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山镇马家庙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22&run=13

概况
明朝洪武年间(约1380年),因马姓建菩萨庙而得名马家庙。后陆续有李、张、傅、
史、王等姓氏迁此定居。
马家庙村由大马家庙、小马家庙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宁阳县西北部,大汶河南
岸,东与毛家村为邻,西与吕兴村相连,南与朱家庄接壤,隶属宁阳县伏山镇管辖。
全村辖区总面积167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113公顷,河滩面积6公顷,工副业及村庄占
地面积48公顷。
全村地处大汶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盛产小麦、玉米及各类蔬菜。植被面积83公顷,覆盖率达49%。
境内交通便利,辛(店)周(村)公路干线穿境而过,与济(南)微(山)省级公路相连
接。境内有鲁西南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有个体工商户60多家,是发展民营经济
的黄金地段。
2000年, 全村共有356户,总人口128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现有李、
马、张、傅、史、王、程、毛等19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万元;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万元;2000年农村经
济总收入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3140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5∶18∶37。2000年完
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600万元,全村纯收入403万元。
该村是宁阳县“十强村” 之一。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位居全县前列。1991年5
月被市政府授予“副食品基地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体
私营经济先进村” 称号, 1998年至2000年连续3年被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 和
“市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称号。

大事记
1938年,村民张东举、马心宽无辜被侵华日军杀害,激起群众的抗日热潮。
1944年,史以军在全村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成立中共马家庙村第一个党支部,史以军任支部书记。
1952年冬,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9年冬,村成立养猪场,养猪100余头,成为该村第一个副业项目。
1964年8月,陆续下了20多天大雨,发生内涝,全村倒塌房屋500多间。
是年冬,为防止再次发生洪涝灾害,组织全村310名劳力上阵,开挖南北2条排水
沟,东西4条排水沟,全长7000多米。
1965年,全村一次性打井25眼,解决了土地浇水问题。
1969年,村里购买第一辆195型拖拉机。
1972年冬,建变压器1处,全村90%农户通电。
1978年,全村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
1982年,村从北京四季青公社聘请技术员,在全县首先建起70个蔬菜拱棚。
1984年,投资12万元,建起高标准花园式学校,被省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
位”称号。
1985年,建立设施齐全的幼儿园,被市政府授予“市级规范化幼儿园”称号。
1986年,投资20多万元,打井20多眼,架线、建机房、修水渠,彻底改变农业灌
溉面貌。
是年4月,泰安市委书记宋法棠来村检查蔬菜生产。
1988年5月,村文化大院被泰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化大院”。
1989年春,泰安市委书记王建功来村检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
1991年,大搞种植结构调整,全村调整土地40多公顷,在全县带头建起冬暖式大
棚24个,当年种植嫁接黄瓜,取得成功。
是年,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1992年,投资100万元,建起马家庙村蔬菜批发市场。
是年,村里开通第一条柏油路。
1994年春,全村硬化道路6条,2500多米。
1995年,村农田被纳入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当年全村完成万米地下暗管铺设
任务,使全村农业实现节水灌溉。
是年,日本著名农学博士吉武哲夫来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1996年春,省长李春亭在市委书记张庆黎的陪同下,到马家庙村检查种植结构调
整情况,对该村依托农业开发,发展蔬菜生产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是年, 投资300万元,完善蔬菜批发市场,建起占地1.2万平方米的6个钢架交易
大棚。并加入全国菜篮子信息网。
是年,荷兰著名蔬菜专家佛兰垦来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1997年春,泰安市委书记张庆黎来村检查蔬菜生产情况。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总产13万公斤。1952年,全村先
后办起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挖井25眼,
修水渠6条,购进1台燃煤油抽水机和25部新式水车,基本保障了全村土地的浇水问题,
粮食亩产达到200多公斤。受到中共宁阳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70年至1978年,投资2万余元,投工3万个,架设低压线路5公里,修变压器1处,
打深井、修水渠。对耕作方式进行改革,由条播改为畦播,选用优良品种,粮食连年
增产,1978年,亩产突破千斤大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
极性, 1983年粮食单产820公斤。2000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1100公斤,总产50万公
斤。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高级社时期, 当时建起养猪场、砖瓦厂各1处,从业人员
30人,收入不足万元,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
发展机遇,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起预制厂,扩大了砖窑生产规模,年产值40多万元。
第三产业 1978年以前,村里仅有代销店、小磨坊、挂面坊等,收入微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马家庙村地处
蔬菜批发市场这一优势, 大力兴办个体私营经济。1998年,村民投资200多万元,在
市场周围建起商业楼,有饭店、旅馆、小商品批发、日用百货、种子经营、农药经营、
中介机构等多种个体服务项目, 年创收520余万元,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当
地经济,为村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特色产业 1982年以来,马家庙村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选准蔬
菜生产这一致富门路。 聘请北京四季青公社的2名蔬菜技术员来村进行技术指导,建
起蔬菜拱棚70个,当年种植成功。为鼓励群众发展蔬菜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并实行
