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镇翟庄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4&run=13

概况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翟氏一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遂得名为翟家
庄。明中叶,由于扩建房舍,与毗邻之李家庄、后李家庄连在一起,统称为翟家庄,
今名翟庄。
翟庄现由前李庄、 后李庄、西街、寓首4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济南市西南35公里
处,西距黄河约2公里,东与前封村相连,南与著名的汉济北王陵(又名福禄山)为邻,
北与前刘村、曹楼村接壤,隶属济南市长清县归德镇翟庄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
积321公顷,其中可耕地187公顷,山地、平原、涝洼地各占三分之一,林木覆盖率为
41.7%。
全村地处泰山西北余脉小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
农林业的良好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谷子、花生、大蒜、
菠菜等。林木主要种植杨树、柳树、国槐和柏树等。
翟庄村交通便利,济(南)平(阴)公路穿村而过,村东3公里即220国道,西有黄河
浮桥,济南市郊车直通村头,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长清县第二水泥厂、综合福利厂
(镇属)等企业和福禄山汉墓、前李古文化遗址等旅游点,是投资办厂和进行农副产品
深加工的理想地段。
至2000年底,全村共有700户,总人口26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现有李、
曹、张、杨、董、房、王、赵、魏、侯等2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以李姓人口最多。
194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5万元,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6万元。2000年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8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1850万元。第一、二、三产
业所占之比分别为45∶36∶19。
翟庄村是长清县经济强村,也是具有六百年历史的行政大村,民情淳朴,村风端
正,村内有三百年历史的三八大集,粮食、蔬菜和畜牧交易市场远近闻名。该村还是
有名的石雕艺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曾派专人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
自50年代以来, 由于翟庄的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94年2月,村
调解委员会被济南市司法局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2000年12月,被济南市文
物事业管理局授予“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单位”;1986~2000年,被授予县级以上“先
进村党支部”“五好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达18次,年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庄。

