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06&run=13

概况
沿革 殷商时期,王村镇即为逄国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为“逄陵”邑治所。元
至顺元年(1330年)名王村峪,因王姓立村,地处山谷,故名。明代中期开有店铺,称
王村店。清代简称王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建制镇,属淄川县第六区,1948年属
冲山区。 1956年改为王村乡,1958年建王村人民公社。1963年3月,划出前坡、后坡
等14个自然村建彭阳人民公社; 划出七河、小史等7个自然村建冶头人民公社。1970
年8月由淄川区划归周村区。1982年3月恢复王村镇。
地理位置 王村镇地处山东省中部,位于周村西南19公里,东和南与淄川区接壤,
西与章丘市毗邻,西和北与邹平县连接,东北与彭阳乡相连,西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50公里, 距济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建设中的滨莱高速公路8公里。胶济铁路王村货
运站座落境内。309国道从境内穿过,是省道胶王路的起点。
自然状况 王村镇地处泰鲁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部为丘陵,北部
是平原。东西最大距离5.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5公里,总面积3177公顷,其中耕地
面积1546公顷,主要山脉有西宝山、东宝山、冲山、福禄山,其中西宝山最高,海拔
3 51.8米。 主要河流有玉带河、青杨河,境内流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1.77平方公
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
豆、棉花、花生等。
全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 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
6‰。 少数民族有回族、 满族、 蒙古族、藏族等,总人数为1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
0.04%。 全镇有毕、王、尚、张、沈、孟、邱、郭、杨、等300个姓氏,其中毕姓最
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收入为主, 1978年为
569万元, 2000年为11916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5.2∶77∶17.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21.4万元。
强镇由来 该镇财政收入列全区第一名,是全市经济强镇,在全省小城镇试点镇
中综合实力名列第20位。 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
国57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
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创安工作先进镇、全省先进基层党
校、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全省农村文化先进集体、全省党员电教科技工程
示范镇、全省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全市教育强乡镇、
全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全市推行股份合作制先进单位、
全市文明乡镇示范点、全市十佳基层党校、全市先进基层党校示范点、全市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模范镇、全市先进纪检监察单位、全市先进乡镇广播电视站、全市信访工作
先进单位、全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全市老龄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电话建设先进乡镇、
全市村级建档工作先进集体。

大事记
清同治六年(1867年11月),捻军进至王村一带10余村庄。
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2日),王村一带20余村庄的民众2000余人,到淄川城抗议
官府增收石匠税,官府被迫宣布免征。
1927年,王村黄酒获胶济铁路沿线土特产品展览评比二等奖。
1952年,王村黄酒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土特产展览会上获奖。
1958年7月16日,王村耐火材料厂破土兴建,10月1日竣工投产。
1976年6月6日,下午4时冰雹伴有8级大风袭击王村。
1983年8月31日,张古村退休职工崔裕学,将珍藏的线装古书及名人碑帖等522册
(幅)捐献给淄博市图书馆。
1984年4月18日, 为国家发射试验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做出贡献的山东省生建八三
厂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和模型纪念品。
1985年7月, 王村镇遭龙卷风袭击,毁房255间,倒树175株,电杆29条,农作物
倒伏40%。
1987年4月26日, 王村耐火材料厂10项经济指标完成达到最佳,再次被评为全国
重点耐火材料厂厂际劳动先进单位称号。
9月8日,王村酿造厂生产的食醋和黄酒,在本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品评比会上,被
评为一类产品。食醋被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同类产品第一名。
1987年9月17日,周村医院王村分院由区下放镇政府管理。
