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铺镇郭堂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06&run=13

概况
郭堂村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年)建村。郭氏祖郭善人建有七圣堂庙,郭堂
村由此而得名。
郭堂村位于梁山县城南郊,东靠梁山拳铺工业园区,西与东杨集村相连,北与鱼
王庄村接壤,南与吴庄、后楼为邻,隶属于梁山县拳铺镇管辖。全村总面积253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223公顷。
郭堂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
有利条件, 生产小麦、玉米、蔬菜、花卉、苗木、果品。农田林网100公顷,林木覆
盖率达41%。
郭堂村交通便利。220国道从村东穿过,工业园区4条主干道路在村内交织。该村
建有山东梁山金线岭商贸城、山东梁山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等企业,是投资兴业的理想
场所。
2000年,全村共有550户,总人口20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现有张、刘、
杨、孟、王、秦、段、崔、尚、吕、贾、房、孔、邱、朱、李凡16个姓氏,以张、刘
两姓人口居多,均为汉族。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 1978年为3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
70万元,人均纯收入3120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5∶24∶6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
额2800万元,全村纯收入475万元。
1988年以来,该村连续12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5年被市政府授予济宁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7年村党支部被山东省委授予全
省先进党支部称号。

大事记
1944年,郭堂村解放。
是年5月,村民张奉香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初,郭堂村建立了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奉香。
1946年9月, 国民党还乡团对村里革命组织和干部进行疯狂报复,把农民自卫队
队长崔绪卓绑到场院,塞入铡口。面对敌人的铡刀,崔绪卓宁死不屈,威慑敌人,保
卫了全村党员干部的生命安全。
1948年9月, 中共冀鲁豫边区区委在郭堂村张氏祠堂大院召开地委专署机关干部
和各地区所属县县委书记、 县长会议,参加会议人数200余人,会期15天。会议由冀
鲁豫边区赵健民、徐运北、万里等领导同志主持,会议总结了游击战争的经验,确定
了今后各项工作的重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1年3月,张奉环组织7户农民建立了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3年2月,全村成立了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12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购买了10部水车,打砖井12眼,改善了
生产条件。
1963年7月,购买2台140柴油机和粉碎机,解决了群众磨面问题。
1965年,建小砖窑1座,轧花房1处,小型面粉加工厂1处。
1975年,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4公里,安装50千瓦变压器1台,用电户占全村总户
数的70%。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起21孔大型砖窑1座,水貂养殖场1处。
1983年,投资15万元对村办小学进行校舍改造,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
墙、大门、厕所六配套。
1986年, 实施村庄规划,开通2条15米宽东西大街、5条8米宽的南北街,总长18
00米,全村共拆除民房270间。
1987年, 组织群众投工6.3万个,改造涝洼荒碱地33.3公顷,兴建高标准鱼塘11
个,计10公顷。
1988年,建起日加工2.5万公斤小麦的面粉厂1处。
1989年,投资25万元建起包括村委会办公楼、人口学校、灯光球场等农民文化科
技大院。
是年7月,济宁市委书记王玉玺来郭堂村视察。
1990年, 村委会投资35万元,购置了80千瓦变压器3台、100千瓦变压器1台、30
千瓦变压器2台、大型发电机组2台,架设高压线路4公里,满足了群众的用电要求。
1991年,在国道两侧,新建大型加油站1处。
1992年,建蚕茧收烘站1处。
1993年4月,对村内2000米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安装了路灯。
是年,兴办了地毯厂、条编厂,从业人员200人,出口创汇50万元。
是年,兴建梁山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占地25公顷。
1994年5月,市委书记王修智来村视察。
1995年,建良种肉鸡孵化厂1处,提供鸡苗、饲料配方、技术等服务。
是年, 共投资730万元,兴建商贸楼房1.2万平方米,硬化路面3万平方米,建起
了梁山金线岭商贸城。到2000年,共引导群众兴办饮食服务、日用百货、五金建材、
粮油食品等商贸网点105家,从业人员达到198人,年创收入120万元。
是年,组建了山东梁山金岭实业总公司,党支部书记张以林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7年8月,副省长吴爱英来村视察花木公司。
是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村视察工作并召开了座
谈会。
1998年,郭堂村被济宁市政府列为世界银行第二期贷款项目开发区。投资40万元,
新打机井30眼, 建井房30座,建桥涵闸10座,修砂石路3000米,植树2万棵,进一步
改善了生产条件。
2000年5月, 原中顾委委员赵健民,在济宁市委副书记王润廷、济宁市政府副秘
书长张忠健的陪同下,来到郭堂村,并与一起战斗过的老村干部、老房东进行了座谈。
是年8月,县委在郭堂村投资75万元兴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1处。基地融培训、
住宿、 实验于一体,拥有容纳200人上课的教室和高标准宿舍、餐厅,并建有花卉、
养殖实验基地。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 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1951年3月,张奉环响应党的号召,带
领7户农民成立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 1953年2月,全村先后办起了5个初级社。1956
年12月,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6年到1969年,全村共打井20眼,修水渠
5000米, 购进2台柴油机和抽水机、新式水车18部,水浇地面积达到80公顷,亩产达
到300公斤,多次受到中共梁山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70年至1977年, 村里共投资40万元,投工6万个,整平土地55.5公顷,架设高
低压线路2公里, 打机井15眼,改革耕作方式,选用优良品种,亩产突破千斤关,粮
食总产15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大包干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粮食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00公斤。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全村统一购进大型悬耕机4台、秸秆还田
机2台、大型收割机3台、弥雾机18台。群众购买拖拉机30台、抽水机50部。在农业生
产上实行了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浇灌、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打轧。
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千公斤关,总产达到280万公斤。
1990年以来,先后建起花卉、苗木繁育基地25公顷,主要生产各种盆花、盆景、
绿化苗木等产品, 每年向市场供应花卉、盆景、绿化苗木180万株,产品销往全国10
多个省、 市和地区。发展蔬菜8公顷,优质桑园25公顷,建起了高标准的鱼塘11.3公
顷。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7万元。
第二产业 郭堂村的工业始于60年代,当时建有小型砖瓦厂、棉花加工组、木业加
工组各1处,从业人员63人,收入不足3万元。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时干时停,生产很
不正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一班人抢抓机遇,
奋力开拓,从80年代开始先后建起了大型砖窑、水泥预制厂、煤球厂、加油站、饭店、
面粉厂等10余家企业, 年产值超过150万元, 创利税30万元, 为集体增收12万元。
