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疃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83&run=13

概况
沿革 东周桓王三年(前717年) ,昌邑始置县,柳疃镇便属昌邑县至今。清代前,
柳疃为居信乡。 1928年易区乡制,柳疃为第三区。1946年,改称柳疃区。1958年9月
建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公社,本
镇为柳疃公社。 1983年8月建乡改为柳疃乡。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2001年3月,
青乡镇并于柳疃镇。
地理位置 柳疃镇位于昌邑市区北9公里, 北临渤海湾畔,西与龙池镇接壤,东
隔潍河与夏店镇相望,南与奎聚街办相邻。
自然状况 该镇系潍河古河道冲积平原,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
积210.75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为5000公顷, 北部海岸线长19公里, 滩涂面积
2753公顷。地势自南而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为微斜平地。主要河流潍河自南而北
沿东界流入渤海,境内流长26.5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籽等。由于土壤盐碱度高,适宜枣树生长,
现全镇已发展枣树2万亩,30万株。
全镇辖72个行政村,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2‰。全镇人口系汉族,有孙、
王、徐、姜等66个姓氏,其中孙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45万元,1978年为495万元,
2000年为24.6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5.3∶86.5∶8.2。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
收入1424万元, 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亿元。柳疃镇是全国最大的丝
织镇,长江以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形成了以纺织为主体的印染、印花、
机械制造、建筑安装、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各种成分的纺织、印染企业
已发展到225家, 拥有各类织机5000余台。 拥有印染、后整理设备600余台套,从业
人员达18000余人。 主要产品有丝绸、化纤、涤棉、纯棉、装饰布、色织布等六大类,
年生产能力5亿米, 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2000年全镇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四处:昌进织造有限公司、大富纺织印染有限责任
公司、山东后官集团、山东青阜集团。全镇拥有盐田面积15万亩,盐年产量达到45万
吨。浅海贝类养殖和滩涂养殖是该镇的新兴产业,养殖面积8.75万亩。发达的纺织业、
沿海开发促进了柳疃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一名。丝绸业在18世纪闻名于世,
有“丝绸之乡” 的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北部滩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又被称为
“渔盐之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文明乡镇示范点、山东省百新工
程试点镇、 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名乡镇、潍坊市文明镇、
潍坊市模范镇、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潍坊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小
城镇建设先进镇、潍坊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农村工作先进镇、潍坊市思想政
治工作先进乡镇等。吴官正、姜春云、王忠禹、胡绳等领导人曾来视察。

大事记
清咸丰五年(1855年) 9月,前官庄村道光庚丑武进士候升参将高殿鳌,上谕钦加
副将衔。乙卯科补行鹰扬筵。
1881年7月, 潍河堤皆决,淹没田舍,重修河堤。莱州府拨款,沿河各村赖以修
筑。
1897年,震撼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从河北省波及昌邑柳疃乡村,相继成立了“义
和拳”组织30余起。各村设“拳屋”,习武练功发展组织。
1931年,国民党三区警备队,受县长刘毓章的指派,20余人到门八村搜捕柳疃的
第一个中共党员吴方兰,搜查无着。
是年,昌邑县第三区西傅家庄私立培英小学成立,报县府注册登记,成为柳疃地
区第一个合法学校(主办人傅冠英、傅首绪,校长傅冠英)。
1932年春季,中共青岛市委派赵鲁人来昌邑发展党组织,在柳疃惠昌药房召开了
第一次党员秘密会议。参加人员有隋寿三、翟瑞甫、齐介璞、李重九、齐恩周、齐传
琴等6人。
1937年,齐文甫、陈庆泉、张乐乔等在柳疃创办了《抗战简报》,从而扩大了抗
日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顺利开展。
1941年5月,抗日民主政府东三区正式成立,区委书记魏凤祥,区长江枫。
1945年,按中共指示精神,全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是年2月2日,昌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金家庄召开了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动参大会”,
三、 八、九3个区的广大群众一万多人踊跃参加了大会。独立营政委官愚公和副营长
罗平出席了大会。 副县长石磊作动员报告。当场有328名爱国青年争相登台报名。涌
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二人双双上战场的动人事迹。
1953年,柳疃区第一个丝绸手工业合作组在高龙圣村成立。此后,全区先后组织
起丝绸加工小组50余处,共有木机2000多台。
1955年10月,三区区长姜言溪指挥在付长戈庄处拦河打坎,调集劳力约1000人,
第一次腰斩潍河。当月竣工,并开始向境内诸河灌水。
1956年春,柳疃区铁木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负责人杨相川。
