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镇镇西街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47&run=13

概况
西街村始建于周朝,地处莱芜市中部,口镇政府驻地。东与南街、北街相邻,西
与太平、 陶庄相接,南与南街接壤,北与北街、下水河村交界。总面积131公顷,其
中耕地面积108公顷。全村有880户,2665人。现有韩、李、魏、申、杨、宋、靳、赵、
张、邵、席、耿、景、许、陈、刘、谢、亓、郑、邱、潘、黄、颜、朱、康、方、孙、
夏、吕等40多姓,均为汉族,其中韩姓最多。
全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
小麦、玉米及各类蔬菜。主要经济作物有生姜、大蒜。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莱(莱芜)明(明水)、姚(姚庄)口(口镇)两条省级
干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驻有百年老字号顺香斋肉制品厂等十多家市、区属企业,是
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1986年以来,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00年
底,全村共发展村办企业经济实体24处,固定资产达到了3000万元,流动资金4000万
元,从业人员1300余人。村办企业、经济实体完成产值62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
上交国家税金200多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亿元,人均纯收入4005元。一、二、三产
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7.4∶40∶42.6,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6
000万元,全村纯收入1068万元,农村经济收入名列全市榜首,是全市经济强村之一。
连续15年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连续8年被市委授予“莱芜先进基
层党组织”称号。1997年5月,被莱芜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居)示范点”称号。
1997年6月, 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8年10月,被
山东省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大事记
1946年春,成立中共西街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杨西俊任书记。
1948年11月,韩布文、杨西俊、耿俊兴、亓连富带领35人下江南支前,支援渡江
战役。
1955年春,建立4个初级社。
1967年5月,建砖瓦窑1处,为全村第一个副业项目。1969年春建起了一处小工厂,
主要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1974年改为“五七工厂”,1976年改为“水泥机械厂”。
1983年初,村办水泥机械厂承包给个人生产经营。
1983年10月,投资15万元,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教学楼。
1986年2月, 全村党员群众联名写信从镇建筑队请回杨全成担任支部书记,成立
了新一届党支部。
1986年3月,组建西街村建筑队。共有职工800人,杨全成任队长,第一年获纯利
37万元。西街村依靠建筑队起家。
1987年,建起兴华农机配件厂。
1988年,生产出了专利产品“2BJM”系列小麦精密播种机。
1989年,建成福利肉食加工厂一处。
1990年,新建水泥机械厂一处,占地14000多平方米。
1991年4月,成立莱芜市全成实业公司,杨全成任公司总经理。
1991年,全成实业公司成立汽车运输队。
1991年,兴华鞋厂建成投产,年产布鞋100多万双。
1993年春,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占地0.8公顷的通用机械厂,生产减速机、砖瓦
机械等。
1993年,成立了莱芜市路桥工程公司。
1994年5月,建成11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开设了商贸、餐饮等服务项目。
1995年4月,村支部书记、全成实业公司总经理杨全成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1995年5月, 莱芜市第一个村级党委--中共莱芜市全成实业公司委员会成立,杨
全成任党委书记,杨海忠、韩继亭任党委副书记,许景忠、刘庆海、杨兆顺、许同禄
任委员。
1995年8月,开始建居民楼14栋,定为第一生活区,有108户村民喜迁新居。
1995年,投资30多万元,建成木器厂,生产高档豪华家俱。
1996年6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视察西街村。
1996年,建加油站1处。
1997年1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视察西街村。
1997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西街村。
1997年5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韩喜凯视察西街村。
1997年5月18日, 投资650万元,建成了混凝土外加剂厂,生产FDN系列高效减水
剂。
1997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张全景同志到西街村视察。
1998年5月,投资50万元,新建纯净水厂1处,生产“恩波泉”饮用纯净水。
1998年10月,拆除民房200余间,硬化长500米、宽20米的南北大街一条。
1998年10月,开始建居民二区。计划建楼28栋,已建居民楼17栋,有90户村民搬
进新居。
1998年11月,村党委书记杨全成,被评为第四届“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到
人民大会堂出席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首长亲切接见。
1999年11月,村委会办公大楼建成使用。建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大院1处。
2000年12月,全成铸造厂建成投产,年产生铁10000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150公斤。1955年,全村办起了4个初级社,1
956年, 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5年春,成立了农科所,科技队,培育优良
品种,改革耕种方式,指导农民种田,使粮食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
积极性。1983年粮食单产719公斤,比1978年增产113公斤。
为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该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198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打机井40眼,垒砌渠道4200米,新建变压室4
座,架设输电线路20000米,修6~10米宽的生产路6条5000米,其中水泥硬化180 0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2000年,种植生姜、大蒜等经
济作物41.33公顷, 与市林业局合作,建起了占地10公顷的名优果树品种苗木培育中
心一处。2000年,粮食单产1055公斤,总产达到1741吨,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6万
公斤,实现农业产值350万元。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1967年春, 当时建起砖瓦窑1处,1969年春又建起小农具
厂1处。 1986年,新的支部班子成立后,支部一班人积极发展村办企业,不断壮大集
体经济,引导群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后建起了建筑队、兴华农机配件厂、肉食加
工厂、贸易货栈、布鞋厂、路桥工程公司、通用机械厂、加油站、木器厂、供应处、
混凝土外加剂厂、 纯净水厂、铁厂等24处经济实体。1991年4月,经上级批准,组建
了莱芜市全成实业公司。
在抓好村办集体企业的同时,村里提供服务,鼓励支持村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建起了占地16.66公顷的工贸个体私营园和长300米的商业一条街,形成了机械加工、
稀土合金、木器加工、养殖、饮食服务等一系列经济群体,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
第三产 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村里只有粉坊、豆腐坊、馒头坊、缝纫组、
理发店等服务网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加快了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西街村地处莱芜八大集镇之一口镇驻地的有利条件,把街
道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鼓励村民建楼经商,办起幼儿园、旅馆、饭店、维
修等新兴第三产业。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0人,实现总产值11500万元,创利
税2300万元。
特色产业 1998年与市林业局联合建起了占地10公顷的新、优、特、稀苗木培育基
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该村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占35%,建国后逐步改善
办学条件。1969年,对村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了
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3年10月,投资15万元,建起了
高标准的教学楼,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先后有22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其中大本26名,大专160名。1995年投资200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各项文体
娱乐设施,成立了唢呐、腰鼓、旱船、狮子、龙灯等传统乐队及文艺演唱队、篮球队,
并多次参加全市文艺演出,多次获奖。多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对文化科技事业的投入,
先后派100多人到清华大学、 中国农机院、山东建材学院、莱芜钢铁总厂等院校、科
研部门和大企业培训学习,有1人获得高级职称,8人获得中级职称,80人获初级职称。
其中一人1991年5月获“泰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9月荣获“国家星火
奖二等银质奖”。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
济的发展, 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48公斤,人均纯收入27元。19
78年人均纯收入720元。 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
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4005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5000元。近半数村民已住上小康楼,
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70辆,其中个人拥有660辆,各种摩托车500辆,程控电话520
余部,手机150部,彩色电视机800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草结构为主,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 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20世纪80年代后,大多
数村民利用钢筋混凝土为主建房。1995年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村里先后投资1200万
元, 建起了两个居民小区,有258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居民楼。2000年人均住房
面积45平方米。 先后开通村内5条大街2000米,全部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1999
年投资100万元在姚口路旁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委办公大楼。为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1991年在姚口路旁建起了个体私营园区,1997年建起了西霞路商业一条街,并全部实
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90年代
初村民用上自来水,并免交吃水费用。鼓励村民拆旧房住楼房,每户统一补助8000元。
1998年以来,村里实现九减免,三提五统、打场电费、基建工、义务工、吃水费、生
产费用、各类集资等均由集体负担。村里建起了公共浴池,村民免费洗澡。村卫生室
达到了甲等一级标准,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 1932年,韩章甫、宋光吉在曲阜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是
该村最早的中共党员。 1940年2月,日军侵占四镇,全村处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的
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946年春,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杨西俊任书记。在党支部的
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全村17名青年参军参战;解放战争时期,有43名青年参军,
有35人远赴江南支援渡江战役,其中有21人为国捐躯。1950年中共地方组织全部公开,
全村共有党员21名。 1995年5月成立中共西街村党委,杨全成任党委书记。多年来,
党委重视自身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先后
被授予莱芜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莱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莱芜市“文明单位”、
莱城区“文明单位” 、 莱城区“基层组织建设红旗村” 称号,1997年6月,被授予
“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0年村党
委辖机关、老干部、路桥工程公司、兴华农机配件厂、水泥机械厂、通用机械厂、外
加剂厂及农业8个党支部,24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133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9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西街村公所,赵继泽任村
长。之后,村农救会等相继建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
展生产、支援前线。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王现法任社长。1961年春恢复西街大队,下设10个生产小队,耿俊兴任大队长,同年
7月10个生产小队划分为20个生产小队。1968年9月成立西街大队革命委员会,王现法
任主任。1984年7月建立西街村民委员会,设委员6人,韩继亭任主任,下设20个村民
小组。 2000年村民委员会有7人组成。杨海忠任主任,许景忠、刘庆海任副主任,杨
兆顺、许同禄、朱司香、杨永亮为委员。民兵连长、青年书记宋旭,治保主任李玉杰,
调解主任杨兆顺,妇女主任朱司香。

