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镇西关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27&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 京杭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 后台儿庄逐渐形成重镇。清顺治四年
(1647年)建筑台儿庄城。咸丰七年(1857年),改建为砖城,西部遂称西关。
西关办事处由西关一街、三街、前二街、后二街、燕庄街、车站街、金庄街组成。
位于台儿庄城区中西部,西、北分别与彭楼镇的闫浅村、巫山村、三里庄村为邻,东
与台儿庄镇的北关办事处相连,南傍古运河。隶属台儿庄区台儿庄镇管辖,总面积约
600公顷,其中城区建设占地300多公顷,工副企业占地36公顷,耕地现仅有23公顷。
境内交通便利,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从村南缓缓东流,十里港湾昼夜繁忙。枣徐、
潍徐公路于境内交汇,南通徐州。主要街道华兴路、金光路、文化路、长捷路、华阳
路、康泰路、林运路、兴中路纵横相连,是商贸旅游投资的黄金地段。
2000年, 全办事处共有1886户,总人口4621人,其中农业人口仅867人,人口自
然增长率7.2‰。
1949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仅有7.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4万元;20
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8亿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8∶69。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8000万元,全年纯收入1677
万元。
该办事处是全市十佳明星村之一,2000年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第一名。1996年,
被授予山东省“明星村” 称号;1998年,被授予山东省“模范居民委员会”称号。1
999年, 被中共枣庄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安全文明居委会”称号;2000年,
被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强民营企业”称号。

大事记
1945年7月,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 西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泰胜任支部书记,高克端任组织委员,
梁殿安任宣传委员。
1950年4月,全村实行土地改革,贫雇农人均分得土地1.2亩。
1952年春,燕福申带领6户村民创办了西关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12月, 全村26个互助组自愿联合成立了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郑庆富、高
克端、 张夫英、李孝田分别任社长。1956年春,在4个初级社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西
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梁殿安任社长。
1958年秋, 台儿庄人民公社成立,西关成为一个生产大队,下辖燕庄、车站等6
个生产小队。
1963年夏,台儿庄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平地水深1米多,持续3个多月才退
去,西关秋季颗粒无收。
1966年秋,西关大队第一个副业项目--电动磨面房开始投入营业。
1969年8月, 区办台儿庄完小下放西关大队,改称西关小学。1984年以后,西关
办事处先后投资250多万元建成教学楼、 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宿舍等设施,适龄儿
童入学率达到100%。
1974年春, 西关大队先后投资5万多元办起了带锯房、电气焊修理厂和百货代销
店。
1978年春,西关大队各生产队分别成立幼儿园。1984年秋,西关办事处将各幼儿
园合并,由办事处主办。1990年,投资2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幼儿园,年招收学龄前儿
童200多名,为市级二类幼儿园。
1980年秋,邵泽普等人创办西关贸易货栈,年经营额达30多万元。
1981年4月,西关大队投资6万元,由秦夫华带领7名技术人员开办了汽车大修厂,
规模为全区第一。
1981年6月, 全大队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112.4公顷稻谷总产量达到1
26万斤,比上年增长38%。
1984年秋,西关畜产品加工厂投入生产。
1985年春, 孙法才领办的西关港航公司成立。年创收2000多万元,上交利税500
多万元。
1986年2月,西关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下辖4个工程队。
1990年春,投资80多万元新建办事处办公大楼。
1992年4月,西关水泥预制构件厂建成投产,总投资20多万元。
1992年秋,办事处与居民共同投资1100多万元兴建小康一村、小康二村,总住户
284户,户均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1993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1993年秋, 投资670万元的台仙大酒店开始施工,整个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1995年8月,大酒店正式对外营业。
1993年10月,经山东省体改委批准,由西关港航公司等20多家集体工副业企业组
成的枣庄市台港发达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党支部书记孙法才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
经理。
1994年春,西关船舶修造厂建成,总投资120万元,占地0.67公顷。
1996年3月, 投资408万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仙泉康浴城落成,总建筑面积3
600平方米。
1997年3月,投资240多万元在金光路西段北侧兴建高标准四层办公大楼。
1997年5月,投资800多万元建成车站商业一条街,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1998年2月,西关办事处被山东省人事厅、民政厅授予“模范居民委员会”称号。
1998年3月,居民投资60多万元建成华兴封闭市场,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
1999年4月,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康宁路商业一条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2000年7月,台港发达集团公司兼并国营台儿庄区港。