是年,投资86万元建起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3577平方米的王村镇中学。
1988年3月15日, 李家疃村南发现一天然地下水库,经考察蓄水量约50多万立方
米。
1989年4月26日, 区政府在王村镇召开加快股份制试验,强化乡镇企业管理现场
会。
7月2日,《淄博日报》讯:解决周村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西水东调”工程,
王村杨古水源地第一眼大直径深孔供水井竣工。井深601米,日产水2880立方米。
9月26日, 周村区“西水东调”一期工程开工。11月26日,在王村杨古水源地水
厂举行竣工典礼,省长赵志浩参加了典礼。二期工程将宝山水源的地下水通过输水管
道引至杨古水厂。二期工程将于1992年10月16日开工,12月4日完成。
是年秋, 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7、8、9三个月总降水量62.8毫米,是正常
年景的17.4%,农作物绝产20%以上。
1990年7月3日, 王村煤井发生透水事故,全井淹没。自10月开始排水,1991年3
月恢复生产。
1991年10月15日, 王村镇千门程控电话工程竣工。总投资460万元,占地8537.6
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主楼1500平方米。该工程由王村镇政府和淄博市
邮电局共同兴建。设备主机采用中比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SSA型程控交换机,
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初期开通1000门,终局5000门。
12月3日,王村松龄大厦工程竣工,总投资250万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局部
7层,高25.1米。
1992年1月31日,蒲松龄塾馆一期修复工程完成,历时8年修复开放。二期修复工
程于2000年5月8日开工。
6月,兴建王村镇第一家与港商合资企业--淄博齐研晶体电子有限公司。
11月,王村镇政府筹资90余万元,建成2200平方米王村中心医院门诊楼。
1996年6月底,309国道王村镇区段拓宽工程竣工。总长3.6公里,总投资600万元。
10月,11万伏变电站在沈古水库西南落成。
1998年12月,54家村办集体企业转化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1999年9月,周村五中并入王村镇中学,成立周村区王村中学。
12月, 王村中学教学实验大楼竣工。总投资288万元,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并
扩建操场1.5公顷。
同月,淄博市王村建工实业总公司的煤矸石多孔砖项目竣工投产。该项目是国家
推广的新型节能型建材项目,是淄博市确定的第一批生产线,总投资1700万元。
2000年8月8日,举行309国道王村连接线(王村东外环路) 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典礼
仪式。 该工程是淄博市10大路网改造工程之一,国家一级路标准,全长2.6公里,主
车道双向6车道,宽22.5米,总投资950余万元,其中王村镇政府投资350余万元。
8月30日,周村区“南水北调”工程王村段竣工。该工程3月25日破土动工。王村
境内管路总长5648米, 过公路口7个,过铁路口1个。使沿途5个村近6000亩土地实现
自流灌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亩产95.5公斤,1950年冬实行土地改革。1978年粮食亩
产296公斤,总产达到7785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
分调动,1990年后农村基本实现了节水灌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民吃水
实现了社会化供水。同时,提倡科学种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逐步向
商品生产转化。 2000年全镇粮食亩产382公斤,总产8864吨。农业总产值4709万元,
其中种植业2255万元,畜牧业2410万元。耕地面积1546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228公
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76公顷,经济作物1152公顷。粮、经作物产值比为4∶6。
第二产业 建国前只有少数棉织业、染坊、酿造作坊、榨油作坊、锡业作坊、黑
白铁业社、石灰窑、丝织业等零星私营手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王村曾以互助组形
式,露天开采耐火材料,用小土窑煅烧。50年代末建省属国营企业山东王村耐火材料
厂、山东王村铝土矿、山东生建八三厂,建区属国营企业王村供销社食品加工厂 (后
改为王村酿造厂) 。 1958~1970年, 王村公社先后办起了农机厂、面粉厂等企业。
1971~1977年先后办起了铆焊厂和几家镇、村集体耐火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镇村集体企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了红砖厂、煤渣砖厂、缸瓦厂、
造纸机械厂、水泥制品厂、木器厂、锻件厂、铸造厂、醋厂、面粉厂、石灰窑、石英
矿、焦宝石矿、粉坊等企业,尤其是耐火材料企业很快发展到21家。工业形成了国有、
集体、镇村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镇村、个体、联办互相依存的局面。1985年
有镇办工业企业8家,拥有固定资产329万元,职工844人,完成工业产值393万元,利
润31万元; 有村办、个体、联办工业企业418家,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从业人员4
050人;完成工业产值1500万元,利润450万元。全镇从事工业的人口占全镇农村劳动