1958年9月15日, 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土地归集体所有,社址设
在柳疃街。
1968年春季, 拖拉机站成立,有房14间,拖拉机2台,大型脱谷机一台,技术人
员10人。
1972年,柳疃公社盐场建成,开辟盐田700亩,当年产盐150吨,产值14700元。
1977年,柳疃公社丝织厂建成投产,负责人傅学范。
1980年1月,柳疃与青乡分社,柳疃公社辖区42个村。
1983年9月,伊朗共产党总书记参观访问柳疃镇张家车道村。
1991年,省委书记姜春云到柳疃镇视察乡镇企业。
1995年,柳疃籍射击运动员徐翔获得世界女子多向飞蝶射击冠军。1996年参加亚
特兰大奥运会。
1997年6月,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昌进织造有限公司。
1998年10,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到柳疃镇西付村视察村庄建设。
2000年9月,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到柳疃镇视察计划生育工作。
2001年3月,青乡镇并入柳疃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柳疃镇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5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
147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1公斤,总产67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全镇的主要沟、渠及支渠进行多次疏浚,改造
中低产田2.1万亩,投资424万元建成了申明亭扬水站,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已占全镇可耕地的90%。连续多年被评为昌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
粮食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到3180万公斤。
1997年以来,实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双万亩枣园开发工程”为重点,发展
纯枣园5000亩,枣粮间作18000亩,共计30万株,并已见效益。
近年来,该镇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大了沿海经济综合开发力度,向海洋要效益,
以护滩育贝、盐及盐化工、滩涂养殖、苗木生产为开发重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两家
浅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护滩育贝面积2753公顷,目前贝类资源存量已达3000万元。
滩涂养殖面积5833公顷,以名、优、特、稀品种为养殖重点,并已向工厂化精养方向
发展。 苗木生产共筹建四大基地:一是133公顷的滨海盐碱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
是66公顷的芦竹生产基地;三是太平集的城市绿化用花卉苗木基地;四是南范的枣苗
培育基地。苗木基地的建设,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7189万元,其中,种植业5424万元,林业181万元,
养殖业1930万元。
第二产业 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 到1965年柳疃公社有社办工业企业7处,
以丝织业为主的村办或联合办的工业达62处,其中两处较大规模企业--昌邑丝织一厂、
昌邑丝织二厂, 共有职工164人,年产值200万元。1978年全镇丝织业产量已达32000
万米,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实现产值480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柳疃的纺
织业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品供不应求。90年代后,该镇在扩大丝绸生产
规模的基础上,纺织、印染、印花、服装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到
2000年, 全镇共拥有剑杆、喷水、喷气等高档机680多台,利税过千万元的纺织企业
有4家,全镇从事纺织业人数达18000余人,年实现产值3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000多
万元。 盐业生产也由粗放、 低效型向高效、科技型转变,每亩原盐产量由1978年的
1.5吨达到了2000年的3.5吨。 拥有溴素及溴化物生产企业2处,年产值1200万元,盐
及盐化工成为该镇上升产业。 另外, 拥有较大规模的建筑企业3家, 年实现总产值
2800万元,实现利税250万元。
第三产业 民国四年,建立县商务会,会址设在柳疃街。建国前,境内柳疃、太
平、门八等几个有集市的大村,商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后,以群众
入股的形式,发展了合作商业,办起了柳疃、潮海两个供销社。1978年后,个体私营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国营集体商业网点也大多实行集体承包和私人承包。
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小城镇及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先后规
划建设了11个个体私营园区。 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39家,私营企业53
家, 个体运输大户7家,从业人员7349人。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00人,实现产值
2.3亿元,创利税1780万元。
特色产业 柳疃镇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乡”,纺织业发达,境内分布有市属丝
织厂2处, 镇村纺织、印染企业252家,个体私营纺织企业179处。形成了以丝绸织造、
纺织、印染、印花为龙头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围绕纺织企业而得
到了发展。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清末,全镇有私塾61家,民国初年,办学形式由私塾逐渐向学校转化,