大事记
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翟庄耶稣教堂,为长清境内建筑较早的教堂之一。
1938年,李连德、李柏林、曹善禄、赵长珍、曾连银、赵连贵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该村第一批党员。9月,建立中共翟庄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李连德任支部书记。
1947年12月,赵友舜在坦山被国民党杀害,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50年,赵鲁光在李家祠堂办起了第一所小学。
1952年,李连珠、李本元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
1955年,成立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
是年,成立石业社、铁业社、木工组。
1957年,建立弹花坊、油坊。
1967年,建立翟庄中学。
是年,成立第一个建筑队。
是年,安装50千伏安、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全村实现户户通电。
1974年,办起电镀磨光厂。
1984年,翟庄村成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
1985年9月,翟庄村撤党总支,恢复村党支部。
1988年,翟庄村被济南市授予“林业先进单位”称号。
1988~1990年,打出第一批深井3眼,扩大灌溉面积100公顷。
1989年,翟庄村投资50万元,重建占地2公顷的翟庄中学。
1991年,绿化荒山4座,植树造林67公顷。
1992年,建起3000平方米的村办公大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1994年,对旧村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新格局,拓宽硬化集市街道,
拆除旧房108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是年,被济南市文化局授予“济南市民间艺术村”称号。
1995年,建立轻骑配件厂。
1997年,组建济南“福禄集团”。
1999年,新建变压楼3座,上200千伏安、1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
2000年1月, 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济南市司法局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
号。
是年,在该村世界银行节水灌溉项目区安装PVC管道1.4万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80公斤。1952年,由李本元、李连珠成立本
村第一个互助组, 随后互助组迅速发展。至1955年,成立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粮食
平均亩产提高到160公斤左右。 之后粮食亩产维持在160~180公斤之间。1973年开始
平整土地, 1977年村南建起“红旗渠” 和3个蓄水方塘, 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1978年大规模搞农田基本建设,村南分散小块地连为一片,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同年粮食平均亩产增长至250公斤, 总产70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粮食单产上升至350公斤左
右。从1994年起,全村又先后打井25眼,修建石渠3000米,排水沟5000米,极大地改
善了水利条件,水浇地由解放初不足2公顷,增长至147公顷。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
和村委会又大力抓了农业科技工作,建立起千亩省级良种基地,同时大力推进菜篮子
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3公顷,果园7公顷。2000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750公斤,总
产2 10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仅42万元,1978年为70万元,2000年达210万元。
20 00年全村经济作物总收入30万元,林业收入10万元,畜牧业收入15万元。
第二产业 解放初期,翟庄村有石匠60人,年产值仅为0.54万元。1950年,成立
集体生产性质的“石工会”,人员发展至90人。1955年成立“石业合作社”“铁业合
作社” 和“木业合作社” , 工人总数为150余人,1958年年产值为30万元。自此至
1973年,村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多数石匠被合入县办石料厂(县第二水泥厂前身),木
工全部解散,铁工调入归德修配厂,全村第二产业产值为零。至1974年,始办电镀磨
光厂和村建筑工程队,1978年总产值12万元,从业人员为40人。村办工业迅速发展,
先后建立起金属加工厂、工艺美术厂、水泥构件厂、轻骑配件厂、塑料编织加工厂及
塑料制鞋厂等企业。 2000年,总产值80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增至550人(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130人)。
第三产业 解放初期,翟庄村有旅店、小杂货店、食品制作、茶馆等,共50余户,
从业人员约70人,收入仅可满足温饱。50年代中期略有发展,但成效甚微。1958年后,
三产从业人员全部停止经营活动,生产设施悉被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
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带领全村人民致富,注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
用交通便利,距省会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调整了翟庄大集位置,修建了沿街经营房
屋,开始办起饭店、理发店、幼儿园、商店和食品加工点等,主要经营粮油、食品、
日用百货和从事维修、加工等,年创收260万元。
翟庄在搞好农业生产,办好二、三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如钢
砂生产、塑料编制品加工、水泥预制件生产等,产品远销省内外十几个地区。翟庄村
还被济南轻骑厂定为零部件加工点, 产品合格率为100%,保证按数、按质交货,具
有很高的信誉。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翟庄文化比较落后,全村1800人,初中文化程度者仅有1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1950年,赵鲁光在李家祠堂办起村有史以来第一所小学,
之后,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小学校址曾经两次迁移,至60年代末,在校学生达500多
名。1967年建起翟庄中学(现为翟庄小学校址),校舍、课桌凳全部更新。随着教育事
业的发展, 1989年村委会划出2公顷地,投资30万元,重建翟庄中学,修筑高标准的
教学楼4座。至2000年,又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购置了微机和大量先进
教学设备,新建了校图书馆。教学手段和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改观,村民对教育工作
普遍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先后有2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研究生
2名, 本科生13名,《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做了专题报道,成了远近闻名的“状
元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后,村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自1993年开始,全村普遍开