力的70%。 1986~1989年,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共开发新产品20个,新上项目1
2个, 推广新技术8项,完成技术改造5项。其中,淄博炭素厂生产的碳块填补了省内
空白,炉头电极被省经委列为1989年首批重点技术开发新产品;王村造纸机械厂研制
的废纸脱墨设备通过省级鉴定,荣获国家专利技术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周村特殊耐
火材料厂研制生产的整体吹氩喷枪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被周村区定为股份制试点单
位,到1989年有6家镇办企业转化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89年全镇有镇办企业10家,
个体、联营工业企业920家;工业总产值实现7543.84万元,利税834万元。耐火材料、
建筑材料、建筑安装、造纸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已初具规模。90年代后,企业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资源型、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到1998年64家镇村集
体企业转化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1990~2000年,全镇用于高新技术项目投资达1.5亿
元, 开发研制新产品120余个,完成技术改造307项,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7个。开发
的新产品中有65项通过省级以上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1项产品实施国家专利技
术。实施省级以上重大计划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验收合格5项,省级验收合格9项。
6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镇工业形成耐火材料、机械、电子、食品、酿
造、建材及建筑安装、环保、化工、采矿等行业。淄博鑫耐达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被列入周村区十大重点企业集团。 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52亿元、销售收入12.6
亿元,自营出口创汇320万美元,出口交货值2650万元,财政收入1021.4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 境内有王村大集1处,是方圆数十里的商品集散地,商业、
饮食业、酒业、药业等店铺较多。建国后,个体商业迅速复苏。1952年,政府调整经
营范围、降低批发起点、扩大批零差价、放宽对私商限制,进一步调动了私商经营积
极性。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
1 978年后, 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流通渠道增多,经营网点增加,个体私
营业日趋繁荣。1979~1984年,每年在王村大集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会,促
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1986年以前,全镇有个体经营户近千家,有商店、饭店、
旅馆、修理店(修汽车、自行车、钟表、鞋等) 、粉房、油房、豆腐房110余处,从业
人员4060人。1987年之后,先后开辟了李家疃、大尚、栗家、万家四个集贸市场,集
市贸易额成倍增长。1990年底,全镇有饭店50余处、大小商店200处、理发店5处、缝
纫店11处、 各种修理铺41处、加油站5处、农机经销点4处、照相馆1家,从事第三产
业的人员5600人。1991年起,把市场建设、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与城镇建设规划统一起
来, 用城建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公里长的商业
中心街初步形成规模,商贸小区形成雏型,建饮食服务带2条、天天小市场5处。1984
年起,对境内蒲松龄塾馆(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 进行修复,历经8年,
一期修复工程完成, 1992年1月31日举行了开馆仪式, 当年接待观众5000余人次。
2000年开始蒲松龄塾馆二期修复工程。是年,完成48公顷的东部行政文化区详细规划
和宝山公园、小尚水库、蒲松龄塾院为主的文化旅游区规划。至2000年底,全镇有餐
饮服务业242处,其中饭店144家;交通运输业138户,批零商贸网点160余户,加油站
9处, 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0000余人。仅镇驻地商业网点达200余户,餐饮服务业网点
达2 0余家, 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营业额3000多万元,使王村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
济、商贸和文化中心。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540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
达到38%。
特色产业 王村黄酒、王村醋是山东省传统名特产品。王村的酿造业,兴起于明
朝中叶, 清末发展较快,颇具规模,至今已有500余年的酿造历史。明嘉靖二十五年
(1 546年)王村就有“春分酿酒拌醋”之说。至清末发展到德成号、德成泉、德兴公、
信成号、景泉聚、义盛号、庆祥永等10余家较大商号,经营白酒、黄酒,兼营食醋。
德成号因酒纯而生意最为兴隆。王村黄酒、王村醋酿造工艺独特,口味醇香,驰名国
内,是全国三大系之一。现开发的醋类产品有山王醋、陈醋、大曲米醋、米醋、米姜
醋、白醋、冰糖醋、麦饭石醋、脉通保健醋、钙质醋、金牡蛎保健醋、饺子醋、海鲜
