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村镇北眉一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75&run=13

概况
元大德年间,辛氏祖居潍州永丰乡眉村,因地处柳毅山东侧,倚山东望,与村南
0.5公里处的南眉村恰似巨人双眉,故称北眉村。
该村位于坊子区境东北部,眉村镇政府驻地。309国道和眉南路(眉村镇至南流镇)
贯穿村东西、南北,东邻西汉乐都故城罗都屯村,北跟寒亭区朱里镇接壤,西与宁家
庄、 代家庄相接,南与南眉村相连。全村辖区面积213.24公顷,其中耕地100公顷,
企业占地46.5公顷。
1964年,北眉村分为北眉一、北眉二两个行政村。北眉一现有辛、王、易、岳、
邱、 吉等姓,均为汉族。2000年,全村共有387户,总人口15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4‰。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 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
总收入634万元, 人均纯收入42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
别为10∶85∶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6933万元。
该村从清朝末期就是著名的纺织之乡,发展经济具有明显的传统和区位优势。改
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明显提高,1995年被中共坊子区委、坊子
区人民政府评为小康村。199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村镇建设先
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党组织。

大事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1月24日,南眉村王延环之妻去娘家返回途中,被盐巡王
鸿文以巡缉私盐为借口,肆意侮辱,使营里社一带民众对盐店巡役的数年积怨爆发。
北眉村庄田董事辛可选召集八村民众,于27日晨一齐涌向傅戈庄盐店门前论理。盐巡
王家贞、杨修长等向村民开枪,打死1人,打伤2人。民众更加愤怒,纵火烧毁盐店房
屋25间, 并将盐巡缉拿委员刘世贤、司事张辅之、带巡李春浦及巡役8人投入火中烧
死,另有4人被推入潍河中淹死,此事震惊全国。
1938年1月,日军侵占北眉村,并在眉村街设下据点。
1943年8月, 在北眉村群众的掩护下,抗日游击队袭击了驻北眉村的侵华日军据
点,砍死日军9人,汉奸3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
气焰。
1945年7月,北眉村农民协会成立,辛正尧任会长。
1956年秋,成立中共北眉村第一届党支部,辛福荣任书记。
1979年11月,建变压室一处,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使全村95%的农户通电。
1979年,办起了村织布厂,有织布机32台。
1997年5月,安上了闭路电视,全村95%的村民看上了清晰的电视节目。
2000年1月, 投资20万元,开工建设3000平方米的集餐饮、娱乐、商、贸于一体
的综合大楼。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 农民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1956年全村办起了初级社, 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共打井50眼,修路4条,购进140
型柴油机2台,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1964年,粮食亩产达到100公斤。
1970年至1978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整平活动,全村累计出劳动力1万多人次,
整平地面60公顷,使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大搞科技种田活动,
科学选种、育种、施肥,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
1981年, 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粮食单产300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0吨。
第二产业 北眉一村的纺织业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当时,以家庭为主的手工
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明代达到高潮,素有“男耕女织”之说。多少年来,用手摇车纺
线, 用脚踏木机织布, 产品俗称小布,所需原料为当地产棉花。土织土纺,故又称
“土布”,多用于农家服饰,以解决自身穿衣问题,余者到集市出售。
本地布业生产改革的洪流发端于寒亭,大兴于眉村。1907年,潍县寒亭张瑞芝从
日本输入足踏织布机6台, 试织宽幅土布,虽获成功,但未能普及。民国初年,眉村
乡邓村胡曰汉、胡玉瑶二人自天津购机数架回乡,推广传习技术,改良产品,获利颇
丰。数年间,潍河沿岸各庄无不以织布为主。1917年春,又在眉村发起布市、线市,
每集售布4万多匹,销售线700多件。
1912年,随着铁木织布机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布的幅宽问题,并使生产效率和质
量大为提高。此时,已能织粗白布、白细布、斜纹布、蚊帐布、线呢、哗叽等各种条
布和白细布。1918年(民国7年),眉村一带的布机已发展到500多台。这里兴起了民间
纺织业,并迅速发展成为潍县民间纺织业的中心,为潍县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
基础,其影响至今犹存。
1930年前后,眉村的纺织业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远销河南、甘肃、陕西、内蒙、
山西、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区。许多城市商业资本也积极参与,使机织户在
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资金。
1917年(民国6年) ,眉村布市达到了空前程度。织布业的兴盛,贸易额的增大,
引起了当地一些地主豪强的发财邪念。他们勾结税局官僚,以承包潍县税务为名给机
户强行按税,引起群众抗争,他们联名上诉抗税。后经潍县县长转山东省呈请国务会
议批准:“凡本国棉织布及各色布自民国七年(1918年)起,将国家、地方两税一律免
除” 。税一免,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民间织布业迅速发展。为感谢政府之恩惠,
1921年3月,《惠及工商碑》在眉村集最热闹的关帝庙前树起。
为适应纺织业的需求,眉村先后开设纺织配件商店20余家。安装、维修工厂9家,
形成了纺纱、织布、机件安装、维修、运销一条龙。同时,带动了金融、运输、餐饮
等行业的发展。
1938年1月, 日军侵占眉村,并设下据点,八年的日伪统治,使眉村交通断绝,
布商绝迹,棉布货源堵塞、产品滞销,陷于停顿状态。以后又经过战争和政治运动,
纺织业伴随着形势变化而起伏不定,时兴时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北眉一村经济的复苏唤来了春风,群众在
种好责任田的同时,着手修复停歇多年的纺织设备。到1980年圆织机已发展到30台,
平织机发展到100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北眉一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
又大大提高一步,到1995年,北眉一村的纺织、塑编业,不但总量得到膨胀,而且产
品的科技含量、机械化、电器化程度向现代企业迈出了一大步。
1996年春, 为实施经济带动战略,镇党委决定将政府驻地由南眉村迁至紧靠309
国道的北眉村,并开发了新的工业园区和纺织配件市场,为北眉一村经济发展开辟了
新的空间。政府引导企业改变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科技化、外向
型发展, 到2000年已有民营企业150家、织布机2000台、圆织机800台,130家民营企
业迁进开发区, 其中过千万的4户,过百万的20户,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6933
