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村镇侯宅子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19&run=13

概况
清朝嘉庆年间(约公元1806年),梁氏族人迁此定居,初称为侯家宅,后名为侯宅
子村。
侯宅子村位于枣庄市城乡结合部,隶属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管辖。东与孟庄开发
区为邻,南与市郊乡相连,北与前良村接壤。侯宅子村地处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
2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5公里,总面积114.7公顷,其中耕地52公顷。适合种植的农
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
境内交通便利,枣庄至费县省级干线公路穿村而过。枣庄市公交车12路、18路、
19路、23路均在此设有停车点。境内驻有市属自来水公司水厂、酒厂分厂、枣庄汽车
驾驶学校、冶金化工局储运站和区宏通运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2000年,全村共有333户,总人口为123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全村现有梁、
吴、付、宋、王、李、张等7个姓氏,其中梁姓最多。全村均为汉族。
建国初期, 全村国民生产总值1802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0万元。2000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2。2000年全
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120元。
该村是全市20强村之一,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第13名。1989年3月被
枣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单位” 称号;1996年7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
“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7年12月被中共枣庄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并
连续4年获此殊荣。

大事记
1949年2月12日,村民王德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2月,王广银组织4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小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66年4月,成立中共侯宅子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张化举任书记。
1978年,办起了汽车队,组建第一支建筑队、运输队、装卸队。
1983年,建变压室1处,安装5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90%农户通电。
1986年,投资32万元,建成村委会办公大楼。
1987年,购进46部农机具,包括推土机1部,收割机4部,打麦机6部,拖拉机4部,
铲车2部等。
是年5月,投资40万元建加油站一处。
1988年,投资30多万元,建洗煤厂。
是年7月,投资42万元,建成六配套、高标准、占地20亩的教学楼。
1989年3月,沿五岔路口建起一座综合楼,共42间,用于租赁经商。
1989年4月,通街道10条,全长1020米,路面硬化,路边绿化。
1991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关。
1994年,建环保焦厂1处,年产3万吨焦炭。
是年,侯宅子村建成小康村。
1995年10月,山东省人大副主任肖寒、枣庄市委副书记秦尧基视察侯宅子村,召
开座谈会。
1998年3月,36户村民建楼房。
1999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组建汽车拆解中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 粮食亩产不足40公斤。1950年2月王广银响应中央号
召,带领4户农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全村先后办起了2个初级社,1956年,
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当时挖井2眼,修拦河坝2条,蓄水2万立方,粮食亩产
达到80公斤,总产7200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24180公斤。2000年全村
粮食平均亩产310公斤,总产48000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为0.18万元,1978年为
80万元,2000年为260万元,比1999年增加1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万
元。
第二产业 村办工业始于1976年,当时建起洗煤厂、焦厂各一处,从业人员82人,
收入不足万元,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
抓住发展机遇, 自1986年至1989年先后建起洗煤厂、焦厂、装卸队、加油站等4家工
业企业, 年产值8900多万元,利税200多万元,上缴村集体30多万元。1999年,经市
政府批准, 组建汽车拆解中心。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70人,实现产值85万元,
税费18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320人,实现总产值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
近几年来,党总支一班人抢抓机遇,通过内联外引,建设百亩私营经济园区,现
已有环保焦厂、拆解厂2家企业在区内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 1954年,村里办起了第一个商店,之后又陆续办起挂面坊、豆腐坊,
取得较微薄的经济收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抓住商机,充分利用侯
宅子靠近市区的地理优势,投资1500万元,在五岔路口建起集旅馆、停车场、幼儿园、
饭店、车辆维修、小百货、种子批发、农药、化肥供销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年创收
230万元。 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当地经济,为村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1990年,成立运输队,利用邻近市区的优势发展运输业,备有载重汽车23辆。
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60人,实现总产值200万元,创利税6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文化教育落后。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58年,投资
0.18万元建起侯宅子小学。1983年,投资20万元,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达到了校舍、
课桌凳、 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8年,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200 0
年投资2万元,购置了微机等先进教学设备5台(套)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恢
复高考制度以来, 先后有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13名,大中专27名。1
986年投资20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 老年公寓,配备了各项文化娱乐设施。成立了老
年门球队,并多次参加省、市、区比赛,均获得较好名次。1998年侯宅子村被枣庄市
人民政府誉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不足12元。建
国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民生活水平断不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80元。
200 0年人均纯收入312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800元。多数村民已住上了小康楼。全
村有程控电话360部,彩色电视机380台,摩托车360辆,各种机动车362辆。
村庄建设 建国前,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1957年至1980年间村民在新规
划区建起330户砖石结构的新房。 1993年至1999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把平房改建为小
康楼,先后开通了村内10条大街,总长2000米,并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和美化,安
装了路灯, 有2名专职环卫工人负责街道卫生。1986年,投资32万元,在枣费路北建
起了高标准的村委办公大楼。1996年被枣庄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明星村”。2000年
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2000年又投资80万元,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
代初,村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生上学免交杂费,对考入高中的学生一
次性奖励300元,考入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元。村民的“三提五统”全部由集体支付。
1985年以来,每个村民每月补助大米30斤,面粉30斤,凭户口本领取。1998年以来,
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每月发放20元。对退职干部实行最低保
障金制度。村卫生室设有高压消毒锅、诊断床等设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全体村民均能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2月, 王德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共产
党员。 1966年4月8日,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张化举任书记,时有党员6名。1991
年侯宅子村党支部由郭向才任书记,发展党员12名。截止2000年底,全村共有党员55
名。 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6年被
评为市中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侯宅子村连续4年被授予“市中
区文明单位”称号,1996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8年被市
中区政府评为小康示范村。
基层行政建设 1952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王广银任社长。1959年3月,
成立人民公社,设立侯宅子生产大队,刘学桂任大队长,下设2个生产小队。1966年7
月成立侯宅子大队革命委员会, 郭向才、刘学桂先后任主任。1987年4月,建立侯宅
子村民委员会,设委员6人,李继田任主任,下设2个村民小组。2000年侯宅子村民委
员会由7人组成, 主任梁宗银,委员付玉凤、陈学玲,民兵连长付广永,治保、调解
主任付广勇、 苏志亮,妇女主任陈学玲。自1990年以来,村民委员会连续6年被评为
区级“模范村民委员会”、“先进单位”和“突出贡献单位”。

人物简介
巩振翔 1937年4月21日生, 1952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
场,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荣立三等功。1953年10月退伍后,在本村务农。
马全友 1942年6月生。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民兵连长、乡经委副
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全村第一个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者,先后办起了汽
车大修厂、泉城酒家、市中区青年煤矿。后去海南经商。

(杜忠诚)

责任编辑:王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