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13&run=13

概况
沿革 东汉时即是东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镇,为历代军事、政治、交通重镇。
1939年属沂水县第三区,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1944年解放,属沂北行署韩
旺区。1952年8月沂水县撤消,属莒沂县韩旺区。1952年1月,由莒沂县划沂源县为第
九区,同时将大泉区(七区)的前、后绳庄,前、后暖院,朝阳官庄,苇子峪六个村划
入。 1957年撤区并乡,为东里乡,原属第九区管辖的铜陵、瓜峪、紫荆峪、张家坡4
个小乡共37个村划出设张家坡乡,同时将第十区的西长旺乡划归东里乡管辖。1958年
成立东里人民公社,年底张家坡公社并入。1962年又将张家坡公社划出。1965年东里
公社改称东里区。1969年将张家坡公社的紫荆峪、孟家庄、刘家圈三个大队划归东里
区。 1971年复称东里公社,1984年改社设区、乡。东里区辖4个乡、镇,即东里镇、
水北乡、福禄坪乡、韩旺乡,同时将唐山公社的江河南、前河南、后河南、王坪、毛
峪、 东可乐山、西可乐山、上柳沟、下柳沟、梅家坡、郑家旺等12个村划东里区。1
985年撤区、 乡,设东里镇,同时划出福禄坪、韩旺2个小乡设立韩旺乡,韩旺乡在1
994年撤乡建镇。2001年3月原东里镇、韩旺镇合并为东里镇。
地理位置 东里镇位于沂源县东南,镇驻地距县城40公里。东与张家坡相接,西
同中庄乡、西里镇接壤,南与沂水县交界,北与石桥乡相连。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距离13.37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3.425公里, 全镇占地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33公顷,主
要山脉有旋峰顶、双葫芦顶、唐山、凤凰崮、卧山(文山)、莺莺崮、跑马岭、保安崮、
刘家大崮子、黄老母山顶、青山、桃花崮等。其中唐山最高,海拔为1000米。主要河
流有:沂河、北三庄河、水北河、马泉河、红水河,境内流长18.375公里,流域面积
95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花生、大豆等。
全镇辖64个行政村,总人口5.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全镇少数民族
有回族,人口为4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9‰。全镇有江、何、曹、耿、王、李、翟、
刘、杨等65个姓氏,其中翟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8.46万元,1978年为418.5万元,
2 000年为4.1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4.5∶1.5。2000年,完成
地方财政收入900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
该镇农业发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政府把林果业作为重要产业,不断扩大
果品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质量,拓展销路。到2000年底,全镇林果业总面
积3000公顷, 年产果品10万吨,产值2亿元,逐步形成了“产、销、储、运、加工”
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工业方面,自1980年先后兴建投产了东里砖瓦厂、东里皮毛厂、
东里水泥厂、东里鞋帮厂、华联公司、永新实业公司等企业。上述企业促进了东里镇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
强镇由来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山东
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淄博市纪检监察案件检查工作先进乡镇,淄博市计划生育工
作“三为主”乡镇,全国农村合作经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婚姻登记处,
淄博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八五”绿化先进单位,淄博市信访工作示范单位,
沂源县经济综合实力第一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等。200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
名为中心镇。

大事记
清宣统三年,清政府设置三衙驻有巡警。
1928年12月初,沂源县东里店小学党支部诞生。为沂源县第一个党支部。
1929年5月12日,国民党包围东里店小学党支部,东里地下党组织被破坏。
1939年6月7日, 日军出动15架飞机轰炸东里店,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300多
人被炸死。
是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东里镇。
1952年3月,沂源县第一中学在东里建立。
1965年5月,东里区划成6个公社:东里公社、水北公社、柴家庄公社、西长旺公
社、韩旺公社、福禄坪公社。
1973年12月15日,韩旺铁矿筹备处成立,1980年1月1日建成投产。
1978年2月, 东里公社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投工233万个,河滩造地150公
顷,平洼整地133公顷,山岭整地127公顷,旱涝保收田扩展到410公顷。
6月10日, 韩莱公路东里段工程胜利竣工。 共动用石头60904立方米, 搬土石
329.268立方米,筑路基116.983平方米,投工273.53万个。
1979年7月7日,东里公社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7月14日,东里公社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东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1年1月19日,东里镇人民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83年2月,东里镇水泥厂正式投产。
1985年5月26日,东里区划分为东里镇、韩旺乡。
1987年4月,沂源县第一皮毛厂在东里镇正式投产。
1989年3月,东里永新实业公司成立。
4月,华联矿业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5月8日,东里镇被命名为沂源县少数民族开发区。
2000年1月,东里镇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2001年1月,东里葡萄被山东省农业厅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3月,东里镇、韩旺镇合并为新的东里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粮食亩产仅100公斤,实行土地改革后,1949年粮食亩产180公
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达到128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有
了极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全镇农民科学种田,到1980年粮食亩产达到580公斤。为
扩大耕地面积,1978年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使旱涝保收田扩展到800公顷。
1990年以来,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调整,全镇粮经比例达
到1∶9,形成以葡萄、苹果为支柱,黑李子、金太阳杏、优质桃、红将军苹果和柿子