2000年10月,金光市场动工兴建,总投资11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其中封闭大棚4000多平方米,集农资商贸于一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西关粮食亩产不足百斤。土地改革后,村民积极响应
党的号召, 走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1952年春,燕福申带领6户村民创办了第一个农
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全村先后办起了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成立了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体村民积极兴修水利,改造涝洼,使粮食亩产一跃达到200多
公斤。
1966年,西关大队根据地势低洼,又有运河水源的特点确定农作物种植调整,全
部安排试种水稻, 当年就收到了较好的收成。在以后12年的时间里,全大队总投资3
0多万元, 投工20多万个,动用土石方15万立方米,修渠道、建水闸,架电线、购机
械, 治洼地、整水田,选用优良品种。1978年,全大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总产达1
00多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大队统一购进优质良种进行更新换代。在管理
方面实行“四统一”(耕、播、灌、收) 。1984年,粮食单产780公斤,比1978年增长
250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0多万公斤。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台儿庄城区建设日新月异。西关办事处地处城区中
心,自1982年以来,随着新城区建设的扩展,西关居委会的耕地逐年减少。到2000年,
全办事处的耕地由原来的120公顷锐减到20多公顷, 然而,粮食单产却突破1000公斤
大关。
第二产业 西关的工副业始于1966年,当时仅有规模不大的小建筑队、面房、缝
纫等小项目, 从业人员50多人,年收入也不过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
关的工副业逐年发展起来,集体、个人先后办起了小型水泥构件厂、装卸码头、港口
等。 1981年,投资6万元开办汽车修理厂。自1985年港航公司成立后,西关的工副业
发展开始驶向快车道,先后建起了塑料制品厂、煤球加工厂、毛刷制造厂、扣板厂、
船舶修造厂、 仙锦服饰厂、 华阳制衣厂等20多个集体、个人工副业企业。年创产值
800 0多万元, 利税1400万元。1993年10月,经省体改委批准,组建了台儿庄区第一
个村级企业集团--台港发达集团公司,党支部书记孙法才兼任董事长、总经理。2000
年, 工副企业的从业人员有846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6620万元,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4800万元,创利税502万元。
西关的建筑业是由原先的小建筑队发展起来的。 1986年2月,正式组建西关建筑
工程公司, 下辖4个工程队,每年承包十几座楼房的建筑任务。该公司1990年被枣庄
市建委确定为国家三级企业。 1996年,公司又扩建了3个工程队,全企业集土建、预
制构件、铝合金制作、水电安装、木工造型、防腐等多专业于一体,成为鲁南地区重
要的一支建筑队伍。 2000年,从业人员684人,实现总产值148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
原值300多万元,创利税240多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西关的第三产业均为规模较小的个体业户,经营的项目主要
有土布印染、理发、小餐饮、小杂货等,经济收入微薄。建国后,三产的发展也较缓
慢。1958年“大跃进”开始,西关的三产完全消失。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部分三产
项目如餐饮业、小百货经营又一度兴旺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产又全部停
顿。1972年,集体兴办的理发店、缝纫铺、磨房、挂面房又相继开始营业。1978年,
全部经济收入仅有四五千元。
改革开放以后,西关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充分利用辖
区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和地处城区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3年,在枣徐
公路东侧、运河大桥北的黄金地段,分别投资670万元、408万元,兴建了台仙大酒店、
仙泉康浴城。 以后又投资800多万元、1300多万元,建成了车站商业一条街、康宁路
商业一条街。同时还兴建了规模较大的华兴封闭市场、金光封闭市场。2000年,西关
办事处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00多人, 实现总产值9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2亿
元,年创利税1100多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西关的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0%。虽然
也出过举人、秀才,但那都是出身于地富家庭的子弟,绝大部分贫苦百姓是得不到文
化教育的。1949年解放时,西关的文盲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建国后,儿童入学率
逐年提高。 1953年, 辖区内设立1处公办完全小学,学制六年,在校学生400多人。
196 9年, 下放给西关大队承办,改称西关小学。1972年,西关大队对小学进行扩建
改造, 使学生告别了土台子、 黑屋子的历史。1984年以后,西关办事处又先后投资
250多万元, 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 办公楼、 实验楼、教师宿舍,校舍设施达到了
“六配套”。2000年,在校学生7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1978年以来,
先后有5 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8人,大专20人。改革开放以来,办事处
相继开办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大院,兴建了篮球场。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
得丰富多彩。多年来,西关办事处对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投入,先后有80多人进入
农广校、电大、高职等专业学校学习培训,有3人获高级职称,9人获中级职称,60多
人获初级职称。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艰难生活,人均年纯收
入不过几十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人均占有
粮食300多公斤, 人均年纯收入200多元。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 0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万余元。全体居民都住上了小康楼,