新型学校开始创建。1925年创办了县立柳疃育正小学,1931年创立了大傅家庄培英小
学,1939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镇大办教育,共有各类学校33处,培养了大批人
才。 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18处,在校学生8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2%。建国后,柳
疃镇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幼儿教育、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业余教育从
1950年3月开始到50年代末, 全镇办业校46个班,3200人参加学习,在扫除青壮年文
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至1976年,全镇基本扫除文盲。学校教育,
建国后到1956年, 全镇建起了初级小学33处,完小1处,初小班56个,高小班5个。
1957年柳疃第一所民办中学--太平集民办中学成立。 1958年昌邑县第六中学建立,
这是该镇历史上第一所公办中学。 1969年柳疃又办起了9处联办中学,同年昌邑六中
改为柳疃中学,由初中改为高中。80年代全镇学校校舍均达到省级标准,9处联合为5
处。90年代, 镇上投资260万元,撤并3处规模较小的联中,建起了3处高标准中学。
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62500人次。2000年,全镇共有小
学18所, 在校学生2660人;中学3所,在校生336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
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96名,其中大本32名,大专41名。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4636人,自1998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5项,
其中镇卫生院引进推行“双侧睾丸摘除术”和柳疃中学教师王昌令发明的太阳能热水
器与液压打气机最为显著。这些科研成果在县、市获奖。同时党委、政府还注重引进
高新设备、培养高科技人才,大范围进行科技推广,收到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被评
为县、市级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建国后,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955年创建文化站,1958年建广播站,1976年
建电影队。同时,学校、村办业余剧团,各村文艺宣传队相继诞生。进入80年代,镇、
村两级分别建成了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青年、妇女、民兵之家,丰富了群众的业
余生活。90年代,青阜、西付、常庄、后官、金庄等经济强村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
职工“卡拉OK”活动中心,农民公园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陶冶了柳疃人
的情操。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差,只有10余名中医,民国初年境内几个大村有中药铺。
1930年前后柳疃街开始有了西药。1952年成立了柳疃卫生所。1958年改组成立了柳疃
公社卫生院,辖区建6处卫生所。1966年,各片卫生所撤销,各村自己设立了卫生室,
配备了1~2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2年,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柳疃分
院。1984年,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60余人,病床56张,年门诊病人136918人次,住院
1581人,有村卫生院72处。90年代,有一大批卫生室被评为甲级卫生室。镇卫生院投
资220万元, 引进了B超机、 X光机、 激光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1998年投资120万元, 新建门诊大楼一栋,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先后被命名为潍坊
市十佳卫生院、 省爱婴医院、昌邑市乙星级卫生院,连续5年被评为昌邑综合目标考
核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一处,村级一体化卫生室16处,病床45张。
人民生活 建国前, 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建国
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为
主粮,90年代面食加鸡、鱼、肉、蛋。衣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调衣服。如今
穿着颜色多样,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全镇农户普遍住砖瓦结构新居。常家庄
是昌邑市第一个“四化村” ,西付村投资2240万元,建起了280栋农民别墅。2000年,
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人均年末存款1万元, 电话装机
总量5666部,移动电话1625部,电视机11670台,VCD3216台,机动车辆2367台,摩托
车、三轮车、汽车成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镇72个村实现了“四通” (通水、
通电、通话、通路) ,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80%
以上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他们在乡镇企业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赡养老人成为一
种社会美德。赌博、迷信、打架斗殴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销声匿迹,社会风气明显好
转。
乡镇建设 1998年,镇长孟凡广代表柳疃镇出席全国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
论研讨会,柳疃小城镇建设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
