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镇温泉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59&run=13

概况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族人迁此立村,因村中有一天然温水泉,故名。后
有程、聂、李、刘、张、王、蒋、孙等姓氏迁此定居。
温泉居由站北、站前、民主路、十泉路四个居民区组成,是莒南县第一大村居。
位于莒南县城区东郊。东与朝阳居相连,北与富民居接壤。隶属莒南县十字路镇。全
居总面积380公顷。
1995年,温水泉全体村民办理了无地农民农转非。1996年,撤温水泉村改为温泉
居民委员会。因紧靠县城,具有交通、信息便利优势,居办集体企业与民营经济成为
该居经济的主要来源。
境内铁路穿境而过,紧靠岚济公路、十文公路,交通便利。境内有县属福瑞集团、
春园食品集团、国家粮油储备库、石油公司、凤凰纺织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是投
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 全村共1450户,总人口47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现以李、刘、张
为主要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 该村粮食作物以地瓜为主,亩产仅500公斤。1978年后,该居借改革开
放春风,靠位居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飞速发展。2000年,
全居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亿元, 人均纯收入5000元。该居是临沂市经济强村之一,
临沂市首批小康村,临沂市乡镇企业明星村居,莒南县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并被山东省司法厅授予“全省调解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大事记
1942年2月, 成立了中共温水泉村党支部,李凤池任党支部书记。秋后,成立了
民兵队,李凤池兼任队长。
1944年春,滨海军区授予温水泉村为“爆炸模范村”,同时授予该村民兵李凤池、
蒋凤友为“爆炸英雄”称号。《大众日报》刊登《李凤池的威名》和《闲人免进》两
篇文章,描写了当时民兵设雷炸敌的生动场面。
1956年, 温水泉村农业社组织400多人外出捉蟾取蟾酥,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蟾
酥产地。
1965年建起了砖厂,为该村第一个村办企业。
1979年,成立村建筑公司。
1984年,成立峙嵋汽车大修厂。
1984年,建起了全县最大的七层综合性营业楼-温泉大厦。
1995年,全村4700人集体办理了农转非。
1995年,投资1200万元新建莒南县华纶化纤厂,产品填补了山东省化纤空白。
1996年5月, 温水泉村撤村改为温泉居。同年,温水泉村党支部改为温泉居党总
支委员会,下设8个党支部。
1996年9月13日,温泉居成立了温泉企业集团,是莒南县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
1997年至1998年, 六建公司连续两年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泰山杯”
奖,成为临沂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企业。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该村350多户,2000多口人,主食以地瓜为主,亩产500公斤,
花生、小麦亩产只有80公斤左右。每逢春、秋两季,便组织部分青壮年到外地捉蟾取
蟾酥, 成为该村主要收入来源。到1956年,组织400多人外出经营,平均每人经济收
入100元~200元,该村成为全国最大的蟾酥产地。
1960年,该村兴修水利,新修温水泉水库1座,新建塘坝5个。1973年,全村掀起
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把土地整成“三合一”梯田,修水渠1500米,建机电
灌站2座,整修地200公顷。
第二产业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工副业项目有2个油坊、1个供销合作社、
5台织布机、 4台弹花机、轧花机和1个染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抓
住发展机遇,先后建起了建筑公司、峙嵋大修厂、木器厂、鑫磊建材厂、外加剂厂、
华纶化纤厂等18处企业,形成了建筑建材、化工化纤、肉类食品、汽车维修、商业饮
食等多元化经营格局。1996年,组建了全县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温泉企业集团公司。
至2000年底,全居工业从业人员4500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2亿元,固定资产1.2亿
元,创利税1300万元,其中上缴税金467万元。
建筑业: 1979年成立村建筑公司-莒南县第六建筑公司,占地6公顷,固定资产1
114万元, 流动资金1620万元,从业人员2060人,年施工能力12万平方米,施工资质
为二级。
90年代以后,六建公司抢抓机遇,实施“质量兴企”战略,创建名牌工程,企业
效益和工程质量逐年提高, 2000年完成产值5250万元,创利税516万元,工程合格率
100%,优良率70%以上。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462项工程被评为地(市)级优良工程,
9项工程被评为省优工程, 连续两年获得市样板工程,1997~1998年获山东省建筑工
程质量最高奖-“泰山杯” 奖。1999年,六建公司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面质量管理
达标单位”。
第三产业 1949年,办起了第一个商店-供销合作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泉居党总支借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加快了集体经
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0年,在村西南部建起了温水泉商