醋等2个系列20多个品种规格。 开发的黄酒产品有红谷酒、红谷枣酒、王村黄酒、精
制黄酒、 南酒、料酒、纯米酒等6个系列品种。1927年,王村黄酒获胶济铁路沿线土
特产品展览评比二等奖,1952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土特产展览会上再次获奖,1956年
获省地方名产称号,1957年在全国酒类展览时又受到嘉奖。1985年王村醋获省供销系
统优良产品,1988年王村陈醋获省供销系统优良产品。1991年12月,王村黄酒获香港
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铜奖。1994年10月保健醋获省新品种、新产品、新花色、
新包装三等奖,1995年10月,王村醋获省经委传统名特产品奖。2000年全镇食醋、黄
酒生产能力达到万余吨,仅山东华王酿造股份有限公司和王村食品酿造厂两家企业,
年生产食醋4900吨,黄酒2200吨。
王村镇是全国耐火村料生产基地之一。当地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早在解放前,
粘土在民间已有少量开发。1941~1945年,日本人曾在王村成立高丽公司,收购民间
采出的硬质粘土。 解放初期, 王村一带曾以互助组为主体, 进行露天零星开采。1
956年12月成立淄博矾土矿筹备处,1957年5月与公私合营信谊工矿原料厂合并,建立
淄博铝矾土矿,1962年6月改为山东王村铝土矿。1958年4月建立国营山东王村耐火材
料厂,12月建立宝山耐火材料厂(1959年7月成为山东生建八三厂耐火材料车间) 。20
世纪70年代后期,建王村、栾古、杨古耐火材料厂等社队(乡镇)企业。之后,王村镇
的耐火材料企业迅速发展,山东王村耐火材料厂、山东王村铝土矿、鑫耐达耐火材料
股份限公司成为耐火材料生产骨干企业。 2000年生产各种耐火材料35.61万吨,从业
人员5190人,其中驻地省属企业从业人员2240人。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6年,建王村小学,校址在王村西首大兴教寺,校名为“淄川县正
西路忠信乡第三国民小学校” 。 教师2人, 学生30余名,编成一个复式班。以后,
“直奉战争”、“直皖战争”相继爆发,学校时办时停,教学倍受影响。1929年,王
村的开明士绅联络附近的20个村庄,恢复并扩大了王村学校。校名改称“淄川县立第
十四小学校” 。实行“四、二学制”,设初级4个班,高级3个班,250学生余名,教
职员10人左右,多系师范、中学毕业生。是年起,王村的初等教育发展较快,设学校
17所, 学生734人。1948年王村最后一次解放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
面展开, 多数村庄先后办起了冬学识字班、扫盲班、农民业余学校。1958年8月建淄
博第十七中学,时有12个初中班,学制3年,学生600余名,教师35人。1965年贯彻中
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精神,建立王村公社农业中
学, 有初中班2个,学生95人。到1980年农村少青壮年文化程度,40%达到小学、35
%达到初中、16%达到高中,青壮年脱盲的占9%。1970年1月建立王村中学,招收高
中新生;1983年改称周村区第五中学,是年王村中心学校初中部并入该校,形成完全
中学; 1985年有高中6个班,学生350人,初中15个班,学生889名。杨古、大尚两处
联中有初中班6个, 在校生574人。境内有22处小学,116个班,在校生3397人。学龄
儿童入学率达98.8%,在校学生毕业率达95%。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达96
%。1987年投资40万元,兴建小学教学实验室11处,被区政府命名为“教学试验室建
设标兵乡镇” 。是年,投资86万元,建起了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3577平方米的王
村镇中学。 1988年1月将杨古、大尚两处联中合并到镇中学,学校共有初中班12个,
在校生630名。 同时建杨古、大尚两处联小。1989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1990年底,全镇有小学19处、教学班86个、在校生2478名;有中学两处(含周村五中)、
高中班6个、初中班18个,在校学生1239人;有中、小学教师222名。去92名中学教师
中有民办18名、130名小学教师中有民办84名;有20所幼儿园(其中17所达市级一类园
所),幼儿园教师48名,幼儿园入托率达98.6%。1990年9月,周村五中高中部停止招
生。是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市、区验收。1986~1990年期间,全镇用于教育的投资达
3 00多万元。1991年后,为改善教学条件,集中使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先后
将19处小学合并为12处。1992年底,全镇有中学2所(含周村五中) ,初中班24个,在
校生1175名;有小学12处,在校生1883名;有中小学教师216人、中学教师91人(其中
民办12人)、小学教师125人(其中民办82人),师资达标率91%。中小学生毕业率97.5
%。 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98%。1998年投资5万元为王村镇中学、王村中
心学校配备了微机和语音室, 王村中心学校成为全区第一家配备微机的农村小学。
199 9年9月在王村镇中学基础上,投资188万元,新建3600平方米教学实验楼1座,扩
建操场1.5公顷。 是年将周村五中与王村镇中学合并成立王村中学。1999年底被评为
淄博市首批教育强乡镇。 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6所,入托率90%;小学7所,在校
生10 50人;中学1所,在校生981人。
1986年起,利用各种方式对镇办企业的职工和基层干部进行培训。1987年镇办企
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8名, 输送14名青年干部到大专院校学习。1986~1990年培训
