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18&run=13

概况
沿革 枣庄市市中区市郊乡(以下简称市郊乡),现辖18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
由于地处城郊,几经变革,辖区变化很大。建国初期,所辖区域隶属于峄县八区、十
区;1958年峄县撤区,成立13处人民公社,今乡境内村居归属曙光人民公社,后改为
枣庄人民公社; 1960年峄县改为枣庄市,第二年撤销枣庄公社,成立5个小公社,今
乡镇北部划归枣庄镇公社, 南部则划归塔埠公社。1976年7月12日,成立市中区郊
区人民公社, 当时所辖35个大队,48个自然村,总人口为28000人,耕地面积约2000
公顷。1984年社改乡,易名为市郊乡。在此前后随着枣庄城区的不断发展,许多自然
村逐渐城市化,至2000年底,市郊乡实际所辖范围为27个行政村。(2001年2月山东省
乡镇撤并,市郊乡更名为光明路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不变,27个行政村合并调整为
1 8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
地理位置 市郊乡位于枣庄市政府驻地四周,南与峄城区坛山办事处接壤,北与
齐村镇相连,西与永安乡毗邻,东与西王庄乡交界。
自然状况 该乡因城而兴,北部是枣庄百年矿区,境内煤井星罗棋布,以盛产优
质煤炭而享誉大江南北;南部为枣庄新兴工业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
南部为平原;东西最大距离为6.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9.7公里,呈船形狭长体,实
际面积为4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670公顷。该乡南部有2座无名小山,海拔分别为
2 33米、 120米左右,现已成为水泥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原材料基地。境内流经的主要
河流为东沙河和西沙河,流长分别为8.3公里和5.8公里,流域面积共41.5平方公里。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及杂粮。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各类名优特稀经
济作物纷纷在该处引种、落户,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截至2000年底已达到了2∶8。
全乡现有总人口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藏
族、 傣族,人口为89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居民姓氏有李、张、王、刘等157
个,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1976年建立市郊区人民公社时, 全社农村经济总收入551万元,
各种集体提留和国家税收仅93万元,人均分配(收入) 包括实物折款仅94.70元。2000
年经济总收入为6.78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5;
完成财政收入1287万元。该乡以工业发达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著名。自1976年成立
公社以来,境内先后兴建了全国著名的省属企业--山东省十里泉发电厂和一大批市属
企业,如枣庄国棉一厂、枣庄国棉二厂、枣庄橡胶厂等知名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又先
后建立了利民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鲁南建材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从而促进了该乡
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强乡由来 市郊乡经济总收入名列枣庄市市中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首位,两
个文明建设多年来均走在全区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历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
主要有:全省第二届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竞赛明星乡镇;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运动
委员会、国家农民体协授予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尊师
重教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计划生育
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1925年,山阴村大绅士武章创办峄阳中学,是峄县境内最早的一处私立中学,至
北伐军入境前夕停办。
1936年冬,中共枣庄中心支部成立,是枣庄市郊最早的一个党支部,李微冬任支
部书记。
1938年4月17日, 日本侵略军在枣庄南郊东、北、南三个龙头村大肆烧杀,用刺
刀穿死村民17人,烧光了三个村1100余间房屋。
1940年2月, 鲁南铁道游击队在枣庄火车站北小陈庄正式创建。初期有洪振海、
王志胜等9人组成,以开炭厂为名,通过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宣传活动,撒传单、
贴标语,打击日军,镇压汉奸,截火车搞物资,支援解放区,逐渐发展成鲁南铁道游
击队。
1945年10月3日, 伪军王继美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官地惨案。当时鲁南军区某部
为迫使日军尽快投降,于2日晚奉命进驻官地村,被特务告密后,遭王继美部包围。3
日清晨发动攻击,由于敌众我寡,加之为掩护群众,八路军牺牲50余人,38人突围,
74人被俘,其中11名党员干部惨遭杀害。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30名伤员(男20名,女10名) 来塔埠卫生院治疗。至19