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达到51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万元,创利税90万元。
第三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郭堂村党支部为壮大集体经济,加快群众致
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靠近220国道的优势,筹资730万元沿路建起
了高标准商贸楼房351间,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和周边群众承包经营。
建起山东梁山金线岭商贸城,形成了一个以粮油、饲料、果品、花木等农副产品为主
的综合性市场。 发动群众建起了加油站、 停车场、 饭店,硬化了市场内的路面。2
000年底,市场内拥有各类商业网点105家,从业人员198人,年产值120万元,为壮大
集体经济和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该村交通便利,全村运输业得到
了长足发展。 2000年,全村共拥有汽车、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等运输车辆200余辆,
运输能力达1600吨。 1995年,成立了建筑公司,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180人,工程覆
盖10多个省市, 优质工程率达到98%以上,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创利税109万元。2
000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596万元,利税2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7%。建国后,逐步
改善了办学条件。1947年建起了郭堂完小。1983年投资15万元对小学进行了校舍改造,
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
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63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学本科5名、
大专24名、中专34名。
1989年,投资25万元兴建高标准的科技文化大院,内设农民科技学校、法制学校、
人口学校、青年民兵妇女之家、图书室、阅览室和灯光球场等;成立了农民业余剧团;
兴建了中国梁山聚义武校, 在校师生达400余人。经常组织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
村里家家安上了电视,50%的户订阅了科技报刊,村规划了精神文明宣传一条街。成
立了红白理事会,实行了婚事俭办、丧事简办,倡导了文明新风尚。多次被省、市、
县评为农民教育先进单位,被济宁市命名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人均粮食50公斤左右,
人均纯收入20元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250元,人均粮食150公斤。1982年实行生产责
任制以后,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人均存款
3000元, 90%以上的户住上了高标准的砖瓦房。全村共拥有机动车辆330余辆,电话
400余部,彩色电视机300余台,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
村庄建设 解放前, 村庄街道不规整,房屋多以土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
方米。建国后,村民住房逐步改变为砖石结构,特别是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钢筋
水泥结构为主。 从1993年开始,对村庄街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共建起高标准住房120
0余间, 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规划出15条大街,铺设了柏油路面,安装了路
灯,修通了下水道,群众的生活环境整洁优美。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1980年村里兴办了幼儿园,实行
儿童免费入园。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实行集体供养。70岁以上老人免交“三提五统”,
全部由集体负担; 60岁以上老人免出义务工。从1999年连续3年免除群众30%的“三
提五统”。建起了高标准的卫生室服务楼,购置了医疗器械和设施,做到小病不出村,
大病能急诊。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4年5月,张奉香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
1945年3月, 建立第一届村党支部,张奉香任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全村有38名青年
参军,有120名村民参加了支前队伍,有4人在战斗中牺牲。
第二届支部委员会书记张奉环,第三届支部委员会书记刘兆华,第四届支部委员
会书记刘奉桂。1985年11月,张以林担任第五届支部委员会书记。几年来,党支部重
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5年,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党
支部”称号,连续12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被济宁市政府授予“模范
村”“八五”期间两个文明建设百家功勋单位称号,被梁山县委授予“五好村”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5月, 建立了郭堂村农民协会,会长刘于石,村长张作
才。在村政权的带领下,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 张奉环任社长。1958年9月,设立郭堂生产大队,辖12个生产小队,先后由
张奉环、 刘兆提、张以高担任大队长。1968年9月,成立郭堂大队革命委员会,张以
高任主任。1984年12月,建立郭堂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以高,委员7人,下设8个村
民小组。 2000年,郭堂村村委会由9人组成,主任张以高,副主任张保峰,民兵连长
张龙玉,治保民调主任张以臣,妇代会主任马云芬。

人物简介
张以高 1942年10月生,郭堂村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1月任郭堂大
队大队长,1968年8月任郭堂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1985年1月任郭堂村委会主任至今。
几年来,团结带领村委会一班人,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本村实际,
带领群众开拓进取,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先后开挖沟渠30条,长2.5万米,修水泥渠
1.5万米, 建桥涵闸45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带领群众调整农业生产结
构,发展桑园25公顷,建起占地25公顷的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开挖鱼塘11.3公顷,农
田林网达到100公顷。 带领群众兴建了金线岭商贸城,办起了饮食服务、粮油加工、
建筑建材等工副业项目。 2000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07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
3120元。 1991年、1995年、2000年先后3次被济宁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主任”称
号。
张以林 1953年8月生, 郭堂村人,高中文化。197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
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退伍。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带
领党支部一班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
狠抓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先后创办了
花木公司、种鸡场、面粉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企业,兴建了山东梁山金线岭商贸城,
组建了山东梁山金岭实业总公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科技教育、
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多次被市、县授予农村优秀党
支部书记、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并被评为市级劳模。1992年被县委任命为梁山县拳
铺镇党委副书记,现任梁山县拳铺镇人大主席。

(智红光 续文立 刘灿礼)

责任编辑: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