有的还兴建了豪华的小别墅。全办事处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12辆,其中个人拥有102辆;
各种品牌的摩托车390辆; 程控电话1520部,手机786部,空调180台;彩色电视机20
16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 建国前,西关的街道破烂不堪,尘土飞扬。居民住房大多都是草木结
构, 且低矮潮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建国后,居民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
少数居民盖上了砖瓦房,到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80年代以后,居
民陆续使用钢筋水泥预制件兴建砖瓦房。1992年,办事处按照区建委的统一规划,先
后用两年时间,采用集体与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兴建了两个小康村,每户建筑面积
为120平方米,每栋楼房造价5万元。1984年以来,西关办事处根据区里的统一规划,
先后完成了辖区内大小11条街道的拆迁扩宽任务,并进行了高标准的硬化、美化和绿
化,安装了328盏形态各异的路灯。1997年,投资240多万元,在金光路西段北侧兴建
了高标准的办事处办公大楼。1996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西关居民的福利也在逐
年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入学全部免费,小学生上学免交一切杂费,对考入大
中专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1989年,为居民免费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自1985年起,
居民的“三提”“五统”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并对8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金补助,
每人每月10元,对退职干部也实行了最低保障金制度。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5年7月, 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
共产党员。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向山东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台儿庄陷入反
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党的活动转入秘密进行。1949年5月,中共西关乡(当时西关为
台儿庄镇的一个乡)第一届党支部成立,于泰胜任支部书记,时有党员6名。在党支部
的领导下, 全乡有18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00多名民工参加了鲁南、淮
海、渡江等战役的支前队伍。1950年以后,无论是进行土地改革,兴办互助组,还是
创办初级社、高级社,西关党支部都是群众的坚强核心,党员也都成了带头的模范。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关党支部更是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和战斗力,连年被镇、区、市评为先进基层组织。2000年,西关党支部共有党员38名,
孙法才任书记,郑继月、李士成任副书记,吴刚任宣传委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台儿庄镇党委、政府(县
级)成立,西关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民兵联防大队、妇救会等群众组织。
1956年,西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梁殿安任社长。人民公社化时期,设立
西关生产大队,李宪臣、满友德先后任大队长,下设6个生产小队。1968年7月,西关
生产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张冠玉任革委会主任。1984年6月,西关设立街道办事处,
黄崇德、白福田先后任办事处主任,2000年,西关办事处由5人组成,郑继月任主任,
韩荣启、金本利任副主任,刘学亮、屈秀英任委员,民兵连长由支委成员吴刚兼任,
周升全、杨汝臣任治保调解主任,张保芬任妇联主任。1998年,西关办事处被山东省
人民政府命名为“模范居民委员会”。1999年,被中共枣庄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
“安全文明村居”。

人物简介
官乃民(1886~1965) 字天爵,又名官文藻,枣庄市台儿庄镇西关人。家道小康,
8岁就读兰陵书院, 学习儒家经典11年。1904年,下学后应聘在抗埠、台儿庄设家馆
教学。后又到峄县教会实业中学任国文教员。1913年,弃教入峄县瑞美德医院学西医,
1917年, 他与本镇人士赵鹏霄在台儿庄三官庙创办了第一家西医院--济生医院。 1
938年春, 济生医院毁于日军战火,他到邳县官湖开办医院。20世纪40年代,他治愈
了千余例黑热病患者。晚年又回到台儿庄,在积极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多次投书国
务院,请求以政府名义向日本政府提出赔偿济生医院的损失,表明了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和社会责任感,受到鲁南苏北人民的赞誉。1965年去世。
赵青山 1928年出生, 1945年8月入伍,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
长、排长、教导团区队长、公安支队政治处主任、步兵团副政委、政委。带领部队转
战南北, 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7 6年,转业任西安钟表厂党委书记。1985年离休,副厅级待遇。
孙法才 1949年6月出生,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担任台儿庄区
台儿庄镇西关大队车站生产队长。1982年,任西关办事处副主任,1991年,任西关办
事处党支部书记,1993年,任台港发达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台儿庄镇镇长助理,
镇政协工作室副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带领村民走企业强村富民的路子,
先后创建了港航公司、汽车大修厂、塑料制品厂、煤球加工厂、毛刷制造厂、船舶修
造厂、西关港口、仙锦服饰厂等20多个集体工副业企业。1993年,被中共台儿庄区委、
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
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并荣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

(孙法才)

责任编辑:徐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