77年5月先后治疗痊愈后返回唐山。
是年7月12日, 成立郊区人民公社,马西安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主
持工作。
1977年2月, 省属十里泉发电厂兴建,是当时山东最大的坑口电厂,总装机容量
为62.5万千瓦,被称为“鲁南明星”。
1978年10月9日, 沙河子村张建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省妇联妇女
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9年12月, 西塔埠村投资5万元建设面粉加工厂,是村级发展较早的农产品
加工企业,为市中区第一家面粉加工厂。
1984年4月,郊区人民公社改为市中区市郊乡,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9月,陈学常、蒋友胜、王晓心、高焕富、王庆伟5名市郊乡籍战士,在对
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市郊乡党委、政府在市政府礼堂召开了近千人参加的追悼
大会,各村及有关单位送了花圈,并将烈士骨灰安葬到台儿庄烈士陵园。
是年12月,市郊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任振荣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个人。涝
坡村党支部书记沈文庆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1990年12月,邵丽被评为国家级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是年12月,中塔埠村党支部书记曹学法、东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兰被评为山
东省劳动模范。
1991年9月12日, 市郊乡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农民体协评
为“亿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是年9月17日,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涝坡村北所建的基督教教堂举行开堂典
礼。
1992年2月, 国家教委电教司魏司长由副省长马长贵陪同来涝坡小学视察电教工
作,称赞该校是全国农村少有的电教化学校。
是年7月, 省委宣传部、省农委、大众日报社联合授予市郊乡“山东省第二届百
乡百镇双文明建设竞赛明星乡镇”称号。
1994年5月18日, 市郊乡所辖枣庄四十二中学校奠基。新校址在塔埠村南,占
地60亩,设24个教学班,总投资约1000万元。同年12月底主体工程交付使用。
是年9月4日,涝坡村民王群山投资兴建的枣庄市第一所私立中学--华夏中学正式
开学。 该校占地53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正规教学班21个和一个成人
大专班,实行全封闭式教学。
是年9月, 省委、省政府授予市郊乡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同年12月,授予该
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1996年9月8日,国家计划生育“三结合”会议在枣庄召开。9月10日,国务委员、
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在副省长吴爱英陪同下,来该乡视察计划生育服务站和“三结
合”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是年12月,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郊乡“文明乡镇”称号。
1997年6月,山东省委授予市郊乡党委“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是年11月,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授予市郊乡“农村财务管理示范单
位”称号。同年12月,市郊乡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乡镇”称号。
1998年初,枣庄市光明广场在境内筹建,广场占地13.4公顷,是枣庄市最大的城
市文化广场,年底部分完工交付使用。
是年4月,省委、省政府授予市郊乡“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8月,
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乡镇”称号。
1998年8月, 市郊乡最大的乡办企业--市郊水泥厂改制成功,成立雷鸣水泥有限
公司。
1999年1月, 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郊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乡”称
号。
是年9月, 市郊乡供销运输公司由职工出资,实现产权一次买断,成立枣庄市长
鸣运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汽运、水运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
2000年4月,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郊乡“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11月,省计生委协会授予市郊乡“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乡”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生产力低下,
粮食产量较低,至1978年粮食亩产提高到236公斤,总产达到796.2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 同时由于新技术的推广,一大批水利设施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全乡9
0%以上的耕地成为涝能排、旱能灌的稳产高产田。2000年粮食亩产954公斤,有80%