万元。
第三产业 随着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商机,村“两委”
充分利用紧靠309国道和眉南路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塑编和纺织两大产业做好文章。
目前已有纺织配件服务公司25家,实现年总产值3000万元,成为周边地区及外省、市
纺织配件的集散地。同时,餐饮业、娱乐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有饭店30家,
宾馆13家,年创利税2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学龄儿童入学率
仅为30%。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办学条件逐步得
到改善。 1949年12月,办起北眉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1979年,根据中
央82号文件“要加强小学教育” 的精神,投资3万元,对原小学进行扩建改造,达到
了国家部优校舍工程,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教育
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向教育投资是北眉一村人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同时,也换
来了累累硕果。 从1980年至2000年20年间,先后有10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
大本40名,大专20名。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截至2000年底,全村有
线电视入户达100%,70%以上的群众订上了各种报刊。民营企业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职工按时参加科技文化学习和各种娱乐活动。村老年协会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十分活跃,
每年都演出10场以上。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北眉一村的民营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有31家企业与
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建立了联姻关系,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有20家民营企业,
高薪聘请了技术指导。已有105名大中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中大显身手。
人民生活 建国前,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多数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
85%的农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如遇天灾人祸则走投无路,背井离乡,
妻离子散。1948年以前,人年均粮食只有50公斤,经济收入25元左右。1951年,人均
占有粮食160公斤,比1948年高出3倍还多,基本上改变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开
始向温饱型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
210元, 2000年人均收入4300元。人均年底存款余额5000多元。消费市场中,粮食消
费比重下降,肉、菜、蛋、奶、油的消费迅速增长。各种高档商品进入百姓家中,85
%的农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交通、通讯事业发展最快,
全村共有各种交通运输工具803辆, 其中各种汽车300辆,三轮车83辆,摩托车420辆。
固定电话400部,移动电话500部。
村庄建设 建国前,由于生产能力低下,群众生活水平低,住房条件十分简陋,
多数农户为土坯草房, 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建国后,随着农村政策的日趋完善
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村庄建设逐步得到改善。50年代,房屋标准较低,所建房屋
仍为土坯草房。70年代,砖瓦平房已占多数。1978年后,推行统一规划,村庄建设逐
步走上按计划发展的轨道。80年代,农民新居已是前出厦带走廊,钢筋水泥结构,大
跨度、设附房、玻璃门窗讲采光,清一色的红瓦房。进入90年代,随着小城镇建设步
伐加快,住房向社区化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向镇驻地和经济开发区集中,盖起高标
准的小康楼。为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先后开通了村内大街6条,安装路灯250
盏, 硬化路面2条,并逐步实行绿化、美化,按城市化标准实行统一管理。2000年投
资200万元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大楼, 招商引资,实行租赁经营。1995年在
30 9国道和眉南路两侧开发民营经济园区,投资230万元实现了三通(通电、通水、通
路) ,为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各
种优惠政策逐步完善,1997年村里投资40万元完成自来水供应系统,村民免费用上自
来水。1997年以来,村里的“三提”全部免缴,镇里收取的“五统”也全部由村里负
担,村委为村民每年垫付90万元,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电,对老党员实行每
月30元生活补助制度, 对按政策退休的干部,按在职干部的80%工资发放。村专门
设立2处卫生室,并购买了各种先进设备,为群众提供服务。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5年8月15日, 潍南县政府驻涌泉庄,派栾道述、姜潍焕、
张兴贵等同志到北眉一村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组织。1947年,
党的领导力量在北眉一村逐步加强巩固,组织农民协会、妇救会、青妇队、儿童团、
民兵等开展生产活动,减租减息,斗地主、打恶霸、分田地。在群众运动面前多数地
主、 恶霸都纷纷逃到潍城和国民党占领区。1947年4月辛善敏入党,他是北眉一村第
一名中共党员。1948年,潍县解放,为了支援解放全中国,党组织又发动部分干部、
群众踊跃支前,开赴鲁南、苏北并参加淮海战役。辛延昌和邱永华两位烈士在解放战
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1950年成立了北眉一村第一个党员小组, 辛善敏任组长
(当时党支部设在乡里)。
1956年秋,成立了北眉一村第一个党支部,辛福荣任支部书记。党组织带领群众
搞土地改革,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充分发挥本村的地理和传统优势,用足用活国家政策,
千方百计发展经济, 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8年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党支部
2000年被中共坊子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栾道述在眉村区任区长,他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
民协会、妇救会、青妇队、儿童团、民兵等开展各种活动,减租减息、斗地主、打恶
霸、分田地、拥军优属。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村小学也开始兴办起来。1955年秋,
北眉村全面实现合作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设北眉村大队, 岳京林任大队长。
1967年冬, 成立了北眉一村革命委员会,辛成训任主任。1984年实行村改,成立北
眉一村村民委员会, 辛敬三任主任,下设6个村民小组。1996年辛胜国任村主任,辛
会臻、辛长庆任副主任,辛学廷任民兵连长,辛华三任治保调解主任,袁兆华任妇女
主任。