场,目前商场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齐全,功能日臻完善。大力发展沿街沿路经济,
吸纳了更多的居民前来务工经商,全居共有2500多人常年从事商业流通、饮食服务、
维修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2000年,第三产业总收入达6500万元。居民储蓄存
款达3000万元,户均2.14万元,居全县各村居之首。
特色产业 温泉居办企业认真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增强了企业活力,已成为全
县农村经济的排头兵。鲁南外加剂厂与山东省建材设计院联合开发生产的系列产品外
加剂, 填补了省内空白,被评为省乡镇企业著名品牌,并跻身山东省乡镇企业500强
和山东省乡镇企业技术示范企业。该居研制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
并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奖和省级技术进步三等奖。
华纶化纤厂生产的产品高强力工业丙纶长丝填补了省内空白。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温泉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滨海革命根据地中心区。1940年,
该村设有抗日小学, 主要抚养教育抗日军属子女,有100多名学生。新中国建立后,
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至2000年,该居设有敬老院1处,学校1所,幼儿园1所,在校生
12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并规定凡考上大学的学生,根据考取的学校分别给予
2000~10000元的奖励。
温泉居重视人才的培养, 先后输送150多名业务骨干到高校或大企业进行专业培
训,并外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多人。
人民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8年
全村地瓜干平均每人150公斤, 另有小麦杂粮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
展集体经济,村民生活逐步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居民储蓄存款额达
3000万元,户均2万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首富村居。
村庄建设 1949年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新
中国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筋、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
从1996年起投资350多万元, 修建了3座桥梁,硬化了居内十泉路、民主路、十茅路3
条主要街道,道路两旁种植了鲜花,并有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总长近5000米,
并安装了路灯,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程控电话。
集体福利 1996年以来,温泉居委会规定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定期享受生活补
助。对老党员、病残人员和贫困户建立扶助档案,使其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
对全居“五保”老人由敬老院集体供养、专人护理,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90元。设立
了社会保障服务办公室,出台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对在居办企业就业的全体职工办
理了养老保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9年该村有第一个中共党员。1942年2月成立温水泉党支部,
李凤池担任支部书记。 1996年,温水泉村党支部改为温泉居党总支委员会,至200 0
年,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126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2年秋后成立民兵队, 李凤池任队长。1999年3月,由村民
直选选出温泉居村民委员会,设委员2人,李子农任主任,下设4个居民区,委员王彦
云、孙成彬,民兵连长李翠虎,治保、调解主任李洪渠,妇女主任孙家莲。

人物简介
李子和(1909~1957) 出身于贫农家庭。1942年春,在村东玉皇庙院内开荒栽种地
瓜,亩产鲜瓜1500多公斤。1943年积极响应“发展生产,抗战支前”的号召,带领群
众开荒13.3公顷, 其中自己开荒0.5公顷。1945年,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
的劳模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并奖大红马1匹。
李洪伟 1962年生,1978年参加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十字路镇
委副书记、温泉居委党总支书记、温泉企业集团总经理。1994年上任后,带领群众走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先后建起了兴泉油脂厂、华纶化
纤厂、 鲁南外加剂厂等18家企业,并组建了全县第一家村级企业集团-温泉企业集团
公司。 到2000年,全居工农业总产值达3.9亿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村居。先
后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被评为市、县十大杰出青
年,获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厂长(经理)等。

(孙绪伦 刘少法 徐红)

责任编辑:薛允锋 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