的地块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该乡地处城区周围,随着市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到2000年底,
耕地面积仅1.04万亩,人均不足三分地。该乡立足自身实际,从1996年开始,以实施
农业“四化”(耕作机械化、浇灌水利化、种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为总目标,掀起
了高效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两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实现了“四化”目标。
在此基础上,1998年乡又以“产量上台阶,收入上水平,管理上档次,发展高效农业”
为突破口,开发1200亩一级种子田,投资210万元完成17项水利配套工程,投资150万
元新增联合收割机36台、 大型拖拉机54部。 为发展高新农业,实行种植结构调整,
1999年,该乡发展冬暖大棚240个,新扩大葱5000亩,芸豆拱棚1000个,同时投资400
多万元, 新建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一处。示范园引进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名优稀特
瓜菜新品种, 亩均产值1.2万元。经过几年的调整和示范园的带动,到2000年底,粮
经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到2∶8,初步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高效城郊型农业生产之路。
此外,在养殖业方面,继续依靠“围城”优势,大力发展“为城”养殖。建立了大规
模的奶牛场5个,奶牛专业户70家;拥有规模饲养小区8个,联办养殖场10个,各类养
殖专业户262户, 肉蛋奶产量达到3080吨。在林果发展上,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
个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环境绿化和林网化种植,大搞盆景开发和大棚花卉种植,
其中东山阴村村民培植的石榴盆景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荣获特等奖。至2000年
底,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5250万元。
第二产业 1976年建立郊区公社时, 仅有6个小型的手工作坊式的工业项目,固
定资产50万元,年产值141万元,社办企业总人数为550人,其中包括建筑工人150人。
到1978年,先后又建起焦厂、石料厂、石灰厂等社办企业,职工达到1500人,全社固
定资产220万元,流动资金183万元。社办企业总产值540.85万元,总收入672.7万元。
1978年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根据人多地少的城郊特点,由单
纯的农业不断向工企业转化,大力发展焦炭、煤矿、碳酸钙、缸砖、水泥、电子、木
材、服装等产业,成立了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供销公司等乡办企业。至1984年社
改乡时,全乡工企业职工人数达到3800人,当年实现总收入3598万元,其中乡直企业
总收入1173.5万元,村办企业1488.14万元,联合体244.5万元,“两户”359.78万元,
农业337.61万元。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煤矿资源的逐渐减少,该乡
大力发展了市场外向型经济,从1995年开始加大“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加快了
经济发展步伐,重点实施“地下”(指煤炭)转“地上”的战略转移。投资1800万元,
新上一座年生产能力1.2万吨的光明淀粉厂, 1997年建成投产,年产值4000万元,创
利税400万元;1999年又投资500万元,新上年产5000吨阳离子变性淀粉车间。同时对
乡水泥厂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扩建、挖潜、提高,并于1999年初投资1500万元,新
上一条年产10万吨525#水泥生产线,使乡水泥厂成为年产40万吨规模的大型水泥厂。
在企业改革上全面推广了“先股后租、股租结合”的改制办法,制定了“十项管理”、
“阳光工程”、“两创一高、树形象”等管理措施,形成了以枣庄雷鸣水泥有限公司、
山东恒久集团有限公司、枣庄长鸣运销有限公司、枣庄大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枣
庄光明淀粉有限公司和市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这六大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格局。
2000年全乡共有工企业项目134个,其中村居企业116个,从业人员3200人;年末固定
资产1.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共建立基层科研机构27个,厂矿科研所6个,
取得科技成果14项,其中8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6项达到省、市先进水平;获市科技
进步奖8项,获国家、省、市颁发的新产品奖3项。恒久集团1997年被中国建筑工程协
会授予全面质量管理优秀奖--“金屋奖”,连续四年被山东省建工局授予“省级优良
施工现场”等荣誉称号。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境内北龙头、塔埠、涝坡等村有几家红炉,只是以修理农
具为主,其他各村有几家饮食店。较有名气的是柳峪的米粉加工。1956年以后,几家
红炉收归公社,主要以修理农机具为主。1966年成立塔埠综合厂,主要经营木料家
具加工、 铁业、缝纫、采石、运输等项目,总人数120人。至1978年以前,个体商业
户仅141户,从业人员194人。1978年以后,商业、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辖区先后建
起了农工商贸易大楼,成立了郊区公社供销公司,在邵庄、中塔埠、十里泉等地办
起了一些社队商店和服务业,个体私营的服务网点和饮食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到1987
