,翟亚任县长,马头士绅邓月楼任秘
书。 7月,罗荣桓、赵群到马头检查工作,处理了一些违纪干部。这年一一五师还在
马头镇“源兴永”商店(现为马头镇政府所在地,当时大门向西)举办了鲁迅文艺训练
班。 12月,马头被日军侵占。1945年7月16日,马头再次解放,1947年1月6日,国民
党74师占领马头。 1948年11月8日,马头镇第三次解放。建政后被划为第十一区,成
立区公所,区长任宗宽(桑庄人)。后为门振开。1954年撤区建镇,镇长汪孝秋。1958
年秋, 成立马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设管理委员会,1962年称马头区。1 968
年建立革命委员会。1971年复称马头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政社分开,成立马头镇
人民政府至今。
现任党委书记:刘洪军
现任镇长:张道华

人物简介
方远照(1882~1914) 字曜庭,曾用名方觉,辛亥革命著名烈士。马头镇人。190
7年于沂州中学堂毕业后, 以高材生被选入山东高等学堂。在济南读书期间,接受了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于改革政治,救国救民。1909年,复肄业于山东优级师
范学堂,不久,经丁惟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受命发动齐鲁一带革命运动,
遂剪发易服,为民众先导。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选为山东临时省议会议员,对地
方兴利除弊多有建议,其中以提请联合各省议会弹劾黎元洪违法杀害革命党人张振武、
方维一案,最为军阀忌恨。
1913年,方远照入山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肄业。当时,袁世凯正加紧恢复封建
帝制活动,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在孙中山领导下,“二次革命”爆发。其间,吴大洲
奉孙中山之命在大连设立机关,领导山东“倒袁”斗争。吴大洲派庄维道、孙屹等回
省联络,并寄信给方远照,约定共举大事。庄维道、孙屹到烟台时,不料活动计划暴
露,方远照遂被山东都督靳云鹏逮捕。方远照在狱中被关押数月,受尽毒刑拷打,终
未屈服。1914年2月25日,与赵金漳、王鸿策、王致盛等同被杀害于济南东关山水沟,
后葬于千佛山下。
刘之言(1906~1933) 原名照巽,又名汾,字之言。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
建人之一。马头镇和平街人。初小毕业后到商店做学徒,后得于霭辰资助,在求是小
学读完高级部课程,于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中共“一师”支部委员。同年5月4日前后,他配合支部书记庄龙甲发动济南各学校
开展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又与庄龙甲以“一师”
名义联合济南各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1926年冬,介绍进步学
生、临沂人孙镇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 刘之言受于霭辰之聘到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他通过各种形式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在学校组织读书会,并在校外发起成立农民协会和
有60多人参加的小学教师联合会,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力量。1929年秋,求是小
学改为县立第三小学,不久,刘之言组织师生进行罢课斗争,到县教育局请愿,要求
增加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迫使郯城县当局答应了他们的条件。1929年10月,刘之言
在“三小”创建了中共支部并任书记。
1932年5月, 刘之言与正在郯城县西南部进行秘密工作的中共徐海蚌特委特派员
唐东华接通了关系, 并在其帮助下组建了中共郯城县委,刘之言任书记。6月下旬,
国民党警察突然包围“三小”,捕去校长宋幼淮等数名共产党员,县委机关遭到破坏。
刘之言遂转移到农村进行暴动准备工作。 8月,刘之言在郯西北的西大埠建立了掩护
点。 9月,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刘之言主持召开了县委会议,将郯城县委改为临郯
县委。 1933年6月,刘之言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召开了县委会议,决定在苍山一
带举行武装暴动,具体部署了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1933年7月6日, 暴动队伍300多人汇集到苍山附近的大圩子村,成立了中国工农
红军鲁南游击总队,郭云舫为司令,刘之言为政委。接着,暴动队伍陆续占领了苍山
附近的几个村庄,镇压了恶霸地主刘三等人,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7月8日,暴动队
伍连续击溃了前来攻击的地主武装。 9日,被国民党八十一师唐邦植旅包围。刘之言
率部与敌英勇搏斗,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不久,在卞庄英勇就义。
于霭辰(1875~1954) 原名化春,后改为华春,字霭辰,晚年号莲湖老人。著名民
主人士。马头镇人,6岁入私塾,17岁辍学做店员。早年受民主思想影响,忧国忧民,
认为要唤起民众,“非教育不为功”。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在家中创办“图始
女学”,后即致力于教育事业。1909年创办私立求是小学,2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人
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1928年,他对国民党反共
反人民的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声明退出国民党。1933年,他的学生、中共临郯县委书
记刘之言发动“苍山暴动”,他拿出1000块银元资助。抗日战争中,他辗转各地,虽
生活穷困仍淡泊自守。 1947年, 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为拉拢他参政,给他安排了一个
“郯城县参议会参议长”的职务,他严词拒绝,并斥责说:“我是孙总理的同盟会员,
不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员!”1950年3月,于霭辰携眷回到马头,1954年病逝。
高赞非(1906~1969) 原名佩纶,马头镇人,山东教育界知名人士。
12岁于竞进小学毕业后,1922年,考入济宁中西中学,半年后辍学到商店做学徒,
不久又到马头承志小学做教员。1924年夏,经父亲的友人引荐前往曹州省立中学拜见
梁漱溟。时熊十力正在梁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其后随熊氏辗转武昌、北京、上海、
南京各地,在其指导下学习心理学、哲学、伦理学。1927年秋,经熊十力介绍到南京
中央大学哲学院任助理,同时自修政治经济学。
1929年,高赞非应梁漱溟之邀到广东省第一中学任教。1930年初,梁漱溟在河南
辉县创办村治学院,邀高赞非前往任教,此后数年即随梁氏致力于乡建运动。先后担
任邹平山东乡建研究院班主任、山东乡建研究院菏泽实验县巡回导师、山东乡建研究
院第一分院教育长、菏泽乡建师范教育长;曾撰写刊印《地方自治与民众组织》一书,