人物简介
辛可选(?~?) 号公屏,潍坊市坊子区眉村镇北眉一村人。性情刚正,主持正
义,爱打抱不平。曾任本村庄田董事,深得百姓信赖。
当时,本地盐巡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肆意调戏妇女,乡民十分愤怒。清光绪十
四年(1888年)11月24日,南眉村王廷环之妻去娘家返回途中,被盐巡王鸿文以查缉私
盐为借口,肆意侮辱,此事使北眉村一带民众对盐店巡役的数年积怨爆发。辛可选召
集八村民众,27日以撞钟为号,一齐涌向傅戈庄盐店门前论理。盐巡不但不认错,反
而向村民开枪,打死1人,打伤2人。激起了村民的更大义愤,纵火烧毁盐店房屋25间,
并将盐巡头目及巡役等8人投入火中烧死,另有4人被推入潍河淹死,民众方消恨而去。
火烧盐店事件震惊全国,莱州府在潍县设考院询查。先后逮捕数人,大多数参与
者推卸责任,惟辛可选不屈不挠,勇于承担责任。官府多次重刑拷问,逼他供出同谋
者,他坚贞不屈,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最后,清政府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将辛可
选释放。从此后盐巡再不敢为所欲为,横行乡里,民众始得安乐。
辛可选晚年从商,后因病去世,享年68岁。

(王有云)

责任编校:温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