年共发展集体服务网点36处, 个体服务网点540处。进入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快速
发展,国营集体商业服务大多实行了私人承包。近几年,市、区、乡又出台了更加优
惠的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先后建起了利民农贸市场、鲁南建材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
场、服装小百货批发市场、枣庄鲁南商城和商业街,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空间。至2000年底,全乡个体工商户3260家,私营企业58家,
其中利税达到30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及各类养殖专业户67家, 利税超过100万元的民
营企业达到14家。 全乡个体私营经济总收入完成4.6亿元,完成增加值9650万元,实
现利税3280万元, 安排就业人员1.6万人。该乡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个体民营经
济先进单位。该乡工商联连续四年被市工商联评为先进基层商会,12个村居被区委、
区政府命名为经济强村,8家民营企业被区科委指定为全区科技示范企业,4家民营企
业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百强民营企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2年在传统的家塾基础上, 境内首次出现5处私塾,但学生很少。
建国前发展为3处简易小学。 建国后,政府专门设立了教育机构,即枣庄行政办事处
教育科,教育事业才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村庄都建立了小学,各村都建立了农民夜校,
扫除青壮年文盲。到1976年境内有完全小学18处,在校学生4253人。80年代初,市郊
公社不断加大旧校改造,到1984年各校都实现了“六配套”,达到了省、市要求的改
貌标准。 90年代以来教育工作的重点向高标准发展,1992~1993年累计投资530多万
元,对陈庄、雷村、十里泉等薄弱小学进行改扩建,完成了全乡所有小学的标准化建
设。1994年又投资1000万元,按照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易地新建中学和成教中心
各一处。 中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占地6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了
市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成教中心占地20亩,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1995年被评为“山
东省农村成人教育规范化学校”。1995年投资60万元,新建了达到市级农村示范园标
准的乡托幼中心。从而形成了以“四个中心”(即中心小学、中学、成教、托幼中心)
为龙头,以村办小学、幼儿园和农技校为依托的大教育网络。1996~1998年,先后又
投资500多万元, 新建了田庄小学,改建了沙河子小学,新建农村教师宿舍80余套,
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教工宿舍楼两座、共计60余套,为教师购买商品房12套,基本上
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 2000年全乡有小学12所,在校学生3529人;中学1所,在校
学生853人。 各校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内部设施和软硬件建设均达到了省级
标准。80年代以来,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专以上各类专业人才310人,其中大学本科105
人,大专205人。
90年代以来, 全乡致力于改变农村知识结构,以各种形式共安排大中专毕业生6
00余人; 通过农函大和农广校培训初中毕业生780人;通过成教中心每年培训学员近
千人。他们都能掌握1~2门实用专业技术,一些人还拿到了绿色证书。到2000年共有
463人取得农业初级、 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并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
术人员75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取得科技成果14项,其中8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境内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如狮子龙灯、旱船、
舞龙、高跷、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建国后,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更加活跃和繁荣。
1962年辖区建起广播站,各大队都通了广播。1978年建起文化站,设立了图书室、阅
览室、游艺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成立了电影放映队。1981年后各村相继建起了青
年之家、图书室、阅览室,藏书共达十万余册。90年代以来,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站每年都要举办迎春文艺联欢会,举办声乐培训班和青年致富成果展以及重大节
日和纪念日的知识竞赛、专场演出等。1981年公社文化站代表市中区参加枣庄市文艺
会演,演出自编节目《种子迷》、《一份旁证材料》等节目,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和
轰动。2000年恒久集团公司在“光明之夏”广场消夏文艺晚会上进行专场演出,观众
达十多万人。 2000年12月, 由该乡主编的《市郊发展之路》一书正式出版。该书约
100万字, 真实地记录了“九五”期间全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加快