干部职工3000余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有2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2人为助理会计师,
22名管理干部中取得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7人。1991年起,先后与山东轻工学院、
周村区人才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在王村造纸机械厂建立一处人才技术开发试验厂;与市
乡镇企业局、市乡镇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区职工教育办公室联合举办了20余期专业技
术干部培训班,职工全员培训达10余万人次。1992年成立职工业余中专班,首批招生
100人, 学制2年。是年王村镇被淄博市政府命名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到200 0
年,企业职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全镇科技人员达1000余人。
王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早在殷商时期此地就建立了姜姓诸侯国逄国,为山东
地区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即座落于境内的
五古城。镇内西铺村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故居。清代著名文学家
蒲松龄在此任塾师38年,完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现建有“松龄书馆”,为市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统文化有灯会、踩高跷、芯子、舞龙、戏曲名唱、雕刻、
琴棋书画等。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73年建广播站,1975年11月建
电影放映队,1980年建露天放映院。20世纪80年代,机关、企业、学校和各村建立阅
览室、档案室。1984年建成王村影剧院。1987年成立了镇电影管理站和书画摄影协会,
该协会有会员30余人,其中部分书画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1996年建有线电视台。
1999年后又投资120余万元, 进行有线电视光缆传输改造,实现了与区电教中心的光
缆并网,全镇2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入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有线台开辟了《王
村新闻》《党员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报纸新闻摘要》等节目;以镇内
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为题材,录制了《俺们村的老年人》《走入股份合作制》《敬老
院的当家人》《晚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和为党旗添光彩、精
神文明崭新篇等专题节目,并在中央、省、市、区电视台、电台播放。其中《晚情》
被收录在全省党员电视教育片。2000年,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100余处,其中影剧院4
处、 中小型舞厅18个、文化活动室24个、老年人活动室2处、书店5处、电影放映队3
个、体育活动场所26处。村村消夏文化活动、老年人健身活动蔚然成风,体现了改革
开放以来农村群众的时代精神风貌。
卫生体育 建国前, 境内只有6家私人中药铺。建国后,50年代末山东王村铝土
矿、 山东王村耐火材料厂、山东省生建八三厂3家国营企业建立职工医院,60年代初
相继建立公社卫生院、肺结核防治医院。之后,各村相继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市麻风病医院在王村宝山建立。70年代末,建周村区医院王村分
院。1987年将王村分院建成中心卫生院,改造了旧病房,购置了200MAX光机、B超仪、
脑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生化自动分析仪等设备,与省肿瘤医院联合
建立了肿瘤专科门诊。1990年建病房11间,经省、市验收合格,正式更名为王村卫生
院。1991年,镇政府筹资90万元,建成2200平方米门诊楼,病床50张。1992年建成周
村区红十字医院。是年,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2000年,境
内有医院5处,村级卫生室19处。
境内体育活动活跃,有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门球协会等体育组织,有乒
乓球队、 篮球队、田径队等体育代表队,有大田径场一个、小田径场10个、篮球场1
7个。 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荣誉。李家疃村的王强,1990年在省“萌芽杯”举重
比赛中获2枚铜牌,1991年在市体育比赛中获2金1银。同年王强、宋俊平考入市体校,
毕莹考入省体校,西铺村的赵玉胜在山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获52公斤级摔跤比赛
金牌。
人民生活 建国前,农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
活水平不断改善。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穿衣布料、颜色增多。90年代,吃穿
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全镇家庭拥有机动车辆的占30%以上,
其中拥有小轿车占1/10,安装程控电话的占80%以上。农民吃水实现了社会化供水,
农业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由过去以种地为主,转向从事工业、手工业、