从地方自治合作组织、乡农学校等方面对乡建理论进行发挥。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冬,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在菏泽、郓城一带开展抗日斗
争,还创办了油印刊物《鲁西吼声》宣传抗日。不久,他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
得联系,亲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参观,并经范筑先介绍会见了徐向前、宋任穷等,从
而对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有了深入了解。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占领
了家乡马头镇,高赞非的父母及胞弟佩经宁死不受辱,均投入家中水缸自尽。赞非奔
丧至家,目睹惨状,悲愤万分。时临郯抗日团体纷纷成立,高赞非出任郯二区抗日动
员委员会主任,主办《动员报》宣传团结抗战。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攻
克马头,不久即成立了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高赞非被推选为郯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
主任及鲁南抗日动员委员会四分会主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
和组织民众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主任及省会部宣传部
副部长、山东省文协研究部长及滨海区文协主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团结了各阶
层人士,积极投入动员参军、支前工作和大生产运动。他亲自把高家子弟多人送到八
路军部队参军。在滨海区,他倡导成立了青年劳动学校,为发展滨海区教育事业做出
了独特的贡献。1943年2月,经谷牧、刘导生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 高赞非被选派到华东建大学习,济南解放后,被组织分配做教育工
作。先后担任济南市文教局视导室主任、中教科长、副局长、局长。他热爱党的教育
事业,经常挤时间给教师讲教育学,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机关学校讲课。1950年,他被
评为济南市文教局模范党员。 1955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创建时,他被任命为校长。1
956年山东师专改为曲阜师范学院,他任院长并兼党委书记。
高赞非一生勤奋好学,早年即对中国古籍广泛涉猎,晚年,还认真攻读《资本论》
等马列经典著作。他治学严谨,重视学术研究,曾有《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孔
子的心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等论著面世。1969年3月,高赞非在参加劳动时
摔倒,引起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3岁。
孙忠亮(1881~1970) 字似楼,号潜佛。马头镇人。1909年考取清宣统已酉科拔贡,
任度支部主事。中华民国成立后,到济南入法政学堂学习。1914~1927年间,先后任
东昌道尹公署科员、济南道署秘书、济南市政所科长等职。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
后到青岛教书。 1929年至北平, 曾在放赈委员会、 印花税务局担任文牍及科员。1
933年到赈济团体开办的博爱小学任教, 1937年任校长。1938~1939年,先后在天津
社会局任科员、代理科长。1940~1948年在北京河渠建设委员会、水利局、公路局任
科员。1949年仍回博爱小学任校长。1953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直至1970年病故。
孙忠亮对地方志乘十分看重。1928年,他征得郯城县知事熊绍龙支持,以捐修孔
庙余资将清乾隆、嘉庆年间编修的两部《郯城县志》予以重印,分赠各处,以广其流
传。他一生热心于救济事业,早年在天津经办水灾赈务。其创办的博爱小学,是当时
北平唯一的一家免费收教贫苦儿童的小学校,开办20年之久,在社会上颇受赞誉。后
受聘入中央文史馆任馆员,于新旧史料多所贡献,晚年爱读陶渊明诗,以诗词自娱。
高仲书(1906~1970) 山东省著名中医。马头镇人,自幼随父学医,得其家传。后
在上海名医陆渊雷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学习二年,对张仲景《伤寒论》有精深研究,
善用经方,长于内科。高仲书思想进步,1941年任郯城县医药救国会会长,在马头镇
组织8名中、 西医医生成立地方医院,并通过社会募捐筹集资金置办药品,为抗日军
民治病,1946年任郯城县医药联合会会长。1956年在郯城县人民医院当医生。1957年
入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留山东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曾任山东医学院讲师、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部副主任。1964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名老中医。著有《伤
寒论讲义》、《伤寒类方述意》、《伤寒新解》等。曾任郯城县第一、二、三届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严(1905~1977) 原名礼贤,字力行。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马头镇民主街人,
回族。少年时在马头镇求是小学读书,1920随家迁居南京,在南京中学读书。
1924年6月毕业后, 入上海法政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接
受军事教育。1926年1月毕业后留校任第四期政治科区队长,同年8月任第二十一师监
护队中尉队副, 11月任该师六十二团二连上尉连长,1927年6月任该师司令部上尉参
谋, 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0月任第五十二师三团三营少校营长,翌年9月升任中校
团副。1932年10月任第十一师六十一团上校团长。1935年10月任第九十八师二九二旅
少将旅长。1937年9月在上海罗店抗日战役中负伤。1938年8月任第一一八师师长,翌
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对日会战, 11月参加桂南对日会战,1943年11月参加常德对日会
战。1944年10月任第三十二军副军长,1946年3月任第十八军副军长,5月改任整编第
十一师副师长。1947年3月升任整编五十一师师长,1948年2月晋升为中将衔,10月任
第五十一军军长,12月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大陆解放后去台湾,1977年病逝于台
北。
张云非(1902~1984) 原名张栋,字耘斐。马头镇人。6岁入私塾,后在本镇竞进
小学读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0余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郯城县动员委员会、
鲁南动员委员会四分会、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宣传部长,山东省文化协会编辑部、山