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结出的累累硕果。
医疗卫生方面。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加之生活贫困,群众生病只能施以
民间偏方或听天由命。建国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卫生事业,掀起了除害灭病的爱国
卫生运动,很快地消灭了天花、鼠疫、性病、黑热病等曾大面积爆发和流行的传染病。
1956年在塔埠建立联合保健站,1960年改为塔埠卫生院,有房屋6间,职工17人。
到1973年投资8万元,新建了卫生院,房屋24间,职工11人。1976年购置一台X光机和
无影灯,病床30张,可做简易手术。80年代以后,新增心电图室,设立了内科、外科、
妇产科、 牙科、放射科、化验治疗、心血管等8个医疗专科。1990年,卫生院更名为
市中区工人医院, 医疗设施提高到新的水平。 1993年被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
2000年, 该院又投资2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初级卫生保健信息资料室。村级卫生网
络进一步加强,27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卫生室,其中甲级卫生室占85%以上。共有村级
医生38人,70%以上具有大、中专学历。各村(居)及学校都配备了健康教育专(兼)职
教师,加强卫生教育。各村(居)卫生户厕改造普及率达到了68%,“四苗”接种率达
100%, 定期对妇女、儿童进行免费查体。各类传染病基本被消灭,医疗卫生条件得
到了很大改善。
体育运动方面。该乡已连续八年举办春季农民运动会,设有篮球、乒乓球、羽毛
球、拔河、长短跑等十几个比赛项目;连续11次参加市中区举办的“丰收杯”篮球比
赛,均拿到一、二名的好成绩。体育竞赛已形成常规和制度。各村(居)和各大企业也
都设立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室等体育活动场所及晨练点等。 1991年9月12日,国家农业
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农民体协联合授予该乡“亿万农民体育健身先进乡镇”
称号。各学校均按标准配备了体育器材和专业教师,每日坚持“两操一课”制度,每
年都举行大型田径运动会,涌现出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育人才。
人民生活 建国前, 村民年平均占有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人民群众分到
了土地, 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仍然比较贫困。直至1976年,人均占有粮食189.3
公斤,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主要是以玉米、地瓜等粗粮为主。到80年代,人民生
活有了极大的提高,1985年人均占有粮食213公斤,经济收入630元,吃粮以面粉为主。
进入90年代,饮食讲究营养,穿着方面,也向花色多样、质料高档发展。建国初期农
村一般为土坯草房,60年代一般为砖石墙、房顶半草半瓦(为二行瓦沿),到80年代初
期,农村住房多半建起了砖混结构的瓦房和现浇水泥的平房,“两头沉”或“一头沉”
成为建房的标准和主流。到1985年全乡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18平方米。进入90年代,
有90%的农户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的新居。 2000年,已有的1/3的农户住上了
小康楼。利民社区居委会,有回民200余户,结合城迁改造,他们投资800万元兴建了
60座回民小康楼。沙河子社区居委会、周庄社区居委会、石碑社区居委会等也都建成
了花园式村居。 到2000年,全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电话机安装总量500 0
余部, 移动电话40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80年代的自行车到90年代已被
摩托车所代替,不少人家还拥有了私人轿车。据统计,2000年全乡共有机动车4000部,
其中个体私人拥有600部。早在1995年全乡就实现了“四通(即户户通电、通水,村村
通程控电话、通水泥道路) 。1984年建敬老院,现有58名五保老人在院内安度晚年,
1989年11月该院被评为全省敬老院建设管理先进单位。 全乡共有残疾人360人,28 0
人办了残疾人优待证, 40%的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200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
3280元。
乡村建设 该乡地处市、区驻地周围,市区环城公路从境内穿过,市内光明路、
解放路、文化路、振兴路、建设路均从境内村居通过,交通极为便利,为村镇建设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90年代,开始了以旧村改造、道路建设、美化环境、建设花园式新
农村为总体目标的村居建设,大力发展小康楼、文明村、示范村。1997年在全面完成
村居“四通”工程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从小康楼建设、旧村改造(特别是“空心村”改造)、城乡结
合部的治理等方面入手,在设计上本着实用、经济、美观、布局合理的原则,将沿街
改造与经济建设、第三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到1999年底,共投
资8000万元, 完成商贸房建设600万平方米,建设小康楼1500座,新建农民住房1200
户,硬化道路30公里,有50%的村居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农村与城镇融为一体的目标。
其中周庄社区居委会成为枣庄市唯一的电气化村,沙河子社区居委会2000年底也被枣
庄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村居。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该乡地处枣庄矿区周围,受中共党组织的影响较早。1934年
利民村李微冬时任枣庄街小学校长,成为境内第一个共产党员。1935年又建起了党支