建国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 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镇村规划建设开始
起步,进入90年代,该镇邀请鲁建建筑设计事务所专家对镇区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1996年以来集中投资1.69亿元,对镇区10余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硬化,兴建居民住
宅10.5万平方米,供电、通讯、给排水配套,营造绿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安装51个
公益灯箱,39架自控照明路灯,安装霓红灯、文明公约宣传片30个。建成了35千伏变
电站3座,建成了龙河公园精品工程,建立了3个工业小区。镇区新建商贸楼300多栋,
形成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第三产业黄金走廊, 容纳个体工商户500多个。该镇先后被
列为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省中心镇。近年来,镇委、
镇政府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把村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教卫生、绿
化、市政办公、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镇区成立了村镇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工贸开发
办公室和环卫办,保证了镇区管理的经常化,保持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集体福利 镇委十分重视集体福利事业发展,1979年,建镇办福利服装厂一处。
养老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奖学金、助学金等各项制度有较好的落实。多年没有一起
因福利待遇问题而引起的上访。2000年全镇用于福利事业支出48万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2年春,县建设科高子言以职员的公开身份,来柳疃、龙
池一带发展中共党员。 同年6月成立了中共柳疃支部,齐文甫任书记。1940年底,全
镇共建党支部36个,有党员69人。1976年底,全镇共有支部72个,党员1965人。1984
年, 党员发展到2392人。 1995年成立了后官、 常庄、西付3个村级党委。1990年至
2000年,有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有12个村被命名为潍坊市先进基层
党组织,各村普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好阵地作用,教育管理党员。镇委党
校也充分利用上大课等形式,培训农村党员,使他们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农
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近年来,柳疃镇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文明镇”“模范镇”“党
建工作先进单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先后调整充实了16个村党支部,全镇每
年新发展党员50名。2000年,全镇党员总人数发展到2520人,1997年被列为山东省文
明乡镇示范点。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秋, 抗日民主临时政府第三区成立。1958年9月,成立柳
疃镇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社,本
镇为柳疃公社。1983年8月,改社建乡为柳疃乡。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41年前后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分设青
救会、农救会、妇救会、职工会。1949年柳疃区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
6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柳疃委员会。 1988年成立柳疃工商联合会,1987年成立
柳疃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83年6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柳疃计划生
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付国治
现任镇长:凌德全

人物简介
孙梦豸(?~?) 柳疃镇门八村人。明嘉靖乙卯科乡试举人。丙辰科登进士第。
擢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梦豸少年英敏,为人纯厚,对父母兄弟恭顺谦让,言事不讳。
所著诗文侃有风。诗有《潍水环清》《西岩晨旭》《游沼荷香》;文有《谏庄宗乘马
疏》《西岩记》等篇。
高殿鳌(1776~1855) 字魁先,号甘泉,柳疃镇前官庄村人。1796年丙辰恩科武
进士第二十七名,殿试三甲第一名。钦点御前侍卫,分守乾清门,后授福建泉州陆路
提标后营守备。继任陕西榆林延绥城守营都司。又任延绥左营游击。1830年 (道光十
年) 升参将,恩诏授武义都尉。1831年告病回籍。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例应重赴鹰
扬筵。1855年奉上谕钦加副将衔。同年9月25日,皇帝恩诏诰授武功将军。
常化谱(1917~1948) 柳疃镇常家庄村人。革命烈士。1947年7月参加昌邑县独
立营,作战勇敢,树立了以部队为家的思想,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同年冬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随部队升级到第三野战军,编入二十八师八十三团三营五连,
任排长。1948年冬,在河南商邱战役中光荣牺牲。
姜亦纶(1911~1970) 字锦章,老中医,柳疃镇闫家安村人。生前曾任姜家寨村
私塾教师。自幼受其父熏陶,爱好医学。13岁开始学医,16岁随父行医。1932年取得
天津国医学院函授文凭。精通内、妇、小儿诸科,擅长针灸。1951年任柳疃镇中医联
合诊所所长,昌邑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昌邑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副