东省教育厅编审科编辑。 在抗日战争时期, 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主办抗日
《动员报》并亲自撰写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该报在临郯
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1952年,张云非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编
辑及学校教育处科员。1954~1960年任《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1960~1978年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主任,1978年7月任图书资料室顾问,1982年离休。
刘汝浩(1894~1985) 字霜桥,原名兆进,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马头镇和平
街人,出身于市民家庭,曾入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毕业后在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员。
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任国民党郯城县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0年任国民
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训练部总务科干事,1933年改任该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民训股
干事,1936年后任临沂县法院承审、河南洛阳及四川合川等地方法院检察官。1945年
后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省第四办事处主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总务处长、
《大华日报》社社长。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1948年任国民党“行宪
国大”代表。济南解放后去台湾。
徐德敏(1919~1985)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马头镇南园村人。1946年6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任本村民兵队长。1948年10月任村长。1952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办
起互助组, 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2月,徐德敏在县委工作组的帮
助下,以他的互助组为基础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任社长。1954年,
他的农业合作社扩大到130户,500多人,共有土地1000多亩。徐德敏带领群众积极发
展生产, 依靠集体力量打井修渠,改革耕作制度,实现了小麦亩产250公斤、玉米亩
产350公斤的一年两作的增产计划。 他多次出席省、县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58
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病故。
张明(1924~1985) 原名张兆远。马头镇人。幼年时先后在本县民众教育馆、县立
第一小学、 县立第三小学读书。1940年1月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参加革命工
作, 任区公所勤务员、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动员剧社工作队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并被派往苏鲁边军政干校学习。1941年起,先后任中共邳县县委组织部统计干事。
中共郯城县委组织干事、中共滨南二地委组织部干事,1946年6月至1950年3月先后任
中共郯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部长。1950年3月至1951年10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副
书记、书记,1953年8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兼莒南县委书记。1955年1月调任中建部
洛阳工程局102工区主任, 同年4月任中共工区党委书记。1956年底至1958年6月任中
共洛阳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长。1958年6月至1964年2月,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建筑企业委
员会宣传部长、 副书记,河南省建筑工程厅副厅长。1964年2月到1967年底任中共洛
阳市委常委、 工交政治部主任。1968年1月起先后任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生产指
挥部副指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副书记、洛阳市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焦兴厚(1928~1990) 郯城县马头镇人,回族。幼年时在本镇小学读书,1939年,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解放了马头镇,年仅11岁的焦兴厚即报名参军,加入了一一
五师战士剧社, 先后任宣传员、青年干事。1940年,调到作战部队,1946年4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技师、参谋、通信科长、海洋守备区副参谋长、大连
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1947年6月和1949年5月分别荣立大功一次。1950年3月被中华
人民共和国授予独立自由奖章,1952年10月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10月被朝鲜民主
主义共和国授予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解放奖章。1988年,他
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高盘九(1911~1991) 马头镇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财政股会计、股长。
1943年4月任北海银行北海支行行长, 1945年9月任北海银行烟台支行行长,1948年4
月任北海银行潍坊支行副行长, 1949年2月任北海银行济南分行银行。历任中国人民
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行长,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财粮贸办公室主任、省
财贸部部长等职。1956年任福建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8年任省财
贸办顾问,恢复副省级待遇。1983年离休。

(谢文连 孙嘉晨)

责任编辑:薛允锋 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