部,也是境内最早的党支部,李微冬任支部书记,并发展张洪义、汪国章、李汝佩、
李汝允入党。1936年陈庄村农民王志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中王强的原型),参
加了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和本村的梁传德等九人以开炭厂为名,在枣庄火车站
附近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成一支抗日队伍--鲁南铁道大队。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
峄县二区农救会长王太清、 赵成斗2人在境内山阴村发展武德功、王广喜、陈家超、
孙继祥、 李培环、李宪纯等6人入党,成立党支部,王广喜任支部书记,武德功任组
织委员。 1963年,塔埠人民公社有党员126人,设一个党委,12个党支部。到1976
年成立郊区公社时, 有基层党支部34个,党员530人。到2000年底,全乡共有党员10
86名, 设有33个党支部。1997年6月,市郊乡党委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
组织称号,1998年6月,被枣庄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基层政权建设 该乡区划变动频繁,1962年,塔埠公社管委会只辖境内南部的
1 2个行政村,其余各村分别由其他7个公社所辖。到1976年,成立郊区公社革命委员
会, 1980年12月又恢复为郊区公社管委会。1984年更名为市郊乡人民政府。2001年2
月调整行政区划,更名为光明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和所辖范围没变。
群众团体组织。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山阴村成立农救会。建国初期各村成立有贫
下中农参加的农协会,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及合作化运动中做出了积
极贡献。 塔埠公社成立后,各群众组织相继建立。1963年4月成立塔埠公社妇女
联合会; 1964年4月成立塔埠公社贫下中农协会;1971年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塔埠委员会。1983年郊区人民公社科学技术协会成立,1988年成立市郊乡计划生育
协会,1991年3月,市郊乡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4年4月成立市郊乡工会工作委员会,
并相继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
现任街道党委书记:郑永武
现任办事处主任:李继成

人物简介
武彰(1885~1948) 原名武学彰,字明斋,山阴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入
村塾读书,稍长去济南求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堂。他学识渊博,任侠好义,在峄县享
有盛誉。1921年曾任山东省议员、峄县参议员。他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提倡剪发放
尼,并主持将湖山寺等处神像推倒,没收庙地两顷作为学田,购置教具,延聘教师10
余人,创立峄县第一家私办峄阳中学,后又建明德女子小学(皆设在山阴村)。1927年
武奉南京政府之命,在枣庄组织暂编第九师,武任师长。他率峄北人士及峄阳中学学
生200余人南下, 后在窑湾一带失败。武隐居,多数学生考入黄埔军校,知名者有八
路军运河支队政委邵子真,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安琪、高魁元等。
李松亭(1896~1980) 号志仓,山阴村人,工商开明人士。1924年,他随其兄李
政万在枣庄经营“义泰公”杂货店,1933年佐兄经营泰丰面粉厂,1946年因战火破坏
停产。1950年被峄县人民政府聘为土改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枣庄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
会主任。 同年枣庄设立3个荣军分校,接纳荣军多达3000人,面粉不敷供应,他在当
地政府的帮助下,很快恢复了泰丰面粉厂的生产,解决了面粉供应。1951年在抗美援
朝运动中,他带头捐献2000万元(旧币),占当时工商界捐款总额的40%。公私合营后,
任枣庄面粉厂副经理。李为枣庄镇工商界最早参加公私合营的资方人员,股金1956年
为枣庄镇工商业全行业股金总额的31.3%。 1966年1月被推选为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
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李微冬(1911~1982) 原名李汝震,又名李位东,回族,利民村人,枣庄著名的
抗日活动家。1928年在济南求学期间,目睹了日军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后学校
关闭,返回家乡,担任枣庄第一届抗日运动委员会秘书,后被选为主任。1935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他以小学教员和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董事长的身份为掩护,在枣庄积极
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先后担任中共枣庄中心支部书记、中共枣庄中心区委宣传委员和
中共湖东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抗战爆发后,按照党的指示,组织抗日武装,
担任峄县战地服务团团长,1938年任峄县抗日义勇军总队秘书长、八路军山东纵队宣
传大队教导员。建国后任山东省文教厅文化处处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宁夏教育
厅党组书记、厅长,宁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王志胜(1911~1987) 陈庄村人,鲁南铁道大队副大队长,1942年被鲁南军区授
予一等战斗英雄称号。王出身贫苦,早年在枣庄火车站干装卸为生,练就了一身扒车