展了小麦、玉米科技育种和葡萄育苗工作,翟庄村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小麦原种场,被
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定点育种单位。同时在农业用水方面开展节约试验,被世界银行选
为“节水灌溉项目区”,安装PVC管道1.4万米。在养殖方面,改变了小生产的落后局
面,实现规模化饲养,已有30多家养殖猪、鸡、羊、鸽的专业户,并建起高标准的种
兔繁殖场。此外,还与省林科所合作,并建立起试验林基地,新植了系列杨树新品种,
均长势良好,已经成材。
翟庄村历史文物资源丰富,境内有福禄山汉墓、前李古文化遗址,村西有汉墓群。
村党支部、村委会派专人守护看管,为妥善保护这些文物资源做了经常性的、富有成
效的工作。2001年5月7日晚,村治保主任李志海独身与盗墓分子进行了殊死搏斗,被
砍伤多处,经抢救脱险,被省市分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多家新闻媒体曾予
报道。村内业余剧团活跃,元宵灯会热闹红火,其中踩高跷、舞狮、叠罗汉等10多个
传统民间艺术项目很有名气。1994年,被济南市文化局授予“济南民间艺术村”。
人民生活 解放前,翟庄村频频遭受旱、涝、蝗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年人均
粮食7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40元。建国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生产,生活
水平日渐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人均纯收入70元;1978年人均粮食200
公斤, 人均纯收入11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村民生活状况大大改善。 2000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534辆,其
中轿车7辆、 卡车17辆, 农用三轮车和大中型拖拉机510辆,此外有多种型号摩托车
310辆,程控电话382部,手机110部,彩色电视机440余台,家用电冰箱90余台。村民
从传统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庄建设 翟庄是个集合型的老村,原来的环境条件较差。建国前,村街道歪斜
狭窄, 村民住房拥挤杂乱,房屋结构多以土石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建
国后,村民住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土坯房屋大大减少。至60年代末,房屋基本为砖
石结构,70年代后期,普遍用钢筋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
建房屋8万平方米, 其中楼房5200平方米,有87%的农户新建了房屋,人均住房面积
已达25平方米以上。从1994年开始,进行旧村改造,制定了“三纵四横”建设规划,
新开通街道3条, 硬化街道路面1.1万平方米,有3条街道新装了路灯,现有临街商品
房3600平方米,修建了高标准卫生所1处、幼儿园2所。还投资30万元对原有电力设施
进行改造,新增变电楼3座,并有8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村容村貌管理工作,村庄环境
优雅,治安秩序良好,建国以来未发生过大的案件和事故。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前,翟庄已有中共党员进行秘密宣传组织活动,
1938年,李连德、李柏林、曹善禄、赵长珍、曹连银、赵连贵加入中共党组织,成为
翟庄第一批党员。 1938年9月建立第一届村党支部,李连德任支部书记。共产党员李
民(原名李连河)、房泽山于1937年奔赴大峰山参加抗日游击队,后成为解放军高级领
导干部。解放战争期间,曹连银任村党支部书记,党员数量增至10余人。在村党支部
的领导下,全村50名青年参军参战,80名民工参加了长清、济南、淮海等战斗、战役
支前队伍,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赵友舜、曹连顺、曹修莲、曹修东、李寿洪、李连
登、 李连坤、李寿华、李连波等9人壮烈牺牲。建国后,首任村支部书记为曹连银。
1956~1985年, 张秋林、李连炳、曹修明、赵延生先后任村支部书记;1984年2月,
翟庄村设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赵延生任总支书记,魏建泉任副书记。1985年7月
起,魏建泉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党员人数由解放初期的12名现已发展到80名。党支部
下辖5个党小组。 在历届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发挥得较好,尤其近十几年来,村党支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
得显著成绩。自1986年至今,村党支部获县以上表彰奖励近20次;支部书记魏建泉先
后获得长清县“模范共产党员”“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等多项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39年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 翟庄村属二区区公所管
辖,同时建立村农民协会和村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期间,赵连贵任村长,村政权在组织带领村民实行生产自救、参军参战支前,稳
定生活秩序,克服艰难困苦,积极创造条件,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56年成立初
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发展为翟庄高级农业合作社(又名宏伟高级农业合作社),张秋
林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翟庄属第三生产大队,大队长为张秋林,下辖8
个生产小队; 1961年改为翟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也分解为16个。1968年9月成立翟
庄大队革命委员会,张宗元、李连信先后任主任。1985年归德设区公所,翟庄设乡,
翟庄村设党总支,此时村民委员会主任空缺。恢复翟庄党支部后,翟庄村主任为赵洪
祥。 1988年初起,杨兴宝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至今已连任五届,本届村民委员会由9人
组成。主任杨兴宝,副主任曹善岱、宋成武,委员侯兆圻、张玉宝、李连敏、李寿河、
李寿水、张广华。民兵连长卢金龙,治保主任李志海,调解主任杨兴旺,妇女主任曹
德兰。

人物简介
房泽山 1926年12月生, 1937年8月参加革命,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
国后,曾任贵州省都匀军分区政委。
魏建泉 1956年3月7日生,大专文化程度,经济师。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被选入村党支部, 分管村办企业工作, 1985年7月起任翟庄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任翟庄办事处党总支副书记兼翟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团结支部一班人,带
领村民走强村富民的路子, 先后建起了6处集体企业,1997年组建市级福禄集团,任
董事长兼总经理。 把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变为一个富裕文明的强村。 魏建泉先后获
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等光荣
称号,2000年4月被济南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系中共长清县第九届党代会代表。

(山齐)

责任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