统一地块、统一建棚、统一技术、统一服务,为群众提供价值近千万元的物资,解决
了群众的困难。村技术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科学种植,并聘请日本、
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蔬菜专家前来做技术指导,提高了群众的科技种菜水平。
为搞好蔬菜的销售,1990年,村里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以后逐年扩大,形成鲁西南规
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交易额1.2亿元,吸引了全国十多个
省市的客商。 2000年,全村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公顷,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460
多个, 中小拱棚800多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芸豆、西葫芦、茄子、辣椒等。
每年向市场供给新鲜蔬菜330万公斤, 亩产值达1.1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60万元。
成为泰安市有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1%。建国后,逐步改
善办学条件。 1968年投资2万元建起马家庙村小学。1984年投资12万元,对小学进行
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
厕所六配套, 当年被省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投资8万元,建
起高标准幼儿园, 购置20多种娱乐器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56名学
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其中大专21名,中专35名。1986年4月投资11万元办起了文化大
院,配备了各种文体娱乐设施。1988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评为市级文化大院。1994年
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村民文化科技学校”。多年来,该村对文化科技事业不断
投入,先后派36人到泰安、济南等地的院校、科研部门参加培训,有6人获高级职称,
15人获中级职称,15人获初级职称。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30多公
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49年全村人均粮食8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元。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纯收入3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50元。2000年人均纯
收入314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580元。多数村民住上楼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
286辆,程控电话120余部,彩色电视机220余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结构为主,人
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逐步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筋、
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 1982年至1986年,村民在新规划区建起100户标准房。1993年
以来,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先后开通村内3条大街1500多米,
并逐步实现道路硬化、美化和绿化。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5年村
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村卫生室
设有高压消毒锅、诊断床等设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全村村民均享受合
作医疗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4年,史以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5年春,成立第一个村党支部,史以军任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
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1962年,李传奇任党支部书记。1975年傅玉坤任支部书
记。1999年王金传任支部书记。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有计划地教育群
众, 发展党员,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3年被泰安市委授予“‘五好’村
党支部”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52年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6年建高级合作社,史以军任
社长。 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马家庙村生产大队,李传奇任大队长,下设8个
生产小队。1977年建立马家庙村村民委员会,傅玉来任村主任,设委员9人,下设6个
村民小组。 1995年底,马家庙村村民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任王金传,委员史以俭、
张茂生、李温更、朱建明、王健、傅明亮。民兵连长张茂生,治保、调解主任史以俭,
妇女主任王健。

人物简介
史道义(1928~1947) 革命烈士。1946年为宁阳县大队战士,1947年在增援一一五
师时,在肥城县陆房战斗中光荣牺牲。
傅玉坤(1946~2001.07) 曾担任马家庙村会计、支部书记,白马镇副镇长、镇人
大副主任,伏山镇正镇级干部。他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时,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使全村很快成为泰安市有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
号,是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市十三届人大代表。
王金传 1957年生,1979年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1985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1996年任村委会主任; 1999年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带领广大群众依靠科
技,发展蔬菜生产,使全村蔬菜生产科技含量逐年提高。1986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团支
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全市“十佳杰出青年”和“宁阳县十佳杰出青年”,1999年被
宁阳县委授予全县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武其华 桑学阳)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