技能。 1938年在陈庄村以开炭厂为名,组织地下抗日武装。1939年8月与洪振海等人
血洗日特机关枣庄正泰洋行。 同年又在枣庄王沟飞车截获机枪2挺、大盖枪12支等物
资装备。 1940年1月创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任大队长,王志胜任副大队长,活跃
于枣庄、薛城、微山湖之间,扒火车,炸桥梁,有力地支持了鲁南军民“反扫荡”斗
争,并多次安全护送中共高级干部过境。其事迹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铁道游击
队》广为流传,是剧中人王强的生活原型。建国后,历任政协枣庄市常委、枣庄市人
大代表等职。
王晓飞 (1965~1985) 篑子村人, 烈士, 二等功臣。1984年5月加入共青团,
1985年1月应征入伍,为解放军35283部队七连战士,同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年
9月,所在七连参加收复211高地的战斗,在我军伤亡较大的情况下,王及其战友在一
号哨位坚守4个昼夜, 打退越军小组规模进攻三次,共打死打伤敌军40多人。王晓飞
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4次往返二、 三号哨位,背送弹药和食品,他身负重伤,仍顽强
坚持战斗,牺牲时,身上弹痕累累,肠子涌出体外。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
员,记二等功。
沈文庆 1940年出生,涝坡村人,中共党员。1973~1998年任涝坡村党支部书记,
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沈文庆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任支部书记二十多年,
办事公道、勤奋,以建一方文明、保一方稳定、富一方群众为己任,立足本村实际,
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彻底改变了涝坡村贫困面貌,使涝坡村成为全市有名的经济强
村,是枣庄市首批跨进小康村先进行列的村居之一。他本人也多次被省、市、区、乡
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曾为山东省人大代表。
张建兰 1941年出生,女,中共党员。1985年至1996年任市郊乡东沙河村党支部
书记,1979年度和1981年度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建兰十几年如一日,
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办事果断泼辣,有“铁
娘子”之称。任职期间,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成立了运输队,建筑队、装卸队,
建起了商业楼,兴办了印刷厂、蜂窝煤厂等村办企业,使东沙河村很快跃进全市文明
富裕小康村先进行列。
王文合 1950年生,中共党员,山东行政学院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建筑工程师,
民营企业家。现任山东恒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文合自20岁起从事
建筑业,有较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他技术精湛,思维敏捷,提出“质量兴业”的公
司方针,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曾获国家级全面质量管理优秀奖--“金屋奖”等荣誉称
号。王文合曾被山东省建工局授予“质量标兵”、“工程质量先进个人”,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优秀厂长(经理)”、“特殊贡献者”等荣誉称号。他本人创立的山东恒
久集团公司也多次被评为“枣庄百强民营企业” 、 “工程质量特别奖”以及山东省
“重合同、 守信用”企业、“AAA”级资信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及市级“突
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王群山 1960年出生,政协市中区委会员常委、枣庄市华夏中学董事长。原籍山
阴村,1989年迁到涝坡村。从小因贫困失学,长年在外打工。1983年,靠打工积蓄和
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头骡子和地瓜干,筹集资金7000元,建起了鲁南地区第一家篷布
维修厂。由于经营有方,名声鹊起,1993年被评为枣庄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山东省私营
企业“十杰青年标兵”,1994被团中央、国家工商局、全国工商联授予“优秀青年”
称号,并荣登中国首届青年“龙虎榜”。1997年被推选为山东省工商联常委、省政协
委员。王群山致富不忘乡邻,1994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枣庄市第一家私立中学
--华夏中学。学校占地53亩,有21个正规教学班,是枣庄市首家由私人企业独立开办
的学校。
梁克山 1962年出生, 中共党员, 枣庄市雷鸣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 7年3月调入该公司后,凭着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使这家
濒临瘫痪的企业当年扭亏为盈, 实现利税近百万元。1998年8月,梁克山针对企业实
际,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先股后租、股租结合”的改制办法,实现了企业产权的
平稳过渡。 1999年3月,他通过多种渠道筹资1300万元,新上一条年产10万吨水泥生
产线, 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见效的目的,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他
本人于1999年荣获“振兴枣庄”立功奖章,被评为枣庄市优秀青年厂长(经理),2000
年被枣庄市委、市政府选拔为枣庄市第三批优秀青年技术人才。

(冯永香 闫德好 刘宁)

责任编辑:王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