饮食业、服务业、种养业和商品流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000年,
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省一级敬老院,有30多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4年,
跨入全市首批小康镇行列。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72元。
镇村建设 建国前,除富户人家建房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多为土木结构,坯墙,
麦秸顶、 木棂门窗,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左右。饮水靠土井,照明为油灯,交通为
土路小道,遇风尘扬,逢雨泥泞。建国后,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各项建设相继发
展。村村户户通上了电,部分村用上了自来水。镇村主要街道铺设沙石路面。公共建
筑面积761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56万平方米。生产建筑混合结构5.33万平方米。
到1986年全镇砖瓦房占30%,人均住房面积11.5平方米。1987~1990年,本着“繁荣
经济、服务生产、美化镇貌、方便群众”的原则,全面进行镇村建设,80%以上的农
户住上砖瓦房, 5%的村民住上楼房,村内道路明显改善。1990年后,实施城镇拉动
战略, 全面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1991年10月,投资460万元,占地面积8537.6平方
米,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程控电话工程建设竣工。1991年12月,投资250万元,建
筑面积3800平方米, 局部7层,高25.1米,集办公、食宿、接待于一体的王村松龄大
夏竣工。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以来,投资城镇开
发建设资金3亿多元, 先后拓宽3.6公里长的镇中心路,3公里长的松龄路,拓宽改造
镇村路26条,总长40多公里,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2000年,
投资960万元,建成309国道王村连接线改建工程(东外环路)。该工程设计标准为一级
路, 全长2.6公里,主车道双向6车道,宽22.5米,占地10.67公顷,拆迁房屋3000余
平方米。当年4月中旬破土动工,历时近4个月建成通车,是当年淄博市十大路网改造
重点工程项目中首家开工和竣工的工程。至2000年,小城镇建设框架已形成以三纵三
横道路为骨架,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格局。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
1平方公里的住宅小区建设和2公里长的镇商业中心街建设形成规模,科苑小区、商贸
小区建设形成雏型。 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57家小城镇综合
改革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1995年编制了第二轮城镇规划。
1998年,按照科学、合理、超前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求,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一
步调整了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程序编制、论证、评审和审批。先后完成了宝山住宅小
区、 科苑小区、银杏小区、工业小区、镇中心商业街的详细规划,完成了编制面积3
平方公里的王村东部新区规划。完成了东外环两侧的行政文化区、个体私营经济(园)
区、 文化旅游区、居住区的详细规划,完成了2.1平方公里的宝山风景区规划,同时
编制了若干道路、 广场绿地、小景点、市场等专业建设规划及4个村庄的详细规划,
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60%以上。近年来,先后建设了污水排放系统、地下电力、通
讯电缆, 安装了高标准路灯;镇驻地两个住宅小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新建1 1万
伏无人值守变电站1座; 建公共绿地30多万平方米,整修了王村集贸市场,镇驻地主
要街道实现了“绿、美、亮、洁”。
集体福利 实行村干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出政策,村集体与个人按比例
投保。对已退职的满60岁的建国前后的老党员和村干部实行生活补助制度,每月50元,
按月领取。 对百岁老人,镇政府每月发100元生活补贴。镇政府建立了“党恩暖心”
基金,为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学校建立了奖学金制度。部分村对60岁以
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最早的全镇党组织王村党总支部成立于1956年10月。1958年
建立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委员会。1976年10月重新组建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党委。1982年
5月7日, 王村人民公社党委改为王村镇党委。1985年9月建业余党校,1996年王村镇
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1997年被评为“淄博市十佳先进基层学校”。
1 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党员电教科技工程示范镇” ,1999年被评为淄博市“六好乡