等名优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林果总面积达到3000公顷,其中葡萄1666公顷、苹
果1000公顷、 其他干鲜果333公顷,年产各类果品10万吨,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在
结构调整过程中, 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果品质量档次不断提高,所产葡萄2
001年1月通过山东省农业厅的检测认证, 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8月,召开
东里镇无公害葡萄新闻发布会,东里镇成为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葡萄基地。在调整农业
结构的同时,积极进行配套服务,抓果品的贮存、加工、运输,实现果品二次增值。
先后建成果品保鲜库450多个,贮存能力达6万吨;全镇果品营销专业村23个、专业户
105户, 从事果品营销人员1500多人。果品批发市场达20多处,成为沂蒙山区果品集
散地。
2000年底, 全镇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种植业20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100
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水泥、缸瓦、制鞋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
坊大部分停工。1961年建成农机厂、农具厂、交通运输厂、建设用具厂4个小型工厂,
从业人员1000人,固定资产30万元。1978年,全镇工业项目发展到20个,年产值20万
元, 利润13.5万元,从业人员达420人。1980年后,又先后办起了东里镇皮毛厂、东
里镇水泥厂等21个企业项目,其中所产皮革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地区;皮毛厂生产的
挖花挂毯,有各种图案,技艺精湛,远销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1986年,该
厂为国家创外汇110万元,创产值150多万。永新实业公司成立后,形成以果品为龙头,
以皮革、钢材、橡胶产品为辅的工业格局,年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19 96
年华联矿业有限公司成立后, 工业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投资620万元对华联公司进
行多项技术改造, 投资180万元筹建华联石英有限公司。2000年华联公司生产铁精粉
33万吨, 产值7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2000年,投资1.2亿元扩大永新规模,建筑
面积1万平方米的汇源公司浓缩汁生产线投产。2000年,全镇共有企业397个,第二产
业从业人员2239人,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1500万元。
第三产业 东里镇地处临沂、莱芜、淄博市三地交通枢纽位置。建国前,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客货运输等行业较多,各类店铺达50多家。建国初,东里镇有规模
较大的供销合作社,随着集体商业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有2300多人。1953年,对私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种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客货运输业日趋繁荣。1988年,有国营网点20多处,集体网点63处,
个体网点发展到1000户。 此外,农村尚有各类从事个体经营的商贩450多户。进入90
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服务网点大多数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
镇政府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第三产业发展创设优良的环
境,先后建起东里、韩旺、水北、柴家庄4个农贸市场,在东里镇驻地开发商业街2条,
果品批发市场450处。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私营工商户达到516户,私营企业47家,
个体运输户227家, 其中客运户45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00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
0.85亿,实现总产值2400万元,创利税160万元。
特色产业 东里镇现为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果品的生产成为东里镇
的经济特色。果品业的生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兴起。东里皮毛产品,如皮毛
褥、皮大衣等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 东里教育状况较为落后,仅有条件较差的小学4处,在校学
生有40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
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开, 截至1988年, 已发展至小学61处、中学2处,在校学生
6810人, 教职工331人,学生入学率达到95%。进入90年代,镇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
投资, 先后投资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24处,改造校舍280间。1996年
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150人。1998~2000年,镇筹集资金20万
元作为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24所,
在校学生4020人, 中学2处,在校学生268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配备
均达到规定标准。截至2000年,已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8087名,其中本科628名、
大专2346名、中专6313名。
建国前,镇内医疗条件较差,全镇仅有两家私人诊所,且条件简陋,群众就医困
难。建国后,医疗条件有所改善。1952年,国务院为支援沂蒙革命老区,拨款修建了
占地面积1.3公顷、 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的东里医院,群众就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1960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0年,镇政府投资
50万元,对原东里医院进行重建,建成门诊楼、病房楼各1幢,并投资60万元购置了B
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安装了暖气, 改善了医疗条件。在投资改善东里医院的同时,
1985年以来,又投资40万元建成了韩旺卫生院,使群众就近就医。2000年,全镇有卫
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43处,医务工作者104人,病床106张。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均口粮56公斤,
经济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人均
口粮330公斤,人均收入56元。1978年,粮食单产达400公斤,农民存款合计达43万元,