人物简介
杨全成 生于1945年3月, 初中文化,高级经济师。196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963年3月至1966年2月在部队服役, 获三次嘉奖。1966年3月至1975年9月任西街村第
十八生产队队长。 1975年9月至1984年5月任西街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1984年6
月至1985年12月任口镇建筑队党支部书记、队长。1986年2月至1995年4月任口镇西街
村党支部书记。1991年4月任莱芜市全成实业公司总经理。1995年5月任西街村党委书
记、 莱芜市全成实业公司总经理。1997年3月至1998年12月任口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1998年2月,当选为莱芜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5月,当选
为中共莱城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99年1月起任口镇党委副书记。
杨全成同志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带领群众发展村办企业,
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了共同富裕。他先后被授予“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乡
镇企业家”“泰安市劳动模范”“莱芜市优秀共产党员”“莱芜市优秀党支部书记”
“莱芜市乡镇企业家”“莱芜市劳动模范”“莱城区十佳企业家”“莱城区劳动模范”
“莱城区十佳党支部书记” “莱城区优秀党委书记”等荣誉称号。1991年5月获泰安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9月30日荣获国家星火奖二等银质奖。1995年4月被
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7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
1997年11月被评为“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 。2000年8月被评为“莱芜市思想政治
工作先进工作者”。2001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刘绍波 王俊德)

责任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