镇党委”。2000年底,调整充实了46个农村党(总)支部,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95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0年设建制镇,属淄川县第六区,1948年属冲山区,1949年10
月建六区 (冲山) 区公所、六区(冲山) 区委。1955年4月建王村工委、王村办事处。
1956年10月撤区并乡, 改为淄川区王村乡。1958年成立王村人民公社。1968年3月建
革命委员会。1982年3月成立王村镇人民政府。
1929~1937年,淄川县立第十四小学校(王村学校)。进步教师曾发动群众成立农
民协会, 发展会员100多名,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曾一度掌握了村政权,并发动学
生和群众摧毁了5座庙宇的大小神像。 1937年12月,由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马
耀南建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与先后建立的老三营、特务二队、边联中队、
县独立营、村自卫团等各级抗日组织和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
组织相配合,并肩战斗,开辟了张坊、周南、王村一带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人民拥军
拥属、支援前线。军民反“扫荡”、反“蚕食”,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
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一面组织支前大军参加泰安、莱芜战斗,一面与敌
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四次解放周村。1949年10月建六区 (冲
山)妇联,1958年8月建王村公社妇联,是年建王村公社团委,1965年建王村公社贫协。
近年来,建立了工会、科协、计划生育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王健
现任镇长:韩其东

人物简介
毕自严(1569~1638) 字景曾,号白阳,王村镇西铺村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
中举人, 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明崇祯元年 (1628) ,任户部尚书。明崇祯十一年
(1638)去世,享年69岁,葬于黄埠。著文有《石隐园诗文藏稿》八卷,《抚津督饷抚
留宪留计共疏草》十九卷、《度支奏议堂稿》二十卷及其他九十八卷。还有《选定古
文尚书编》一百卷、《古今四时绝句》一百卷。
毕自肃(?~?) 字载绩,王村镇西铺村人。清顺治二年(1645)中拔贡,被派往
山西稷山县做官。二年后晋升为江南通州知州。一生著有《存吾草》、《淄乘徵》等,
还参与编修《济南府志》和《淄川县志》。
蒲松龄(1640~1715)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被王村镇西铺毕际友家聘为私塾先生,在此度过38年,其间
一面执教,一面著书,写成《聊斋志异》的大部。康熙四十四年(1705)写成《农桑经》,
康熙四十六年(1707)编写成《药祟书》,后又撰写成《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
著作。 同时还写了大量诗词、戏剧、俚曲等作品,总计近200万言。直至康熙四十八
年(1709)方撤帐归里。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倚窗危坐而逝,享年75岁。
毕道远(生卒不详) 字中任,号东河,王村镇万家庄人。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
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人,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至70岁辞官。
毕柳村(1852~1938) 名先奎,笔号云阳山人,云阳道人,王村镇黄埠村人。他
自幼酷爱绘画,同治年间到江南寄身于画友家中,探索国画艺术。青年时期注重施色
花卉, 中年后专攻水墨大写意。 擅长画十二幅山水通景图,泼墨点彩,一气呵成。
193 8年病逝,享年86岁。
王焕斗 (1923~1951) 王村镇李家疃人。194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广西金城江战斗中记二等功,钦州战役中又记二等功。
1950年4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记一等功。1951年3月,与师部侦察科长化装在朝鲜
清川江对岸侦获敌方作战计划时,被美军击中牺牲,年仅28岁。
崔馥堂(1897~1977) 原名芳华,邹平县临池乡古城人。童年过继到王村镇张古
村。19岁被聘执教,先后创办“求仁学舍”、“人和学舍”,有崔善人之美誉。年近
4 0岁时, 立志学医。解放前后,在王村一带行医。1955年,应聘到山东铝厂医院任
职。他善用验方,长于内科、妇科及杂症。1962年退休后,一直义务行医,就医者络
绎不绝。 1977年秋,雨后送病人,不慎滑倒,遂一病不起。是年9月28日病逝,享年
80岁。
王峰 1964年生,女,王村镇栾古村人。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
~1993年先后荣获淄博市农业生产女状元、淄博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
进女能手、淄博市农村青年科技致富能手、淄博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淄博市农村青年
实用技术知识竞赛活动三等奖获得者、淄博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为山东经济腾
飞青春立功”活动三等功获得者、山东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沈永增)

责任编辑:马福震