院长。1959年任昌潍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潍坊市政协委员。1957年赴北京参加
国家召开的中医工作座谈会。在学术上他主张“诸家兼采,推陈出新”。在临床上他
主张“理宜精,法宜平,效宜稳”。学术论文有:《治疗崩漏之我见》和《治疗脱骨
疽的经验》等。
孟庆甲(1820~1982) 字颂魁,号潍农,柳疃镇潮海村人。少年家贫,在村塾读
书,勤奋好学。后缀学务农,仍坚持自学,从不间断。尤其喜爱书法,专心摹练。后
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县府书写员、潍坊广文中学职员、华东煤矿学院职员等职。
在工作之余仍专心学习指书与文史。几十年如一日,苦练不懈,书艺大进。五指并书,
进而为十指兼书。真草隶篆,书写俱佳,在书苑中别具一格。1981年曾赴日本示范书
艺,轰动一时,银屏影坛,书刊报纸屡次登载播放他的书写及典型作品,从而闻名中
外。1982年美国加州邀约,因病未遂,不幸病逝。
陈庆泉 1916年3月出生, 柳疃镇东陈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
北京志成中学读书时,任中共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分队长。
北京沦陷后,受党的委托回到故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齐文甫、张乐桥、徐迈、
陈厚基、王书范去革命圣地延安。经在北京读书时的老师鲁佛民介绍,进陕北公学学
习。1948年任淄博神头电厂党委书记兼经理。1949年调入安徽,任淮南矿党委书记兼
大通矿党委书记。后任淮南市委常委、市长,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主席兼党委书记,
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1991年10月离休。
付喜峰 1926年8月出生, 柳疃镇东付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
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武工队队长。1950年11月参
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55年入军事
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回七十九师编写战例。同年调任南京五三七团团长,后任副师
长。1969年调南京军区司令部,历任训练部部长,空五军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
长。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区西海区授予战斗模范称号。1968年授予南京军区学雷锋
标兵团长。
刘汝落 1927年12月出生,柳疃镇刘家庄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1948年济南
私立正谊中学高中毕业。1951年参加华北军区第二抗美援朝手术队。1954年调华北军
区陆军总医院外科。 1956年调304医院,1980年、1984年两次赴日本学习。1994年离
休。
首创“脊柱侧弯凸多节段椎板关节突楔型截骨矫正术”和“脊柱长弧形后突多节
段脊柱截骨矫形手术”,分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军队成果二等奖。1988年立科研
工作三等功。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延明 1945年10月生。 柳疃镇渔尔堡村人。中共党员,研究生。1964年9月参
加工作,历任社教工作组组长,公社党委副书记、整党工作组组长,昌潍地区团委干
事、宣传部长、副书记,潍县县委副书记,诸城市市长、市委书记,聊城地区副专员、
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地委书记兼聊城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第六届山东省委
委员。1997年12月任山东省省长助理,1998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至今。
在《人民日报》《求是》《大众日报》等全国性及省级报刊多次发表重要文章,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召开的多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先进典型经验介绍。主编
《孔繁森》《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等多部大型图书。任诸城市委书记期间,中共
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付乃贵 1947年1月生,1968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中文化。1971年从部队转业,197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他带领村民走发展企业的富民之路,先后成立了塑料纺织厂、织布印染厂、纺织印染
厂,并组建了全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潍坊昌进织造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
经理。到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5亿元, 集团固定资产2.7亿元。他本人被评
为“全国优秀厂长(经理)”“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潍坊
市优秀共产党员,连续15年被评为昌邑市优秀共产党员。
张江汀 1961年9月生, 柳疃镇张家车道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莱阳农学院本
科毕业, 历任青州市委老干部局干事,益都镇副镇长。1988年8月入省委党校研究生
班学习一年后,历任益都镇党委副书记,弥河镇委书记,青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1995年10月调任共青团潍坊市委书记。2000年任中共潍坊市委常委、诸城市委书记。
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著
有《领导智慧录》《深化农村改革的探索与思索》。

(赵涵 董明泉 范旭日)

责任编校: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