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70年代农村口粮以玉米、地瓜为主,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
90年代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如今已有90%以上农户建有砖石结构新居,全
镇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电话装机量4926部,移动电话1300部,电视机1.2万台,
其中闭路电视普及率达70%。80年代普及自行车,进入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
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和运输工具。全镇现有机动车辆1500辆,其中个人拥有1400
辆。全镇已实现“四通”: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油漆路,户户通电,户户通自来
水。6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机械化、电气化的普及,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000年,东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20元。
乡镇建设 建国前, 东里镇住房条件较为落后,人均住房仅有8.6平方米。建国
后,镇政府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2000
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0平方米。在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根据实际进行了
一系列基本建设。1976年,韩莱公路东里段开始兴建,1978年竣工通车。1977年4月,
兴建香磨大桥, 1977年7月全面竣工通车。1992年9月,镇驻地中心街竣工。2000年6
月,贯穿蚕场、柴家庄、三庄三村的致富路通车,7月1日唐山街竣工通车。当年,完
成了韩旺路汉成段硬化工程和东西大桥至西可乐山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龙兴路以及
高家官庄、石马山等10条连村路、进村路硬化工程。2000年,新建两处粮援项目工程,
完成东安村千亩高产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工程,并修建经济园蓄水池。全年,道路建
设、水利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根据国家有关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按照东里镇实
际情况,该镇已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东里镇被省政府命名为
中心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东里店(时属沂水县)小学党支部成
立,为境内最早的党支部,校长李松舟(李清潍)任支部书记,教员黄简斋任组织委员,
刘华亭(刘铁英)任宣传委员。党支部建立后,即在东里店、安乐一带组织农民协会。
1943年8月,沂中县东里区委员会建立,翟作标任区委书记。1944年4月下旬,中共鲁
中区党委机关从南沂蒙迁驻东里店、 河南等村。1958年10月6日,东里乡党委改称红
星人民公社党委会。198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东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这
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
基层政权建设 1957年,东里乡成立。1958年10月,东里乡党委改称红星人民公
社党委会。 是年12月,成立东里人民公社,1965年5月改为东里区,1971年复称东里
公社, 1985年5月建立东里镇人民政府至今。至2000年,先后召开了十二届人民代表
大会, 2001年5月,召开东里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
三届人大主席团和政府组成人员。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
1939年山东省政府迁至东里。山东纵队民运部部长李林和武装科长王涛(王富春)来东
里做统战工作,工人团体有东里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东里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
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东里农民协会,抗战时期称东里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
会。1979年7月14日,东里公社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出第七届团委会。

人物简介
江孔燧(1577~1647) 东里店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明崇祯元年戊辰科
进士。先后任南京吏部司事、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户部江西司
郎中、四川重庆府知府、山西分守冀南道副吏、湖广扶夷兵备道参政、河南按察使,
后因兵乱辞官回乡隐居,清顺治四年(1647年)卒,终年71岁。
马川启(1905~1948) 1905年生于沂源东里区刘家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七七
事变后,组织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侵略,1946年土地改革时,马川启任农会主任,斗
倒村里地主。在解放战争中,带领回族群众踊跃支前,参加过淮海战役、莱芜战役,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受奖,被群众称为“英雄的穆斯林”。
张华(1894~1980) 字龙初,呈讷翁,东里韩旺四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天
资聪慧,受家庭影响,潜心研究医学。张华喜读书,自《内经》、《难经》、《本草
经》至《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医学大家名著,无不博览披阅。对脉学钻研尤深,
24岁挂牌行医,30岁后医术大进,名噪乡里。张华从医60年,医德高尚,1956年调入
东里医院工作,1980年11月病逝。
江波(1919~1985) 东里镇东里西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 1940年, 任沂南县垛庄区武工队指导员,1946年任中共博山县委组织部长,
195 2年任惠民地委副书记, 1955年任山东省手工业局局长,1972年任山东省物资储
备局局长,1985年11月病逝。
乔明春(1932~1993) 东里镇蚕场村人。1963年任东里镇蚕场村支部书记,在农
村工作中他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使自然条件恶劣的蚕场村变
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共沂源县委源发[1978]
6号文件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1993年病逝。
丁毅民 东里店人。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现已离休。
翟作标 抗日战争时期任东里区党委第一任书记,后任浙江省庄队企业管理局局
长,现已离休。
杨琳 沂源县东里镇人,曾任山东省纺织厅厅长,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曹红星 高希富 张志宏)

责任编辑: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